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3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3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06:1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锦瑟》
唐代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歌题材
悼亡诗
悼亡诗,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安的《悼亡诗三首》。
西晋文学家潘安,美姿容。据说驾车走在路上,女人们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掷果盈车。但是,他和妻子情深意笃。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安悲痛至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赴任作《悼亡诗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抚衿长叹,徘徊墓前,不忍离去,最后“挥涕强就车”,“路极悲有余”。
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广泛流传。此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
悼亡诗: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安和中唐的元稹。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诗歌题材
最有名的悼亡诗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见过汹涌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
除却巫山彩云,别处的云就相形失色。
经过花丛,懒得回头一看,
半是因为修道,半是因为想你。
最悲情的悼亡诗
沈园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唐琬是陆游的结发妻子,情投意合,可由于陆母的干涉阻挠,黯然分手,另娶另嫁。多年后,沈园重遇。陆游怅然良久,写下一首《钗头凤》。据说,唐琬也和了一首,郁郁寡欢,不久抱憾而死。陆游自此更加重了心灵的创伤,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
最酸楚的悼亡诗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
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画堂春
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
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
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
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
相对忘贫。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经常想念、盼望却不能在一起,看着这一年一年的春色,真不知都是为谁而来?
蓝桥相遇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即使有不死的灵药,也不能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与她相会。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渡过天河团聚,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甘心。
—— 十年一梦,亦哭亦歌
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豪放不羁的苏轼
踌躇满志的苏轼
旷达自信的苏轼
豁达乐观的苏轼
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林语堂《苏东坡传》
LOVE CHINA WIND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1.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人(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年十六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治平二年五月卒,年方二十七。
2.王闰之(1048—1093),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第二任妻子。苏轼的第一任妻子是王弗,她则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出嫁之前,家中称其“二十七娘”。性格温和,知足惜福。
苏轼的几任妻子
3.王朝云(1062年—1096年),字子霞。浙江钱塘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红颜知己和侍妾。朝云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为西湖名伎。但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苏东坡因而爱幸之,纳为常侍。
语言建构
与运用
审美鉴赏
与创造
文化传承
与理解
课程目标
思维发展
与提升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
领悟诗歌中蕴含的语言美,表达美,情感美。
学习鉴赏诗词虚实相生、白描的艺术手法。
了解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感受豪放派代表苏轼不一样的一面。
初 读 诗 歌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情感。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版)。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王弗去世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生死相隔,深情难忘。这首悼亡词一开篇便抒发作者对妻子诚笃的感情。生死,是一种隔;妻子葬于千里外的故乡,是一种隔;岁月沧桑,即使相逢也认不出,又是一种隔;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还是一种隔。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诵读这首词,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
注释1
缘由
学习提示
题材
情感
内容
对照课本
苏东坡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颇有识见,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词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知州,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赏 析 诗 歌
思考探究一:
本词题目为“记梦”,整篇词都在描写梦中的情景吗?
本词题目为“记梦”,整篇词都在描写梦中的情景吗?
这首词并非全篇写梦,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 。而上片实是梦前所思,既思念亡妻,又联想自己十年的坎坷。
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梦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 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思考:
一、这十年经历了什么?
二、如何理解“两茫茫” 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三、明明是写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却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四、“无处”是什么意思,话的是什么“凄凉”?
五、苏轼写这首词时,还不到40岁,为什么会说“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呢?
这十年经历了什么?
丧妻之痛:生死无常,恩爱不再,知音难寻。
仕途之痛:多遭贬斥,颠沛流离,沧桑悲凉。
现实之痛
1068娶王闰之,
1069返京任职史馆,
1071任杭州通判,
1074任密州太守
如何理解“两茫茫” 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明明是写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却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看似矛盾的心态,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思念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 (李清照《一剪梅》 )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虽时光易逝,但真情难忘。追念之情,不能自已。
“无处”是什么意思,话的是什么“凄凉”?
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 “千里”,对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补充,共同点出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凄凉”,不只是思念亡妻,同时政治仕途不顺,生活困苦,都是凄凉之因。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
苏轼写这首词时,还不到40岁,为什么会说“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呢?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梦 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梦中相聚,应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可是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什么
入题 “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忽”是指梦境的恍惚迷离,悲中寓喜。亲切、熟悉,使梦境更具真实感,足见上阕“思量”“难忘”之言真实不虚。
“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
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爱抚,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本词为记梦之作,有明确的日期,所以说应确有其梦。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是实写。可是,梦本来就是虚幻的,所以说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
梦 后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短松冈”指什么地方?“年年”指什么?“肠断处”指何处?
“短松冈”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
“年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无尽的岁月。
“肠断处”指孤坟。
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
总结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
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妻已逝, 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此情无计可消除)
(此恨绵绵无绝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层层推进,感情真挚
本词有哪些艺术特色
(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
2、逝之景之境。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2)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本词有哪些艺术特色
(3)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4)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白描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事辞藻雕饰,不加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白描
以景结情
直抒胸臆
虚实结合

拓展阅读
以下两首均为悼亡诗,请从情感和手法入手,比较两者的异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浣溪沙
【清】纳兰容若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情 同: 对亡妻无限哀思
技法:苏词:抒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虚实相生、白描、对写)
纳兰词:抒情 (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用典)
议论 (哲理--珍惜当下)
课后拓展:自主赏析陆游《钗头凤》,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钗头凤⑴
红酥手,黄縢酒⑵,满城春色宫墙柳⑶。东风恶⑷,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⑸。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⑹。桃花落,闲池阁⑺。山盟虽在⑻,锦书难托⑼。莫、莫、莫⑽!
⑴钗头凤:词牌名。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⑵黄縢(téng):一作黄藤,此处指美酒。宋代官酒以黄纸为封,故以黄封代指美酒。 [2]
⑶宫墙:南宋以绍兴为陪都,绍兴的某一段围墙,故有宫墙之说。
⑷东风:喻指陆游的母亲。
⑸离索:离群索居的简括。
⑹浥(yì):湿润。鲛(jiāo)绡(xiāo):神话传说鲛人所织的绡,极薄,后用以泛指薄纱,这里指手帕。
⑺池阁:池上的楼阁。
⑻山盟:旧时常用山盟海誓,指对山立盟,指海起誓。
⑼锦书:写在锦上的书信。
⑽莫:相当于今“罢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