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12:0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1课时
10 古诗三首
第2课时
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期望,以及不被重用的苦闷。
回顾一下课文,《马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复 习 导 入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走 进 作 者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写 作 背 景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别人;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识 字 解 词
(1)根据拼音读一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chuí záo fén
锤 凿 焚
识 字 解 词
识 字 解 词

脉搏

栖息

乌鸦
我来组词
识 字 方 法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加一加:钅+垂=锤 林+火=焚
换一换:锤-钅+氵=睡
焚-林+分=炃
字歌
修路去边陲,辛苦抡大锤,睡前捶捶背,垂柳种周围。

识 字 方 法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锤、凿、 焚
字 词 梳 理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怎样正确书写?
(2)分享你们的巧记字形的方法 。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
字 词 梳 理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锤、凿、 焚
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字 词 梳 理
巧记字形:
焚:双木(林)“火”上架。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写一写
下部分是“火”,不要写成“大”。

下部的里面不要写成“羊”。

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1) 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
(2)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字 词 梳 理
人世间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平常
全、全然。
指高尚的节操
理 解 词 语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 ),它把熊熊烈火的( )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 )也毫不惧怕,只要把( )留在人世间。
在《石灰吟》这首诗中,我可以整体的联想:
石头
焚烧
粉身碎骨 高尚的节操
理 解 诗 意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
朗 读 指 导
了解于谦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
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明朝最精锐50万人马全军覆没,皇帝英宗被俘。瓦剌军乘胜追击,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北京城危在旦夕。 于谦以一介书生,他义正辞严地驳斥了投降与迁都谬论,临危受命就任兵部尚书,他稳定了军心与民心,日夜带领全体军民,修筑城墙,布置防务,并亲自带领军队与瓦剌军血战五昼夜,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这首是就是于谦的写照。
品 读 感 悟
①千锤万凿出深山。
写石灰开采的过程,“千锤万凿”写出石灰开采的不容易。
②烈火焚烧若等闲。
写石灰的烧制过程。“烈火焚烧”写出了石灰烧制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
品 读 感 悟
③粉骨碎身浑不怕
写石灰石变成石灰的过程,表现了石灰不怕牺牲的精神。
④要留清白在人间
写石灰的清白的颜色。“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绝洁,没有一点儿斑点。清这里的“清白”,表面上是指石灰的颜色,实际上是指高尚的节操,洁白的人生。
品 读 感 悟
这首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到多大的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保持崇高的品格。
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泰然处之。后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 关,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 的追求。
品 读 感 悟
诗歌表达的主题。
《石灰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不 怕牺牲,不管遭受到多大的挫折,即使粉骨碎 身,也要保持高尚的节操的思想感情。
品 读 感 悟
同学们,我们学过画家王冕的《墨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画家的写的《竹石》。
学习《竹石》
新 课 学 习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扎根,生根。
本来,原本,原来。
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折磨,挫折,磨炼。
打击。
坚强有力。
任凭。
你。
理 解 词 语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理 解 诗 意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
朗 读 指 导
(1)咬定青山不放松,
写竹子扎根结实。这里用了“咬定责山”,既是实写竹,也是暗喻人的顽强不屈的精种。
(2)立根原在破岩中。
写竹子的生长环境。主这里用了“根”和“破岩”,既实写竹,也是暗喻的坚定立场。
品 读 感 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写出了竹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品 读 感 悟
(4)千磨万击还坚劲。
写竹子遭受的磨难,表现了竹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5)任尔东西南北风。
写竹子的坚忍不拔。“东而西南北风”既着自然界也指人类社会,表明竹子在恶劣的环境中立场坚定,不随风倒。
品 读 感 悟
这首诗歌咏的竹子是生长在高山破岩之中的 竹子。“青山”赋予它高大挺拔的形象:“破岩”写出它扎根的艰难和顽强:“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表明它承受着外界的巨大压力。诗人用咬定立根坚劲任尔 这些拟人的和有力的词语,充分表现所子在艰难、恶劣 的境遇中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舒写了诗人自己对 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的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品 读 感 悟
诗歌的主题。
《竹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污 秽的社会的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坚韧不拔、硕 强不屈的高尚品质,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 风倒。
品 读 感 悟
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这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特点是托物 言志表面上是在写马石、等事物,实际 上是寓意于物,通过对马、石灰、竹子等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不同点:选取的景物不同,表达的志向也有所差异。
品 读 感 悟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拓 展 阅 读
1.看拼音写汉字。
liè huǒ rén jiān shēn shān
( ) ( ) ( )
qīng shān jiān jìn dōng xī
( ) ( ) ( )
烈火 人间 深山
青山 坚劲 东西
课 堂 练 习
2.照样子写词语。
东西南北 ( ) ( )
3.将诗句补充完整。
粉身碎骨浑不怕,_______________。
千磨万击还坚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春夏秋冬 喜怒哀乐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课 堂 练 习
借物喻人→若等闲
石灰吟 不怕牺牲,坚守高尚节操
直抒胸臆→要留清白
板 书 设 计
竹 → 咬定 坚劲 任
竹石
托物言志
人 → 顽强 刚直 无所畏惧
板 书 设 计
《竹石》这首诗借赞美在艰难、恶劣环境中的岩竹,抒写了诗人坚忍不拔、顽强不屈 的高尚品质,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
课 堂 总 结
这一段写出了嘎子机智勇敢、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作 业 布 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