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5 20:3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理解专项卷(含答案)
短文阅读。
①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万岁!”
④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① 豪迈——( ) ② 坚强——( )
2.“完”在字典上有5种意思:A全;B消耗尽;没有剩的;C完结;D完成;E交纳(赋税)。选择一下,下列含“完”的词语中的意思: ① 烧完 ② 完税
3.用文中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体现了五壮士 的情怀。
5.“点面结合”是一种写作中艺术手法的表现方式,“点”与“面”的相结合,更能表现对景物描写的细致,使得读者更能加深对所描写实物的认识,使得写作者的感情表达的更加充分。选段中第①段就用了此写作手法。请根据上面对“点面结合”的介绍,从选段中的第①自然段找出“点”和“面”有关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①“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理解。
《开国大典》(节选)
①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②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③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6.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欢喜——( ) 光明——( ) 次序——( )
7.文段②③主要写 ;文段①主要写了 ;用横线画出该段中最能表现群众激动和欢喜的句子。
8.“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里的“两股红流”指 ,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光明”一语双关,既指 ,更指 。
阅读。
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9.“我的心紧缩着”这句话写出了“我”的紧张,写出了“我”为 而焦急,为 而担心的心情。
10.“我”不敢朝他那儿看,是因为 ;“我”又忍不住不看,是因为 。这是对“我” 的描写,体现了 。
11.作者说邱少云是“年轻的战士”,后又说是“伟大的战士”,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称其为“年轻的战士”,是因为邱少云还没有经过长期严峻的革命战斗的锻炼。
B.称其为“伟大的战士”,是因为他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C.正因为邱少云的“年轻”,才更加突显其“伟大”。
D.因为“年轻”,所以没有经验,表明这个“伟大的战士”也是有缺点的。
阅读。
哨卡
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不知是谁嘀咕了一句:“什么鬼地方!”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下悬崖。
②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先把脚踩实,反过手来拉着将军的手。将军是这防区刚刚到任的负责作战的副司令员。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的一线连队。今天,他要去的是海拔最高的一个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③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上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次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④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夹杂着雪片打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
⑤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⑥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⑦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
⑧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似要说话。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⑨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⑩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汉白玉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12.第①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⑨段中“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请分析将军“惊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请你选出你最崇拜的一个人,说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代表我的祖国
①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画家。
②1919年到1927年,他在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
③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坐在一起聚会。一个外国学生站起来,挑衅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永远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动 激怒)了,他走到这个学生面前,大声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④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⑤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⑥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整个画界都(轰动 惊讶)了。
⑧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后,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的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16.用“√”选出文中括号里最合适的词。
17.在文中找出能概括下面句意的词填在括号里。
(1)不平等地看待。( )
(2)借端生事,想要引起冲突。( )
18.第④自然段与第⑤自然段、第⑥自然段的关系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19.本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
A.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画家。 B.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C.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 D.功夫不负有心人。
课外阅读。
恰到好处的掌声
1991年,一位来自辽宁沈阳的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寻找他们的音乐梦。
可是,父子俩一无关系、二无背景,仅凭着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根本不足以引起音乐界的重视。为了能够待在京城,父亲费尽周折,勉强将儿子送进了一家小学。
儿子的特长是弹钢琴,父亲花高价联系了一位有名的钢琴师上辅导课。第一天,钢琴师只教了儿子一段简单乐谱,就摇起了脑袋:这孩子,脑子比一般人笨,反应也慢,肯定上不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趁早改行吧!结果,性格倔强的儿子当场就和老师吵了起来,父亲怎么也劝不住,师生俩闹得不欢而散。
看着不争气的儿子,父亲心里一阵难过:“这些年,爸爸辞职、卖房子,背井离乡,到处求人,我所做的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你能学好钢琴,将来上中央音乐学院吗?你现在却成了这个样子……”儿子的倔劲又上来了,说 爸 我再也不学琴了 我想回沈阳 经过又一场争执之后,父亲由失望变成绝望,决定带儿子离开北京了。
在父子俩动身的当天,接到了一个意外的通知:儿子所在的小学办晚会,老师们指定要儿子弹奏一曲钢琴。儿子显然还在气头上:不弹了,不弹了,连钢琴老师都说我笨,反应慢,我再也不摸琴了!几位老师都很奇怪:弹得好好的,怎么说不弹就不弹了?不摸琴?你父亲送你来北京,不就是为了学琴的吗?然而,( )老师们怎么做工作,儿子( )表示再也不再摸琴了。
他们的争执引来了一群好奇的观众,那就是儿子班上的同学。接下来,令儿子感动的一幕出现了,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帮着劝开了:弹吧,我们都喜欢听你弹琴!在我们心中,你的钢琴是弹得最棒的!那天晚上,儿子流着泪,以从未有过的激情,弹奏了几支中外名曲。台下的听众们如痴如醉,掌声四起,经久不息。儿子站起身来,一遍又一遍向着鼓励他的人们鞠躬,在那些连绵不绝的掌声中,儿子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我要学钢琴!我一定要学好!
凭着过人的自信加努力,两年后,儿子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10年之后,他成了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客座教授,并且凭着一系列成功的演出技惊中外。他,就是被誉为百年不遇的钢琴天才郎朗。
成名之后,很多人问起郎朗成功的秘诀,郎朗无一例外都会提及小学时那场特殊的晚会,提及激励自己上路的掌声。后来,一位记者在专访中动情地写道:这些掌声,是对草根艺术的肯定。尽管它们不是出自名人大腕,但却在关键时刻,以恰到好处的声音,拯救了一位音乐天才。
20.联系上下文解释成语的意思。
背井离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久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下面句子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然而,( )老师们怎么做工作,儿子( )表示再也不再摸琴了。
22.给短文第4自然段的空白处加标点符号。
儿子的倔劲又上来了,说( )爸( )我再也不学琴了( )我想回沈阳( )
23.短文题目《恰到好处的掌声》的含义应是( )
①这个掌声恰好合适。
②这个掌声是郎朗成功的秘诀。
③这掌声肯定了郎朗的艺术才华并鼓励着他走向成功。
④这掌声肯定了钢琴艺术,拯救了郎朗。
24.这篇短文使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豪爽 刚强 2. B E 3.解放军叔叔走路时总是昂首挺胸,精神抖擞。 4.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热爱 5. 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解析】1.本题考查近义词。
近义词就是意思相近的词语。如何找出给出词语的近义词,可以从共同词素和词的意义这两个方面去找。
豪迈:(形)气魄大,勇气足。近义词有:旷达、豪爽、奔放、豁达等。
坚强:(形)强固而不可动摇。近义词有:刚正、顽强、顽固、坚贞等。
2.本题考查多义字。
大多数汉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对于这样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的几个不同意义的汉字,我们叫它多义字。一个字具体取哪个字义,应把字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看看哪个解释最合乎语境。在多个义项对几个语境的题目中,先要把义项和词语读完,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利用代入法、对比、排除手段筛选出答案,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烧完”的意思是物体燃烧后没有剩下的东西。这里的“完”是指没有剩的,故选B;“完税”的意思是指税单核发后,由承办方代书通知买卖双方,完成税款缴交,买方并于此时给付第三期款的程序。这里的“完”是指交纳“赋税”的意思,故选E。
3.本题考查造句的能力。
首先了解加点字的含义,然后再根据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去写出合适的句子。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如:他们昂首挺胸地走进了会场。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仔细阅读全文段可知,句子“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口号,充分体现出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的仇恨;“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句话表现出了五壮士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5.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通过题目给出的“点面结合”的介绍可知,“点”就是对景物细致的描写;“面”就是就是对人或事及景物等,进行概括性的描写。阅读句子“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可知,这是对班长马宝玉的描写,故是“点”;阅读句子“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可知,这句是对五壮士跳崖时的动作和表情描写,是“面”。
6. 快乐 敞亮 秩序 7. 群众游行 人们观看阅兵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8. 街道上的人群 双关 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 新中国的未来是光明的,人们心中的未来是光明的
【解析】6.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掌握。
欢喜:欢乐;喜悦。近义词:喜悦、快乐。
光明:亮光,明亮,胸襟坦白,没有私心,或用来比喻正义的或有希望。近义词:光亮、敞亮。
次序:排列的顺序。近义词:纪律、规律、循序、秩序。
7.本题主要考查概括主要内容。
从第②自然段“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和第③自然段“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可知,文段②③主要写群众游行;
从第①自然段“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可知,文段①主要写了阅兵式。
从“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可知,“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表达了当时无法用语言表达无比喜悦和激动心情。从而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烘托了气氛。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民的激动之情。
8.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里的“两股红流”指举着火把的游行队伍。“光明”一词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第一层意思是指火把照亮了整个北京城。第二层意思是新中国成立了,人民当家做主了,脱离了以前黑暗的生活,走向了光明、幸福的新生活。
9. 邱少云被烈火包住 邱少云接下来有什么举动 10. “我”不愿看到自己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 “我”盼望出现奇迹 心理 “我”看到战友被烈火烧身时痛苦矛盾的心情 11.D
【解析】9.本题考查人物内心的揣摩。
结合课文中主“烈火把他整个包围了”可知,“我”为邱少云被烈火包住而着急;从“担心”“跳起来”“叫出声来”可以体会到“我”担心邱少云接下来会有怎样的举动。
10.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可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是因为: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结合“但是我忍不住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可知,“我”又忍不住不看的原因是: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这几句话都对“我”的心理进行描写,说明了“我”看到战友被烈火烧身时痛苦矛盾的心情。
1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联系课文内容可知,说邱少云是“年轻的战士”,是因为邱少云还没有经受过长期严峻的革命战斗的锻炼;说邱少云是“伟大的战士”,是因为他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正因为邱少云的“年轻”,才更显得他“伟大”。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说“年轻”“没有经验”表明邱少云有缺点,很明显不符合课文主题,故有误。
12.天气的恶劣,道路的艰险和十余名军人顶风冒雪向山顶进发。突出了高山哨卡条件的艰苦,为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13.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雪的猛烈,突出了哨卡条件的艰苦和战士们忠于职守精神的可贵。 14.将军突然发现自己错怪了上校,因自责而内心不能平静,更被上校和其亲人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震撼,所以表现出惊愕的神情。 15.我最崇拜上校团长,他大公无私,严于律己,具有奉献精神。
【解析】12.考查了对描写手法的掌握。
第①段描写了风雪天气的景物,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形象,展现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心情等。
结合全文可知,这里描写山中环境是为了突出军人们的坚强意志,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13.考查句子赏析。
“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夹杂着雪片打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将“狂风夹杂着雪片打在脸上”比作“刀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雪的猛烈,突出了高山哨卡条件的艰苦、恶劣,突出了战士们忠于职守的精神。
14.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将军知道值勤年限将近三年的哨兵就是上将的亲弟弟以后,发现自己错怪了上校而自责,内心不能平静,一方面被上校兄弟任劳任怨、忠于职守、自我牺牲的精神震撼,另一方面被以上校兄弟为代表的军人严于律己、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感动。这就是将军“惊愕”的原因。
15.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即可。
结合“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可知,将军不怕困难、身先士卒。
结合“他是团长的弟……”可知,上校严于律己、大公无私。
结合“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座雕像”“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可知,驻军战士是坚守岗位、任劳任怨。
16.激怒 轰动 17. 歧视 挑衅 18.A 19.A
【解析】16.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
激动:感情剧烈冲动;使感情冲动,因受刺激而感情冲动。
激怒:(因言行、态度或外界情况)刺激使发怒。
联系上下文,外国学生的话“激怒”了徐悲鸿,才会有后面想要代表祖国比一比的行动。
轰动:是某些突然出现的事物以及它所享有的很高的声誉,惊动了众人而产生的共鸣效应。
惊讶:觉得很意外,很奇怪;惊异。
句子中徐悲鸿创作的油画在整个画界享有的声誉很高。应选择“轰动”。
17.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1)歧视:不平等地看待。在文中指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受到一些人的不平等地看待。
(2)挑衅:故意制造事端,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等。在文中指一个外国学生故意制造事端。
18.本题考查段落之间的关系。
结合句子:从此,徐悲鸿学习得更勤奋了。“从此”是衔接上文,而“更加勤奋”是引起下文。因此第④段与第⑤段、第⑥段的关系是总分。第④段总写徐悲鸿学习得更勤奋了;第⑤段、第⑥段分别写了徐悲鸿勤奋的体现——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故选A。
19.本题考查找中心句。
短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故本文的中心句是“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画家”。选A。
20. 文中指郎朗的父亲带着郎朗离开家乡,来到北京。 文中指掌声久久没有停息。 21. 无论 都 22. :“ , , 。” 23.③ 24.鼓励能使人奋进
【解析】20.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结合“这些年,爸爸辞职、卖房子,背井离乡,到处求人,我所做的这一切不都是为了你能学好钢琴,将来上中央音乐学院吗?你现在却成了这个样子……”可知答案。
“经久不息”意思是持续很长时间,停不下来。结合“那天晚上,儿子流着泪,以从未有过的激情,弹奏了几支中外名曲。台下的听众们如痴如醉,掌声四起,经久不息”可知答案。
21.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根据前后内容,可知这个句子表现的是老师用尽方法,说尽道理,儿子都不愿再进行表演。前后句子之间为条件关系,可填写关系词“无论……都……”或是“不管……都”。
2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说话人在前,“说”后面用冒号和前引号;“爸”是人物称呼,后面用逗号,“我再也不学琴了”句中停顿,用逗号;“我想回沈阳”句子结束,用句号和后引号。
23.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
这篇文章记述了著名钢琴家朗朗小时候初学钢琴的经历,表现了适时的鼓励会助一个人走向成功。当我们在成长路上遇到挫折时,不要气馁,不要轻易放弃,要战胜困难,勇敢前行。
根据文中记述的事件,可知朗朗的成功关键在于同学们的鼓励,“恰到好处的掌声”表现的掌声对朗朗走向成功的鼓励作用。故选:③。
2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
题干要求从不同角度来谈,从朗朗的角度,可谈如何正确面对挫折;从其他同学与老师的角度来谈,可谈他人遇到挫折时,我们要给人以适度的鼓励;如果从家长的角度来谈,可谈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兴趣的培养开始等。答案不唯一,与文中的人物行为符合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