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上饶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4 16:26:55

文档简介

上饶市名校 2023-2024 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D B D D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B B B B
1.【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周代等级秩序依据血缘划分,体现出政治隶属关
系与宗法血缘关系相统一,故选 C项;“绝对权威”不符合史实,秦王朝才建立了高度
集权的制度,排除 A项;“保证了贵族的政治垄断”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华夏认同是指落后的少数民族认可先进的中原文化,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观念的认
同,排除 D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二里头至西周时代宫庙合一,以庙为主”“春秋战国时代至
秦汉时代宫庙分离,以宫为主”可知相比商周时期宗法血缘色彩浓厚的现状,春秋战国
时期更加凸显君主集权,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这说明国家治理的理性化
色彩逐渐增强,故选 B项;中国古代王权与神权始终处于结合的状态,材料只是强调
春秋战国相比于商周时期更加强调王权至上,排除 A项;古代宫庙建筑是历史环境的
体现,深受当时政治格局、经济形态和统治思想的影响,选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排
除 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儒学的正统化,排除 D项。
3.【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宋太祖通过增加官员、设立副手、分割权力等方法限
制宰相的权力,以此来加强君权,削弱相权,以有利于皇帝加强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
选 B项;据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排除 A项;题
干不仅述及到了行政中枢,还涉及到了军权、财权,排除 C 项;题干所述措施反映出
相权的削弱及皇权的加强,排除 D项。
4.【答案】D【解析】材料从“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到“户口多少”“资地美恶”,
再到缴纳钱粮的数额,再到冲繁疲难四项,可以看出政府对县的管理越来越细化,故选
D 项; 材料仅是中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没有涉及其他区划,不能说明历代都
城及边疆地区的县等级最高,排除 A项;汉代的分等标准是根据“万户以上为令”“减
万户为长”,没有提到税收,所以不能做为所有朝代的评定标准,排除 B项;材料仅是
中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不能说明官员选拔和考核标准的趋势,排除 C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以供皇帝参考,再交皇帝用朱笔批答”“由司礼监太监负责”
可知明代内阁票拟只是一种决策建议,皇帝朱批才是最终决策,而且司礼监的批红权也
主要来自皇权,故选 B 项;内阁建议、皇帝最终决策、司礼监依据决策做出批答,体
现了当时权力机构运转的秩序明确,排除 A项;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而
内阁又设立于明成祖时期,排除 C 项;内阁只是皇帝个人的侍从顾问机构,不是国家
的法定机关,排除 D项。
6.【答案】D【解析】据材料“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在公民大会上出现争执时保持中立,人人
必须站在某一立场上反对另一方”“哲学家或饱学之士也无权隐居,他们有义务在公民
大会上投票选举,并轮流为官”可知在公民大会出现意见分歧时,公民没有保持中立的
权利,必须立场鲜明,并且“哲学家或饱学之士也无权隐居,他们有义务在公民会上投
票选举,并轮流为官”,这一方面体现了个人自由受限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民大会
至上,国家利益至上,故选 D项;材料强调的是“在公民大会出现意见分歧时”的公
{#{QQABIQ6AgggoQAJAAAhCQwEACAKQkAECAIoORBAIIAIAAAFABAA=}#}
民应该怎样做,以及对哲学家或饱学之士的要求,未涉及决策的方式,排除 A项;材
料强调的是“在公民大会出现意见分歧时”的公民应该怎样做,以及对哲学家或饱学之
士的要求,未涉及“防范以权谋私 ”,而雅典民主政治抽签选举、轮流坐庄易导致去权
力的误用和滥用,“有效”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材料“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在公
民大会上出现争执时保持中立,人人必须站在某一立场上反对另一方”一定程度上冲击
了公民的理性,而不是崇尚理性,排除 C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随着罗马的扩张……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可知,随
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这说明对外扩张冲击政治结构,故选
D项;“法律不得不延长执政官的任期”说明政治制度没有制约对外扩张,排除 A项;
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在平民的
不断斗争下,古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项;
因征服而带来的各种矛盾和经济交往产生的新问题,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排除 C项。
8.【答案】A【解析】据“法国国王腓力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
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可得出材料反映了王权势力上升,
逐渐大于教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2、14世纪西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推动着王权的
不断强化,逐渐摆脱教权的控制,影响权力结构发生异变,故选 A项;14世纪法国并
不是议会制共和,排除 B项;民族意识往往同民族和国家追求独立有关,材料并不体
现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 C项;宗教改革开始于 1517年,时间不符合,排除 D项。
9.【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之后,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
了更多的席位,而题干中英国首相的所作所为(“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 44%的股票”)
符合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议员们对其行为“齐声喝彩”,从侧面反映出首相和内阁对
议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 C项;据所学可知,在 19世纪 70年代,议会下议院仍然
是英国权力的中心,排除 A项;据所学可知,在君主立宪制之下,英国的国王是名义
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排除 B项;据题干可知,英国首相的“违宪”行为之所以得到
议会的“齐声喝彩”,其主要原因是首相的“违宪”行为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能
扩大为“内阁实际上完全掌握了政府权力”,排除 D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恪守美国在建交公报中对北京的承诺”“通过了所谓《与台
湾关系法》”可知在三权分立的权力政治构架内,各个权力主体相互制约与平衡,容易
出现政治决策相互冲突的现象,故选 A项;在分权制衡的前提下,国会与总统、联邦
法院的权力地位平等,排除 B项;材料中的现象是美国政治结构和运转机制不协调的
产物,与美国民主体制的内部矛盾无关,排除 C项;材料并未说明共和党和民主党在
对台关系上的态度,无法确定是否具有一致性,排除 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开设议院年限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同办”“光绪四十三年第十
年”等可知,清末预备立宪原稿有推动民主化的主体、措施、限定时间,但颁布稿删除,
由此推知清政府对预备立宪走向民主的决心不足,故选 C项;预备立宪运动迎合了当
时民主宪政的潮流,从历史趋势来看符合人民对国家发展的愿景,而且材料没有涉及民
众对预备立宪的看法,排除 A项;中央集权主要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材
料并未体现地方政府对预备立宪的态度,排除 B项;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主要是为了
应对国内的封建统治危机,排除 D项。
12.【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国报社数从 100家……汉口 2家”可知,1912年,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报纸数量激增;1913年出现“宋案”,“二次
革命”失败,袁世凯建立起独裁统治,导致报纸数量的急剧减少,故选 B项;1913年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迅速萧条,排除 A项;“迭代更新”说法错误,此时信息传
播方式仍以报刊为主,排除 C项;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应该促使报刊数量大增,
{#{QQABIQ6AgggoQAJAAAhCQwEACAKQkAECAIoORBAIIAIAAAFABAA=}#}
而非减少,排除 D项。
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晋察冀等边区的民主
举措服务于调动广大民众的抗日积极性,旨在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 B
项;新中国的成立,才使人民群众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排除 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
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这个井冈山时期已经明确,排除
C向; “苏维埃”的说法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称呼,抗日战争时期称为边区政府,排除
D项。
14.【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在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
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以巩固新兴的人民
政权,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
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与题干“召开大行政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
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故选 B项;据所学可知,设置行政区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
争时期的制度探索,而不是在“北伐战争期间”,排除 A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期
间中国共产党暂停土地革命,改为实行减租减息,与题干所述“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现”
不一致,排除 C项;据所学可知,设置行政区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制度探
索,而不是在“反‘围剿’斗争期间”,排除 D项。
15.【答案】B【解析】据材料“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1954年”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 1954年在第一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选 B项;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 A项;“依法治国”方略是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排除 C项;明确规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后,
排除 D项。
16.【答案】B【解析】“开在家门口”的立法联系点让老百姓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立法,是基
层民众参与立法决策的真实表现,属于人民民主的范畴,所以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真
实性,故选 B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众直接参与国家立
法不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范畴,排除 A项;老百姓直接参与国家立法是基层民主
的真实表现,但并不属于基层民主自治的范畴,排除 C项;题干体现的是民众直接参
与国家立法,而不是对立法机关的群众监督问题,排除 D项。
二、材料分析题
17.(1)历史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共倾向公开化;日本帝国主义对
抗日民主政权的威胁;抗日民族统——战线面临被破坏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威望
提高;民众抗战热情高涨。(任答 3点得 6分)
(2)内容:反对命令主义;净化基层党组织;健全党委制;清除基层黑恶势力;
坚持依靠贫雇农进行土地改革。(任答 3点得 6分)
18.(1)目的: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2分)
影响:英国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原则(或者限制了国
王权力,保证了议会权力);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资产阶级掌
权提供法律保障;为世界其他国家政体选择提供范例。(任答 3点得 6分)
{#{QQABIQ6AgggoQAJAAAhCQwEACAKQkAECAIoORBAIIAIAAAFABAA=}#}
(2)特点: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权力重心在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
权力相对较小;内阁有副署权,制约总统。(任答 2点得 4分)
认识:民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民主政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一
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抉择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法治、权力制衡是民主制的核心;
民主制度从来没有统一的模式,具有多样性,符合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才是好的
制度;各文明之间应相互尊重、包容、学习。(任答 2点得 4分)
19.(写出朝代得 1分,原因 2分,共 12 分)
材料中第一幅图是北宋,因为宋代的地方行政单位便被划分为路、州、县三级;
材料中第二幅图是清朝,因为清政府采用三级行政区划系统,全国以省-府、直
隶州-县三级制为主;
材料中第三幅图是唐朝,因为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为道、州、县;
材料中第四幅图是元朝,因为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为行省制度。
20.示例观点:中国古代重大的变法或改革注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2分)
论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
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均田制,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它规定部分
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个人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交还给官府;王安石变法
实行方田均税法,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以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确
定各等地的每亩税额;明朝后期,张居正进行改革,通过清丈土地、改革税制来
调整生产关系。(8分)
总之,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变法或改革,目的均是建立新制度或适应新形势下统
治的需要,它们均注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依据)
{#{QQABIQ6AgggoQAJAAAhCQwEACAKQkAECAIoORBAIIAIAAAFABAA=}#}上饶市名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10月 考试时长:75 分钟 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一、单选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建政过程中,周天子作为天下之大宗,理所当然地成为天下之君,周王室
也就成为西周国家中央政权。相对于周天子而言,诸侯为小宗而宗于天子,
因此,诸侯国便成为臣属于周王室的第二级政权。据此可知,西周统治( )
A. 凸显了周天子的绝对权威 B.保证了贵族的政治垄断
C .体现了政治与宗法的统一 D.增强了华夏观念的认同
2.有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至西周时代宫庙合一,以庙为主;春秋战国时代至
秦汉时代宫庙分离,以宫为主。这一变化说明( )
A.专制王权与神权统治彻底分离
B. 国家治理的理性化色彩逐渐增强
C. 古代宫庙建筑影响历史走向
D.周秦之际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宋太祖时期,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
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
地位与宰相相同;财政大权从宰相职权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掌管,三司
使的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宋太祖的这些举措( )
A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建立 B.有利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C.导致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分散 D.加强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作用
4.下表为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据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QQABIQ6AgggoQAJAAAhCQwEACAKQkAECAIoORBAIIAIAAAFABAA=}#}
朝代 分等标准
汉 “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唐 “户口多少”“资地美恶”
明 缴纳钱粮的数额
冲(交通要冲)、繁(政务繁杂)、疲(赋税拖欠)、难(命盗案多)

“四项兼者为最要”,派能力强的官员管理
A.历代都城及边疆地区的县等级最高
B.县的等级高低由缴纳赋税多少决定
C.县级官员选拔和考核标准日益严格
D.中央政府对县的行政管理逐渐细化
5.明代内阁接到奏章后,先用小票写出初步答批意见,即所谓的“票拟”,以
供皇帝参考,再交皇帝用朱笔批答,即“批红”。明代的批红实际上多是由
司礼监太监负责的。这反映了明代( )
A.权力结构混乱无序 B.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C. 宰相权力逐渐减弱 D. 内阁成为法定机构
6.在古代雅典,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在公民大会上出现争执时保持中立,人人必
须站在某一立场上反对另一方,否则将被没收财产并予以流放;哲学家或饱
学之士也无权隐居,他们有义务在公民大会上投票选举,并轮流为官。这反
映了当时雅典( )
A . 民主决策,实行公民轮番而治 B.依法治国,有效防范以权谋私
C .崇尚理性,人文精神充分弘扬 D. 国家至上,个人自由受到限制
7.罗马军队由执政官统帅,法律规定执政官一年一任,随着罗马的扩张,罗马
军队远离罗马城作战,当选的长官需要费时费力赶赴驻地与军队会合,造成
指挥衔接问题,法律不得不延长执政官的任期,由此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
增长。这反映出,罗马( )
A.政治制度制约对外扩张 B.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演变
C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演变 D.对外扩张冲击政治结构
8.1296 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
纳税。1301 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
{#{QQABIQ6AgggoQAJAAAhCQwEACAKQkAECAIoORBAIIAIAAAFABAA=}#}
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据此可知( )
A . 工商业的发展推动法国权力结构发生异变
B.法国由封君封臣制向议会制共和转变
C .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推动法国民族意识觉醒
D.打破教会思想束缚引发欧洲宗教改革
9.1875 年,首相狄士累利未经议会同意,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 44%的股票,
而这种“违宪”行为却得到了议员们的齐声喝彩。该行为侧面反映了( )
A.议会下院不再是英国权力的中心
B.首相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C.首相和内阁对议会有重大影响力
D.内阁实际上完全掌握了政府权力
10.在卡特政府接受中方要求,决定与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并宣布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后,白宫坚持形式上要恪守美国在建交
公报中对北京的承诺,遭到了亲台反共保守议员的反对,经过多轮辩论,美
国国会两院即于 1979 年 3 月先后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这一事件可
用来说明美国( )
A.政治权力架构存在局限 B. 国会的地位高于总统
C. 民主体制内部矛盾尖锐 D.两大政党保持一致性
11.美国馆藏有一份清末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它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
存在诸多差异。清单底稿第一年第一条原有“请旨宣布开设议院年限宪政编
查馆资政院同办”,最末一条原有“光绪四十三年第十年”字样,正式颁布
时两个关键性条目均被删除。这反映了( )
A.预备立宪不得人心 B. 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C.政府改革决心不足 D.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2.1912 年,中国报社数从 100 家增加到 500 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国出现
了“报灾”,报社数量一下子锐减了 300 多家,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二,北京
报刊只剩 20 家,上海 5 家,汉口 2 家。这一状况折射出( )
A . 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萧条 B. 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C .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更新 D. 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
{#{QQABIQ6AgggoQAJAAAhCQwEACAKQkAECAIoORBAIIAIAAAFABAA=}#}
13.20 世纪 30 年代末至 40 年代中期,有关民主选举的标语和口号在陕甘宁、
晋察冀等边区较为普遍,如“选举是保卫边区的法宝‘民选各级政府’人民
是政府的主人”。此外,还有民主答疑、民主漫画等多种形式。这些做法旨
在( )
A .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 B.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D.完善苏维埃基层政权组织架构
14.中国共产党某份文件指出:“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
现……即应实行普选,召开大行政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行政区人
民政府委员会”。文件中的“军事行动”发生于( )
A.北伐战争期间 B.解放战争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反“围剿”斗争期间
15.1954 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
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
该记者报道的会议( )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 明确规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16.2015 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乡镇、街道、县区和设区的市等先
后设立 10 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这些“开在家门口”的立法联系点让老百姓
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立法。这一做法( )
A.维护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威严
B.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C.借鉴了西方基层民主自治的经验
D.强化了对立法机关的群众监督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 4 小题,第 17题 12 分,第 18题 16 分,第 19题 12
分,第 20 题 12 分,共 52 分。
{#{QQABIQ6AgggoQAJAAAhCQwEACAKQkAECAIoORBAIIAIAAAFABAA=}#}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1939 年 11 月,国民党召开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军事限共”,并开
始制造事端。陕甘宁边区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包围中,中共为了
克服重重困难,巩固边区和鼓励各阶层人民抗战,提出了若干抗战政策,其中很
重要的一项政策即为“三三制”。“三三制”政权的特点表现在人员分配方面,规
定了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以及中间派分别占三分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
统一战线的具体形式。
——摘编自杨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基层民主建设研究》
材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十分重视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他指出,“在
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他还提出了要由下
而上地展开整党工作,要把党的正确制度、正确作风建立起来,提升党的形象和
改变党的面貌,重点是净化基层党组织。他还发现“有些领导机关,个人包办和
个人解决重要问题的习气甚为浓厚。重要问题的解决不是由党委会议做决定,而
是由个人做决定,党委委员形同虚设”,这一现象对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危害
最大。在反奸清算的斗争中,他认为对人民并无好处且为广大群众所极端痛恨的
恶霸分子应该予以严厉惩处,这样才能为解放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扫清障碍,建
立良好的民主秩序。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他指出必须坚持贫雇农团的领导,这样
才能赋予广大的贫农雇农以政治经济权利。
——摘编自赵新波《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村基层民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三制”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农村基层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6
分)
{#{QQABIQ6AgggoQAJAAAhCQwEACAKQkAECAIoORBAIIAIAAAFABAA=}#}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688年7月,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长女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
政威廉来英国。詹姆士二世在众叛亲离之下逃跑。议会宣布新国王临朝,威廉和
玛丽共同登上王位,史称“光荣革命”。在此之前,议会发布《权利法案》,作
为新国王登基的条件,比如只有议会才可以征税,议会应该定期召开。“光荣革
命”还附带其它几项法律文件,如《兵变法》,规定国王若征召一支常备军,只
可以维持半年左右,否则不拨款。又如《继承法》,规定日后王位继承的顺序,
保证王位不会再回到詹姆士二世的的男系后代手上。
——摘编自钱乘旦 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第一条 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众议院依选举法所规定
的条件,用普选方式选出……
第二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
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连任。
第三条 总统统率武装部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
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
第五条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
院。
——节选自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议会邀请玛丽和威廉登基的主要目的,并
分析英国“光荣革命”的影响。(8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法国政体的特点。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
对西方民主政治建立的认识。(8分)
{#{QQABIQ6AgggoQAJAAAhCQwEACAKQkAECAIoORBAIIAIAAAFABAA=}#}
19.地方行政区划
以上是唐、北宋、元、清四朝长江中下游政区示意图。请指出四张地图对应的朝
代,并说明理由。(12分)
{#{QQABIQ6AgggoQAJAAAhCQwEACAKQkAECAIoORBAIIAIAAAFABAA=}#}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
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直接地
说,变法就是从上而下的改革。就中国古代变法或改革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
王朝初期的改革(“建章立制”);二是王朝中后期为克服其困难局面而进行的
变法改革。
——摘编自李卫兵《关于我国古代变法和改革的思考》
从材料中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古代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QQABIQ6AgggoQAJAAAhCQwEACAKQkAECAIoORBAIIAIAA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