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20:1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课时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2课时
回忆上节课的学习,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新 课 导 入
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中南海,毛主席的卧室。
布下场景
地点
预示:有重大的事件将要发生
交流学习第1自然段。
阅读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什么?
品 读 感 悟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这是电报的主要内容,陈述了毛岸英牺牲的大体经过。
学习第3自然段
品 读 感 悟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心理描写、省略号的作用:
这是毛主席的内心独白,他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前几次一样,平平安安地回到自己的身边哪!省略号的运用,突出了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面对儿子的突然离去,他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是一位父亲的真情流露。这两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形象。
交流学习第4-9自然段
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品 读 感 悟
认真读哟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了此时毛主席正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品 读 感 悟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品 读 感 悟
神态描写
这句话是对毛主席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说明他正面临着极其艰难的抉择,内心是悲痛的,也是矛盾的。
认真读哟
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心理描写方法 ,表现了毛主席作为父亲的情怀。
作为父亲,谁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 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尽显无遗。
品 读 感 悟
认真读哟
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鮮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心理描写 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作为主席,又怎能搞特殊呢 于是,毛主席做出了将儿子安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这是伟大的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品 读 感 悟
认真读哟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吗 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品 读 感 悟
这段话是对毛主席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黯然的目光”是他经历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之中;另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
学习第9自然段。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句话我们读懂了什么?
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特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品 读 感 悟
阅读第10自然段。
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品 读 感 悟
“马革襄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襄尸还葬耳。”“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襄尸还“中”的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的遗骨。“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 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 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既是 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安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概括课文的主题。
本文讲述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毛岸英的遗骨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品 读 感 悟
毛主席在花山(节选)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一天早晨,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的头,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 ”
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的工作,我和村长商量了,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碌去了。”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吗 "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的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的饭。
警卫员解释道:“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了。”
阅读
拓 展 阅 读
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说:“这怎么会呢 多年的战争生活,使 我习惯了 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的米。”
“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警卫员帮大娘端着盛满玉米的簸箕回到了花椒树下的碾台。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碾台吱扭吱扭地转了起来。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主席就叫他进来。他走进去,毛主席把笔放下,说:“任务完成得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说着,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简茶叶交给烘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汤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阅读
拓 展 阅 读
警卫员知道,这简茶叶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这里,毛主席一直没舍得喝。他站在那里,表示为难。毛主席说:“你想过没有吗 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了个礼。毛主席笑着说:“快去吧,炊事员还等着你呢。”
阅读
拓 展 阅 读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1)“忠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
课 堂 练 习
忠臣的遗骸
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做一做
(2)毛主席签字的电文稿,反映了什么?
(3)从“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毛主席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
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失声痛哭。
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课 堂 练 习
这一段写出了嘎子机智勇敢、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
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爱子牺牲,极度悲痛
电报 是否回国安葬
艰难抉择 朝鲜 要求葬在朝鲜 常人情感 伟人情怀
批示 何须马革裹尸还
板 书 设 计
课 堂 总 结
面对亲人的生死离别,毛主席强忍老年丧子的悲痛,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艰难抉择。他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他的拳拳爱子之心和旷达无私的胸襟令人钦佩!
这一段写出了嘎子机智勇敢、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
课后搜集有关毛泽东、毛岸英父子的文字、视频资料,全班交流。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