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5.1
第二单元
论语十二章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1.深入解读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体会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魅力。
2.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并学以致用,能用十二章内容解读社会事件。
素养目标
识经典,知概貌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知识复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四书”“五经”“十三经”
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散文体式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纪传体:亚洲史书的一种形式,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论说体:或称为议论类、论辩类文章,是中国最为重要、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要文体类别之一。广义的论说文,可以涵盖所有的说理论事之作。狭义的论说类文体,则是指以阐释、议论、辩驳为主的说理文章。
至圣先师—孔子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寻根究底——研读经典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1)无:“毋”,不要
(2)敏:勤勉
(3)就:靠近、看齐。
(4)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5)正:匡正、端正。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而:如果
(2)仁:仁德
(3)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礼,指各种礼节规范。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乐呢?”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道:学问、人生哲理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喻:通晓,明白。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寻根究底——研读经典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采。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寻根究底——研读经典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①未成一篑(kui):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②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③平地:填平洼地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知:同“智”,智慧
寻根究底——研读经典
10.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
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目:条目,细则。
事:实践。从事。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回复到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他(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寻根究底——研读经典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①一言:一个字。言,字。
②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指讽刺时政。
⑦迩(ěr):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寻根究底——研读经典
文本探究
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
内容 道理(主要观点) 艺术手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文本探究
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
内容 主要观点 艺术手法
第一章 君子的基本要求(安贫乐道,就有道) 求学 理证
第二章 谈论礼乐仁关系(礼、乐以仁为基础) 处世 理证
第三章 君子对生命意义的定位(执着追求“道”(真理/信仰) 处世 理证
第四章 君子与小人之辨(君子重义轻利 ) 处世 对比
第五章 君子提高道德的方法(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求学 对比
第六章 君子定义(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处世 理证
第七章 士人责任(“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处世 理证
第八章 做人做事道理(持之以恒) 处世 比喻
第九章 君子的基本品质(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处世 例证
第十章 实行仁的途径(克己复礼) 处世 理证
第十一章 君子行为准绳(从心出发,推己及人) 处世 例证
第十二章 《诗》的社会价值(学《诗》是做人做事的起始) 求学 例证
文本探究
根据《论语》相关语句,你觉得君子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君子的品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喻于义、见贤思齐、不惑不忧不惧、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拓展提升
《论语》的当代价值
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确实需要论语的智慧。《论语》中很多精辟的论断对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有借鉴意义。但是论语的理论体系必须加入科学、民主、法律、公平等等现代文明元素并深入到它的理论内核之中去,才能与健全的商品时代的主流文化相和谐,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一言以蔽之,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积铢累寸
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10则)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3则)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5则)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6则)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7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11则)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8则)
死而后已: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