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碛中作》教学反思
《碛中作》这首诗以像鲜明的形象写景抒情,情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我们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入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通过大屏幕的出示,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这堂课气氛十分活跃,效果也不错。所以今后的教学可要注意孩子们兴趣的培养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诗词诵读《碛中作》教材分析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我们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入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词诵读
《碛中作》习题
武汉市光谷第二小学:范建明
1.解释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走马: 欲 :
绝: 平沙:
2.根据理解填空。
(1)“辞家见月两回圆”说明诗人已经离家( )
A 两天 B两个星期 C两个月 D两年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和 ,显示出诗人从军边塞的 。
3.课外拓展与欣赏。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唐代)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走马:骑马 ; 欲: 将要 ; 绝:没有 ; 平沙:沙漠。
2.(1)C;
(2)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戎马生涯的艰苦、壮志豪情。
3.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诗词诵读:《 碛中作》教学实录
音乐图片
师:看着一轮明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很幽静。有点哀伤,特别冷清。明月是孤独的,四周非常的安静,就只有它在天上。
师:月亮是很多作家,文人,诗人,喜欢吟咏的对象。
《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
请一生读。
师:自古以来,明月成了一种代表,代表什么呢?
定格:明月寄相思……
2013-12-37:50:07
上课
师:一轮明月寄相思,有多少诗人吟诵着明月,引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还有这样一位诗人写了这样的诗句——
呈现:辞家见月两回圆。
指名读,齐读。
猜诗意。
两年?两个月?
齐读。
师:读着诗句,有什么疑问产生?
无人举手。
生:为什么要离开家?为什么不写两年,写两个月?两个月更孤独呢?
师:为什么要辞家,要到哪里去呢?
2013-12-37:54:10
发下材料,生自由读《碛中作》,要求要读得有感觉。
材料中有关键字的注释与诗人的简介。
呈现整首诗。
指名读。
师:读着好像有画面,谁再来读读?
再指名读。
师:读着这首诗,看看注释,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呢?
指名说。
师:能用自己的话联系下面的注意清楚明白地说明白诗意,这是一种很好的能力。
自由说。
师:诗人骑马,向西,向西,将要到天边,走马西来欲到天,看到的是——平沙万里绝人烟。(点红)
师:诗人在月光下,在万里黄沙中,看到的是——,听到的什么?
生:一片金黄。
生2:黑暗的天空。一轮孤独的明月。
师:还有从空中飞过的——大雁。
师:在这样的月色之下,诗人看到的,听到的,也许是这样一番情景。
呈现:(一段文字)
天地是那样的广阔,月色如水波一样粼粼第闪耀着。大漠之夜风寒沙冷……
指名读。
齐读:一两只夜行的雁儿从空中飞过,留下一两声划破了长夜的寂静。偶尔还能听到有人用芦管吹奏起的曲调,呜咽的如在诉说着什么……
此时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
生:凄凉。孤独。思念。
板书:愁绪哀伤
2013-12-38:04:32
师:诗歌读到这,我们会产生一些问题,既然如此思念,为何不回家呢?他要去哪里?
师:了解背景,我们知道,诗人岑参是边塞诗人,他要到哪里去?
地图演示行走路线。
师;长达两千余里,要走好几个月,这一带是怎样的环境,我们看看资料。
呈现:
沙碛千里,冬风如割,夏风如焚,行人往来,遇之多死。“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自由读,用自己的话说说感受。
师:诗人伫立在大漠中,望着那轮明月,不禁有这样的感慨——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师:整整两个月啊——
齐读。
师: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一位要回京城的使者,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逢入京使》
齐读。
师:诗人马上相逢,没有纸笔,但是有满腔的话想说,他会跟家人说些什么,回忆什么?、
提示:回忆一家团聚的情景,家园的美好景致,嘱咐些什么……
2013-12-38:11:26动笔写家书。
2013-12-38:16:15交流。
师:古人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寄托着多少人的牵挂——
指名读。
师:一封家书深情厚意。
2013-12-38:19:24
师:既然想家,就回去吧,为什么不回去呢?
生1:联系资料。建功立业。
引读——
丈夫三十不富贵,安能中日守笔砚。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读,解诗意。
你读出一个怎样的岑参。
生:具有英雄气概。一心想着从军报国。
板书:豪情壮志从军报国。
齐读三句诗句。
2013-12-38:24:26
师:就这样,诗人行进在大漠中,看到明月,这样说——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丈夫三十不富贵,
龙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功名只向马上取,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师:有问题吗?
生:到底是想建功立业,还是想回到家乡?
读资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师:在诗人眼里,……
再读这首诗,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齐读。
多一些豪情。
师:一轮明月就引发了诗人这样的情绪。明月寄相思,寄托了诗人这样的情绪,各种复杂的滋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4张PPT)
鄂教版小学语文
六年级上册课件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碛中作
(1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能体会出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会,对边疆风物深厚的感情。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中情景。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能体会出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会,对边疆风物深厚的感情。
诗人简介
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圆圆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
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 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相关知识拓展
边塞诗:
是以边塞风光与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著名的边塞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等。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支重要流派。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的题材
主要以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多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塞下曲
唐.卢纶
【其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边塞诗拓展
【其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从 军 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边塞诗拓展
谢 谢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词诵读
《碛中作》教学设计
武汉市光谷第二小学 范建民
学科 语文 课 题 碛中作 课 型 新 授
教 学 目 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能体会出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会,对边疆风物深厚的感情。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中情景。
教 学 重 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 学 难 点 能体会出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会,对边疆风物深厚的感情。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 时 安 排 1课时
个性化教学过程 自我调整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沙漠地域的样子吗?你觉得沙漠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岑参的作品《碛中作》,看看诗人眼里的沙漠是什么样的?(板书“碛中作”,师边板书边述“碛”读qì.生齐读诗题。) 2.简介作者:岑参,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他的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尤其擅长写七言古诗。他两次出塞,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走马西来”:“西”指西域,“走马西来”指诗人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向西进发。(点明了行进方向) “欲到天”:是指好像要飞到天的尽头,不达目的不止。这三个字既写出了离家之远,又写出了他不畏艰难险阻的气概。(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两回圆”交代了什么?(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圆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 5.师生交流 明了诗意。 诗人从长安出发,走马疾行,风尘仆仆地向西域进发,离家 乡已经很远了。现在已来到一望无垠的沙漠,看到一轮明月高高 请学生描述诗人当时面对明月思念故乡的画面,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怀 小结: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在描写旅人远走塞外时,是只见万里黄沙,不知哪里才是自己的归宿?悲凉中更带有深沉哀婉的乡愁,单就"平沙万里绝人烟"来看.可以当作是纯碎的写景,充分流露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深沉哀婉的乡愁。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月挂在天空,诗人不禁想起离家已有两个月了。可月圆人不圆呀!看着这明月照耀下的荒无人烟的沙漠,想到今晚将士们又能宿在何处呢? 师: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入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四、细读品味,入情入境 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什么? 引导学生从“走马西来欲到天”这句诗中想象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的情景。 2.此时此刻,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那颗思乡的心? 引导学生抓住“两回圆”知道诗人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一轮团圆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3.此时诗人会想些什么? 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 引导学生想象诗人说的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月圆人不圆,诗人不免要牵动思念家乡亲人之情。谁来读读这句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5.过渡导入。 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我们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你从中又仿佛看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想象沙漠的一望无际,荒无人烟,诗人在担心今夜不知道在哪里宿营。 6.诗人将想念亲人的感情闸门刚刚打开,立刻又把它关闭起来,将笔锋一转,由遐想回到现实中来,茫茫沙漠,不知该宿何处。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诗人和他的伙伴们今夜会宿营到哪里。 (诗人和他的伙伴只能就地宿营,风餐露宿。) 7.他们的风餐露宿是像游客那样惬意吗? 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看过的影片、资料来体会战士的艰苦。 8.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两句诗。 9.小结。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写景抒情,情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谁想读读整首诗? 生配乐读诗,读出自己的体会。 五、总结拓展,感情朗诵。 1.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在描写旅人远走塞外时,是只见万里黄沙,不知哪里才是自己的归宿?悲凉中更带有深沉哀婉的乡愁,单就"平沙万里绝人烟"来看.可以当作是纯粹的写景,充分流露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2.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深沉哀婉的乡愁。 3.看图,读诗,叙景,悟情,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短文。 4.搜集岑参其他诗歌读一读。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 业 设 计 1.除了这首以外你还知道那些诗也是以边塞荒漠以及战争为题材写的? 2.相机复习如: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等边塞诗。
板 书 设 计 碛 中 作 (唐)岑参 行程: 西 时间: 两回圆 思念亲人 艰苦: 何处宿
教 学 反 思
【参考资料】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那时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这是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令人读来别有神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