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1949-1976)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
十年文革
两年徘徊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站稳了——人民政权的巩固与外交突破
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起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课程标准: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了会议。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备:1949.9.21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决定——国名、国旗和代国歌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通过——《共同纲领》等文件
内 容
临时宪法
《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阶级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性质: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3.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二)标志:1949年10月1日15时,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伟大意义
人民解放新面貌(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对中国人民压迫和剥削,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家统一新局面(结束了军阀割据、战乱动荡的历史,国家基本统一,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民族独立新形象(实现了民族独立,改变了半殖民地位,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世界格局新状态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改变了二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一)历史背景:建国初的严峻形势和任务
1、严峻形势
(1)军事上: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武装土匪威胁新生政权;
(2)经济上: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尚未完成,财政经济困难严重;
(3)国际上: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
2、两大任务: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二)举措:
1.政治:
(1)肃清残敌,剿匪镇反
至1950年夏,基本歼灭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巩固新生政权
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剿匪部队
西藏和平解放
二、中国人民站稳了——人民政权的巩固与外交突破
2.经济:
(1)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2)土地改革,解放生产1950年—1952年底
背景 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目的 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创造条件
内容 颁布《土地改革法》,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的调整)
结果 到1952年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意义 ①经济上:摧毁封建剥削制度,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为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基。
②政治上:摧毁封建统治根基,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巩固工农联盟与新生政权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①背景:财政困难,商人投机,物价上涨
②目的: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巩固人民政权
③举措: “银元之战” (行政、法律手段) “米棉之战” (经济手段) ;加强管理,统一财经
④实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⑤影响:物价趋于稳定,赢得人民信任;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中共新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对比简表
国共十年对峙
打土豪,分田地
变封建私有为农民私有
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生活有保障,提高反“围剿”的积极性
抗日战争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大生产运动
有限制的封建私有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抗日的积极性
解放战争
耕者有其田
变封建私有为农民私有
大大提高生产和参与解放战争的积极性,巩固了解放区
朝鲜停战协议
3.军事:抗美援朝
(1)背景
①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解放台湾
③美国操纵联合国,组成 “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2)原因
直接原因:朝鲜向中国发电报请求出兵援助
根本原因: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军事原因:中共提前做好了军事力量准备
历史原因:美国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
(3)概况:
①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4)意义
保卫祖国,为经济建设创建和平稳定的环境
打出国威和军威,提高国际地位
形成强大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国人民保卫和建设祖国
(三)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社义国家:苏联、朝鲜、越南等11国
新兴独立国家:印度、缅甸、印尼
资义国家:瑞典、丹麦、瑞士
国际:
1、美苏冷战,两极对峙;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外交敌视)
3、亚非拉地区许多国家独立
国内:
4、百废待兴,基础薄弱,恢复经济
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环境、国家性质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方针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统一思想;在国际交往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2.走向国际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
①背景:
②目的:
③特点:
④意义:
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结果:
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
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特点: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惠(条件)、和平共处(出发点和结果)
正式倡议: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联合声明中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最终确定: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识形态浓厚
阶级、革命外交
封闭、半封闭
国家利益至上
和平、合作外交
走向开放
性质: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目的: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内容: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
从历史来看: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从现实来看: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都有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等不同。
意义: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
4.1955年万隆会议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
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4)过渡性:外交的指导思想呈现从“革命外交”(意识形态外交)向利益外交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
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背景: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门类残缺
三、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起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经济上:一化三改
1953年,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工业化的实现
一五计划
长春一汽:解放汽车
沈阳飞机制造厂
鞍山钢铁厂
武汉长江大桥
一五计划成就图
长春
沈阳
鞍山
钢铁公司
三大工厂
第一汽车制造厂
第一机床厂
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国内
国内稳定的环境
中共的正确领导与正确的方针政策
科技工作者的作用
广大人民劳动热情高涨
国外
苏联的支援
思考:为何“一五”计划为何会超额完成?
不足:
工业分布不合理
工业结构不合理
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时间:
1953年-1956年
含义: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方法:
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初级--高级)
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革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
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1954.9: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二)政治上:“五四宪法”
意义:
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果
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1.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目前我国的民主党派有:致公党、农工党、民盟、民建、民进、九三、台盟、民革】
①诞生: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②初步发展: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成为统一战线组织,职能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八字”方针的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④完善:1982 年“十六字”方针的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成为爱国统一战线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②人民政协属于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其决议无法律效力
(二)政治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指导思想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
基本组织 政治协商会议
特点 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有何异同?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民主集中制
分权制衡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议会制
经济基础
阶级本质
组织原则
政党活动
权力主体
全国人民
资产阶级
相同: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定期选举;议会的立法权、监督权;代议制间接民主等。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内蒙古自治区1947
西藏自治区1965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3.基本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②是“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由我国国情决定
①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
②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
③资源分布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④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三)思想上:毛泽东思想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变革,巨大经济建设成就,也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完善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1、概念
2、形成
3、发展
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成熟阶段:(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并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以后)
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过渡时期:
(1949-1956)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初步建立
一五计划
工业落后面貌
开始改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初步构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起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易错易误
民族主义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斗争
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56年,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课堂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标志:开国大典
意义
军事: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经济:土地改革、稳定物价
三大外交政策
1954年日内瓦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5年万隆会议
经济:“一化三改”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政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思想:毛泽东思想
站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站稳了——人民政权的巩固与外交突破
新腾飞——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外交突破:
新中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巩固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政权保障
独立自主外交
经济
政治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1.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最重要意义是
A.实现了国家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 B.稳定物价,提高政府威信
C.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D.完成了对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巩固训练
B
A
2.美国《商业周刊》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这主要说的是
A.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B.英法等西欧盟国先于美国同中国建交
C.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D
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D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C.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B
展望未来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巩固好、发展好,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