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四、教学难点
透过诗句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2.介绍七律:七 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 种,每篇 般为 句,每句七个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2.学生齐读课文。
3.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理解: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 度概括了红军在 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 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写长征 程之远,时 之长难--写长征牺牲之 ,经历之苦。
理解: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 切困难。
只等闲--充分显 出红军战 钢铁般的 命意志和 畏的英雄 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 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 泥丸。
理解:承“千 ”,以五岭、乌蒙为代表。逶迤--绵延不断。腾--突出奔腾 势。细浪、泥丸--有意缩 的视觉 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 切困难的 形象和精神伟大精神和 。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理解:承“万水”,以金沙、 渡为代表。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 耸 云、江 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 神奇的情景。
渡桥横铁索寒--a“寒”字烘托出战 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 的 限哀思。b“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 描绘出红军战 浴 奋战,飞夺泸定,令敌 胆寒的壮烈情景。c“寒”字 来烘托泸定桥 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既写出了5 春暖的 沙江风 浪既3、暖 蒸腾的实景, 烘托出红军战 渡江脱险的喜悦 情和 沸腾的景象。
学 读尾联。
4.更喜岷 千 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理解: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 潮。
更喜-- 表现了红军战 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 表现了红军战 对美好的 命前途的向往和 信。
三军--专指“红军第 军、 军、四 军”。 在写这 诗时,红军 、四 军正在 军途中,还未越过岷 。但 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 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 军胜利 会师。所以,“三军” 词,充分表达了 泽东对红军 、四 军 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六、整体感悟课
这 诗 艺术 法为我们具体展 了哪 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 幅图?说说理由。
中 思想。这 诗是 篇威武雄壮、 势磅礴的 命史诗。它 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 历程,英勇顽强的 命英雄主义和 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 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命 量 顽强的 命 和战 。
写作特点。
具有 度的艺术概括性-- 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 思想。颔联:承“千 ”,以五岭、乌蒙为代表。颈联: 承“万 ”,以 沙、 渡为典型。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 的喜悦。
喻、夸张 法的妙 。
的:通过写 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 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 畏精神。
七、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六、板书设计:
5.七律长征
难 只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