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二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语文二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29 16:0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2张PPT。人教新课标八上语文单元期末复习导学课件
第二单元 5课时导学+1课时写作第二单元
第6课 阿长与《山海经》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憎恶(  ) 惶急(  ) 惊骇(  )
掳去(  ) 诘问(  ) 震悚(  )
惧dàn(  ) pī(  )雳 chuānɡ(  )疤
疏lǎn(  ) 渴mù(  ) 孤shuānɡ(  )
答案:zēnɡ huánɡ hài lǔ jié sǒnɡ 惮 霹 疮 懒 慕 孀......【巧辨字形】
诘jié 诘问 诘问用言语
拮jié 拮据 拮据手头紧....(2)据义填词
①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②    :水深得难以测量。形容很深。
③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答案:①震悚 ②深不可测 ③面如土色2.读一读,做一做
(1)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     这样
一个劳动妇女的       。
答案:保姆长妈妈 怀念之情(2)课文重点写了阿长的哪一件事?为什么详写?
答案:重点写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重点写这件事,透露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2.背景介绍
阿长是鲁迅家里的女工。《山海经》,主要内容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神话故事。不识字的阿长为童年鲁迅买来了他渴慕已久的《山海经》,鲁迅撰文表达了对阿长的感激、怀念之情。 3.图解课文探究一 感知人物
1.阅读课文并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答案:2.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答案:使长妈妈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突出文章主旨,更能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一课一法】
欲扬先抑手法的作用探究二 “震悚”瞬间
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答案:“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同时也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案: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拓展探究微博】
大家一起聊:作者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具体写她是怎么买到的,反而将此前此后与《山海经》无关的事写了不少?
学生甲:不具体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她怎样跑书店书摊,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我的观点:示例一: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接近书籍的,怎么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念念不忘的,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示例二: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第7课 
背  影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踌躇(  ) 蹒跚(  ) 琐屑(  )
奔丧(  ) 簌簌(  ) 狼藉(  )
tuí(  )唐 fù(  )闲 zhà(  )栏
答案:chú shān xiè bēn sù jí 颓 赋 栅......【巧辨字形】
籍jí 书籍 书籍之初是竹简
藉jí 狼藉 狼藉一片如草乱....(2)据义填词
①     :乱七八糟的样子。
②     :细小而繁多(的事)。
③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④     :感情积聚在心里。
⑤     :衰颓败落。
答案:①狼藉 ②琐屑 ③祸不单行 ④情郁于中 ⑤颓唐【词义辨析】
颓唐、颓废
【同】都是形容词,都有萎靡消沉的意思,都常用于书面语。
【异】“颓唐”侧重在精神不振,情绪消极;只用于形容个人
的精神、举止、境况等。
“颓废”侧重于思想意志消沉,语意较重;可用于形容个人或
群体的思想、人生观、意志、生活、穿着打扮以及文学艺术
等。
【举例】他的神态显得憔悴而颓唐,戏剧团团长不让他参加近
期的活动,以免整个戏剧团显得颓废。2.读一读,做一做
(1)本文以     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的主要事件是     ,文中     次写到父亲的背影。
答案:背影 父子送别(或:浦口送别) 四
(2)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一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二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和感伤之情。【知识链接】
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但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这时候,我们要体会作者蕴含在语句中的态度,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尤其要联系词语、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 4.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的开头、结尾或点题的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
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拒领美国的救济
粮,贫病交加而死,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
我们民族的气概”。有诗文集《踪迹》,散
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
清文集》里。著名散文有《背影》《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 2.背景介绍
这是一篇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 3.图解课文探究一 聚焦背影
1.作者重点刻画了哪次背影?
答案: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那次背影。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细致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阅读中学会圈点批注,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标画相应的词语,并在旁边的空白处做点评。)
答案:先写父亲的外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自己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3.找出描写父亲过铁道的动作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探”“穿”“攀”“缩”“倾”五个典型动词,描绘出了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深沉地爱着自己儿子的慈父的背影,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意就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了。探究二 感受泪光
4.文章写了作者四次流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案:5.文中作者多次流泪,但我们读来自然亲切,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
答案:文中的泪都是有感而流,倾注了作者真切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故事置身于特定的背景中,在开头做了必要的铺垫,因而泪流得真实可信。探究三 朴实话语
6.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朴实、简洁,请仿照参考示例,仔细体会父亲话语中所蕴含的情感。
【参考示例】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赏析: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唯恐儿子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亲自送。【一课一法】【即学即用】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答案: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答案:朴素的话语中表现了父亲担心儿子能否顺利地到达北京,惦念着儿子的旅途平安。
(3)进去吧,里边没人。
答案:走了几步就回头跟儿子说话,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拓展探究微博】
大家一起聊:本文以“背影”为题,却在文章开头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写与“背影”看似无关的事情,行文太“散”了。对此,大家有何看法?
学生甲:作者的行文并不“散”。他这是在为写“背影”做铺垫呢!
我的观点:示例:不“散”。文章开头交代了“祸不单行”的背景,这种情况下,父亲宁愿放下寻求谋生之路这等大事,亲自去车站送儿子,因此“背影”才格外感人,所以,写前面是为了写“背影”蓄势、做铺垫。【知识拓展】
形散神不散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题材广泛,写作方法灵活多样,叙事、写景、状物等不拘一格。
所谓“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主题),必须明确、集中。无论内容有多么广泛,表现手法怎样灵活多变,它都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第8课 
*台  阶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凹凼(  ) 尴尬(  ) 筹划(  )
黏性(  ) 涎水(  ) 揩汗(  )
过yǐn(  ) 门kǎn(  ) 烦zào(  )
答案:dànɡ ɡān chóu nián xián kāi 瘾 槛 躁......(2)据义填词
①     :低着眉头,眼中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
②     :指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③     :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④     :指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答案:①低眉顺眼 ②微不足道 ③若有所失 ④大庭广众2.读一读,做一做
(1)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答案:叙述线索是台阶。“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2)全文围绕“台阶”写了哪几件事?
答案:①回忆旧台阶;②父亲觉得台阶低;③父亲为造新台阶做准备;④造新台阶;⑤新台阶造成后父亲觉得不对劲,父亲老了。
(3)从全文来看,父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勤劳、顽强、倔强、淳朴、善良、谦卑、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不怕千辛万苦,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是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知识链接】
细节描写,小中见大
细节描写的内容虽细小,却小中见大,以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反映出深刻的主题。例如写父亲的辛苦劳作,说冬天砍柴卖柴,不知道他卖了多少钱,只知道“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里就是巧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度这个细节,说明了父亲为建造新屋所付出的辛劳和沉重的代价。再如建造新屋时,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这句细节描写出神入化地刻画了父亲在无比喜悦时手足无措的样子。【知识博览】
1.知识链接
关于台阶:中国传统的台阶又称为“踏步”或“阶梯”。台阶的级数为阴阳的观念所影响,基本上都是以奇数为准则。宏伟的宫殿台阶的级数多为“九”的倍数,这是因为中国人相信“九”是最大的阳数。 2.图解课文作者名片
李森祥(1956生),浙江衢州人。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著有长篇小说《传世之鼓》,短篇小说《台阶》,中篇小说《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等,电视连续剧剧本《大潮烟雨》《卧薪尝胆》等均已录制播出。第9课 
老  王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伛身(  ) 荒僻(  ) 眼翳(  )
取缔(  ) 惶恐(  ) 愧怍(  )
kū(  )髅 tā(  )败 zhì(  )笨
答案:yǔ pì yì dì huánɡ zuò 骷 塌 滞......【巧辨字形】
缔dì 缔结 缔结盟约须线牵
谛dì 谛听 谛听忠言要细心....(2)据义填词
①     :明令取消或禁止。
②     :惭愧。
③     :惊慌害怕。
④     :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答案:①取缔 ②愧怍 ③惶恐 ④落伍2.读一读,做一做
(1)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老王主要情况调查表答案:(身体状况:)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家庭情况:)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打了一辈子光棍。
(居住条件:)住在一个荒僻的小胡同里的塌败的小屋。(2)由此看来,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老王是一个贫苦卑微,凄苦艰难,孤苦伶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
无锡人。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主
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
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
《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等。 2.背景介绍
《老王》作于1984年。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因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脑海中。 3.图解课文探究一 感悟老王
1.老王虽然很苦,但他却非常善良,文章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他的“善”。细读课文,仿照参考示例,根据要求概括出文中表现其“善”的典型事例。
【参考示例】作者在第5段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表现老王的“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赏析:老王为“我”家送冰,冰量加倍,冰价相等。【一课一法】【即学即用】
(1)第6段记叙了“我”和老王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答案:老王送默存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我”看病钱不够。
(2)文章8~16段选取了什么事例表现老王的“善”?
答案:老王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我”对他的关心。2.通过分析以上事例,你觉得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
答案:老王贫苦卑微但淳朴善良。他心眼好,老实厚道;他重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常愿意尽义务,或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污染的淳朴的好人。【知识链接】
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是初中生接触较多的一种文体。在记叙文的学习中,人物分析又是较重要的一个内容。那么,怎样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呢?
(1)通过分析事件,来体察人物特点,理解文章主题。写人的文章,离不开事件。通过分析事件来分析人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对本课老王形象特点的分析,即为通过分析事件而获得。 (2)通过分析环境、情景,来理解人物。人们做事,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或情景中做出的,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或情景,有助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
(3)通过分析细节,来体会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莫不是具体、生动、真实感人的细节。探究二 关爱老王
3.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对老王做了哪些事情?
答案:①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②“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便送他大瓶鱼肝油;③老王再客气,也给他应得的报酬;④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⑤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给,也给了他钱。4.你怎样看待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
答案:作者一家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拓展探究微博】
大家一起聊:“我们”一家对不幸者老王已是关爱有加,文末作者为什么还感到“愧怍”?
学生甲:作者认为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我的观点:示例:作者这样说,反映了她善良的品格和人道主义精神。第10课 
*信  客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唏嘘(  ) 稀罕(  ) 接济(  )
噩耗(  ) 猝然(  ) 伎俩(  )
hē(  )斥 焦zhuó(  ) 颠pèi(  )
吊yàn(  ) bá(  )涉 昏jué(  )
答案:xū hɑn jì è cù liǎnɡ 呵 灼 沛 唁 跋 厥......(2)据义填词
①     :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②     :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
③     :形容事物零碎琐细,不成系统。
④     :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答案:①穷愁潦倒 ②风尘苦旅 ③鸡零狗碎 ④绘声绘色2.读一读,做一做
(1)请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
答案:①为何做信客 ②怎样做信客 ③不再做信客 ④当教师、校长
(2)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答案:更突出信客的辛苦;同时强调信客要讲求诚实守信。(3)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
答案: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信客有一次遭人诬陷的事。
(4)你认为信客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信客是一个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眼界开阔、阅历丰富的人。【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
院院长、教授。我国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
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
《千年一叹》《山居笔记》《戏剧理论史稿》
等。 2.背景介绍
作者的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作者从小就听说家乡信客的事迹,对信客的酸甜苦辣了然于胸,于是编写了此文。 3.图解课文单元写作指导
第 二 单 元叙事要详略得当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如《信客》详写了信客遭人诬陷的一次经历,展现了信客职业的凶险,突出了信客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做到详略得当。
你们班是否有这样的“牛人”呢?他们或是知识面丰富,口才超强;或是公平正直,令人信服;或是体育健将;或是乐器高手……请以“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优秀作文】
晒晒我们班的“牛人”
我们班可是一个优秀的班级,“牛人”特多。今天,我就来晒晒我们班的“牛”同学。①
首先,我先晒——【专家点评】
①开头简洁,直接入题,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靓女——许丽华②
她身材苗条,双眼流波,一条乌黑亮泽的麻花辫垂至腰际,俨然一小家碧玉。她不光人长得靓,唱歌也是一绝。那次青年节文艺汇演,她一曲《十五的月亮》把全场听众都给“镇”住了,那银铃般的歌声使台下师生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③从此,她又多了个雅号:“小夜莺。”
接着,我要晒晒——②运用小标题,层次分明,并且小标题显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许丽华歌声的甜美。侠女——魏静
她人高马大,长发披肩,着一身紧身牛仔衣。走路风风火火,说话大大咧咧。在男生面前兄弟前兄弟后,在女生面前也兄弟左兄弟右,活脱脱一介侠女。④一日,我班一女生在食堂被一无赖纠缠,那女生回寝室时哭哭啼啼似林黛玉。侠女得知,哪里咽得下这口气。硬是押着那“厮”赔了礼道了歉,还吼了他个狗血淋头。此后那“厮”见了④白描手法,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风风火火的侠女形象。她,也规规矩矩叫她一声“静哥”。因她特讲义气,所以在班上振臂一呼,应者云集。⑤
紧接着,我要重磅推出一个人,谁呀?告诉你吧,就是——⑤详写了魏静惩治“无赖”的事情,突出表现其侠女性格。才女——晏敏
才女的最大爱好是看小说。休息时,抱着砖头厚的小说啃得如痴如醉的那位准是她!才女最大的特长是写作。她的语言功底极好,用老师的话说鲜活得可以掐出水来。在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对她来说那是小菜一碟。这不,又一篇佳作《朋友》发表在《语文周报》的头版头条,乐得语文老师笑逐颜开,在班上大夸特夸,说她的作品可以和琼瑶媲美云云,甚至还捧着报纸到别的语文老师面前炫耀去了。⑥⑥详细描写老师对才女发表的佳作的夸耀。才女在语文老师心中的地位那就可想而知了。每逢和她说话,语文老师真恨不得把自己脸上的笑容摘下来送给她。
其实,我们班还有很多“牛人”,像“音乐家”吴咏翔,他的小提琴拉得那是相当的好;还有“小画家”李鑫卉,她随手一画就有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出现在你面前;还有“足球女将”牛美乔……⑦⑦略写其他“牛人”,一笔带过。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先晒到这吧,下次再晒晒我们的老师和其他同学,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总评】文章详略得当,主要描写了三位“牛人”,分别选择每位“牛人”一件事详写来表达其性格特点,其余的“牛人”点到为止。小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文章巧用“靓女”“小夜莺”“侠女”“静哥”等称呼,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另外,动词的准确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技法一 多写细节,突出中心
【问题习作】舅舅幽默开朗,从未见他不开心过,听说当初他就是以乐观的个性“俘虏”了舅妈的芳心。
舅舅做化疗,掉光了头发,他对舅妈说:“老婆,我不用洗头了。”舅妈却一反平日节俭的习惯,买最贵的药和营养品放在舅舅的床头。舅舅的造血功能一日日衰竭,这意味着他随时可能离开人世。舅妈的眼睛红肿着,舅舅说:“到底是我生病还是你生病呀。”舅妈背过身去又抹起眼泪来。【诊断分析】文段主要表现舅舅幽默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舅舅掉光了头发”的情节写得过于简略,语言缺少幽默感,要突出细节描写。【修改提升】
舅舅幽默开朗,一天到晚乐呵呵的,从未见他不开心过,听说当初他就是以乐观的个性“俘虏”了舅妈的芳心,跟一个快乐的人生活在一起确实开心。
舅舅做化疗,掉光了头发,他笑着对舅妈说:“老婆,这回可以给你省一半的洗发水了。”舅妈却一反平日节俭的习惯,买最贵的药和营养品放在舅舅的床头。舅舅的造血功能一日日衰竭,这意味着他随时可能离开人世。舅妈的眼睛红肿着,舅舅摸着舅妈的脸,笑着说:“到底是我生病还是你生病呀。你怎么‘人比黄花瘦’了?”舅妈背过身去又抹起眼泪来。写法小结一 根据中心写细节
与中心思想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要详细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要简略写。有些作文题目已经确定了写作的重点,而大多数同学的审题不认真导致重点不突出。技法二 突出过程,身临其境
【问题习作】天很黑很黑,我害怕极了。可是我想到自己对同学做的保证,就鼓起勇气,坚持走到了同学家。
【诊断分析】“夜访”的过程应该写得详细具体,可以分解为三点:
(1)到底怎样的黑?黑到怎样的程度?具体情况是什么?
(2)到底是怎样的害怕?
(3)当时自己又是怎样想的?【修改提升】
天阴沉沉的,到处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我便像盲人似的,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
突然,远处传来几声“叽叽喳喳”的鸟叫,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可是一不留神,被砖块绊了一跤,我吓出了一身冷汗。
我想退缩了,可转念一想,难道我能说话不算数吗?能让同学说我是胆小鬼吗?我要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想到这里,我不那么害怕了,勇敢地向同学家走去,一边走还一边唱电视剧《西游记》里的插曲呢!写法小结二 叙事过程要具体
叙述一件事,可以从起因、经过、高潮、结局等方面展现事件全过程,尽量使过程具体化、细致化,有时候还需要加入一些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