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分层作业+测评+章末培优练+本章整合课件打包12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分层作业+测评+章末培优练+本章整合课件打包12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13 08:15:45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01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面为由北极星方向俯视地球公转运动的两种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 当地球运行到左图中的远日点附近时,其位置最接近右图中的( )
A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解析] 由右图可知,A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C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则B位置是秋分日(9月23日前后),D位置是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时,时间为7月初,此时地球公转的位置最接近A。
2. 当地球位于右图中的哪个位置时,北京的昼长时间长于广州( )
A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解析] 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北京纬度比广州高,所以A位置(夏至日)时,北京的昼长时间长于广州。
下图为太阳光照图。据此回答3~4题。
3. 图中A点的昼长为( )
A.24小时 B.12小时 C.10小时 D.20小时
D
[解析] 图中A点所在纬线上的昼弧与夜弧比例为5∶1,故A点的昼长占全天的5/6,即昼长为20小时。
4. 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
B
A.太原 B.长春 C.南昌 D.昆明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选项中长春纬度最高,所以昼长最长。
[2023·苏州中学期中]下图为某地昼长季节变化图。据此回答5~6题。
5. 该图反映的地点位于( )
A.北极点 B.北极圈 C.南极点 D.南极圈
D
[解析] 据图可知,该地点恰好在北半球夏至日时昼长为0小时,出现极夜现象,又恰好在北半球冬至日时昼长为24小时,出现极昼现象,故该地点位于南极圈上。
6. 下列日照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所示日期与图中a点所代表的日期相同的是( )
C
A.&1& B.&2& C.&3& D.&4&
[解析] 据图可知,a点代表的日期为6月22日。A图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表示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B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表示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C图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表示日期为6月22日前后;D图全球昼夜平分,表示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
下图中①—⑤为0°—66°34′N之间不同日期的昼长分布曲线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 曲线由①→②→③变化的时段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是( )
A.从北回归线到赤道 B.从赤道到南回归线
C.从南回归线到赤道 D.从赤道到北回归线
C
[解析] 由题意可知,在曲线由①→②→③变化的时段内,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在变长,故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向北移动。
8. 曲线由⑤→④→③变化的时段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缩短 B.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增长
C.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夜逐渐缩短 D.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逐渐增长
[解析] 在曲线由⑤→④→③变化的时段内,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在变短;而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在变长。
下图是一位旅行爱好者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日出景观图片。据此回答9~10题。
9. 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
A.1月1日 B.4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
C
[解析] 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别德马在64°W,由此可知,日出时间约为当地7时,此时别德马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北半球,再结合选项最有可能是C。
10. 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
D
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解析] 由上题可知,别德马的昼长约为10小时,因为同一日期,南北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之和等于24小时,所以此时北京的昼长大约是14小时。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下图为某日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 四个地点中,纬度数值相同的地点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丁
C
[解析] 由图可知,甲地昼长18小时,丁地昼长6小时,故丁地夜长是18小时,与甲地昼长相等,所以甲、丁两地的纬度数值相同,但在不同的半球。
12. 图中丁地的日落时刻是( )
B
A.6时 B.15时 C.18时 D.21时
[解析] 丁地昼长6小时,日落时间=12+昼长/2=15时,即丁地15:00日落。
[2023·武汉模拟]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据此回答13~14题。
13. 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C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同学记录的日出时间有一个完整的循环,即记录的时间应为一年。a日期该地日出最晚,昼最短,夜最长;b日期介于日出最晚和最早之间,且为两日期的中间日期,判断b日期该地昼夜平分。所以a—b期间,该地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14. 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 )
D
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20分钟 C.3小时20分钟 D.4小时40分钟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最早的日出时间约为5:20,最晚的日出时间约为7:40,则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2×(7:40-5:20)=4小时40分钟。
[2023·宿迁中学期中]山西陶寺古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圆弧形排列。古人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日出方位,可确定节气,安排农耕。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观测,从第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下图为某日考古队员从观测点拍摄的日出景观。据此回答15~16题。
15. 图示日期最接近( )
A
A.1月27日 B.4月27日 C.7月27日 D.10月27日
[解析] 根据材料“古人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日出方位”可知,图片正中部前方,即观测点中部土柱狭缝大致朝向正东,通过方位判读可知,图中左侧为东北,右侧为东南方位,北半球冬至日日出东南,则材料“从第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的第2个狭缝为图中右边第二条缝,同理,北半球夏至日日出东北,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则第12个狭缝为从图中右向左数的第12个狭缝,即左边第一条狭缝为夏至日日出方位。读图可知,第2个狭缝到第12个狭缝相差了10个狭缝,时间从冬至日到夏至日相差180多天,一个狭缝相差18天,由于与冬至日对称的时间有两个,从第二条缝的冬至日向前推2个狭缝的时间也就是36天, 大约为11月16日,向后推36天,时间约为1月27日。
16. 此时,考古队员的身影朝向( )
D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解析] 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之外,日出东南,根据物影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可知,考古队员的身影朝向西北。
17. [2023·天一中学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中的MP、MQ为部分晨昏线,阴影部分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
(1)确定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指出此时的北京时间。
[答案] (20°S,60°E)。16时。
[解析] 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另一条是理论上的180°经线。因为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P点所在经线为180°经线,所以M点所在经线一定为0时经线;故推测此时70°S以南出现极昼,说明太阳直射在20°S。P点所在经线为180°经线,所以M点所在经线为120°W,地方时是0时,此时通过计算,120°E的地方时(北京时间)为16时。
(2)判断此时上海的昼夜长短情况,指出此时全球极昼范围。
[答案] 昼短夜长。70°S及其以南地区。
[解析] 此时太阳直射在20°S,上海昼短夜长,全球此时极昼的范围是70°S及其以南地区。
(3)判断图示时间至春分日M点移动的纬度范围。
[答案] 70°S—90°S或66°34′S—90°S。
[解析] 图中M点为晨线与昏线的交点,此时太阳直射在20°S,接近冬至日,可能在冬至日之前或者之后。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M点移动到90°S,当该日在冬至日之前时,该交点移动的纬度范围是66°34′S—90°S,当该日在冬至日之后时,该交点移动的纬度范围是70°S—90°S。(共35张PPT)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章末培优练
创新应用练
[2023·光华中学期末]敦煌(北纬39°40′—41°40′,东经92°13′—95°30′)具注历日中,漏刻标注呈现的是昼夜百刻制。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常用日出、日落作为时间计量起算点来调节水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漏箭浮在水面上,上面有刻度,随着水位变化,可以指示时间的流逝。漏箭上刻度固定,不能伸缩,需要经常更换,被称为“漏刻改箭”。如图为漏刻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 古人“漏刻改箭”是因为( )
C
A.昼夜不断更替 B.太阳高度变化 C.昼夜长短变化 D.存在黄赤交角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可以指示时间的流逝”可判断,“漏刻改箭”主要与时间变化有关;昼夜不断更替虽能体现出时间流逝,但是每天24小时是固定的,根本没必要“改箭”,昼夜长短变化会导致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出现差异,根据料中“漏箭上刻度固定,不能伸缩,需要经常更换”可判断,古人“漏刻改箭”是因为昼夜长短的变化。
2. 若敦煌具注历日显示“昼60夜40”,则该日敦煌日落时的地方时为( )
B
A.18时 B.19时12分 C.19时28分 D.21时
[解析] 据材料“漏刻标注呈现的是昼夜百刻制”可知,“昼60夜40”的白昼时间大致为14小时24分钟,通过计算可得出该日敦煌日落时的地方时为19时12分。
3. 下列地区最适合采用敦煌具注历日的是( )
B
A.上海 B.北京 C.哈尔滨 D.拉萨
[解析]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与敦煌相似的地点最适合采用敦煌具注历日,四个选项中北京与敦煌的纬度最接近,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大致相同,故最适合采用敦煌具注历日。
[2023·泰州中学期末]如今,在举家团圆的除夕之夜,家人一起观看春晚,已经成了中国人过年的一种新民俗。2021年2月12日0:00,新年的钟声传到千家万户,全球华人迎来了农历辛丑年的春节。据此回答4~5题。
4. 当新年钟声敲响时,地球上除夕与春节的范围比约是( )
A
A.5∶1 B.6∶1 C.4∶3 D.1∶3
[解析] 日期分界线是180°经线和24时所在的经线,24时是北京时间,故春节的范围是120°E向东到180°,共60°,除夕就是360°减去60°等于300°,故除夕与春节的范围比是300°∶60°,即5∶1。
5. 中国驻厄瓜多尔使馆位于其首都基多(79°W,0°),春节这天,当地华人华侨观
测到的使馆中国国旗旗杆的影子指向,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C
A.&1& B.&2& C.&3& D.&4&
[解析] 2月1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基多位于赤道,正午太阳在正南,影子的指向与太阳方向相反,6:00太阳日出东南,影子朝向西北,12:00太阳在正南,影子朝向正北,18:00太阳日落西南,影子朝向东北。
[2023·徐州一中期中]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北京故宫采用赤道式日晷(晷盘与地球赤道面平行,晷针垂直穿过晷盘中心)。晷针针影在晷盘上移动的角度与太阳在天空中移过的角度一致。据此回答6~7题。
6. 北京故宫太和殿外广场所立日晷,摆放正确的是( )
A
A.&5& B.&6& C.&7& D.&8&
[解析] 由题中信息可知,赤道式日晷晷针与地轴平行,且一端是指向北极星的方向,晷盘与地球赤道面平行;晷盘与地平面的夹角与当地地理纬度互余,则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等于当地的纬度,北京约为40°N。
7. 太和殿外日晷的晷针影子位于晷盘下方正中部时,此时时刻为( )
C
A.2:00 B.6:00 C.12:00 D.18:00
[解析] 因晷针针影在晷盘上移动的角度与太阳在天空中移动的角度一致,当晷针影子位于晷盘下方正中部时,地方时应为12:00。
[2023·邗江中学期末]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的同学根据全球昼夜长短的纬度差异绘制了昼长随纬度变化图(如图)。据此回答8~10题。
8. 图中①②③代表不同日期昼长分布,其代表的日期依次是( )
C
A.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日 B.春秋分日、冬至日、夏至日
C.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日 D.春秋分日、夏至日、冬至日
[解析] 由图可知,①在北极圈处昼长为24小时,在南极圈处昼长为0小时,说明①曲线代表的是夏至日;②与①昼长分布恰好相反,则②代表的是冬至日;③表示全球昼夜等分,说明为春秋分日。
9. 图中昼夜变化幅度最大的地区是( )
C
A.中纬度地区 B.低纬度地区 C.南北极圈以内 D.赤道地区
[解析] 由图可知,南、北极圈以内,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可达24小时。
10. 当90°S午夜太阳高度最大时,表示全球昼长随纬度变化的曲线为( )
D
A.①③ B.① C.②③ D.②
[解析] 当90°S午夜太阳高度最大时,为北半球冬至日,表示该日全球昼长随纬度变化特点的为曲线②。
[2022·华罗庚中学期末]下图示意位于我国某城市的观察者在6月22日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下表示意我国部分城市地理坐标。据此回答11~12题。
城市 地理坐标
杭州 30.2°N,120.2°E
石家庄 38.0°N,114.5°E
沈阳 41.8°N,123.4°E
哈尔滨 45.8°N,126.7°E
11. 观察者所在城市可能是( )
C
A.杭州 B.石家庄 C.沈阳 D.哈尔滨
[解析] 图示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72°,因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经计算可知,该城市纬度约为41.5°N,与表中沈阳最接近。
12. 观察者在12月22日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应是( )
B
A.&9& B.&10& C.&11& D.&12&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沈阳)纬度为41.8°N,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则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24.7°;此日太阳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真题实战练
[2022·江苏卷]国际空间站距地面约420 km,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空间站反射阳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肉眼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点划过天空。下图为国际空间站某时段轨迹和某时刻位置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回答13~15题。
13. 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约需( )
C
A.15分钟 B.30分钟 C.45分钟 D.60分钟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国际空间站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据图可知,国际空间站距北京相差大概180°,大概需要45分钟。
14. 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大致是( )
C
A.9:40 B.10:10 C.10:40 D.11:10
[解析] 据图可计算得出,60°E的地方时约为6:00,北京时间约10时,由上题可知,约45分钟后,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为10时45分,10:40与其最接近。
15. 空间站从图示位置飞行1小时,在这期间能看到空间站的地点是( )
C
A.圣地亚哥 B.卡马匡 C.马纳卡拉 D.上海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国际空间站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则1小时可绕行240°。 空间站反射阳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肉眼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点划过天空。根据题意可知,能够看到空间站应该位于晨昏线附近,空间站运行1小时期间,四地中只有马纳卡拉位于晨昏线附近,人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空间站。
[2022·广东卷]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 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回答16~17题。
16. 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




A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空间站围绕地球运行,则地球与空间站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系统绕太阳旋转,这样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也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角速度大小变化,在航天员驻留期间,地球绕日公转经过了近日点,近日点公转角速度较快,所以在10月16日到次年1月初,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快,1月初到4月16日,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慢。
17. 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
差值( )
D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持续不断变大 D.始终保持不变
[解析] 正午太阳高度角=90°-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值,在航天员驻留期间,两地始终都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北,两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变化始终一致,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始终一致,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始终为两地纬度之差。
[2022·浙江6月卷]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过天文观测,绘制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α的年变化曲线,如图为该曲线示意图。据此回答18~19题。
18. 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条件的时段是( )
A.甲至乙 B.乙至丙 C.丙至丁 D.丁至戊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的夹角就越小,所以北半球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的夹角α,在夏至日前后达到最小值,冬至日达到最大值,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为夏至日前后,甲、戊为冬至日,乙为春分日,丁为秋分日,北半球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的是秋分日到冬至日前后,应是图中的丁至戊。
19. 丙日,对应的北极星光线和正午太阳
光线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
C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丙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减去所在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所以丙日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加上正午太阳高度的和为113.5°或90°加太阳直射点的纬度,①④错误;②图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58°,当地纬度为58°N,我国最北端纬度位置约为53°N,不符合,②错误;③图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和为113.5°,且北极星与地面的夹角为36°,纬度位置为36°N,符合我国的纬度范围,③正确。
[2022·浙江1月卷]摄影爱好者在南半球某地朝西北固定方向拍摄太阳照片,拍摄时间为K日及其前、后第8天的同一时刻。下列左图为合成后的照片,右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回答20~21题。
20. K日地球位置位于右图中的( )
B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由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K日前、后第8天太阳位置几乎重叠,说明K日处于中间,能拍摄出这种现象的只能是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前后;材料中显示拍摄方向为西北方向,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因此K日应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当日,为夏至日;观察右图可知,①处于近日点,为1月初,对应②③之间为远日点附近,为7月初,结合地球公转方向可知,②为夏至日。
21. 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5点,全球处于不同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 )
D
A.1∶1 B.1∶5 C.2∶5 D.3∶5
[解析] 根据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 5 点,计算可得 0 点所在经线为45°E (120°-|5-0|×15°=45°),因此新的一天经度跨度为180°-45°=135°,而旧的一天经度范围为180°+45°=225°,新旧范围之比为135∶225,即3∶5。
[2021·山东卷]某日,小李在某地(40°N,110°E)广场游玩时,发现广场平面图中的指向标模糊不清(图a)。他通过观测广场石柱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图b),确定了平面图的指向标。据此回答22~23题。
22. 该广场平面图的指向标应该是图c中的( )
B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该广场位于110°E,当北京时间为12:10时,当地地方时为11:30,太阳位于南偏东,影子朝北偏西方向,指向标为图中的②。
23. 一周后的相同时刻,小李再次测量发现该石柱的影长变长,则第二次观测日期可
能在( )
C
A.2月16日前后 B.5月8日前后 C.8月20日前后 D.11月10日前后
[解析] 该地位于40°N,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0°,根据图中石柱高度和影长,可算出此时太阳高度略大于60°, 大于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50°,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2月16日和11月10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影长变长,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减小,太阳直射点向南移,5月8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8月20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正午影子变长。
[2021·河北卷]家住某城(36.5°N,116°E)的小明,秋分时节搬进了新楼房,站在书房2.6 m高的落地窗前,远处公园美景尽收眼底。下图示意书房平面布局。据此回答24~25题。
24. 从入住到次年春分,书房的日采光时间变化趋势是( )
A.一直增加 B.先增后减 C.一直减少 D.先减后增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地为(36.5°N,116°E),秋分时入住到次年春分,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当地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该地昼长先变短再变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书房窗户朝向正南,冬半年日出日落方位偏南,所以整个白天都有采光,则书房的采光时间随着昼长的变化而变化,先减后增,在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25. 冬至日天气晴朗,小明在书房于北京时间( )
D
A.6:30看到当日第一缕阳光 B.9:30沐浴着阳光伏案读书
C.12:30估算阳光进深2.6 m D.15:30看到阳光照到书柜上
[解析] 该城市位于(36.5°N,116°E),北京时间15:30,当地时间接近15:14,太阳斜射,且位于西南方位,日影朝向东北方位,书柜位于落地窗的东北方位,阳光正好照射到书柜上。(共20张PPT)
01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3·宿迁中学期中]读下图,回答1~2题。
1. 若上图中是地球,则甲、乙、丙、丁四处看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C
[解析] 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故从丙处看到的自转线速度最快。
2. 若某人在乙处观察,此人所见的经纬网为选项中的( )
A
A.&1& B.&2& C.&3& D.&4&
[解析] 乙处为从北半球上空侧俯视地球。B为从赤道上空看地球的侧视图,C、D为从北极点、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的俯视图。
[2023·南京九中期中]下图为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
3. 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A
[解析] 南北纬60°处地球的自转线速度为837 km/h。读图可知,图示大部分区域的线速度大于837 km/h,故大部分区域纬度小于60°;线速度向北逐渐减小,则该区域位于北半球。
4. 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解析] 在纬度相同的情况下,海拔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
[2023·盐城中学期中]如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 在公转轨道的a、b、c、d四位置中,地
球距太阳最近的是( )
A.a B.b C.c D.d
A
[解析] 地球公转形成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在公转过程中,地球在近日点上距离太阳最近,为1月初。图中a、b、c、d四位置中,a点距近日点最近,故a点地球距太阳最近。
6. 当地球处于c位置时,昆明正值( )
B
A.冬至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春分日
[解析] 当地球处于c位置时,是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昆明位于北半球,正值夏至日。
[2023·光华中学期中]下图为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 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中∠α是黄赤交角 ②图中∠β是黄赤交角 ③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23°26′ ④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66°34′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B
[解析] 图中∠α是黄道平面与地轴的交角,①错误;图中∠β是黄道平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即黄赤交角,②正确;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23°26′,③正确,④错误。
8. 当图中黄赤交角变为30°时,地球上五带的变化将是( )
B
A.热带范围变小 B.北寒带范围变大 C.南寒带范围变小 D.北温带范围变大
[解析] 因为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是一致的,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23°26′,当黄赤交角变为30°时,回归线的度数也会变大,所以热带的范围会变大;因为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是一致的,而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的度数是互余的,所以黄赤交角变大,极圈的度数会变小,因此寒带的范围会变大,南、北寒带范围都会变大;黄赤交角变大,热带会变大,寒带会变大,所以温带的范围会变小,南、北温带范围都会变小。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如图示意地球表面a、b、c、d四点的自转线速度和海拔关系。据此回答9~10题。
9. 根据图中a、b、c、d各点判断,正确的是( )
A.a点纬度比c点低 B.b点海拔比c点高
C.c点纬度比d点低 D.d点地势比a点低
B
[解析] 地球自转线速度取决于纬度和海拔。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主导因素是纬度,其次是海拔。从图中可直接看出,b点的海拔比c点高。
10. 关于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A.同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一样
B.同一经线地区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海拔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小于高纬度地区
D.纬度位置相同,海拔高的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海拔低的地区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在海拔相同的情况下,地球自转线速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在纬度相同的情况下,地球自转线速度与海拔呈正相关。
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 地球公转由b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B
[解析] 读图可知,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应为夏至日,地球公转至c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应为冬至日。根据公转方向判断,地球公转至b、d位置时分别是春分日和秋分日,因此地球公转由b(春分日)向a(夏至日)运动的过程中,我国主要处于春、夏两季,“荡秋千,踏青插柳”应出现在春季;“吃月饼,共庆团圆”应是农历八月十五,处于图中d(秋分日)位置附近;“放鞭炮,守岁迎春”应是春节期间,处于图中c、b之间;“望双星,鹊桥相会”出现在农历七月初七,处于图中a、d之间。
12. 地球在由d公转到c再到b期间,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
C
A.由快变慢 B.由慢变快 C.先变快后变慢 D.先变慢后变快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地球在由d公转到c再到b期间,应是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之间,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因此在秋分日到春分日期间,地球公转的速度先变快(靠近近日点)后变慢(远离近日点)。
[2023·南师附中学期中]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如下图所示),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在黄道上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据此回答
13~14题。
13. 关于太阳周年运动轨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A.它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 B.它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
C.它是太阳真实的运动轨道 D.它是太阳每日的运行轨迹
[解析] 太阳周年运动轨迹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它模拟的是太阳运动轨道;它是太阳一年的运行轨迹。
14. 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
B
A.春分到清明 B.夏至到小暑 C.秋分到寒露 D.冬至到小寒
[解析] 地球在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故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节气是夏至到小暑。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为天赤道与黄道示意图,图2为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示意图。据此回答15~16题。
图1
图2
15. 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D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6月初,地球公转运行到夏至日附近,由图可知,此时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靠近丁的位置。
16. “黄道十二宫”是一种太阳历,以春分点为起点,太阳在黄道上视运动每运转30°为
一宫,共划分为十二宫。下列选项中地球公转速度较快,且直射点向北移动的宫为
( )
D
A.白羊宫(3月21日—4月20日) B.巨蟹宫(6月22日—7月22日)
C.天秤宫(9月24日—10月23日) D.摩羯宫(12月22日—1月20日)
[解析] 地球公转速度较快的点位于近日点,从时间上看,摩羯宫(12月22日—1月20日)接近近日点,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共36张PPT)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3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 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 例,说明 地球运动 的地理意 义 1.通过观测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产
生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
2.结合身边的生产、生活现象,运用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理论,解释楼间
距、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等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地理实践力
3.结合材料,分析四季更替的原因及五带的划分,培养综合思维素养
0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
(1)定义:太阳光线与________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也叫作太阳高
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2)分布规律
位置 大小
太阳直射点 ______
晨昏线上 0°
地平面
90°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
时间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变化规律
春、秋分日 赤道 由______向南北两侧降低
夏至日 北回归线 由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降低
冬至日 __________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2)季节变化
地区 最大值的时间 最小值的时间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 夏至日 ________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 ________ 夏至日
赤道 ____________ 冬至日、夏至日
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纬度带 直射时(一年两次) 冬至日
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纬度带 直射时(一年两次) ________
冬至日
冬至日
春、秋分日
夏至日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1.四季更替
(1)成因
(2)四季划分(北温带)
类型 范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天文四季 过渡季节 一年内白昼最____、 正午太阳高度最____ 的季节 过渡季节 一年内白昼最____、正
午太阳高度最____的季

气候四季 ________ 月 6、7、8月 ___________ 月 12、1、2月




3、4、5
9、10、11
2.五带
(1)成因
(2)划分界线:南北________和南北极圈。
回归线
(3)具体划分
图表点拨
读教材第11页图1.16“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思考:
1. 夏至日哪一范围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哪一范围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试答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赤道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2. 10°N的正午太阳高度什么时候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什么时候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昼长什么时间最长,什么时间最短?
试答 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一年直射两次)。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夏至日时,昼长最长,冬至日时,昼最短。
活动提示
教材第12页活动提示:
1.①有直射,一年中正午太阳的方向有一半时间向北,另一半时间向南,可判断为赤道;②有直射,且全年正午太阳都在北方,可判断为南回归线;③有直射,且全年正午太阳都在南方,可判断为北回归线;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值为0,且全年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可判断为北极圈。
2.以广州为例,查阅广州的纬度为23°7′N,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23°26′-
23°7′)=89°41′,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23°26′+23°7′)=43°27′,正午太阳位于南方。绘图略。
3.以广州为例,当太阳直射点位于23°7′N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从春分日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从夏至日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从冬至日到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变大。正午太阳一年有两次直射,其他除了几天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以外,都位于正南方向。
判断正误
(1) 夏至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
×
(2) 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长。( )
×
(3) 纬度越高,季节变化越明显。( )

(4) 若黄赤交角变小,则温带范围变小。( )
×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境探究
材料一 冲着小区楼房间距有50米、小区绿化率为50%的宣传广告,我国北方某市一些市民先后购买了某小区的商品房。岂料交房后,业主们发现楼房的间距仅为30.4米。为此,该小区的38户业主将开发商告上法庭。
材料二 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图。
结合材料探究:
(1)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何规律?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有何规律?
(2) 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吗?为什么?
提示 不是。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而非在夏至日时。
(3) 春分日,某地(30°N,132°E)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提示 60°。
(4) 在北京购买商品住宅时,如果想验证开发商关于“全年都可见到阳光”的销售宣传语的真实性,我们应选择在什么时间去看房?
提示 选择在冬至前后去看房。
提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①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②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方法突破
“三方面”突破正午太阳高度
实践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
2.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
3.我国楼间距的大小,要考虑当地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应用体验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回答1~2题。
1. 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判
断该地点可能位于( )
A.北温带 B.南温带
C.0°—23°26′N D.0°—23°26′S
D
[解析] 该地12月22日前后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说明有两次太阳直射。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可以判定,该地位于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
2. 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 )
B
A.黑夜最短 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C.气温最高 D.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
[解析] C处表示太阳直射,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据此回答3~4题。
3. 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 )
A.23°26′ B.66°34′ C.90° D.45°
D
[解析] 根据冬至日正午楼房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可以计算出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5°。
4. 该地的纬度是( )
D
①23°26′N ②21°34′N ③25°26′N ④68°26′S
[解析]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可以计算出该地的纬度是21°34′N或68°26′S。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探究点二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情境探究
材料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枯荣,都是自然的伟力所致,非人为所能改变。西方人只有春夏秋冬,中国人却通过观天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从惊蛰到芒种,从霜降到大雪,24个如诗如画的名字串起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四季。
材料二 五带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 四季、五带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形成了四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形成了五带。
(2) 在五带中,哪一温度带有极昼、极夜现象?哪一温度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提示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方法突破
一、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二、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日期
实践应用
1.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最明显,热带地区长夏无冬,寒带地区长冬无夏。
2.气候统计四季适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3.热带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地区既无太阳直射现
象,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应用体验
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 )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 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 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D
[解析] 纬度越低的地区热量越充足,夏季时间应越长,故夏季时间由长到短的顺序为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从上至下依次为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2. 下列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C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
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D.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解析] 低纬度地区由于接受太阳辐射相对较多,热量变化较小,故季节变化不明显;中纬度不同地区热量差异明显,季节性较强;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相对较少,温度较低,季节变化不明显;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读五带分布图,回答3~4题。
3. 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
A.热带 B.北温带
C.北寒带 D.低纬度地区
B
[解析] 热带地区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全年皆夏,四季变化不明显;位于南、北两极地区的寒带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小,气温低,全年皆冬,四季变化不明显;只有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南、北温带,一年中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大,气温变化大,因而四季更替最明显。
4. 假设黄赤交角为30°时,地球上( )
A
A.寒带的范围变大 B.温带的范围变大 C.热带的范围变小 D.寒带的范围变小
[解析] 黄赤交角的大小对五带划分影响很大。如果热带的纬度范围变为赤道到南、北纬30°,那么寒带的纬度范围就为从南、北纬60°到南、北纬90°。由此可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共19张PPT)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2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 现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 说明地球运 动的地理意 义 1.结合相关图示分析,理解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与极昼极夜范
围的变化规律,培养区域认知素养
2.根据日常观察,掌握日出、日落方位规律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培养
地理实践力
3.根据相关资料,掌握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地理实践力
0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1.昼弧和夜弧:________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某点所处的纬线
上,昼弧长,夜弧短,则该点__________;反之则昼短夜长。
2.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时间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夏半 年) 自秋分日至春分日(冬半 年) 春、秋
分日
太阳直射点 的位置 ____半球 南半球 ______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 __________ 昼夜
等长
分布规律 纬度越高,昼越____,北极附 近出现极昼现象 纬度越高,昼越____,北极附 近出现极夜现象 —
晨昏线
昼长夜短

赤道
昼短夜长


时间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夏半 年) 自秋分日至春分日(冬半 年) 春、秋
分日
特殊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____、夜 最短,________________地区 皆为极昼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____、夜 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 为______ —

北极圈及其以北

极夜
图表点拨
读教材第11页图1.16“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思考:
1. 夏至日与冬至日晨昏线与极圈是怎样的关系?
试答 夏至日与冬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2. 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圈是怎样的关系?
试答 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续表
判断正误
(1)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大于夜长。( )

(2) 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
×
(3)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 昼夜长短的变化、计算及日出日落的方位
情境探究
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分布图。
夏至
冬至
春分、秋分
结合材料探究:
(1) 太阳直射点与所在半球的昼夜长短有什么关系?
提示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其昼长大于夜长。
(2) 由冬至日至夏至日,北半球各地(北极圈及其以北除外)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提示 昼变长,夜变短。
(3) 分析夏至、冬至、春秋分三图中太阳直射哪条纬线。全球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提示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越往北昼越长,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以南地区出现极夜;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越往南昼越长,南极圈及以南地区出现极昼,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春分、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无极昼极夜现象。
(4) 求A点的昼长。
提示 16小时。
(5) 冬至日,北京日出、日落分别是什么方位?
提示 日出东南,日落西北。
方法突破
一、“三看法”突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二、“三根据”突破昼夜长短的计算
三、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日出、日落的方位
1.太阳直射北半球,除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晨昏线与极昼、极夜边缘纬线的切点)外,全球其余各地均是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则是正北日出,正北日落。
2.太阳直射南半球,除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外,全球其余各地均是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则是正南日出,正南日落。
3.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均是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4.时间变化规律:同一地点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同直射点的移动一致,如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日出日落的方位也向北移动。
实践应用
1.日出时间提前,日落时间延后,昼长变长,反之昼长变短。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和极夜的范围越大。
3.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日出的方位东偏南(或偏北)的度数越大,日落的方位西
偏南(或偏北)的度数越大。
应用体验
下图为某半球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中箭头代表地球自转方向,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此回答1~2题。
1. 该日为北半球的(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D
[解析] 由图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说明该半球为南半球,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为冬至日。
2. G、K两点的昼长分别是( )
C
A.6小时 24小时 B.12小时 0小时 C.18小时 24小时 D.15小时 12小时
[解析] 由图可知,G点所在纬线圈的昼弧跨经度270°,根据每隔经度15°,时间相差1小时,推算出G点昼长为18小时;K点位于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昼长为24小时。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30日7:22,我国某市(36°N,116°30′E)的张先生在开车上班的路上,正好看到太阳从道路前方的地平线上升起(下图)。据此回答3~4题。
3. 该市当天的昼长约为( )
A.8小时38分 B.8小时48分 C.9小时16分 D.9小时44分
D
[解析] 由北京时间2022年12月30日7:22我国某市(36°N,116°30′E)的张先生在开车上班的路上,正好看到太阳从道路前方的地平线上升起,可得该市当天日出的地方时为7:08,所以当天的昼长约为9小时44分〔昼长=(12-日出时间)×2〕。
4. 图中日期前后,张先生早晨上班路上总会感觉阳光直射眼睛,且非常刺眼,遮阳板
放下来也作用不大。据此推测张先生傍晚下班途中也会感到阳光刺眼的月份可能是
( )
B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解析] 图中日期为12月30日前后,此日日出东南方向,张先生早晨上班路上总感觉阳光直射眼睛,说明张先生正朝东南方向行驶。这条路的走向为东南—西北走向。张先生傍晚下班途中如果也会感到阳光刺眼,则日落西北方向,由于12月30日日出东偏南角度比较大,因此张先生要在下班途中也会感到阳光刺眼的月份应该是日落西偏北的角度比较大的月份;3月和9月日落时分接近正西方向,12月日落方向为西南方向。(共15张PPT)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问题研究 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
研究导引
1.通过观察,了解月相的变化,思考月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2.结合材料,了解人造月亮的试验,比较人造月亮与月亮的差异。(综合思维)
3.搜集材料,了解人类对人造月亮的不同态度及理由。(人地协调观)
4.集体讨论,探讨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地理实践力)
材料研究
1.月相的变化规律
月相的变化:新月(朔)→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望)→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朔)。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即月相变化的周期,叫作朔望月。
(1)月出月落时间
月相 新月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月出 清晨 正午 黄昏 半夜
月落 黄昏 半夜 清晨 正午
与太阳相比 同升同落 迟升后落 此升彼落 早升 先落
(2)夜晚见月时间
月相 新月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夜晚见月时间 彻夜不见 上半夜可见 通宵可见 下半夜 可见
(3)夜晚月相出现的方位
月相 新月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出现 方位 — 上半夜在西半边天 空,黄昏在上中天 上半夜在东半边天空,下半夜 在西半边天空,半夜在上中天 下半夜在东半边天
空,清晨在上中天
(4)上弦月、下弦月亮面朝向
月相 新月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亮面朝向 — 朝西 — 朝东
口诀记忆月相: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意思:上弦月出现在农历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半边天空,西半边亮;下弦月出现在农历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半边天空,东半边亮。
月相的成因规律是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关系的反映,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掌握。
(1)明确成因:月球本身不透明、不发光,但能反射太阳光;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2)找准时间:判断有关月相成因及规律的问题,关键是明确时间。
(3)抓住方向:月球的亮面与太阳的位置密不可分。
2.人造月亮的利与弊
(1)利:
①延长农作物的光照时间,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②有效提高太阳能发电站的发电量。
③夜间有人造月亮的光源,街道可能不再需要安装路灯,节省了大量电费开支。
(2)弊:
①成本高。
②可能会改变地球某些区域生物的作息等。
③可能会影响天文观测。
④可能会对某些地区人们的身体和生活产生影响。
典例突破
【典例】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时刻月相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时刻大致是( )
A.6时 B.12时 C.18时 D.24时
C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表示的月亮正处于上中天位置,此时正是太阳落下的时刻,因此图示时刻大致是18时,C符合题意。故选C。
(2)该月相( )
C
A.见于上半夜东边天空 B.见于下半夜东边天空
C.见于上半夜西边天空 D.见于下半夜西边天空
[解析] 图中月相在日落时处于上中天位置,且亮面为圆面的一半,由此判断该月相为上弦月,上弦月在日落时能够被肉眼看到,此时月亮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南边天空的最高位置,随着时间推移,月亮向西移动下落,于午夜时落至西边的地平线上,因此该月相见于上半夜西边天空,C正确。故选C。
强化练习
天文观测是天文学家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假设你是一位天文爱好者,根据提示,观测月相,完成要求。
(1)基于多种途径查阅资料,了解月相的相关基础知识。
①何为月相?
②月相有哪些变化
③月相变化的周期与成因。
④观测月相需要准备的工具。
(2)确定月亮位置的方法。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用指南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②选择地面标志性建筑物,作为月亮水平方位的参照。
③月亮的高度可用拳头进行估算。水平伸直一只手臂为0°基准面,握拳,其上叠放另一只手的拳头,一只拳头的高度角约为10°。保持手臂稳定不动,依次将下面的手抽出叠放在上面,直到视线、拳头和月亮三者重合,据此估算月亮的高度角(如下图)。
(3)观测并记录月亮的位置和形状。
①根据月相变化的特点,确定观测的时间:在农历月初日落以后天空出现月牙的时候,
如19时左右(根据自己所在地的日落时间调整);或在农历十五前后出现满月的时候
观测。并在观测表上记录下观测日期、月亮的位置和形状,并标注观测的时刻。
观测时刻:_________
观测日期 观测项目 公历 农历 月亮水平方位 月亮高 度角 月亮形状
③绘制观测期间同一时刻月亮在天空的位置和形状变化(参考下图)。
(4)总结并描述观测结果。
①用文字语言描述月亮位置的逐日变化。
②用文字语言描述月亮形状的逐日变化。
②接下来的两周内,每天在同一时刻进行观测并记录。
(5)比较反思,总结提升。
把自己观测并记录的结果,与网上查找的月相资料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明显差异,思考原因。
[答案] 略(共22张PPT)
01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为太阳光照图。据此回答1~2题。
1. 昼夜形成的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黄赤交角的存在 D .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D
[解析] 昼夜形成的原因是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2. 图中( )
C
A.AB是晨线 B.AB是昏线 C.AN是晨线 D.BN是晨线
[解析] 根据晨昏线的概念,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是晨线。图中AN是晨线(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下图为太阳光照图。据此回答3~4题。
3. 关于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C点在昼半球
C.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AB是昏线
A
[解析] D点此时位于晨线上,下一刻将进入白昼;据图可知,C点位于夜半球;D点和E点自转线速度不同,但角速度相同;AB线为晨线。
4. 图中所示的日期是( )
B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解析] 据图可知,晨昏圈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因此,图示日期为6月22日前后。
[2023·华罗庚中学期中]从罗马到北京的某国际航班经过18小时的飞行,于某星期一的17:10安全降落在北京某机场。此时,飞行员看到一轮红日正在跑道西边的尽头。据此回答5~6题。
5. 飞机降落时,晨昏线的位置应该是下列四图中的( )
D
A.&1& B.&2& C.&3& D.&4&
[解析] 在北京该机场17:10看到日落,说明该日北京昼短夜长,且北京正处在昏线上,图D与上述分析相符。
6. 飞机从罗马(东一区)起飞的时间是当地时间( )
C
A.星期一的18:10 B.星期一的12:10 C.星期日的16:10 D.星期日的5:10
[解析] 北京位于东八区,当北京时间为星期一的17:10时,正是罗马当地时间星期一的10:10;飞机从罗马经过18小时飞行到达北京,则在罗马起飞的时间为星期日的16:10。
7. [2023·兴化中学期中]昼夜现象使地球表
面出现晨昏线(圈),把地球分为昼半球
和夜半球。图中a、b、c、d四点中,处于
昏线的是( )
B
A.a B.b C.c D.d
[解析]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是昏线,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是晨线。a、c、d三点都处于晨线,b点处于昏线。
8. [2023·景海中学期中]李老师2022年1月1日乘坐航班从上海出发,飞往美国圣弗朗西
斯科(西八区)。下图为在互联网上查询到的该航班信息图。 本次航班飞行时长约
( )
B
A.5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9小时
[解析] 据图可知,该飞机起飞时北京时间为1月1日00:15,而该飞机到达圣弗朗西斯科时当地时间为12月31日19:20,圣弗朗西斯科属于西八区,比北京时间晚了16小时,可知当飞机到达圣弗朗西斯科时北京时间为1月1日11:20,11:20-00:15=11小时5分钟。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南通中学期中]深空网是支持深空探测活动,放飞人类太空梦想的核心系统。深空站作为深空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建立天地联系通道,实现对航天器的跟踪测量和数据传输,其系统复杂,对站址环境条件要求苛刻,建设维护成本极高。我国已基本建成功能完备、性能先进、全球布局的深空网,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保驾护航。图1示意佳木斯深空站,图2示意全球主要深空站分布。据此回答9~11题。
图1
图2
9. 单个深空站无法实现对航天器的连续测控覆盖,主要是因为( )
B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形状 D.地球大小
[解析] 因地球自转,当航天器背对地球时,无法直接与地球建立信号联系,故需要多个深空站连续工作;单个深空站无法实现对航天器的连续测控覆盖与地球公转、地球形状、地球大小无关。
10. 为了实现全天24小时360°对航天器的连续跟踪,需要建立的深空站个数至少是
( )
B
A.2 B.3 C.4 D.5
[解析] 每个深空站的覆盖范围在经度上大约间隔120°,为了克服地球自转的影响,实现对航天器的连续测控覆盖, 360°至少需要建立3个深空站,才能实现全天24小时360°对航天器的连续跟踪。
11. 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深空站的全球布局,图2中①—④可选为站址的是( )
A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③地位于美国,且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阴雨天气多,④地位于热带雨林地区,大气观测条件不佳;①地、②地位于非洲气候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大气透明度高,适合深空测控,且①地、②地所在国家与我国具有良好的“南南合作”关系,故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深空站的全球布局,图中可选为站址的是①②。
[2023·睢宁高中期中]北京时间2017年5月14日上午10时,某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 5月15日17时论坛进入闭幕环节。下图为21世纪海上航线重要港口示意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 威尼斯的观众若要观看闭幕式直播,至少应在当地时间几点以前( )
A.10:00 B.12:00 C.14:00 D.16:00
A
[解析] 据图判断,威尼斯经度在12°E左右,为东一区。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比东一区早7小时,所以当闭幕环节开始的时候,东一区的区时为17-7=10(时)。
13. 论坛开幕时属于5月13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
B
A.1/12 B.5/12 C.7/12 D.11/12
[解析] 论坛开幕时间为北京时间5月14日上午10时,此时0时所在经线比东八区区时晚10个小时,所以二者经度差为10×15°=150°,此时0时所在经线为30°W(120°E向西跨150°)。30°W经线向西到180°经线,共跨经度150°,为旧的一天(5月13日),150°除以360°等于5/12。
[2023·扬州中学期中]地转偏向力只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它只能改变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下图示意四条不同的河流。据此回答14~15题。
a
b
c
d
14. 如果在图中的a、b、c、d四河中顺流放木排,假设水文地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木
排向河流右岸偏移最严重的河流是( )
A
A.a B.b C.c D.d
[解析] 根据影响地转偏向力的因素分析,相同速度物体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北半球向右偏,图中a、b、c三条河流都位于北半球,a河流纬度最高,地转偏向力最大,即木排向河流右岸偏移最严重。
15. 在b河中逆水行船,仅从节省动力角度考虑,船只应选在( )
B
A.靠近河流中心航行 B.靠向逆水的右岸航行
C.沿航道最深处航行 D.靠向顺水的右岸航行
[解析] 图中b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水流方向的右岸水流速度较快,左岸水流速度较慢,所以在b河中逆水行船,仅从节省动力角度考虑,船的航线应选在水流较慢的一侧,即顺水方向的左岸(逆水方向的右岸)。
16. [2023·泰州中学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右图为西半球侧视图,若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
(1)说出此时晨昏圈的位置及晨线和昏线。
[答案]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为晨线,160°E为昏线。
(2)将该图利用下图转换为昼夜各半的侧视图,标注经度。
[答案]
(3)B点的经度是___________,并在新画的图上标出其位置。
[答案] 见上图。
110°W
(4)说出此时图中A点的地方时,C点的昼长和北京时间。
[答案] A点地方时为18时。C点的昼长为12小时,北京时间为15时20分。(共39张PPT)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1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 现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 说明地球运 动的地理意 义 1.通过模拟动画演示及相关材料,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与时差的产
生,总结出晨昏线的特征和时差的计算方法,提升综合思维素养
2.通过体验实验、观察生活现象,掌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
向的偏转规律,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提高地理实践力素养
0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昼夜交替
1.图中甲为____半球,乙为____半球。


2.形成原因
(1)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不停地______。
3.周期:1个太阳日,即____时。
4.晨昏线(圈)
(1)概念:____半球与____半球的分界线(圈)。
(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分界线。
5.昼夜交替的意义:昼夜交替的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炎热,黑夜不
会过于寒冷,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______和发展。
自转
24


生存
二、时差
1.地方时
(1)含义:
(2)规律:
①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___小时。
②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___分钟。
1
4
2.时区与区时
(1)时区划分:
①原因:使用________很不方便。
②方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______。
(2)区时:
①界定:各时区都以本时区__________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②规律: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___小时。
地方时
15°
中央经线
1
3.日期划分
(1)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出现的起始线,是人为规定的,原则上以_______
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2)过国际日界线日期的变更规律:自西向东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去1天,自东向西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上1天。
(3)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区时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180°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1.原因:地球______。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____偏转,南半球向____偏转,在赤道上______偏转。
3.影响:在大规模______和______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4.地转偏向力
(1)定义: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______的力。
(2)影响: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______,不影响其______。
自转


没有
气流
水流
偏转
方向
速度
图表点拨
读教材第7页图1.10“昼半球和夜半球”,思考:图中的晨昏线为晨线还是昏线?
试答 晨线。
思考提示
教材第8页图1.11处思考提示:国际日界线基本上是按180°经线划定的,按规定日界线划分,则两侧日期是不同的,但180°经线会穿过陆地或岛屿,为了所经过的陆地或岛屿在行政管理上的方便,日界线在此会出现弯曲而从海洋上穿过。
图表点拨
读教材第9页图1.13“中国领土跨越的时区”,思考: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吗?
试答 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也是120°E的地方时。北京位于116°E,其地方时为116°E的地方时。
活动提示
教材第9页活动提示:
1.莫斯科(东三区)时间为2018年6月14日17:30时,我国北京时间(东八区)为2018年6月14日22:30。
2.原因是邮轮航行方向是自西向东,航行至180°经线附近海域时,老大出生,其出生日期是2018年1月1日,接着邮轮向东航行越过了日界线,日期应减去一天,因此随后出生的老二的出生日期就成了2017年12月31日。
判断正误
(1) 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相同。( )
×
(2) 若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将无昼夜交替现象。( )
×
(3) 晨昏线自西向东移动。( )
×
(4) 经度相同的地区,地方时相同。( )

(5) 北京时间就是指北京的地方时。( )
×
(6) 过180°经线时,日期一定变更。( )
×
(7) 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岸冲刷严重。( )
×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昼夜交替和时差
视角1 昼夜交替
情境探究
下图为某日的晨昏线分布图。
(2) A点的地方时是多少?
提示 A点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上,地方时是18时。
(3) 晨昏线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提示 自东向西,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4) 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 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
结合材料探究:
(1) 图中,弧线AC是晨线还是昏线?弧线CB呢?
提示 弧线ACB为晨昏线,据东经度数增加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知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可判断弧线AC为昏线,弧线CB为晨线。
方法突破
晨昏线(圈)的六大特征与三大判读方法
实践应用
1.昼夜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如果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其周期为一年。
3.晨线上正处在日出,昏线上正处在日落。
应用体验
读图(A、B、D在晨昏线上),回答1~2题。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点将进入白昼 B.C在子夜
C.D、E将日落西山 D.AB是昏线
A
[解析] 从图中可直观地看出,AB是晨线,D位于晨线上,地方时为6时;C地方时为2时;E位于晨线上,地方时为10时。
2. 下列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A.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B.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均为0°
C.晨昏线在任何时候都等分赤道 D.晨昏线在任何时候都与经线圈重合
[解析] 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
视角2 时差
情境探究
北京时间2022年2月4日20时,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
结合材料探究:
(1)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开始时,成都(31°N,104°E)的地方时是多少?
提示 18时56分。
(2) 远在美国旧金山(37°N,122°W)的小明要收看开幕式盛况,应在当地时间几时准时收看?
提示 2月4日4时。
(3)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东道主中国代表队是最后一个出场的,在21时24分入场。当中国代表队入场时,全球属于2月4日的范围占全球的比例约是多少?
提示 11/12。
方法突破
一、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方法
二、日期变更
1.两条日界线的区别与联系
日界线 国际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界线 180°经线,固定不变 不固定,可以是任何一条经线
时间 不固定,0—24时 固定,0时或24时
日期 日界线的东侧为旧的一天;日界线的 西侧为新的一天 日界线的东侧为新的一天;日
界线的西侧为旧的一天
日界线 国际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图示 相同点 都是经线,一般情况下,两侧日期都不一样 续表
2.新旧一天的范围和比例
(1)新的一天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至180°。
(2)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
(3)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数÷360°。
(4)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旧的一天所跨经度数÷360°。
(5)新旧两天的比例=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数÷旧的一天所跨经度数。
实践应用
1.东京所在的东九区比北京所在的东八区早一个小时。
2.关于时间早晚:同一地点“小数早”也就是7时早于8时;不同地点“大数早”,也就是
说东八区的8时早于东七区的8时。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很多地方晚上10时还是白天的原因是我国各地都采用北京时
间。
4.日界线的西侧为东十二时区,日期早一天,日界线的东侧为西十二时区,日期晚一
天。
应用体验
家在北京的高教授于北京时间2022年5月19日12时到达西雅图(西八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据此回答3~4题。
3. 高教授到达西雅图时,当地时间是( )
D
A.5月19日12时 B.5月18日12时 C.5月19日20时 D.5月18日20时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家在北京的高教授于北京时间2022年5月19日12时到达西雅图(西八区),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区时,和西雅图(西八区)的区时相差16小时,据“东加西减”原则可计算出,高教授到达西雅图时,当地的区时是5月18日20时。
4. 高教授到达西雅图时,伦敦时间(中时区区时)是( )
C
A.5月19日20时 B.5月18日4时 C.5月19日4时 D.5月18日20时
[解析] 伦敦时间是指中时区区时,和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相差8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可计算出,高教授到达西雅图时,伦敦时间(中时区区时)是5月19日4时。
下图中D地此时是2022年12月21日的正午,此时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航行6天后到达B地,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2°N)。据此回答5~6题。
5. 轮船出发时,与A地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约占全球
的比例( )
A.等于1/2 B.大于1/2
C.小于1/2 D.全球同在一天
A
[解析] 图中时刻,180°经线为12时,0°经线为0时,0时经线与国际日界线相对,全球12月21日和12月20日各占一半。
6. 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 ( )
C
A.2023年1月6日16时 B.2023年1月5日8时
C.2023年1月5日16时 D.2023年1月6日8时
[解析] C地位于120°W,轮船到达C地时的时间计算如下:2022年12月21日12时+16日-1日+4小时=2023年1月5日16时。
探究点二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情境探究
长江入海口附近主航道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 为什么图中长江主航道位于崇明岛以南?
提示 长江在图中所示区域的流向为自西向东,由于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崇明岛以南的河道不易淤积,水深利于船舶航行。
(2) 如果在北半球的河流上新设港口,应该优先考虑河流的哪岸?为什么?
提示 右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严重,河水较深,适宜建港。
方法突破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实践应用
1.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的平直的河道,北岸侵蚀严重,南岸淤积严重。
2.我国铁路的铁轨,右侧磨损严重。
3.影响我国的台风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应用体验
读图,回答1~2题。
图1
图2
1. 图中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堤岸是( )
C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读图可知,图1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岸②侵蚀,左岸①沉积,最终与小岛连接的堤岸是①;图2位于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岸③侵蚀,右岸④沉积,最终与小岛连接的堤岸是④。
2. 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
A
A.&1& B.&2& C.&3& D.&4&
[解析] 根据上题判断,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岸②侵蚀,坡度较陡;左岸①沉积,坡度较缓。(共24张PPT)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本章整合
1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2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3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01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①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⑥__________
周期
黄道平面
时差
太阳直射点
四季更替
五带划分
02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专题 太阳视运动与日影
1.太阳视运动:以北半球为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1)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为: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
(2)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为: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
(3)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为:东南→正南→西南。
2.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规律
(1)日影朝向、长短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①太阳在天空的方向与日影朝向相反。如太阳在西北天空,则日影朝向东南。
②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是日出最长—变短—正午最短—变长—日落最长。
(2)正午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
①正午日影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日影朝北;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日影朝南。
②正午日影长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增。
③太阳直射点处,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④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垂直物体的正午日影的公式:影长=物体长度×cotH(H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
(3)日出、日落的方向及日影朝向
①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此时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②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各地(极昼区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③北半球冬半年,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④从冬至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逐渐北移,日影朝向逐渐偏南;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日影朝向逐渐偏北。
(4)极点的日影朝向
北极点的任何方向都是南,南极点的任何方向都是北,所以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南,南极点的影子永远朝向北。
【典例1】 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中心城市某日的日出日落(视运动轨迹图)时刻图[北京时间]。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该城市所在省级行政区是( )
A.琼 B.新 C.川 D.黑
B
[解析] 从图中可读出,该地北京时间8时20分日出、20时17分日落,可算出该地昼长约为12小时,日出时间约为6时,也就是说当地时间约6时时北京时间为8时20分,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所求地与已知地经度差,可算出该地位于85°E附近,该城市所在省级行政区为新疆,B正确。
(2) 当日,若在该城市一空旷操场上垂直于地面立一木杆,木杆顶端日影运动轨迹
正确的是( )
C
A.&1& B.&2& C.&3& D.&4&
[解析] 从图中可读出,该地北京时间8时20分日出、20时17分日落,可算出该地昼长不足12小时,说明当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该城市应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正午太阳在正南,因此日出后影子在西北,正午影子在正北,日落前影子在东北,C正确。
【典例2】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于某日北京时间12:30在学校附近拍下了一张“白墙树影”的照片(下图),此时树干影子刚好与东西向白墙垂直;1小时后该小组再次来到此地进行观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
A.甘肃兰州 B.山西太原 C.山东济南 D.辽宁沈阳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照片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12:30,树干影子与东西向白墙垂直,说明当地时间为12:00,该地经度应为112.5°E,根据选项所给城市,判断该学校最可能位于山西太原。
(2) 该小组发现,第二次观察到的墙面树影较第一次的( )
C
A.西移且按逆时针方向转动 B.变短且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C.东移且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D.变长且按逆时针方向转动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1小时后”可知,当地时间由正午转向午后,太阳视运动位置偏西,所以墙面树影东移且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太阳高度变小,所以墙面树影变长。
03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地球运动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昼夜交替及地方时的 产生 出国旅游或访问时,根据各地的时差正确调整手表时间,并做
好出行安排
[拓展案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 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北半球火车铁轨的右侧容易磨损
[拓展案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利用各地时差,合理安排国际商务活动
长江(自西向东流)南岸易被侵蚀
地球运动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时间的确定
(2)观察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夏半年
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昼长夜短;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
南,昼短夜长。春分日、秋分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昼夜等
长。如下图(北纬40°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案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晨练及作息时间的合理安排
续表
地球运动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随季节的合理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楼间距的合理选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续表
地球运动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举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影子的朝向
其基本原理是影子与太阳光线的照射方向相反,当某人在北回
归线上时,他被太阳直射,影子为一个点,当太阳直射点在北
回归线以南时,他的正午影子始终朝正北
[拓展案例]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1)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安排农业活动
(2)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
不同纬度地区窗户朝向的安排
续表
【典例3】 下图为某企业生产的一种智能“风光互补路灯”,“风光互补路灯”发电
系统的主要部件包括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风光互补路灯控制器、蓄电池以及
LED光源等。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在我国安装的“风光互补路灯”,一
年中太阳能电池板左右翻转幅度最大的季
节是( )
B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 由题意可知,太阳能板位置的左右摆动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一年中夏季太阳东北升西北落,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从日出到正午再到日落,太阳的方向转动幅度最大,高度变化最大,太阳能板的左右摆动幅度最大。
(2) 目前,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最适宜布局“风光互补路灯”企业生产基地的是( )
A
A.粤 B.藏 C.滇 D.内蒙古
[解析] 据材料可知,“风光互补路灯”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包括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风光互补路灯控制器、蓄电池以及 LED 光源等,说明该产业技术含量较高,涉及的工业部门多、工业基础好,企业间的协作条件好,广东省改革开放早、工业化程度高,和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对比,技术力量强,工业生产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条件优越。
【典例4】 我国法律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不得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我国某地政府规定,住宅间距必须保证北面楼房底层窗台面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日期指的是( )
D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解析]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冬至日北面楼房底层最易被南面的楼房遮住太阳光。
(2) 按照采光要求,下列四个城市相邻同高楼房的间距最宽的应该是( )
B
A.北京(40°N) B.哈尔滨(45°N) C.广州(23°N) D.台州(29°N)
[解析] 冬至日,选项中四个城市越靠北,楼房的影子越长,楼间距就越宽。(共22张PPT)
01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3·汝城一中期中]北京(约40°N)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正午日影长短与二十四节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此制作了简易的二十四节气测量仪,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3题。
1. 制作该测量仪利用的地理基本规律是( )
A.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B.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C.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 D.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
B
[解析] 由图可知,二十四节气测量仪是根据竹竿影子长短变化来测量的,利用了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 如果将测量仪放在哈尔滨测日影,需要改进的是( )
C
A.增加竹竿的长度 B.改变竹竿与皮尺的角度
C.增加皮尺的长度 D.改变竹竿与皮尺的方位
[解析] 由于哈尔滨纬度比北京高,正午太阳高度更小,影子更长,为了能够准确测量,应该增加皮尺的长度。两地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北,不需要增加竹竿长度,也不需要改变竹竿与皮尺的角度和方位。
3. 若图中乙为二分日时太阳光线,则北京二分日正午竿长与其影长的关系为( )
C
A.竿长与影长相等 B.竿长小于影长 C.竿长大于影长 D.无法判断
[解析] 北京的纬度大约为40°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北京在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50°,大于45°,故竿长大于影长。
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地理观测实践活动。某日当地正午时(北京时间11时20分),该小组观测太阳位于A处,太阳高度数值恰好等于该校所在地观测的北极星仰角(如下图)。据此回答4~5题。
4. 该校位于( )
A.黑龙江省 B.内蒙古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江苏省
A
[解析] 当地正午(地方时12时)时,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11时20分,可计算出该地经度约为130°E;根据材料“太阳高度数值恰好等于该校所在地观测的北极星仰角”可知,图中A(太阳)的高度为45°,由此可得出北极星仰角为45°。北极星只有在赤道及其以北地区才能观测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45°N,因此该地地理坐标为(45°N,130°E),推测该校位于我国黑龙江省。
5. 该日晚上观测北极星,北极星应位于图中( )
B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解析] ,该地位于黑龙江省,而此时该地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因此可判断图中左侧为北,右侧为南,北极星永远位于正北方,故北极星应位于图中B处;能观测到北极星,说明北极星位于地平线以上。
下图为①②③④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正午太阳方向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
6. 10月1日,四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A
[解析] ①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在60°—90°,并且出现两次相同度数的太阳高度角,可判断其位于赤道附近地区;②地一年中有一次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且正午太阳方向均在北方,可判断其位于南回归线;③地一年中有一次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且正午太阳方向均在南方,可判断其位于北回归线;④地一年中有一次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且正午太阳方向均在南方,可判断其位于北极圈。根据10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判断,四个地点中,①地距离赤道最近,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7. 9月,③地的日出方位( )
B
A.逐渐北移 B.逐渐南移 C.先北移,后南移 D.先南移,后北移
[解析] 日出的方位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9月,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全球各地(极昼区和赤道除外)日出方位逐渐南移。
8. [2023·宜兴中学期中]关于四季更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B
A.受到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B.北半球的春季是1、2、3月
C.受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影响 D.北半球的秋季是9、10、11月
[解析] 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受其影响,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也随着季节变化,从而导致四季更替。就北半球而言,春季是3、4、5月,B错;秋季为9、10、11月。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句容高中期中]下图示意北欧人航海时用来指引方向的工具。其原理为将木盘置于盛满水的木桶中,利用木棍影子的变化来确定方向(木棍的高度等于其与凹槽之间的距离)。据此回答9~10题。
9. 某月,北欧人在北欧海域向西南航行的过程中,木棍的正午影长基本没有变化。该
月份最可能是( )
A.2月 B.5月 C.7月 D.12月
C
[解析] 木棍的正午影长基本没有变化,说明船所在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纬度差不变,根据北欧人在北欧海域向西南航行可推知,太阳直射点一直南移。结合选项分析,2月、5月太阳直射点一直北移,12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后向北移,只有7月符合题意。
10. 若该月份木棍的正午影子顶端恰好与凹槽重合,则航线的纬度范围为( )
C
A.45°N—58°N B.54°N—60°N C.58°N—66°N D.63°N—72°N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木棍的高度等于其与凹槽之间的距离”可判断,正午太阳高度为45°,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求得船所在位置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其中φ为所求地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代入公式后45°=90°-|φ-δ|,因为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所以φ=45°+δ。据上题分析可知,船航行的时间为7月,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范围为13°N—21°N(太阳直射点每月移动约8°),故航线的纬度范围约为58°N—66°N。
[2023·淮阴中学期中]日晷是我国古代根据晷针日影位置来确定时辰的一种仪器,按晷面的摆放角度可分为地平式、垂直式和赤道式。位于清华大学校礼堂前的日晷(左图)为典型的赤道式日晷,其下部底座上镌刻着学生的铭言:“行胜于言”。下列右图为赤道式日晷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 安装日晷时,下列做法及原因描述合理的是( )
C
A.精确测定当地经度,用于调整晷面与水平面之间夹角
B.精确测定当地纬度,用于计算当地与北京时间的时差
C.使用角度测量仪,保证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等于当地纬度
D.使用罗盘精准调节,保证当地正午时晷针针影朝向正南
[解析] 读图可知,赤道式日晷的晷盘面与地面的倾斜角度和春、秋分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倾斜角度一致,因为晷针与晷面垂直,所以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当地的纬度。
12. 夏至日清华日晷的晷针在晷面上形成的针影( )
C
A.划过角度小于180° B.移动速度先减小再增加
C.呈顺时针方向移动 D.长度先变长再变短
[解析] 北半球夏至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赤道式日晷晷针针影自西南向东南移动,为顺时针方向移动,且针影划过的角度大于180°。晷针针影匀速移动;夏至日清华日晷的晷针在晷面上形成的针影应由长变短至最短再变长。
[2023·如东高中期中]某开发商计划分别在北京(约40°N)和长沙(约28°N)开发楼盘。两地楼盘朝向、楼高和户型结构相同,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3~14题。
图1
图2
13. 冬季卧室采光条件最好的是( )
B
A.北京北卧室 B.长沙南卧室 C.北京南卧室 D.长沙北卧室
[解析] 冬季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较小,且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昼长越短。两地南卧室朝阳,采光条件好。长沙纬度比北京低,昼长更长,正午太阳高度更大,采光条件更优。
14. 楼盘规划设计图(图1)在北京没有通过审批,被要求修改。最终的修改方案可能
是( )
C
A.扩大南北两侧楼间距 B.缩小南北两侧楼间距
C.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 D.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
[解析] 该设计图在北京没有通过审批的原因最可能是南北两侧楼间距较小,北侧楼房采光条件差。为了解决此问题,可扩大南北两侧楼间距或降低南侧楼房高度。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楼盘南北两侧都是道路,不能侵占,故采用C项所述修改方案的可能性大。
15. [2023·新海高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赵先生在连云港某小区6号楼选房,6号楼位于12号楼正北方向,两楼各18层,每
层2.8米,两楼间隔65米。下图为该小区楼房沙盘示意图。(①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
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②tan32°≈0.625;tan37.5°≈0.767;tan45.5°
≈1.018;tan79°≈5.145。③连云港纬度为34°32′N。)
(1)6号底楼一年中正午光线被12号楼遮挡住的时间有______,给出判断理由。
[答案] 楼间距 65 米,12 号楼楼高 50.4 米,正切值为 0.775,则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37.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φ-δ|,其中φ为34°32′N,可求出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18°S。太阳直射点在18°S—23.5°S,6号底楼正午不见阳光;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1°大约需要4日,可计算出6号底楼正午不见阳光的时间大约为44日。
(2)为保证全年采光充分,赵先生最低应选择_______,给出判断理由。
[答案]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φ-δ|,其中φ为34°32′N,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5°S,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约为32°。楼间距65米,根据tan32°≈0.625,则6号楼从楼顶往下40.6米之间楼层正午可见阳光。6号楼楼高50.4米,9.8米以上楼层(即3.5层),全年正午可见阳光。
44日
5层(共38张PPT)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测评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圆形地球同步轨道又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在这样的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将始终位于赤道某地的上空,相对于地球表面是静止的。这种轨道卫星的地面高度约为3.6万千米。它的覆盖范围很广,利用均布在地球赤道上空的3颗这样的卫星就可以实现除南、北极很小一部分地区外的全球通信。据此回答1~2题。
1. 我国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时,运载火箭起飞后通常的飞行方向是( )
A
A.向东南飞行 B.向西南飞行 C.向东北飞行 D.向西北飞行
[解析]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行方向和运行周期要与地球自转方向、自转周期相同,所以要向东发射,又因为我国在赤道以北,所以运载火箭起飞后要向南调整方向才能运行至赤道上空的预定轨道。
2.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与赤道上A地相比( )
B
A.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小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大
C.角速度大、线速度小 D.角速度小、线速度大
[解析] 运行在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保持同步,其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但线速度大于对应地球赤道上的线速度。
熬夜,是指到深夜(一般指24:00)还不睡或一夜不睡。美国洛杉矶市(经度约为118°W)的约翰先生与中国北京市的韩先生进行网上业务交流,假定两市的工作时间都是当地区时8—20时。据此回答3~4题。
3. 在工作时间内,两人可以同时上网进行业务交流的时段是( )
C
A.北京时间16—20时 B.洛杉矶时间8—20时
C.北京时间8—12时 D.洛杉矶时间16—22时
[解析] 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洛杉矶时间是西八区的区时,两地区时相差16小时,为了计算上的方便可假设某一日期。假设北京时间是6日8—20时,洛杉矶时间为(6日8—20时)-16小时=5日16时—6日4时,其与北京时间8—20时的共同部分是16—20时,两人可以同时上网交流的时段是洛杉矶时间16—20时。假设洛杉矶时间是6日8—20时,北京时间为(6日8—20时)+16小时=7日0时(或6日24时)—7日12时,其与洛杉矶时间8—20时的共同部分是8—12时,两人可以同时上网交流的时段是北京时间8—12时。
4. 若其中一地的区时为23时时,两人准备结束网上聊天,这时有可能是( )
D
A.约翰先生熬夜聊天 B.韩先生熬夜聊天 C.两人都熬夜聊天 D.两人都不熬夜聊天
[解析] 当北京时间是23时时,洛杉矶时间是7时;当洛杉矶时间是23时时,北京时间是第二天的15时,故两人都不熬夜聊天。
下图为晨昏线通过极点A后,与AC所在的经线相交于B点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最大的圆为赤道,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小虚线圈为极圈,C为极圈上的一点,B为经线AC段的中点。据此回答5~6题。
5. 晨昏线通过极点A之日,日期最可能为(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A
[解析] 晨昏线通过极点A之日,即二分日,再根据该日过后北极附近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可以判断是春分日,日期最可能为3月21日前后。
6. 晨昏线通过B点之时(如图所示),一艘位于赤道上的邮轮上的游客恰好看见日落,
该邮轮所处的地理位置是( )
D
A.(0°,135°W) B.(30°,135°E)
C.(20°N,45°E) D.(0°,45°E)
[解析] “赤道上的邮轮上的游客恰好看见日落”说明该游客所在地地方时为18时,已知45°W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可计算地方时为18时的经线其经度为45°E。
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约113°E,34°N),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观星台上有两间小屋,小屋之间有一横梁,台下正北方有一“长堤”(图1),每天正午,横梁的影子会投在“长堤”上,利用它可以了解四季变化。图2为二分二至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图1
图2
7. 图2中,当地球由丙处向乙处运动期间,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的投影逐日移动方向
为( )
D
A.东 B.西 C.南 D.北
[解析] 据图可知,当地球由丙处向乙处运动期间,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正午太阳位于河南的正南方,且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横梁的影子投在北面的“长堤”上且逐渐变长,投影逐日向北移动。
8. 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夏至日该地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的投影的位置有何变化
( )
A
A.变远 B.变近 C.向南移 D.向西北移动
[解析] 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夏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减小,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的投影变长,位置会变远。
科考队在某地考察中,采用立杆的方式测量影子长度和方向(下图),图中O点为立杆点,实线表示杆影,虚线为一天中杆头影子的连线。据此回答9~10题。
9. 该地可能位于( )
A.北极圈内 B.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C.南极圈内 D.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A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虚线为一天中杆头影子的连线,大致呈圆形,表明该地正发生极昼现象,应位于极圈以内;杆影最短时,其太阳高度最大,为正午。读图可知,杆影最短时,杆影指向北方,即表明正午时刻太阳在当地的正南方天空,所以该地位于北极圈内。
10. 当地地方时0时刻起,该地一天内杆影朝向变化和长度变化是( )
A
A.顺时针 先变短后变长 B.逆时针 先变长后变短
C.顺时针 先变长后变短 D.逆时针 先变短后变长
[解析] 地方时0时刻即图中杆影最长的位置(指向正南方),地方时0时刻起,太阳在天空中从正北方向正东方运动,再向正南方运动,当太阳达到正南方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时,其杆影最短,且指向正北方。之后太阳从当地正南方依次向西南方、正西方、西北方、正北方运动(当太阳到达正北方时,地方时为24时或称为“新一天的0时”),所以杆影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其太阳高度先变大,到正午时刻达到最大,后变小,所以杆影长度先变短后变长。
广东省茂名市(约21.5°N)的小明家准备在某楼盘买房,楼是东西延伸,每户南北均有阳台;两栋楼的楼高均是57米,楼层高3米,停车场长度与楼长一致。下图示意两栋楼的楼间距及北侧地面停车场车位。据此回答11~12题。
停车场车位图
11. 小明的爷爷怕冬季正午室内晒不到太阳,小明家最好买二栋的( )
D
A.7楼 B.8楼 C.9楼 D.10楼
[解析] 先计算冬至日茂名的正午太阳高度=90°-(21.5°+23°26′)=45°04′,依据三角函数关系可知,该地冬至日的楼影长为57米,两栋楼间距只有30米,依据比例关系,计算冬至日晒不到太阳的楼高在27米以下,所以27米以上的楼层能够晒到太阳,再结合楼层高3米,9层及其以下冬季正午室内晒不到太阳,可以判断小明家最好买二栋10楼及以上的楼层。
12. 小明的爸爸想在停车场买一停车位,他怕夏季车被晒时间太长,最好选择的车位
是( )
D
A.M车位 B.N车位 C.P车位 D.Q车位
[解析] 停车场在楼房北边,越靠近楼房且越靠近停车场中间的位置,一年中被楼房影子覆盖的时间越长,P、Q两车位离楼房最近;其中Q车位在停车场中间,早晨到晚上,遮阳时间较长,因此最好的选择是Q车位。
飞檐是指屋檐的檐部向上翘起,是一种考虑室内光照和建筑美观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图示意飞檐景观及飞檐光照原理。据此回答13~14题。
13. 从室内光照的角度考虑,飞檐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B
A.扩大夏季遮阳的面积 B.扩大冬季采光的面积
C.缩小夏季遮阳的面积 D.缩小冬季采光的面积
[解析] 读图可知,普通屋顶使冬季射入室内的太阳光线减少,因冬季太阳高度角小,飞檐的檐部向上翘起,使冬季射入室内的太阳光的面积增加。
14. 某建筑设计师在浙江采用了飞檐的设计。若屋顶高度不变,从排泄雨水的角度看,
与北京相比,应做的调整有( )
A
①飞檐长度不变,加大飞檐翘起角度 ②飞檐翘起角度不变,缩短飞檐 ③飞檐长度不变,缩小飞檐翘起角度 ④飞檐翘起角度不变,加长飞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浙江少。因此浙江飞檐长度不变,加大飞檐翘起角度有利于排泄雨水,①正确;或者飞檐翘起角度不变,缩短飞檐,也有利于雨水的排泄,②正确。
左图、右图分别为北极上空俯视的30°纬线圈与115°W经线上昼弧、夜弧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5~16题。
15. 图示时间,北京(116°E,40°N)的正午太阳高度及地方时分别是( )
D
A.60°和3:28 B.70°和3:28 C.60°和3:24 D.70°和3:24
[解析] 由图1为北极上空俯视的30°纬线圈及该纬线圈昼弧大于夜弧可知,图示时间太阳直射北半球,由图2中90°S—70°S为夜弧可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0°N,图示时间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0°;由图1可知,65°E为0点(17.5°W为18:30、147.5°E为05:30),北京所在的116°E地方时应为3:24。
16. 当前若一架飞机在甲地起飞,欲飞往乙地降落,途中飞行员始终看到“夕阳西下”的
景象,则飞机的飞行方向和飞行时间分别是( )
B
A.西南方向,5小时 B.西南方向,6小时 C.东南方向,5小时 D.东南方向,6小时
[解析] 由飞机起飞时65°E为0点,可计算出飞机起飞时乙地地方时为12:00,途中飞行员始终看到“夕阳西下”的景象,飞机的飞行方向应为西南方向,飞机到达乙地时为日落时分,乙地在赤道上,飞机到达乙地时,乙地的地方时为18点,故整个飞行时间为6小时。
下图为我国东部平原某中学一栋六层教学楼的俯视图,阴影部分为三楼阳台,图中①②③④为该校地理兴趣小组设立的地理观测点。某晴天,兴趣小组在图中④地观测到当天的日照时间约为5小时。据此回答17~18题。
17. 该日,图中②地观测到的日照时间约为( )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B
[解析] 该日,图中④地观测到当天的日照时间约为5小时,即从日出到正午时间是5小时,说明日出东南方向。此时是冬季,日落应是西南方向,图中②地位于南侧,观测到的日照时间约为10小时。
18. 下列关于材料中所反映的季节,说法正确的是( )
D
A.该日所处季节为夏季
B.该日所处季节,我国气温最低处在青藏高原
C.该日所处季节正值华北平原小麦收获季节
D.该日所处季节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该日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所处季节为冬季。夏季,我国气温最低处在青藏高原。该日所处季节正值华北平原冬小麦冬眠季节。冬季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
晓华于北京时间6月14日17时从北京出发,去M地开启16天的深度游,飞行10个小时后于当地时间6月14日22时到达,发现M地刚好日落。据此回答19~20题。
19. M地位于( )
C
A.加拿大 B.挪威 C.俄罗斯 D.法国
[解析] 由材料可知,晓华的起飞时间为北京时间(东八区)6月14日17时,飞行10小时后,北京时间应为6月15日3时,而M地当地时间为6月14日22时,比北京时间晚5个小时,说明M地位于东三区,为俄罗斯所跨时区。
20. 旅游期间,晓华发现( )
D
A.日出时间提前 B.正午日影变长 C.出现极昼现象 D.昼长有时相同
[解析] 晓华的旅游日期为6月14日至6月30日,期间度过了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先向北至北回归线再向南移动,日出时间会先提前后延迟。正午日影会先变短后变长。根据M地的日落为22时可知,不会出现极昼现象。6月14日至6月30日存在关于夏至日对称的日期,存在昼长相等的日期。
某日太阳直射地球某一纬线(赤道除外),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为M点。据此回答21~23题。
21. 切点M点( )
B
A.与太阳直射点时差12小时 B.纬度小于90°
C.自转速度比北京快 D.此时为6时
[解析] M点的地方时可能是12时,也可能是0时,直射点为12时,所以两地时差为0或12小时;根据材料可知,太阳不直射赤道,M点的最大纬度小于90°;M点自转线速度比北京小,角速度相同。
22. M点与太阳直射点( )
D
A.位于同一经线上 B.最短距离2万千米 C.互为对跖点 D.纬度互为余角
[解析] M点与太阳直射点一定位于同一经线圈上,可能是同一经线,也可能是位于相对的两条经线上,但二者的连线不经过地心,所以二者不可能互为对跖点。二者之间的最短距离约为1/4地球赤道长度,约为1万千米。M点的纬度即极昼或极夜岀现的纬度,该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为余角。
23. 若该日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是60°,则( )
C
A.M点位于70°S B.太阳直射点向北移 C.太阳直射10°N D.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解析] 北京的纬度是40°N,正午太阳高度是60°时,通过计算可得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10°N,M点在地球上有两点:一是80°N,二是80°S。材料中无法得出具体日期,故不能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4分。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我国两个中学的天文爱好小组成员,分别在两学校附近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北极星附近的星空。图甲为甲中学天文望远镜放置状况及其拍摄的星空照片,图乙为乙中学天文望远镜放置状况及其拍摄的星轨照片。
图甲
图乙
(1)比较甲、乙两中学所在位置纬度的高低,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答案] 甲中学纬度较低,乙中学纬度较高。原因:图甲中天文望远镜与地平面夹角较小,说明北极星高度较低,因此甲中学纬度较低;图乙中天文望远镜与地平面夹角较大,说明北极星高度较高,因此乙中学纬度较高。
(2)两个中学的天文爱好小组成员都发现恒星似乎围绕北极星附近的某点做圆周运动,而观察不到北极星做圆周运动,请解释该现象。(6分)
[答案] 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的某点。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在北半球观察恒星似乎围绕该点做圆周运动;由于北极星距离恒星绕转的某点很近,看起来似乎位于地轴北端的延长线上,且北极星距离地球极其遥远,因此从地球上观察难以发现北极星做圆周运动。
(3)乙中学天文爱好小组成员在整个观察期间发现某颗恒星围绕北极星附近的某点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了90°。推测天文爱好小组此次观察星空活动所用的时间,并阐述理由。(6分)
[答案] 约6小时。理由:某颗恒星围绕北极星附近的某点呈逆时针方向转动,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反映。因地球自转角速度约为15°/小时,受其影响,恒星呈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角速度也是约15°/小时,因此,观察期间某恒星转动了90°,约6小时。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非阴影部分表示昼半球。
(1)比较甲、乙、丙三地随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6分)
[答案] 角速度:甲=乙=丙;线速度:丙>甲>乙。
(3)把此刻的昼夜半球分布情况转绘到下图中。(4分)
[答案] 绘图如下:
(2)比较该日乙、丙两地日出时间早晚(地方时)。(6分)
[答案] 日出时间:乙地8时,丙地6时,乙地比丙地晚2个小时。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下图为某日观测到的同一经线上不同纬度的日落时刻(图中虚线为极圈)。此时,北京时间为10时。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3°26′N,150°E)
(2)此时,与我国日期相同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0°W向东至180°
(3)该日图中②地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③地昼长约为____小时;①地日出的地
方时约为___时。(6分)
73°26′
20
6
(4)简述图示纬度范围内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6分)
[答案] 北半球夏至日时,图示纬度范围内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夜长达到最小值;北半球冬至日时,图示纬度范围内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昼长达到最小值。(共45张PPT)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 地球运动的地理 意义 1.通过视频材料及相关图文材料,引导学生明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
基本特点,提高综合思维素养
2.通过演示实验和生活实例,理解黄赤交角及其产生的影响,提高
地理实践力素养
0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况
(1)自转与地轴:地球绕其________的旋转运动,叫作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轴叫
作______。
(2)地轴与北极星: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________附近。
自转轴
地轴
北极星
2.特点
(1)方向:自西向东自转。
(2)周期。
(3)速度。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______的运动。
2.方向:__________,在图中用“→”标出。
太阳
自西向东
3.周期
4.轨道:近似正圆的______。
椭圆
5.速度
图中位置 时间 速度 公转位置
A点 ___月初 较快 近日点
B点 7月初 较____ 远日点
1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
2.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春分日时地球在图中的___位置,夏至日时地球在图中的___位置,秋分日时地球
在图中的___位置,冬至日时地球在图中的___位置。
d
a
b
c
3.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时间 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
春分→夏至 赤道→__________
夏至→秋分 北回归线→赤道
秋分→冬至 ______→南回归线
冬至→春分 南回归线→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思考提示
教材第3页图1.2处思考提示:①从北极上空看(如乙图),做逆时针方向旋转。②从南极上空看(如丙图),做顺时针方向旋转。



思考提示
教材第3页图1.3处思考提示:
(1)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两极点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0。
图表点拨
读教材第3页图1.3“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思考:同纬度地区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哪一地区的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
试答 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而自转线速度较大。
判断正误
(1) 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
旋转。( )
×
(2)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24时。( )
×
(3) 地球上的各点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
×
(4) 南北纬60°纬线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 )

思考提示
教材第4页思考提示:地球公转速度在北半球夏半年较慢,在北半球冬半年较快。
试答 夏至日前后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冬至日前后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图表点拨
读教材第5页图1.5“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可以得出:
(1)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
(2)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等于南北极圈的纬度数。
(3)黄赤交角的度数为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
连线生活
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夏至十八日,冬至当日回”的说法,也就是说夏至之后18天人们才感觉到昼变短,而冬至之后很快便感觉到昼变长,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活动提示
教材第6页活动提示: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视角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情境探究
2023年3月30日18时50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宏图一号01组卫星。
(1) 为什么运载火箭在发射时均向东发射?
提示 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2) 我国目前有四大航天发射基地,分别是山西太原、甘肃酒泉、四川西昌、海南文昌,与其他三个基地相比,文昌航天发射场选址建设最突出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提示 航天发射需要借助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越有利于发射。四大航天发射基地中,文昌发射基地的纬度最低,这是其最突出的优势。
(3) 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看,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的角速度有何特点?
提示 四大航天发射基地的自转角速度相等,均约为15°每时。
结合材料探究:
方法突破
地球自转三大特征的判断
实践应用
1.北半球夜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逆时针旋转。
2.若某日观察夜空中某颗恒星位于正南方天空的时间是21:00,则第2天观察到此恒
星位于正南方天空的时间是20时56分4秒。
3.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大于地球赤道的线速度。
应用体验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卫星距离地球赤道的高度约为36 000千米,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运行轨道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的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布设三颗通信卫星,即可实现除两极外的全球通信。下图为我国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中继卫星系统天链二号01—03三颗卫星绕地球运行示意图,Q点在赤道上。据此回答1~2题。
1. 天链二号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可能是( )
B
A.24时 B.23时56分4秒 C.365日5时48分46秒 D.365日6时9分10秒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绕地球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而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为一个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24时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不是地球自转的准确周期;C和D是地球公转的周期。
2. 天链二号卫星比地球Q点上地物的自转( )
C
A.角速度小 B.角速度大 C.线速度大 D.线速度小
[解析]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运行轨道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的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相等,故二者的角速度一样大,因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距地轴远,而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时间一样,故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线速度大。
视角2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情境探究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轨道不是一个正圆,而是近似正圆的一个椭圆轨道。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2) 冬至日与近日点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有何差异?
提示 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
(3) 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地球公转速度如何变化?
提示 先变慢,后变快。
结合材料探究:
(1) 地球公转至远日点、近日点分别是什么时间?
提示 7月初运行至远日点附近,1月初运行至近日点附近。
方法突破
1.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判断
2.近日点、远日点与冬夏至日的区别
实践应用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所以南北两极附近会有极
昼、极夜现象。
应用体验
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3~4题。
3.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A
[解析] 从图中得出,P点在近日点附近。甲、乙、丙、丁四点将地球公转的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根据图中太阳的位置可以判定甲→乙段地球经过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用时最少。
4. 每年的11月11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
A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由图可知,P点在近日点附近,时间为1月初,根据地球公转的方向可知,甲、乙日期最接近1月初,而乙为1月初过后,甲为1月初之前,11月11日,为1月初之前近两个月,故11月11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最接近甲。
探究点二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情境探究
广东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从化区太平镇油麻埔村三甲子坡地上,建于1985年,塔高23.5米,是目前世界上南北回归线标志塔中高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
结合材料探究:
(1) 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提示 黄赤交角的大小。
(2) 下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A还是B?
提示 B。
(3) 下图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状况,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向南移动还是向北移动?
提示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4) 下图为从北极上空俯视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哪一节气?
提示 a为夏至,b为秋分,c为冬至,d为春分。
方法突破
1.黄赤交角的特点
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其含义如下:
2.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日期
太阳直射点
3.在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的方法
图3
实践应用
1.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大,则地球表面能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大。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获得的太阳辐射有较大的差
异,出现季节更替现象。
应用体验
2021年冬至日是12月21日,2022年春节是2月1日。下图示意二分二至日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回答1~2题。
1. 2021年冬至日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C
[解析] 据图可知,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甲为夏至日,乙为秋分日,丙为冬至日,丁为春分日。
2. 从2021年冬至日至2022年春节,地球公转速度( )
B
A.先变慢再变快 B.先变快再变慢 C.一直变快 D.一直变慢
[解析] 从2021年冬至日至2022年春节(2月1日),地球经过近日点,在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因此从冬至日至次年春节,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