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06:22:17

文档简介

20232024-1高一年级10月学情检测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白居易的美学观,点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
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之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
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
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
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见国风之盛
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衰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合、内外
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礼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
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
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
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
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
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
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
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
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
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欧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歌被他吹得只
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
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选自《中国美学史大纲》,有删改)
高一语文(第1页,共6页)
可日
0000000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人白居易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美学想想」
队.白居易的美学思想合理因素多,但也有偏徽之处。
C白居号认为没有致教美刺寄托的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2.下列文学作品的内容符合白居易美学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经·硕鼠》
B。《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C.《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D.《声声慢》(李清照)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创作不应该脱离社会生活。
B.在白居易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唐代的统治者都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
之情抒发出来,从而有力地巩固了统治。
C白居易认为诗歌最重要的本质是“诗言志”,但他也没有忽略诗歌的另一特性:抒情。
D.梁、陈时期的诗歌创作多是抒发个人的情感,没有体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4.从第一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出两点。(4分)
5.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三个方面?(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林英从袋子里掏出一个纸卷,郑重地放进靠窗台子的抽屉里,又郑重地把抽屉推好。
于是才靠了台子,微微地仰起头来,用右手掠她的头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我有信没有?”她轻轻地问她表妹。
“有的,”她表妹把拿书的手垂下一边,“在这抽屉里。”林英拿出了信,是岑写的。
岑,她知道,是她叫作弟弟的那个同志。这时,一个幻影便袋上她的视境:这是一
个青年,(1)在眉底的眼中,射出苦闷的光。他的唇颤抖着,仿佛有种尖锐的东西,
在磨砺着他的心,他的皮肉,以至他的年个细胞。
她能在什么时候,都想起他们初见的一次,这时是夏天,他穿着他灰色的布衫,局
促地,怯儒地看她,于是她便想:
“他是一个最受压迫的阶层里出来的吧?…”
以后地和他熟了。“他是一个诚恳的青年。”她是这样印象着。他现在作为一个幻
高一语文(第2页,共6页)
可只
00000002023~2024-1 高一年级 10 月学情检测
语文答案
1.(3 分)D 【解析】对照第二段“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可知,
白居易并没有否定“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
2.(3 分)A 【解析】依据“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判断。
3.(3 分)B 【解析】由第三段可知 B 项错误。
4.(4 分)【参考答案】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2 分)
②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诗歌的本质“诗言志”决定的。(2 分)
5.(4 分)【参考答案】①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②统治者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
情,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③批评梁、陈以来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
6.(3 分)D 【解析】“与《百合花》中的故事发生在同一时期”错,《百合花》中的故事发生在
解放战争时期。
7.(3 分)B 【解析】“使用了补叙的手法”错,应该是“使用了插叙的手法”。插叙是在叙述中
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
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8.(6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神态描写(1 分),表现出岑的苦闷与思想斗争的激烈(1 分),
与下文“他颤抖的嘴唇,是要讲什么可怕的字句呢”相照应。
(2)运用了外貌描写(1 分),从通讯员前后外貌的对比中展现了他牺牲时的痛苦和战争的惨烈。
(2 分)
9.(6 分)①作为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是围绕“信”来组织情节的,结构十分严谨;
②展现人物心理,形成对比。岑在信中诉说了自己在现实面前的迷乱、感伤与颓废,与“表现着一种
向上的蓄意”的学生们和革命意志坚定的林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③暗示社会环境。信中岑感觉高
耸的大树是鬼怪一般的、天空是铁青的、灯影是凌乱的,由此可推知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④表现小
说主题。小说通过这封岑祈求林英能给他支撑力量的信,从侧面表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像林英这样的
革命者对革命道路的坚定信念。(答出 1 点给 2 分,作用 1 分,分析 1 分;答出 3 点可给满分。)
10.(3 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第 1 页,共 3 页
{#{QQABAQSQggigABJAAQhCAwGiCAEQkAECAAoOxAAMIAAAwAFABAA=}#}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
一项”,D项,“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说法错误,雨为昨夜之雨,非游赏时所遇。这首
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故选 D。
11.(6 分)【参考答案】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
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③动静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
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⑥运用
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
细腻。(每点 2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可满分)
12.(6 分)
(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13.(3 分)①浩如烟海 ②一己之见 ③瑕不掩瑜
(评分细则:每处 1 分,共 3 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其论著之丰富”可知,该成语的意思指关于《红楼梦》的论著非常多,所以可用
成语“浩如烟海”,解释为: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
第二空,此处前句的意思与后文相对,根据后句“它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可知,前句指的是这不是
某一个人的观点,所以可用成语“一己之见”,解释为:指一个人的意见。
第三空,根据前文“在作品里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真乃至于有错的现象,在情节和字句上尽管有不
少破绽”可知,这部作品有缺点存在,但后文“这无损于《红楼梦》卓越的艺术成就”又明确表达出
它的缺点无法掩盖其优点,所以可用成语“瑕不掩瑜”,解释为: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多于
缺点。
14.(3 分)【参考答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句式整齐,突出了《红楼梦》的极高价值,表现
了人们对它的热爱。 (修辞手法 1分,艺术效果 1 分,感情态度 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花费大量的心血,花费大量的时间,花费大量的笔墨”三个结构一致的句子连用,运用了排比的修
第 2 页,共 3 页
{#{QQABAQSQggigABJAAQhCAwGiCAEQkAECAAoOxAAMIAAAwAFABAA=}#}
辞手法;“花费大量的”这一结构反复出现三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大量的”“心血”
“时间”“笔墨”四个词语,写出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及业余爱好者在《红楼梦》上的巨大付出,突出
了《红楼梦》的极高价值,表现了人们对它的热爱。
15.(4 分)【参考答案】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除了阅读故事之外,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刻
画),我们可以看到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找对并改对一处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二:
(1)中途易辙。前句主语是“过程”,没有谓语部分,后句是“我们”,可给“阅读《红楼梦》的
过程”加上介词“在……中”,使句子前后主语一致;
(2)搭配不当。“形形色色”不能修饰“刻画人物”,可将“刻画”删掉或改为“人物刻画”。
16.(40 分)
【写作指导】
参考立意:①当代青年的青春;②青春的变迁;③青春与历史的担当。
审题分析:本题材料由三部分组成,分别阐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三个时期——百年前、六十年前、
今天的“青春”,主要关键词有:青春、祖辈、父辈、今天。次要关键词有:家庭、国家、民族、人
类、力量、信念、生活、奋斗。第一部分引用了一百年前,当时的进步杂志《新青年》里的一句话,
强调了青年人要以青春南的热情,带动家庭、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变革,让他们都如青春般生气勃勃;
第二部分选取了六十年前创作的小说《青春万岁》里的一句话,指出青年人有力量、有信念、渴望生
活;第三部分注目今天,中国开始强起来,富起来,但是仍需青年人不断努力奋斗,才能实现民族的
伟大复兴,号召青年人做追梦人,鼓励他们不断奋斗。
第 3 页,共 3 页
{#{QQABAQSQggigABJAAQhCAwGiCAEQkAECAAoOxAAMIAAAw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