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天子宁有种邪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51
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稍夺其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街。
2.制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收权政, 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收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方法一:
收权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控制地方
方法一:
分权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控制地方
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原则: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大权。
宰相不止一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强化君权
方法二:
分权
方法二:
分权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强化君权
方法三:
崇文
抑武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强化君权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和地方长官
贡举是宋代科举中取士最多的一个科目。根据统计与考证的结果,北宋贡举共开科考试81榜······(所取文士)总计当为60035人。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
--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抑武
罢宿将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有握兵之重
无发兵之权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作用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朝科举考试图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北宋)范祖禹《范太史集》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 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积极:①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影响
本朝鉴五代潘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嘉《朱子语类》
消极:①过度集权,导致地方兵弱财困,也使地方缺乏积极性。
②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③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影响
唐失其道, 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
问题:繁荣还是贫弱?
“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邓广铭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的不可支持。”
——钱穆
宋初统治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宋又向人们呈现出一种军力羸弱、政府入不敷出的面貌,这是为什么呢?
繁荣与贫弱:边患频仍
收复燕云十六州——失败
(979年高粱河之役 986年雍熙北伐)
高梁河之役:宋军三面受敌,军队大乱,全线溃退,死者万余人,宋太宗乘驴车逃走。辽军追至涿州(河北涿县)为止。
雍熙北伐:辽朝获胜,宋军东西路军皆败,杨业被俘,杨延玉战死 。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从而使在对辽关系上“终宋不振”。
边境危机——议和
(1004年澶渊之盟 1044年庆历和议)
繁荣与贫弱:边患频仍
边境危机——议和
(1004年澶渊之盟 1044年庆历和议)
澶渊之盟:宋真宗与辽圣宗、萧太后订立。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庆历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
财政危机:三冗
冗员、冗兵
冗官、冗兵
冗费
冗兵:宋太祖末年,禁军、厢军共有37·8万,太宗至道时达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之多。
——《宋史》
冗官:北宋通过科举、恩荫和其他途径,给予地主阶级广泛的参政机会,导致官僚群体庞大,到嘉祐八年(1063),官吏“十倍于国初”,且中上级官员待遇优厚。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澶渊之盟”订立后……茶马互市,扩大了茶和马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交换。
——《中华文明地图》
范仲淹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踌躇满志,开始着手改革。
王安石变法
时间:1069年
原则:加强国家对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
结果: 失败
实质:封建社会内部一场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青黄不接时,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增收
限制高利贷盘剥
市易法 设立市易务,调控物价 增收,稳定物价
保甲法 编制农民,兵农合一 加强对农民控制
节省募兵,养兵费用
王安石变法
富国之法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均输法
农田水利法
强兵之法
保甲法
裁兵法
保马法
军器监法
将兵法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2页
变法评价
(变法)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北宋)刘挚《忠肃集》卷3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辨之。
--梁启超《王荆公》
材料一:“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九月,行将兵法。九年(1076) 十月,王安石罢相。”
——摘编自脱脱:《宋史·王安石列传》
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根据材料,结合前面所学及课本内容,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变法评价
1.执行不善,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民间不满;
2.新法实施急于求成;
3.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4.腐败的官僚政治制度植根于北宋的政治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治标不治本;
5. 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无法真正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
南宋偏安
“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南宋建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临安城
北宋后期,内忧外患,国力日衰。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康王赵构南渡,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问题四:北伐还是偏安?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南宋)陆游
文人之思与政治现实
南宋偏安
141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合议,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一笔财务,称为“岁贡”。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
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
结语
五代之弊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收地方权力(钱、权、兵)
分散中央权力(行政、军政、财政)
崇文抑武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富国之法
强兵之法
南宋偏安
五代之弊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