(共32张PPT)
狼牙山五壮士
沈重(1915——1986) 原名沈绍初,浙江吴兴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参加革命。1939年到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察冀通讯社科长,特派员,新华社冀晋支社副社长等职,抗战中作为《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主要在冀西游击区参加部队和地方的军事活动,因此,他的通讯报告作品大多是武装斗争的题材。
走近作者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杀光、烧光、抢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英勇不屈的中华民族经历了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把侵略者赶出国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期间,无数的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尊严,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颂歌。
历史背景
1941年9月25日,日军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我们的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
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南部。狼牙山是晋察冀边区东大门,因其峰峦状似狼牙而得名,有 5 坨 36 峰,远远望去,群峰突兀连绵、壁若刀劈斧凿。它不仅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据地的武器装备库。
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领略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吧!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词圈出来。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自读提示
我会写
抡
悬
沸
涧
雹
叽
屹
寇
冀
批
副
榴
悦
贯
棋
屈
kòu jì pī fù liú lún guàn qí
xuán fèi jiàn bāo jī yì yuè qū
日寇 奋战 险要 手榴弹 胳膊
我会读
rì kòu fèn zhàn xǐan yào shǒu liú dān gē bo
悬崖 山涧 雹子 屹立 眺望
xuán yá shān jiàn bāo zi yì lì tiào wàng
喜悦 壮烈 豪迈 不屈
xǐ yuè zhuàng liè háo mài bù qū
冠
寇
副
幅
蝉
弹
沸
拂
抡
轮
论
伦
纶
沦
冠军
日寇
一副筷子
一幅画
鸣蝉
子弹
沸腾
拂袖
抡胳膊
车轮
谈论
伦理
经纶
沦陷
1、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2、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3、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4、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心里充满着极大的愤怒。
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形容纵横杂乱。
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5、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6、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7、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8、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9、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比喻激情高涨。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身体被粉碎,形容死得很惨。
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惊动了天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辉煌。
【居高临下】
【昂首挺胸】
【粉身碎骨】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斩钉截铁】
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惊动了天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辉煌。
身体被粉碎,形容死得很惨。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形容气势十分雄壮,可以使山河壮丽多彩。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文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了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接受任务→( ) →( )
→( )→跳下悬崖
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阅读方法 列小标题
方法:①寻找重点词句,加以提炼。②概括各段段意,加以浓缩。③找准文章中心线索。
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任务、事件、形势。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从“集中兵力”“大举进犯”可看出敌人兵力强大,敌众我寡,五个战士接受的任务十分艰巨。
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默读第2自然段,五位壮士接受任务后具体是怎样做的?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 )一声,好象细小的枪口( )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 )一个圈,好使出全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 )紧紧的,全神贯注地( )敌人射击。
狠狠地打
吼
喷
抡
绷得
瞄准
1.从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对日寇的痛恨、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坚定信念。
2.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段话描写了五个战士痛击敌人的战斗场面。 “ 吼” “ 抡” “ 瞄准” 是动作描写,“沉着”“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是神态描写,表现出了战士们消灭敌人的决心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英勇顽强的精神。
默读第3自然,思考:准备转移时,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 他们选择了哪一条 为什么?
一条是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可以活下去,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是死路一条。他们选择了后面那一条。因为他们觉得群众和连队的安全更重要。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 走!” 字 铿锵有力,体现班长态度坚定、决定果断,饱含着五壮士对人民深切的爱和自我牺牲精神。“ 紧跟” 表现出战士们非常赞成班长的做法,准备把敌人引上绝路,体现出战士们的英雄气概。
描写班长语言有什么作用?“紧跟”说明了什么?
将敌人引向棋盘陀
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把石头比作“雹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头砸下时密集、迅猛、有力的特点,体现了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这里的“眺望”和“望望”能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
不能,“眺望”是从高处向远处看,此时,部队主力已经远去,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眺望”也含有五位战士对部队主力转移成功的喜悦和必胜的信心;“望望”指看不远的地方,此时敌人离五壮士不远,不能用“眺望”,“望望”也含有鄙视敌人的感彩。
五壮士在任务胜利完成后选择了跳崖,这表现出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面对绝境,他们态度从容,脚步坚定,大义凛然。 “说” “砸” “走” “ 跳” “昂首挺胸”等词准确生动地描摹了五壮士跳崖时的无畏与悲壮,表现出了他们英勇顽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要读出壮烈豪迈的气势!
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文主旨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接受任务,拖住敌人
诱敌进山,痛歼敌人
再入绝峰,浴血奋战
英勇跳崖,壮烈献身
坚贞不屈
不畏牺牲
课文结构
6 狼牙山五壮士
巍巍狼牙山,苍茫云海间。 青峰拔地起,只手欲擎天。
九州烽烟起,日寇侵我边。 忽闻贼兵至,百姓将涂炭。
八路五勇士,奋勇敢争先。 巧施太公计,引敌向绝颠。
棋盘陡峭险,英勇杀敌前。 弹尽粮绝处,有石大若盘。
敌寇蜂拥至,勇士谈笑间。 生前功既成,死亦重泰山。
英雄跳崖下,敌寇亦震撼。 千秋五壮士,万载英名传!
狼牙壮士诵
点面结合描写人物
概念:既有对某个或多个人物的详细描写,又有对人物群体的概括描写,两者融合在一起。更集中、更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便于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避免人物扁平化。找出哪些是群体描写,哪些是个体描摹,体会人物形象。
找出第二自然段的群体描写和个体描摹,说说有何好处。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