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八上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上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0-14 13:5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边角边”条件的内容,并能初步应用“边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并初步体会分类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比较、验证,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方法】
作图实践操作、小组协作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角,那么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每种情况下的两边及一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1.边 角 边 2.边 边 角
(一)“边角边”定理
探究3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C′=AC,∠A′=∠A(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 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小组探究三角形的画法,所有成员都动手尝试画图,根据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画出图形再比较.
归纳作法:
(1)画∠DA'E=∠A;
(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
(3)连接B'C'.
探究4: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C′=AC,∠B′=∠B(即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 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小组探究三角形的画法,画出图形再比较.
对比以上的实践探究归纳结论: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定理应用格式:
在△ABC和△A′B′C′中,
∴ △ABC≌△A′B′C′(SAS)
(二)“边角边”定理应用
例1: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 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 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 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证明:在△ABC和△DEC中,
∴ △ABC≌△DEC (SAS)
∴ AB=DE
例2: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 = BC,你能得出AB = CD吗?若能,试说明理由.
解:AB = CD,理由如下:
连接AC.
∵AD∥BC,∴∠DAC=∠BCA.
在△ABC和△CDA中,
∴△ABC≌△CDA(SAS).
∴AB = CD.
课堂练习:
1.如图,D、F是线段BC上的两点,AB=CE,AF=DE,要使△ABF≌△ECD ,还需要条件 .
2.①下列条件中,能用SAS判定△ABC≌△DEF的条件是( )
A. AB = DE,∠A =∠D,BC = EF
B. AB = DE,∠B =∠E,BC = EF
C. AB = EF,∠A =∠D,AC = DF
D. BC = EF,∠C =∠F,AB = DF
3.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B=∠C.
求证∠A=∠D.
证明:∵ BE=CF
∴ BE+EF=CF+EF 即 BF=CE
在△ABF和△DCE中,
∴ △ABF≌△DCE (SAS)
∴ ∠A=∠D.
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了解基本事实:有两边及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 “SAS”)
注意:
1. 说明两三角形全等所需的条件应按对应边的顺序书写.
2. 结论中所出现的边必须在所证明的两个三角形中.
3.已知两边,必须找“夹角”或第三边.
4. 已知一角和这角的一夹边,必须找这角的另一夹边.
作业布置:
1.收集“SAS”定理证明全等的习题两道,体会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几何推理思路,熟练掌握证明的步骤.
2.本节配套习题.
【板书设计】
“边角边”定理
推理证明的基本思路:
已知两边,必须找“夹角”或第三边.
已知一角和这角的一夹边,必须找这角的另一夹边.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从操作探究入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直观性,有利于学生从直观上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