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4张PPT。第三单元
第11课 中国石拱桥人教新课标八上语文单元期末复习导学课件
第三单元 5课时导学+1课时写作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残损( ) 河堤( ) 推崇( )
匀称( ) 和谐( ) 暴涨( )
桥dūn( ) 雄kuà( ) 古pǔ( )
dǒu( )坡 雄zī( ) qīnɡ( )听
答案:sǔn dī chónɡ chèn xié zhǎnɡ 墩 跨 朴 陡 姿 倾......(2)据义填词
① :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② :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答案:①惟妙惟肖 ②巧妙绝伦【词义辨析】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同】都是成语,都含有“逼真”的意思。
【异】“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真假难辨。区别的办法就是前面能用“模仿”来修饰的,就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强调的是神似,意思是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一样,好像在动。区别的办法就是前面能用“刻画”来修饰的,就用“栩栩如生”。【举例】①郭先生画技高超,能惟妙惟肖地临摹出大画家徐悲
鸿的奔马。
②石壁上雕刻的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2.读一读,做一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答案: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知识链接】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读一篇说明文,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段落层次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如“中国石拱桥”即为具体事物,“中国石拱桥”就是《中国石拱桥》一文的说明对象;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呢?也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第二,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2)文中哪几句话集中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答案: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3)作者引用《水经注》中关于“旅人桥”的记载有什么作用?
答案:证明“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
江人。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主持修
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参与设计了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写了大量介绍桥梁知
识的文章和《中国石拱桥》等科普读物。著
有《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2.图解课文文体知识
说 明 文
(1)概念: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2)说明对象:向我们介绍的事物或说明的道理。说明文以此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时间先后。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南到北等。
逻辑顺序: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特殊、从主到次等。 (4)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做比较、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引用、摹状貌、做诠释等。
(5)准确的语言:所谓准确,就是按照事物的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主要表现在数量、程度、范围等方面用词准确。探究一 对象特征
1.阅读文章4~8段,完成下表。答案:探究二 说明方法
2.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答案: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规模。(2)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
答案:运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卢沟桥坚固的特点,使人印象深刻。
(3)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答案: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优美的特点。(4)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答案: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石狮子的美妙姿态,突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探究三 说明语言
3.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课文用语很讲究分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仿照参考示例,完成下面的问题。
【参考示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赏析:不能。“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性,如果删去,和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课一法】
说明语言“词语能否删除”类题目答题步骤【即学即用】
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①《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②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
的石拱。
答案:①不能删掉。“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
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不能删掉。“在当时”一词起限制作
用,表示并不包括以后,而现在就不一定是世界上最长的石
拱。去掉后语言就不严密、不准确了。【拓展探究微博】
大家一起聊: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要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而不是一个例子呢?
学生甲:从外观看,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两座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选择两例可以起到相互对照、相互补充的作用。
我的观点:示例:如果只写一座不能反映出中国石拱桥的全部,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样的说明更加全面,这充分体现了作者选材上的匠心。第12课
*桥 之 美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险峻( ) 拂面( ) 摄影( )
纤细( ) 孕育( ) 强劲( )
zhù( )足 点zhuì( ) xiāo( )魂
答案:jùn fú shè xiān yùn jìnɡ 驻 缀 销......(2)据义填词
① :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② :破坏人的兴致。
③ :指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④ :指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定。
答案:①销魂 ②煞它风景 ③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④前瞻后顾2.读一读,做一做
(1)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中的桥之美体现在哪里呢?
答案: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合、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2)本文分别写到了哪些桥?它们各有怎样的美?
答案:诗歌中的桥——绘画的形式美;石拱桥——结构美;乌镇的桥——意境美;颐和园里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史诗般的美;风雨桥——险峻的美;绘画摄影作品中的桥——图画美;索桥——生命美。另外,作者还提到了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3)作者为了说明桥之美所举的例子中,哪些是正面举例?哪些是反面举例?
答案: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些桥是不欣赏的,这是从反面举例,其余的是从正面举例说明桥之美在于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知识博览】
1.图解课文 2.知识链接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5.2厘米,长525厘米。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作者名片
吴冠中,江苏宜兴人,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的油画作品主要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狮子林》《长城》等。第13课
苏州园林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丘壑( ) 池沼( ) 斟酌( )
嶙峋( ) 叠嶂( ) 庸俗( )
lòu( )空 轩xiè( ) 蔷wēi( )
答案:hè zhǎo zhēn lín zhànɡ yōnɡ 镂 榭 薇......【巧辨字形】
镂lòu 镂刻 金属做刀来镂刻
褛lǚ 褴褛 衣服褴褛令人怜....(2)据义填词
① :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② :重重叠叠的山峰。
③ :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④ :有高有矮,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⑤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答案:①鉴赏 ②重峦叠嶂 ③别具匠心 ④俯仰生姿 ⑤因地制宜【词义辨析】
鉴赏、鉴别
【同】都是动词,都有“分辨、审察”的意思。
【异】“鉴赏”是鉴定和欣赏。“鉴别”是分辨、判定事物的
好坏。
【举例】名人字画的真伪需要仔细鉴别,真品需要细细鉴赏。2.读一读,做一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作者对其地位的评价是? 。
答案: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答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
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
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潘先生在难中》等。 2.背景介绍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3.知识链接
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4.图解课文 探究一 说明顺序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的?
答案:文章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答案: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知识链接】
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阅读一篇说明文,只有理清说明的顺序,才能更好地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弄清说明的内容。说明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怎样具体理清它的说明顺序呢? 1.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的。介绍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序,写事物以形成演变过程为序,说明某种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都常以时间为顺序。 2.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是以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说明形状和构造的说明文,常常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进行说明。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探究二 说明方法
3.文章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阅读全文,找出本文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结合参考示例分析它们的作用。
【参考示例】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赏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图画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原因,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可感。【一课一法】【即学即用】
(1)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答案: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园林的图画美,增加了池沼的诗情画意。(2)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答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的特点。令人回味无穷,得到美的享受。(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答案:运用了举例子、摹状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非常形象具体。探究三 赏析语言
4.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试结合以下语句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务必”的意思是必须,一定要。表明设计者和匠师们坚定的追求,若删去,就不符合实际,“务必”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2)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答案:“往往”表示“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的意思,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②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答案:“可绝不”表意非常肯定,一点都不含糊,合乎实际,用词准确,突出表现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可不可互换?
答案:不能互换。因为艺术是不可复制的个性化的独创活动,给人以审美愉悦。技术是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可以复制。如果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拓展探究微博】
大家一起聊:从内容看,本文明显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我认为介绍建筑物的文章用空间顺序更恰当。但作者为什么不用空间顺序来写呢?
学生甲:我认为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中某个具体园林的情况,而是整个苏州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作者没有运用空间顺序。
我的观点:示例:本文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介绍,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所以不用空间顺序来写。第14课
故宫博物院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湛蓝( ) 藻井( ) 中轴线( )
击磬( ) 蟠龙( ) 坤宁宫( )
肃mù( ) áo( )头 qián( )清宫
chù( )立 liú( )璃 金luán( )殿
答案: zhàn zǎo zhóu qìnɡ pán kūn 穆 鳌 乾 矗 琉 銮......(2)据义填词
① :强壮有力。
② :形容整齐而有秩序。
③ :形容差别很大,很不相同。
答案: ①矫健 ②井然有序 ③迥然不同2.读一读,做一做
(1)文章采用了“ ”的结构,作者将故宫的建筑物分为 和 两部分进行介绍,着重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 。
答案:总—分—总 前朝 内廷 太和殿
(2)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故宫?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答案:主要从故宫的概况(位置、历史、价值)、全貌及建筑布局(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等介绍故宫博物院。总体特征: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风格独特。【知识博览】
1.题目解读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介绍故宫博物院的解说词,从题目可以看出故宫的以下特点:历史悠久——由“故”而知;建筑风格——“宫”,古代宫殿建筑;范围广,陈列的东西多——博物;院则是四面环墙。文章按照参观路线介绍了故宫的建筑结构及其布局和功用。 2.图解课文说明方法:做诠释、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做比较、分类别知识链接
紫禁城是皇帝、皇后和皇族居住的内城。“紫”字是指紫微垣,代称皇帝。古人认为天皇应住在天宫里,天宫又叫紫禁宫。又因为皇帝居住的内城严禁黎民百姓靠近,所以又叫紫禁城。作者名片
黄传惕,1934年生,湖南平江人,笔名黄羽。1957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广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代表作品有《天安门颂》《北京,我心中的城》《彩色的吐鲁番》等。探究一 说明顺序
1.根据课文内容,填出下列路线图。
天安门— —午门— —太和门— —中和殿— —乾清门— —交泰殿—坤宁宫— —顺贞门— 。
答案:端门 汉白玉石桥 太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御花园 神武门2.阅读说明文,可以从理清说明顺序入手,请仿照参考示例解决下面问题。
【参考示例】文章介绍故宫建筑群时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赏析:介绍故宫建筑群时采用了空间说明顺序。【一课一法】
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及标志词【即学即用】
细读介绍太和殿的部分,看看这部分是采用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答案: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空间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知识链接】
如何选用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是说明文三大说明顺序之一,在介绍实体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等方面时,常采用空间顺序。按空间顺序,要选好立足点,离开立足点,就无法确定方位。如《故宫博物院》在说明太和殿内景时,就选取了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两个“立足点”。
运用空间顺序,一要注意观察和描述的角度,是仰视、平视还是俯视;二要注意方位顺序,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中间到两边等顺序。探究二 重点研读
3.作者主要介绍了太和殿的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答案:介绍了太和殿的外观特征、内部装饰、位置功用。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是为了强调皇权这个中心;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彩绘了众多的龙的图案;因为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这是皇权的象征,所以用龙来突出皇帝的威严。5.在“内廷”中作者为什么重点介绍了乾清宫?“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
答案:因为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后三宫”彩绘图案中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和前三殿相比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探究三 说明方法
6.请阅读全文,判断下列句子中采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 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介绍了太和殿的高度和面积,说明了太和殿雄伟壮丽的特点。(2)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答案: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金水河玉带般的飘逸之美,突出了金水河的美丽。
(3)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答案:运用了举例子、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腾龙的姿态。令人回味无穷,得到美的享受。(4)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答案:运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前三殿和后三宫的建筑风格以及图案进行比较,突出了故宫建筑物不同的特点。【拓展探究微博】
大家一起聊:在故宫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作为重点来介绍呢?
学生甲: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乃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又是故宫最大的殿堂,是紫禁城中心的中心,所以重点来介绍。
我的观点:示例一:因为它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地位非常重要,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示例二: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第15课
*说 “屏”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屏风( ) 伧俗( ) 擅长( )
闺房( ) 书斋( ) 雅俗( )
休qì( ) 造xínɡ( ) huǎn( )冲
nà( )凉 wéi( )幕 sháo( )光
答案:pínɡ cānɡ shàn ɡuī zhāi yǎ 憩 型 缓 纳 帷 韶......【巧辨字形】
伧cānɡ 伧俗 语言伧俗人粗野
沧cānɡ 沧海 沧海洪波水发狂....(2)据义填词
① :休息。
② :粗俗鄙陋。
③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④ :无益地耗费力气。
答案:①休憩 ②伧俗 ③点缀 ④徒劳2.读一读,做一做
(1)本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答案: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屏风的设置。
(2)从文中看,屏有哪些作用?
答案: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3)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举例子:如“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分类别:如“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引用:如“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4)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答案: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知识博览】
1.题目解说
“说‘屏’”就是介绍说明屏风的意思,作者通过此文让读者了解更多关于屏风的知识,以使读者更好地利用屏风。
2.背景介绍
由于受到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陈从周从小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写此文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 3.图解课文作者名片
陈从周,原名郁文,自称梓翁,出生于浙江杭州。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中国民居》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很大。单元写作指导
第 三 单 元说明要抓住特征
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事物特征,就是要把说明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的说明方法予以具体说明。说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态、性质、结构、成因、功用、发展变化。如《中国石拱桥》重点抓住了我国石拱桥的三个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定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你所在地方的建筑特色是什么?或者,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围绕家乡的建筑特色或者某座特色建筑,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600字。【优秀作文】
九 龙 桥
九龙桥是荆州的名胜之一,它位于东门风景区内,是入城的咽喉。它桥体优美,设计精巧,结构坚固,令中外游客驻足观望,流连忘返。①【专家点评】
①开篇扣题,点出九龙桥的特点,指出桥出名的原因。 九龙桥横跨在护城河上。它长98米,宽15.7米,全身成弧形。远望九龙桥,仿佛雨后彩虹,又如蛟龙出水,静卧水面,神态安详。②
站在桥下的回廊里,九拱连环、九龙喷水的胜景,尽收眼底。②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使九龙桥更具魅力。 九龙桥是由九个半圆形,大小不一的石拱组成的,和卢沟桥一样,属联拱石桥。中间的一拱最大,直径约6米,两旁各有两个中拱,两个小拱,成对称排列,依次变小。这样,大拱领小拱,小拱伴大拱,拱拱相连,不仅节省了石料,增大了桥身的过水量,而且九拱连环,浑然一体,相映成趣。③③抓住九龙桥的结构特点,分析了这种结构设计的优点。 石拱的上面各有一个石雕龙头。探出身子的龙头,气宇轩昂。两耳高高翘起,似在倾听水声;两眼左顾右盼,仿佛在观花赏景。宽大的龙嘴里不时地喷起缕缕水雾。在阳光的折射下,缕缕水雾编织出七彩的水帘,条条水帘交织变幻,在护城河上搭起道道彩虹。红、绿、青、蓝、紫,如梦如幻;彩虹飞悬,水珠飞溅,如诗如画。徜徉九龙桥,不知天上人间!④④这段属于描写,也就是生动说明,通过生动的描写,把九龙桥石拱上面的石雕龙头的特征介绍了出来。 顺着回廊旁的石阶走上去,桥上栏杆排列,桥面平坦宽阔,又是别样的景致。 桥上两旁为双层青石栏杆,宽约3.5米,像一个弧形走廊。栏杆每隔1米有一根栏柱,栏柱间为一长方形青石栏板。栏柱为“莲花宝座”形,柱头似花灯,亭亭玉立,柱基似莲花,含苞欲放。栏板上雕龙刻凤,凿花镌鸟:有“龙凤呈祥”,有“二龙戏珠”,有“喜鹊闹春”,有“孔雀开屏”……刻龙若腾,刻凤若飞,刻鸟若啼,刻花若放,千姿百态,惟妙惟肖⑤,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⑤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把栏杆也介绍得生动、有趣。 桥面为混凝土浇制,平坦光洁,坚固牢靠,宽约9米,人车分流,秩序井然。九龙桥为疏通荆州的交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⑥⑥指出九龙桥不可估量的作用。 站在城墙上俯视城下,九龙桥便像浓笔重书的“1”字,稳稳当当地直插城门。桥东,杨柳依依,群鸟腾飞;桥西,翠竹青青,台榭幽幽;桥上,游客悠悠,行车匆匆;桥下,波光粼粼,浮萍点点……好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难怪到荆州旅游的中外游客说,到荆州,不看九龙桥,真乃平生一大憾事! 【总评】这篇文章按照由主体到局部来介绍九龙桥的特点。文章围绕桥的特点“桥体优美,设计精巧,结构坚固,令中外游客驻足观望,流连忘返”来加以说明,观察细致,特别注意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技法一 独特标志,突出特征
【问题习作】小白兔,全身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
【诊断分析】没有说清小白兔的毛、耳朵、眼睛处的独有标志,没有抓住小白兔的突出特征。【修改提升】
小白兔,披一身柔软光泽雪白的长毛,蹲着时活像一个雪球。嘴巴尖尖的,嘴唇有三瓣。眼睛像一对红色的玻璃珠,见到阳光就微微眯起。耳朵很长,有时直竖,有时抿在颈后,还会微微颤动。前腿短,后腿长,走起来一跳一跳的,尾巴短小。写法小结一 抓住本质,写出特征
要想清楚地说明一个事物,就必须准确把握它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给读者以深刻、具体、清晰的印象。在一些同学笔下,“某一事物”往往只是“某类事物”,写作中抓住了主要特征,才能显出其个性,才不会使人感觉桥都是一样的桥,房都是一样的房。技法二 明确目的,具体说明
【问题习作】我家附近的立交桥,桥身是水泥筑成的。桥面很宽,可以并排行驶七八辆汽车。桥洞也比别的桥大,所以路面也很宽,起码能并排走四五辆汽车。这座桥是建桥工人冒着酷暑建的。从一开工,他们就昼夜不停地干,假日也没见他们休息过。
【诊断分析】对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得不准确。文中对“桥的形态”和“桥的建设者”进行了说明,使人不知道究竟要说明哪一个。【修改提升】
我家附近的立交桥,是在原来的路面上建起来的。桥身全是水泥筑成的,长达200多米,横向马路从桥的上面通过,纵向马路从桥的下面穿过。这座桥的桥面很宽,可以并排走七八辆汽车,桥下面的马路虽然窄一点,但起码也能并排走四五辆汽车。桥洞的两侧,各有一块篮球场大小的空间,像半个扇面一样,由路边渐渐向一头低下去……从远处看,这座桥显得十分雄伟。写法小结二 有的放矢抓特征
说明一个事物,要写出事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做到有的放矢,突出事物的特征。许多同学在写作过程中会犯东拉西扯,不知所云的毛病。如介绍“我们的教室”,对于老师在讲台上讲课的内容就不要具体写,而应写出教室的特征。技法三 顺序合理,条理分明
【问题习作】一进教室,看到左右两边镶嵌着六扇铝合金大窗户,每天都被同学们擦得干干净净。一排排桌凳,我们摆放得整整齐齐,有条有理。后方是我们自己办的黑板报,题目“生活园地”。正前方是一块结实耐用的黑板,黑板的形状是长方形,颜色是深绿色,质地是毛玻璃。窗户和窗户之间的墙壁上挂着四幅名人名言。
【诊断分析】说明的顺序比较混乱,不符合人们的观察顺序。【修改提升】
一进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桌凳,被我们摆放得整整齐齐,有条有理。正前方是一块结实耐用的黑板,黑板的形状是长方形,颜色是深绿色,质地是毛玻璃。后方是我们自己办的黑板报,题目“生活园地”。左右两边镶嵌着六扇铝合金大窗户,每天都被同学们擦得干干净净。窗户和窗户之间的墙壁上挂着四幅名人名言。写法小结三 仔细观察,次序井然
写好建筑物的形状,重点在于对建筑物进行细致观察,可以按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去观察。还可以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先写出给人的整体印象,再分开一部分一部分地具体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