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食物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课标】1.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劳动工具的变化与主要劳作方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及主要的劳作方式,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不同劳作方式的特点及概况,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并分析古代劳作方式对中国的贡献,培养勤奋劳动、建设国家的家国情怀。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生产力的变革,终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时间轴
石器、青铜器农具
石、骨、木、蚌
铁制农具
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
出现灌钢法
制作的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期
磨制石器、金石并用
石器时代
铁器时代
(数量有限,仍以石、木制农具为主)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犁耕
铁犁牛耕
自主学习一:阅读教材并概括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发展历程?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铁犁牛耕取代石器锄耕对社会的影响:
粮食产量增加
人口数量增加
推动社会变革
生产力发展
推动了社会进步
推动百家争鸣
材质:
工艺:
趋势:
石、木、骨头等--青铜--铁--钢
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变化趋势:
原始社会末期
东汉、三国时期
唐代
春秋时期
宋代
陶器
翻车
桔槔((jiégāo)
—利用杠杆原理)
筒车
高转筒车
①灌溉装置日益精密 ②人力到自然力
明清
风力水车
自主学习三:阅读教材并概括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发展历程?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课本p20:思考点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发展的?
①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改变了传统的劳作方式,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③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变化趋势:
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②从人力到自然力
龙骨水车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畜牧工具
中国 原始 社会
先秦
秦汉 明清
世界
小结:农业工具的变化
①新石器早期:石、木、骨器等
②新石器晚期:金石并用
----小件青铜器
①有限的青铜农具
②战国铁农具推广
陶器
桔槔----杠杆原理
①三国马钧改进翻车
②唐朝----筒车
古埃及----杠杆原理
圈厩
马槽
南北朝----灌钢法
唐朝----曲辕犁
①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
②小亚细亚赫梯人率先冶铁
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
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时空观念——梳理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发展变化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2)汉朝: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唐朝: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至此,耕犁已相当完善,后世沿用。
◎二牛三人(汉代耦犁)
◎一牛一人
◎曲辕犁
◎魏晋·二牛耕地画像砖
(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冶金业
【解析】“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表明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C项;材料内容说明江西新干出土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的结论,排除A项;“更无使用之痕迹”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
随堂巩固
壹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提花机模型
汉·画像砖
二、手工业工具的变化
自主学习四:阅读教材并概括中国古代纺织工具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已用骨针缝制兽皮
新石器后期已用陶纺轮纺线
汉代已用纺车纺纱、复杂精密的提花机来织出各种花纹图案
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技术,纺织机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时 期 工具/方式 用 途
最 初
新石器 晚期
中国南朝
唐 宋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一)纺织工具的进步
(二)陶瓷工具进步
泥条盘筑
坯[pī] 车
匣 钵【xiá bō】
支 钉
防止粘连
制造陶器
制坯、控制厚薄
防止污损坯件
3.金属冶炼业的进步
冶金方式 冶金 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铸造 (大型)
东汉
土炉
熔化金属原料
锤
打击金属原料
锉
磨平金属
坩锅
熔化金属
范
定型,商周时制作青铜器
定型,战国后制作铁农具
水排
冶铁鼓风工具
◎磨平金属的锉刀
◎水排
◎西汉五铢条形铜子范
◎金代冶铁坩埚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小结
纺织 陶瓷 冶炼
中国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骨针 新石器晚期----陶纺轮 泥条盘筑 新石器晚期----坯车 新石器晚期
----冶铜
先秦 铁质农具逐步推广
——战国
秦汉-明清 汉朝----纺车、提花机 元朝----纺织机成为必备 南朝----匣钵 唐宋----支钉 东汉----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
世界 纺车 小亚细亚赫梯人
率先掌握冶铁
【典例研析】 (2022·浙江·高三阶段练习)如图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 )
A.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B.陶瓷产品种类繁多
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D.规模宏大分工精细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工匠使用坯车制坯”、“匣钵”、“支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A项正确;
劳作方式 特点 代表
集体劳作
家庭式劳作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
春秋晚期前的劳作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
结合课本P22思考: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①提供了小农家庭的生活必需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 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税源。②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基础,它排斥商品经济,排斥规模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停滞的主要原因。 ③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动荡,不断反复的根本原因。
壹
劳作方式 特点 代表
集体劳作
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
春秋晚期前的劳作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①劳动者集中劳作,被束缚在土地上;
(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劳动具有强制性)
②生产力低下;
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
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奴隶制庄园
中古西欧的庄园
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坞堡(田庄)
试比较家庭式劳作与庄园式劳作的异同:
相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都受地租的盘剥;
不同:劳作方式不同:一家一户家庭式劳作;集中劳作。
农民积极性不同: 相对较高; 缺乏。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1、任怀国认为坞堡经济是一种因战乱扭变的畸形地主经济,带有军事防御性、豪族色彩的管理体系,是耕战结合的组织。
2、庄园经济是指以佣佃为主要经济基础的经济类型,自春秋战国私有土地制发生后,农民难堪生活重负而被迫出卖田地,富者承买兼并,所谓大地主,即由此而生。
简单来说,坞堡就是乡间地主和豪强建的堡垒,可以让本族或本村百姓躲避乱军、强盗的攻击。坞堡有城墙、城门、望楼,有的甚至还挖有护城河,俨然就是一座小的城市。内部一般会囤积有大量的粮食,被敌人包围几个月基本上不愁吃喝。
古代政权只到了县一级,乡村采取的模式是由宗族自治管理,只要按时交纳皇粮国税,官府不会太多干涉乡村的事务。因此,乡间的豪强地主是实际上的管理者。一旦战乱发生,这些豪强地主往往会组织乡民建造坞堡,以保护本地的安全。
近代学者陈寅格认为,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实就是一处闭塞的坞堡,老百姓为躲避秦朝苛政,再也没有和外界来往过。
南北朝当时北方城市因为战乱而荒芜,唯依靠堡坞务农以自给,所以堡坞在北方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农业占据经济生产的主要地位。南方则相反,商业与城市比较发达。因为堡坞是宗族乡党为单位,所以北朝重同姓,重宗法,大大加强了乡村豪族的地位,中央政府也要任用大批强宗大族以巩固政权,构成了南北朝时代门阀政治的基础。
在北魏孝文帝登基后,文明太后也就是冯太后,她主政的重点之一便是三长制及均田制。国家把大片荒芜的土地分给农民,利诱荫户从坞主脱离坞堡。再用三长,即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查明户口,国家得对荫户征收税务、发兵务及徭役,进行新租调制。之后北方的府兵制度也是均田制下得以运行,大幅提升北方军事和经济实力。
【典例研析】 (2022·河北保定·高三期中)山东滕县出土的一汉代耕糖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糖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该场景反映了汉代
A.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
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 D.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
【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糖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可见男女各有劳动分工,体现出劳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C项正确;
壹
种类 特点
家庭式劳作 (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作坊式劳作 (拥有某种手工工艺) 民营作坊
官营作坊
经营形态 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及流向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家庭 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民间私人经营
家庭副业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
民间消费的产品
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不在市场流通
主要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手工业最高水平;阻碍民营手工业发展
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并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鸦片战争之后逐渐瓦解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家庭式劳作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机器大生产
(工厂)
手工劳动(零碎分散)
机器大生产(专业集中)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根据图片,试归纳劳作方式的发展趋势?
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的区别:
1、生产力不同。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手工工场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
2、生产效率。手工作坊因为都是私人生产,产量降低;手工工场的规模较大,雇佣了很多工人,工人间实行分工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3、社会性质不同。手工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
(二)手工业劳动方式
河南安阳殷墟铁三路制骨作坊遗址
出土动物骨骼重达32吨,
其中绝大多数为骨料,多数经过加工。
① 为系统深入探讨晚商时期制骨工艺和手工业提供重要考古材料。
② 晚商都城制骨业具有惊人规模、高度的专业化水平和复杂的生产组织。
③ 骨制品数量巨大,远超过商王室与贵族的消费需要,生产的主要目的很可能是销售,以商品性生产为主。
④ 对于我们认识晚商社会的经济性质
或生产经济的复杂性有重要意义。
河北曲阳定窑作坊遗址
定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宋。定窑作坊使用约700年,
代表了古代瓷器制造业的高超水平。
(二)手工业劳动方式
辽代定窑白瓷瓶
定窑是中国宋代北方地区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窑场,以烧造白瓷为主。
类别 劳作 方式 特点 典型代表
农业
手工业
古代劳作方式发展历程表
集体劳作
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家庭式劳作
民营作坊
官营作坊
①生产力水平低;②生产工具简单;
③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
以作坊为场所集中生产
①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②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劳作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
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②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课文小结:
1.生产工具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铁制农具 C.筒车 D.曲辕犁
2.右图是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纺轮和骨梭。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A.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B.纺织技术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萌芽
C.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 D.中国的丝织业源于黄河、长江流域
3.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这说明商朝农业发达主要依靠( )
A.奴隶制集体耕作 B.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石器 C.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D.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4.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
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 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
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
随堂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