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4 08:5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以李鸿章的政治活动为视角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梁启超《李鸿章传》
道光三年(1823年),李鸿章出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肥东县)的一个耕读之家。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同时,李鸿章拜当时的大儒、礼部侍郎曾国藩为师,学习经世之学。
《南京条约》没有写上禁止鸦片进口的条款,外国商人利用这一点,加强了进行有利可图的非法买卖鸦片活动。……鸦片输入所产生的这种破坏性经济后果,又因条约口岸地区洋货的普遍涌入而进一步加剧。广州受害尤重,因为它具有最悠久的对外贸易历史和最广泛的对外接触,当地的家庭手工业被摧毁,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遭到了瓦解,那些受其负面影响的人成为潜在的动荡根源。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一)背景:
1.清王朝日益衰落,阶级矛盾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3.土客矛盾。
客家人指在在历史上因躲避战乱由中原地区迁徙到广东和广西的等地区的北方人,因语言和生活习惯的不同经常与当地土著发生冲突。太平天国的领袖大多是客家人。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一)背景:
1837年第三次落榜之后,洪秀全沮丧万分,以致得了重病。 在神智昏迷之际,幻觉到他被带到天庭,在那里,一个身穿乌龙袍、蓄着金色胡须的可敬长者给了他一柄斩妖宝剑和一方斩妖玺。以后数次拜访天庭期间,他见到了一个他称其为长兄的中年男子,此人教他如何斩灭妖魔。洪秀全还看到孔夫子向那位可敬的长者忏悔罪孽,因为他没有在经书中清楚地解释真理。洪秀全的这种神智昏迷和幻觉,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四十天;无论是郎中还是巫师都无法把他治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洪秀全(1814—1864年)
梁发 和
《劝世
良言》
4.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会。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二)过程
1851年金田起义
同年,永安建制
1853年定都南京,改为天京
北伐、西征
1856年,天京事变
1864年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三)制度和政策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被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一、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
一、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
一、兴银行······
一、兴邮亭以通朝廷文书,书信馆以通各色家信,新闻馆以报时事常变、物价低昂 ······ ——洪仁玕《资政新篇》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三)制度和政策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后期:《资政新篇》
主张
评价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发展小农经济,
追求平均主义。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色彩。
①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
具有革命性。
②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落后性。
③缺乏实行条件,具有空想性。
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
②未能反映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和缺乏实行条件,具有空想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四)影响
秀全以匹夫倡革命,改元易服,建号定都,立国逾十馀年,用兵至十馀省……当时竭天下之力,始克平之,而元气遂已伤矣。
——《清史稿·洪秀全传》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即使是在朝廷最核心的机构军机处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汉人任职,直至最后他们的人数超过了满人。总之,政府的权力从满人转向了汉人。
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权化,朝廷决定各省的政策;而在太平天国之后,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是, 听取他们的意见。北京的衙门时常征求地方官宪的观点,以争取他们支持自己的立场,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引起了清王朝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满洲贵族实力削弱,汉族官僚崛起,
中央权力下移,地方权力上升。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五)失败原因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采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马克思《中国纪事》
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
占领南京后,太平军应一鼓作气席卷北上至北京,这样就有可能将满清宫廷赶走了。可是林凤祥率领之北伐军 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孤军深入敌境、自取灭亡的偏师。因此清廷幸免于难,得以继续成为政治权力的合法中心和抵抗的力量
革命者宣扬废除私有制,但其领导人自己却积众了庞大的财富。他们倡导夫妻分营而居、男女平等和一夫一妻制;但洪秀全本人却有88个嫔妃,东王有 36 个, 北王 14 个,翼王 7 个。当女馆解散时,女馆成员被分配给太平军官佐,分配依据官佐的职位而定_官阶越高,得到的馆女就越多。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战略失误。 3.领导集团日益腐败。
4.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绞杀。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李鸿章随同乡工部侍郎吕贤基回到安徽原籍办理团练。后来,李鸿章又投到老师曾国藩创建的湘军帐下。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兵临上海,上海官绅向曾国藩求援。在征得曾国藩的同意后,李鸿章回到家乡招募兵马,组建起了继湘军之后的又一支地方武装——淮军。
同治元年四月(1862年4月),清廷任命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李鸿章率领淮军到达上海。
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见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诚非中国所及······惟深以中国兵器远逊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而能战之。
——李鸿章致曾国藩书信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一)背景: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目的:学习西方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三)
代表
人物: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4.主要活动:(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
曾国藩
崇厚
李鸿章
左宗棠
这些工厂是官办的,由封建官僚、军阀掌管,无异于一座座新设的官僚衙门。这些人不是游手好闲一无所能的纨绔子弟,便是贪污纳贿的能手……这些工厂花费了大量资金,从外国购置大量机器,但是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李鸿章所办的最大的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在经营了四十年之后,仍然是“所有机器新旧羼杂,大都不甚齐全,其中因年久而损坏者有之,因省费而缺少者有之”。
——孙志芳《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4.主要活动:(2)创办民用企业。(求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虞和平等《招商局与现代化》
李鸿章
李鸿章
张之洞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4.主要活动:(3)创办新式海军。
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规定,除了海军提督以外,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然而琅威理(英国人,曾任北洋水师宗教习)离开舰队后,将士纷纷移住刘公岛。晚间上岸住宿的人,一船有半。(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干脆在岛上起盖铺屋出租,收取租金。并自畜家伶演戏,生活骄奢淫逸。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4.主要活动:(4)创办新式教育。
(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派遣留学生 )
京师同文馆
船政学堂
1872年清政府首次派遣的30名赴美留学生合影



严复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5.作用:
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6.局限性:
没有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御外敌侵略的目的。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自强运动的倡导者推动现代规划,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在这个国家里,占主导的仍然是旧式制度。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失败原因:
三、边疆危机(19世纪60—70年代)
边疆危机
西北
东南
西南
英俄侵犯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
新疆建省
日美侵犯台湾,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英法侵略云南、广西
英俄侵略西藏
四、中法战争(1883——1885年)
过程 1883年,法国控制越南。
1884年,马尾海战: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
同年,法军进攻台湾,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领军民击退法军。
1885年,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率领清军大败法军,法国内阁倒台。
结果 1885年,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同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刘铭传
冯子材
冯、王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益无把握。冯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发急递飞达,如期停战撤兵。倘有违误致生他变,惟该督是问。
——李鸿章
五、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冯子材
1868年的3月14日,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发表了《宸翰》,即人们所说的亲笔诏书或亲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悍然宣布“朕与百官诸侯相誓,意欲继承列祖伟业,不问一身艰难,亲营四方,安抚汝等亿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内阁总理大久保利通在给天皇的奏折中也同样鼓吹,要“扬皇威于海外而抗衡万国”。
——王开玺《清史实录:政治、外交、文化与革命》
东学党运动原本是宗教性质的,带有一些民族主义色彩但不含政治意识,但后来由于官方的迫害,它才带上政治色彩。其创始人崔济愚(l824-1864 年)是一类似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的失意士子,苦恼于官方的压迫和基督教的撷张对佛教与儒家的冲击,经过数年思索后,他声称得到了“不死之方”,并奉命传道。他所传授的教义号称集儒、释、道精髓为一体,故称作“东学”,以别于称为“西学”的基督教。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奉行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政策。
(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五、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二)过程
左宝贵
邓世昌

汝昌

永升
五、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三)结果: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
割让辽东半岛、 台湾全岛及附属所有岛屿、澎湖列岛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 通商口岸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便于日本控制朝鲜,从而以此为基地进一步侵略中国
严重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加剧民众负担,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使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直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刘永福
吴汤兴
徐骧
姜绍祖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
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五、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4.影响: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政治上,
划分势力范围,
租借地强租。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
五、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4.影响: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上,政治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争做中国的债主
抢夺铁路修筑权
开矿设厂
五、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4.影响:
(3)中华民族开始觉醒,各阶层开展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
——《拟王师东渡论日本檄》,《申报》1894年8月28日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竞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
——《吴玉章回忆录》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
康有为(维新变法)
张謇(实业救国)
孙中山(革命)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破产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
课堂小结
义和团运动
刘铭传
冯子材

洪秀全
洪仁玕
丁汝昌
刘永福
邓世昌
左宝贵
林永升
刘步蟾
千千万万敢于担当中国人民……
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 —习近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