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理解专项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理解专项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5 20:3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理解专项卷(含答案)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牛郎跟着男孩赶回家,只见梭子放在织了(半截 半节)    的布匹上,灶上的饭正冒着热气,女孩坐在门前哭。他(坚定 决定)    上天去追,把织女救回来。可是怎么能上天呢?他忽然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这不正是紧急事吗?他赶紧披上牛皮,找出两个筐,一个筐里放一个孩子,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起来了,耳边的风呼呼直响。飞了一会儿,望见妻子和老太婆了,他就喊我来了”,两个孩子也连声喊“娘”。越飞越近,眼看要赶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糟了,牛郎的前边(忽然 居然)    出现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浪很大,牛郎飞不过去了。
1.选出括号里运用恰当的词语。
2.“他赶紧披上牛皮,找出两个筐,一个筐里放一个孩子,挑起来就往外跑。”这句话中的动词有 ,从这些动词中我们感受到牛郎 。
3.用“ ”画出描写牛郎和孩子飞上天的句子。
4.为了防止牛郎追上,王母娘娘做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牛郎能追上织女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孟姜女哭长城》,完成习题。
孟姜女哭长城(节选)
丈夫被抓走之后,孟姜女放心不下,就一连几夜为丈夫赶做寒衣,要亲自去长城寻找丈夫。她爹妈看她那执拗的样子,拦也拦不住,就答应了。
孟姜女整理好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寻夫之路。饿了,啃口凉饽停;渴了,喝口凉水;累了,坐在路边歇歇脚。有一天,她问一位打柴的白发老伯伯:“这儿离长城还有多远?”老伯伯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幽州,长城还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长城远在天边,我也要走到天边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刮着风也走,下着雨也走。一天,她走得精疲力竭,浑身发冷。她刚想歇歌脚,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苏醒过来,才发觉自己躺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大娘给她下了热汤面,煮了姜水,她千恩万谢,感激不尽。她出了点汗,觉得身子轻了一点,就挣扎着起来继续赶路。大娘眼含着泪花拉着她说:“我知道你找丈夫心切,可你身上热得像火炭一样,我能忍心让你走吗?你再看看你那脚,都成了血疙瘩了,哪还是脚呀!”孟姜女在大娘家又住了两天,病没好利索就又动身了。大娘一边掉泪,一边嘴里说着:“这是多好的媳妇呀!老天爷呀,你行行好,让他们夫妻团聚吧!”经过千辛万苦,孟姜女终于到了修长城的地方。
6.《孟姜女哭长城》是四大民间故事之一,下列选项中不是民间故事的是哪一项?( )
A.《牛郎织女》 B.《梁山伯与祝英台》
C.《白蛇传》 D.《西游记》
7.最能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哪一项?( )
A.孟姜女把长城哭倒了。 B.孟姜女去长城寻夫。 C.孟姜女离家出走。
8.对孟姜女的评价最准确的是哪一项?( )
A.为了寻夫不顾一切,丝毫不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心上。
B.非常勇敢,什么困难都不怕。
C.特别执着,为了目标勇往直前。
课外阅读。
绿茵茵的草地上,动物们正尽情地玩耍。小蜗牛懒洋洋地趴在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石头上羡慕地看着。
小白兔摘了几朵色彩斑斓的花朵戴在头上,飞似的在草地上奔跑着,身后留下一条美丽的弧线。“唉,我要是能有小白兔的一半灵活就很满足了。”小蜗牛万般无奈地瞄了一眼自己身上那深褐色条纹的壳。
毛茸茸的,刚出妈妈“育儿袋”不久的小袋鼠绕着果树活蹦乱跳,一跳就是好几米远。“玩得多痛快呀,轻轻一跳就够我爬上好几个时辰……”小蜗牛烦躁地抖动了一下那沉甸甸的壳,像要摆脱它似的。
一只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小蜗牛望着小鸟,懊丧地想:“看来我一辈子都是这样了,真没意思!”
这时,一位天使从天而降。她那洁白无瑕的翅膀和头上神奇的光环闪闪发光,金黄的头发从头披到地。
“我能帮你实现一个半愿望,记住,是一个半。”天使说。
“我……希望不要我身上那讨厌的壳。”小蜗牛激动得连声音都颤抖了。
“好吧,那还有半个愿望呢?”
“以后再说吧。”小蜗牛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
倏地,天使消失了,小蜗牛身上的壳也不见了。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小蜗牛不停地打滚、跳跃、东奔西跑......
夜幕降临,小蜗牛躲在冰凉的大石块的缝隙中,顿感寒气刺骨、直打哆嗦。这时,他才第一次感到自己身上之壳的价值所在,他为自己的无知和鲁莽悔恨不已。
“对了,我还有半个愿望没实现呢。”小蜗牛正在自言自语着,那可爱的天使一眨眼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是的,我还能满足你半个愿望。”
“我想要回我原来那只壳。”小蜗牛毫不犹豫地说。“那你只能得到半个。”天使遗憾地说。
“那……”话音刚落,天使消失了。
第二天,小蜗牛终于如愿以偿了,他趴在石头上,看着草地上玩耍的动物们。心理想:只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最适用的。
9.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如愿以偿:
10.短文中写小动物动作的词分别是:
小鸟: 小白兔:
袋鼠: 小蜗牛:
11.请为这篇短文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12.请谈谈你对“只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最适用的”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篇短文主要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无意井
很久以前,在石门山东山脚下住着一个靠采药为生的老汉,叫周声。几十年中他识得了上千种药。他采的药送给镇上的药铺,一年中只要够吃饱肚子就满足,余下的钱全替贫苦的人垫付药钱。
这天,周声在山涧采药,发现一条满身红黑斑有酒杯口那么粗的毒蛇和一只碗口大小浑身青白相间的青蛙对峙。青蛙的一条前腿已被咬伤,裂开的伤口露出粉嫩的肌肉。毒蛇不断地吐出黑色的信子,准备发起猛攻。青蛙吸足了气,把身体鼓得像只球,来显示自己的体壮,可毒蛇不买账,眼看青蛙就要成为毒蛇的美食,周声挥起手中药铲,三两下将毒蛇打死,掏出随身带的小刀将毒蛇开膛破肚,取出蛇胆装入小罐中。正准备走,一看青蛙还趴在石头上,抬头看着他。他弯腰捧起青蛙,用针把青蛙裂开的皮小心缝合起来,然后从药篓中找出草药,用嘴嚼成糊状,敷在青蛙的伤口处,又从衣角撕下一条布将伤口轻轻包上,这才把青蛙放下。
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人皮肤发焦,周声又到山上采药。他带的水早就喝完了,正准备回家,突然发现山坡上躺着一个人,跑过去一看,是个过路的讨饭老汉。必须先弄点水使老汉苏醒过来。可这山坡上哪有水呢?只有到山下去找了。他把老汉抱到一片平地上,刚一转身,发现身旁不远处有一口水井。周声赶忙过去,取下随身带的葫芦装满了水,他喝了一口,清凉甘甜,十分解渴,便一口一口地喂老汉喝。不一会儿老汉醒了过来,他又掏出一块吃剩下的玉米饼子递给老汉,老汉三口两口吃完了,又喝了几口水,慢慢坐了起来,对救命恩人千谢万谢。周声接过水葫芦,回身准备再灌一葫芦,可刚才那口井却不见了,周声觉得很是奇怪。
从那以后,周声上山挖药,只要觉得口渴身边就会出现一口水井。村里打柴的和放牛的也常常无意中遇到此井。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称它为“无意井”。几十年过去了,直到周声成了周老汉。一天又遇到此井,他灌了一葫芦水,坐在那里两眼直盯着那口井,想看这井究竟是怎么回事。瞬间那口井变成了一只大青蛙,冲周老汉亲切地叫了两声后便跳走了。周老汉终于明白了,那口“无意井”原来就是他救过的那只大青蛙,它是在报答周老汉和那些打柴、放牛的穷人。
14.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1)对峙:
(2)不买账:
15.根据故事内容给下列自然段的主要信息排序,没有主要信息的请补充完整。
( )周声是个乐善好施的采药老汉。
( )这口奇怪的“无意井”此后总是在周声需要时出现。几十年后,周声才发现原来这口井就是那只他救过的青蛙所变。
(2)周声 。
(3)周声 。
16.创造性复述时,在故事比较简略的地方可以展开追问与想象。读句子,联系全文想想青蛙会怎么说、怎么做。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瞬间那口井变成了一只大青蛙,冲周老汉亲切地叫了两声后便跳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能用上成语、谚语或格言来说一说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有一年疾病流行,华佗亲眼看见许多人被病魔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为了(解除 消除)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 辛苦),来到西山,拜精通医术的老人为师。
华佗拜师后,师父说:“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专门侍候他们吧!”华佗一边耐心地侍候病人,一边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因为 因此),他在三年时间里就懂得了不少病的病源、病理和用药方法。
三年过去了,师父说:“你已经(磨炼 锻炼)了三年,学了不少东西。但是还要学些医书、药典。”他带华佗来到内室,只见到处是书籍、挂图。华佗高兴极了,从此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阅读 攻读)起医书来。
暑去寒来,又是三年。一天,华佗正在读书,突然有人跑来说:“师父病了,你快去看看。”
华佗连忙跑去,只见师父两眼紧闭,手脚僵硬。他摸了摸师父的额头,又按按师父的脉搏,然后笑着说:“师父无大病,自会好的。”人们都(埋怨 责怪)华佗不懂医道。 就在这时,师傅突然坐起来,哈哈大笑,说:“华佗说得对,我是故意装病,试试你们的本领的。”众人听了,不得不佩服华佗的本领。
“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父,下山给人们治病去了。
18.将文中括号内用得不恰当的词语用“\”划去。
19.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竟”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竟”字有三种解释:①完毕;②从头到尾;③到底。“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竟”应取第 种解释。
20.联系上下文,为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风餐露宿:①风里吃饭,露天睡觉。(  ) ②以风当饭,以露水解渴。(  )
(2)如饥似渴:①又饿又渴。(  ) ②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  )
21.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1)华佗学医是为了 。
(2)华佗能够看出师父无病,说明他 。
(3)“有志者,事竟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22.最适合作为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
A.给师父治病 B.师父装病 C.华佗学医 D.神医华佗
23.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六和填江
原先,住在钱塘江里的龙王性情暴躁,把潮水弄得涨落没有个定时,沿江两岸的田地常常被淹没,人们成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那时,江边住着一户穷苦的渔民,夫妻俩带着一个儿子六和过日子。六和五岁那年,他爹在江上捕鱼时翻了船,淹死了。
从此六和一家更加穷苦。娘儿俩失去了依靠,只能用两支竹竿,上面各拴上一个小圆网,趁潮来的时候,赤着脚跑在潮头前面捞潮头鱼。干这行当太危险,跑得稍慢一点儿就会被潮水卷走。娘儿俩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冒这个险。
有一天,娘儿俩正在捞鱼,不料潮水来得特别快,特别凶,结果六和娘被浪头卷进漩涡里去了。
六和没了娘,又伤心又愤怒。他尽力把江边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搬下来,使劲扔进江里去。他发誓要用石块把钱塘江填平。
他整整搬了七七四十九天,又把搬来的石头一块块扔进江里,龙王的水晶宫被砸了许多窟窿。石块在水晶宫前的台阶上堆成一座小山,都快把大门堵死了,龙王无奈,只好去找六和讲和。
六和要求龙王依他两件事。龙王问是哪两件,六和说:“第一件,马上把我娘送回来;第二件,从今以后不许乱涨大潮,潮水只许规规矩矩顺着河道走,涨到小山这儿为止。”
龙王答应下来,马上叫人把六和娘送了上来。六和见了娘,多么激动啊!娘儿俩高高兴兴地回家啦。
从那时起,钱塘江的潮水便小了许多,而且涨到那座小山边便稳定下来。一般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那一天,潮水才比平常要大些,那是因为龙王吃过六和的亏,怕他的部下再闯祸,亲自出来巡江的缘故。
人们掌握了潮水的脾气,就不再怕它。后来,沿江两岸的荒滩都被开辟成良田,人们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为了感谢六和制伏了龙王,后人就在六和搬石块的小山上,修筑起一座宝塔,就是如今的“六和塔”。
24.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1)形容遇事急躁,容易发怒。( )
(2)形容对事情不放心,非常害怕。( )
25.用“ ”画出人们成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的原因。
26.用“ ”画出六和填江后钱塘江潮水的变化。
27.读了这个故事,想一想六和为什么能让龙王畏惧呢?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文中对六和如何填江没有详细展开描写,请你发挥想象,把这一部分描写详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半截 决定 忽然 2. 披、找、放、挑、跑 救妻心切 3.一出屋门,他就飞起来了,耳边的风呼呼直响。飞了会儿,望见妻子和老太婆了,他就喊“我来了”,两个孩子也连声喊“娘”。越飞越近,眼看要赶上了。 4.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糟了,牛郎的前边忽然出现一条天河。 5.不能。因为天河很宽,波浪很大,牛郎飞不过去。
【解析】1.本题考查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半截”的意思是数量词。一件事物的一半;半段。
“半节”的意思是指一小部分。
“坚定”的意思是稳定坚强;不动摇。
“决定”的意思是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
“忽然”的意思是表示事件或动作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
“居然”的意思是竟然,表示出乎预料。
根据语境,从“只见梭子放在织了……的布匹上”可知此处写的是织了一半的布匹,故选“半截”;从“上天去追,把织女救回来。”可知牛郎是马上下定决心去追,故选“决定”;从“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糟了,牛郎的前边……出现一条天河”可知这条河是凭空出现的很迅速的出现,故选“忽然”。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他赶紧披上牛皮,找出两个筐,一个筐里放一个孩子,挑起来就往外跑”里面的动词有:“披、找”、放、挑、跑”。从这些动词中我们感受到牛郎救妻心切。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阅读选文从“他赶紧披上牛皮,找出两个筐,一个筐里放一个孩子,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起来了,耳边的风呼呼直响。飞了一会儿,望见妻子和老太婆了,他就喊‘我来了’,两个孩子也连声喊‘娘’。”可知此处是写牛郎和孩子飞上天的句子。
4.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越飞越近,眼看要赶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糟了,牛郎的前边忽然出现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浪很大,牛郎飞不过去了。”可知,为了防止牛郎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牛郎的前边忽然出现一条天河。
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天河很宽,波浪很大,牛郎飞不过去了”可知答案。
6.D 7.B 8.A
【解析】6.本考查民间故事。
四大民间故事指的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和祝英台》《白蛇传》,这四个故事都属于民间爱情传说,表明了人民对于冲破束缚的恋爱、自由恋爱的向往和追求,在后世也多以此为蓝本创作出许多经典的影视作品。A、B、C三项正确。
D.有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不是民间故事。
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通过阅读短文可知,短文主要讲述的是孟姜女不辞辛苦去长城寻夫。故正确的选项是:B。
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人物形象一般要抓住关键字词、句子的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从节选中孟姜女历尽千辛万苦去长城寻夫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她是一个意志坚定,为了寻夫而丝毫不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心上。故选:A。
9.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10. 飞翔 奔跑 活蹦乱跳 趴着 11.小蜗牛的一个半愿望 12.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才是适宜的。 13.小蜗牛从羡慕其它小动物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思想转变。(一只羡慕其它小动物的小蜗牛,在天使的帮助下,认识到只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最适用的。 )
【解析】9.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要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如愿以偿: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文中指小蜗牛终于又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外壳。
10.本题考查了筛选短文信息的能力,从“小蜗牛懒洋洋地趴在被太阳晒得暖烘烘的石头上羡慕地看着”、“飞似的在草地上奔跑着”、“刚出妈妈‘育儿袋’不久的小袋鼠绕着果树活蹦乱跳”、“一只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即可得出答案。
11.本题考查了给短文加标题的能力,结合文章内容,本文主要写了,蜗牛在天使的帮助下,认识到了只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这个道理。所以题目可以是“蜗牛的愿望”或“蜗牛的一个半愿望”。
1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要理解文章大致内容,抓住关键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本文中的小蜗牛刚开始认为自己身上的壳又笨重,后来在冰凉的大石块的缝隙中它才明白笨重的外壳的价值所在,这告诉我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3.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短文主要是写一只羡慕其他小动物的蜗牛,在天使的帮助下,认识到只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最适用的。
14. 短文中指毒蛇和青蛙对抗、抗衡。 短文中指毒蛇看到青蛙鼓得像只球依然不害怕,我行我素要吃掉青蛙。 15. 1 4 在山涧采药时救了一只和毒蛇搏斗的青蛙 在山涧采药时救了一个晕倒的讨饭老汉,想要找水时发现一口奇怪的水井 16.示例:瞬间那口井变成了一只大青蛙,冲周老汉亲切地喊:“恩人啊,当初蒙你施恩相救我才活到今天。看你经常扶贫济困,我就化作一口水井,希望能报答你,也能帮帮打柴、放牛的乡亲们。” 17.示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解析】14.本题考查了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对峙:意思是指对抗、抗衡。本文指毒蛇和青蛙相对而立,准备展开搏斗。不买账:不理睬,不给面子,不当一回事。本文指毒蛇根本不把青蛙的示威当做一回事。
15.本题考查了对各个自然段主要信息的概括及排序。结合内容理解,抓住关键词句概括,熟读全文可知,这篇短文写了有一天,有个叫周声的在山间采药,从蛇口里救了一只青蛙,后来那只大青蛙变成了口无意井来报答周老汉和那些打柴、放牛的穷人。先概括主要内容,本文排序时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看,通读全文可知,“这口奇怪的“无意井”此后总是在周声需要时出现。几十年后,周声才发现原来这口井就是那只他救过的青蛙所变。” 这是文章的结尾,要排第(4)。由此可以推断“周声是个乐善好施的采药老汉”排第(1)。
16.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结合内容理解,在原句的基础上写的更具体,想象合理即可。青蛙说的内容,主要围绕对周声的感激之情,以及告知周声那口井是它变的这件事,目的是为了报答周声以及穷苦的乡亲们。
17.本题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理解,例: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付出就会有回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8.消除 辛苦 因为 锻炼 阅读 埋怨 19. J 立 6 ③ 20.(1)①
(2)② 21. 解除病人的痛苦 医术高明 有志气的人一定会成功 22.C 23.华佗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废寝忘食的学习,才有了他在医学上的成就。这告诉我们学习任何本领都必须付出努力,才能成功。
【分析】18.本题考查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解除”去掉;消除:指冲洗、清扫宅舍、解除解除灾厄等事。“消除”使不存在;除去。在文中应划去“消除”;
“坚辛”艰难辛苦。多指人已经很努力,但仍然无法过上较好的生活。“辛苦”艰难辛苦。多指人已经很努力,但仍然无法过上较好的生活。 在文中应划去“辛苦”;
“锻炼”是人有意识地针对自己认为需要加强的方面进行有规律有计划地加强。“磨练”是把自己投入一个客观的环境当中以加强自己某些可能未知方面的能力。根据句意选择“磨练”;
“攻读”指专攻,主修一门学科以便获得该学科的学位和文凭;勤勉地读书、学习或研究。“阅读”指平时的看书等。根据句意选择“攻读”;
“责怪”的意思是责备、怪罪。“埋怨”是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自己认为原因所在的人或事物表示不满。根据句意选择“责怪”。
19.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竟”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J;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立,再查6画。
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告诉我们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竟”,到底。
20.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识记能力、理解和运用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将平日积累的内容进行利用,回忆合适的词语。
(1)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十分辛苦。文中的“风餐露宿”是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2)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的样子。文中的得“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2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1)阅读文章“为了(解除 消除)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可知,华佗学医的原因;
(2)阅读文章可知,师父并没有生病,只是在试探华佗,华佗能看出来,说明他医术高超。
(3)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告诉我们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有志向的人,做事一定会成功。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在人生的每个驿站上留下一段段不悔的回忆。
22.本题考查标题的恰当运用,这则短文讲述的是华佗为了解除许多人被疾病折磨的痛苦,拜师学医,经过三年潜心学习,他终于学成的故事。所以这篇文章可以命题为“华佗学医”。
23.本题考查了对主题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华佗为了解除许多人被疾病折磨的痛苦,立志学医,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来到西山,拜师学医,在三年的时间里他心学习,研究病理病例。经过师傅的考验,华佗终于学成医术,由此可知:有志者,事竟成。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为了理想而努力,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24. 暴躁 提心吊胆 25.原先,住在钱塘江里的龙王性情暴躁,把潮水弄得涨落没有个定时,沿江两岸的田地常常被淹没。 26.从那时起,钱塘江的潮水便小了许多,而且涨到那座小山边便稳定下来。一般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那一天,潮水才比平常要大些。 27.因为六和不畏强势,勇敢而又有毅力,发誓要用石块把钱塘江填满,他就持续不断地去做,所以才能让龙王畏惧。 28.六和日夜不停地搬着石头,石头太重了,他就慢慢推;累了,擦擦汗,渴了,喝口水;脚上磨出了血泡,疼得厉害,可六和想起被潮水卷走的娘,浑身便充满了力量。
【分析】24.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1)暴躁:形容遇事急躁,容易发怒。文中指住在钱塘江里的龙王性情急躁,容易发怒。
(2)提心吊胆:形容对事情不放心,非常害怕。文中指龙王的作为使人们感到非常害怕。
25.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
由“原先,住在钱塘江里的龙王性情暴躁,把潮水弄得涨落没有个定时,沿江两岸的田地常常被淹没,人们成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可知,人们成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的原因是什么。
26.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
由“从那时起,钱塘江的潮水便小了许多,而且涨到那座小山边便稳定下来。一般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那一天,潮水才比平常要大些”可知,六和填江后钱塘江潮水的变化是什么。
27.本题考查故事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他尽力把江边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搬下来,使劲扔进江里去。他发誓要用石块把钱塘江填平”“他整整搬了七七四十九天,又把搬来的石头一块块扔进江里,龙王的水晶宫被砸了许多窟窿。石块在水晶宫前的台阶上堆成一座小山,都快把大门堵死了”可知,因为六和不畏强势,勇敢而又有毅力,发誓要用石块把钱塘江填满,他就持续不断地去做,所以才能让龙王畏惧。
28.本题考查想象写话。
文章描写六和填江的内容为“他尽力把江边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搬下来,使劲扔进江里去”“他整整搬了七七四十九天,又把搬来的石头一块块扔进江里,龙王的水晶宫被砸了许多窟窿”,发挥想象,将六和填江的详细内容写出来,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出六和填江的辛苦与坚持不懈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