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明太祖朱元璋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朱元璋像
民间私藏本
导入:不一样的朱元璋
朱元璋又是如何治理这个新国家呢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12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1.了解明代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了解明代封建专制的发展。
一、强化与异化——明朝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二、前进与退却——明朝航海时代辉煌与落后
三、加强与巩固——民族国家治理与明清易代
明朝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学习聚焦: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担任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获得更多权力。
壹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材料: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朱元璋《明太祖集》
材料:(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明史·胡惟庸传》
思考:结合材料简析朱元璋废相的原因。
材料: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
(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2)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3)元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导致社会动荡。
(4)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专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建立内阁制度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奠基
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确立
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
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
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发展
内阁大学士
票拟奏章
皇帝
内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批红权
票拟权
草拟处理意见
正式批复奏章
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特点:
①非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咨询顾问机构,无权决策;
②权力源自皇帝。
全盛
权力大增
权压六部
地位在不断提升,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出现首辅专权的现象。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宰相制度 内阁制度
相同点
不 同 点 地位
权力来源
对皇权作用
探究:比较中国古代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点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是最高行政机构
非法定,是秘书机构
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无法制约皇权,
是皇权加强的产物
王朝官僚制度赋予其权利
皇帝的信任
内阁≠宰相
总结:丞相有法定之位——使行政之权;丞相有决策制约——来源于制度。
内阁无法定之位——为咨询秘书;内阁无决策制约——依附于皇权。
明清内阁制的特点
①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②内阁没有行政权,不能正式统率六部;
③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
④票拟权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宦官专权
(1)原因
皇帝防范内阁权重,
不分皇帝怠于政事。
(2)表现
①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③官员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3)评价
导致政治日益黑暗,社会矛盾加剧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锦衣卫腰牌及木印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
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皇权的异变:
(1)外戚干政:外戚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如汉朝;
(2)宦官专权: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
(3)权臣专政:权臣,指有权势之臣,权臣身份有:当朝宗室、将帅、宰辅、外戚乃至宦官。如西汉的霍光、东汉的曹操,明代张居正等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②设置内阁
③宦官专权
①废除宰相,
权分六部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结果。
④特务政治
弊: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皇帝独断,难免决策失误;宦官掌握批红权后容易出现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利: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社会得以稳定
影 响
明朝航海时代辉煌与落后
贰
学习聚焦: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
二、边防压力
背景:国力强盛;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过程:1405—1433年间,先后7次出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
宣扬国威-----郑和下西洋
三宝庙(泰国)
积极:
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宣扬了明朝的声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局限:后期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朝贡贸易】(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止于马关——1895《马关条约》)
含义 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买”、“抽解”和“进奉”。对海舶输入商货中的禁榷品(禁止买卖的货物),由政府全部收买;对非禁榷品,抽分收购一部分,其余许民间买卖。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官方使节往返,以礼物赠答的贸易方式。
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
特点
目的
评价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不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奇珍异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假品的需求。
(1)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不计经济效益赏赐贸易违背经济规律,给政府财政造成巨大负担,后因国力衰退而中止
【知识深化】朝贡贸易
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海疆形势
1、东南沿海的“倭患”
材料: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思考:“倭寇”由什么人组成?为何明初以来倭患愈演愈烈?
海禁政策
(经济封锁)
东南民间走私猖獗
明清王朝禁阻民间人士非经过官方许可,私自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
抗倭斗争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
戚继光、俞大猷
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隆庆开海
2、西方殖民者入侵
西班牙占
荷兰占
16世纪台湾形势图
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晒货物等,并许诺缴纳租金,“求于近处泊船”,经澳门守澳官王绰代为申请,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台,设官置署,筑室建房,进行移民,澳门逐步沦为西方殖民者第一块在华殖民地。
——摘编自彭勇《明史》
明廷允许葡萄牙租借澳门,是对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认识不足,而视北方民族为主要威胁,实行以防北方民族为主这一民族政策的结果。
1557年,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1624年,荷兰侵入南台湾。
1626年,西班牙侵占北台湾。
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1662年,南明郑成功收复台湾。
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对外殖民扩张,掠夺中国沿海地区
(明朝“海防”观念比较淡薄)
海疆形势
海禁政策
(1)海禁含义: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但欢迎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2)目的:保护沿海安全、防止倭寇骚扰
(3)发展历程:(严禁与弛禁)
朝代 政策
洪武时(明太祖始) 严禁与外洋番人贸易
永乐时(明成祖) 严禁与渐松弛,郑和下西洋为高潮(官方朝贡)
嘉靖时(明世宗) 厉行海禁防倭寇之患
隆庆时(明穆宗) 始开海禁,允许海外贸易(隆庆开关p67)
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明朝统治前期,中国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最能说明当时中国的经济、科技等方面仍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在外交上能主动地与外国和平友好地交往。明朝统治后期,倭寇入侵,更严重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欧洲殖民国家的东来,说明此时的欧洲已经不是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了,而是一个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中国对此只能被迫采用战争自卫方式,在对外关系上开始处于被动地位了。
葡西荷殖民国家东来
被动应对
明朝的
对外关系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主动交往
明朝后期---国势衰落---戚继光抗倭---冲突
民族国家治理与明清易代
叁
学习聚焦:长期以来,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明末,满族崛起,并最终取代明朝建立清朝。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明朝形势图(1433年)
1.中央机构:
2.边疆管理: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①北方:蒙古
防御、战争、议和
贸易(开放马市)
②西藏:
册封、行政管辖
经济交流(贡赐、茶马贸易)
③东北:设都司、卫、所,封授官号
④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⑤西南:
设土司
内陆边疆
疆域: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政策:威德兼施,以夷治夷、因俗而治。
影响: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清朝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明代推行的土司制度,对稳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土司的世袭性造成割据势力的事实存在,土司间为争夺领地、承袭权而仇杀、内讧,于是明朝廷在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比较彻底和大规模的推行,则是到清代才完成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
明修长城 置九边军镇,有利于民族交融和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内陆边疆
明末农民战争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佚名《闯王》
1636年
1616年
1600前后
1644年
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后金),进攻明朝
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清朝多尔衮统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山海关
清世祖顺治帝福临
◎李自成进京
明清易代
明朝(1368年-1644年)阶段特征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国家版图初步奠定;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
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美洲高产作物传入;白银大量流入,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文化:明末清初批判儒学产生,否定君主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科举考试出现八股取士;小说和戏曲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宣扬国威;西学东渐,传教士来华;明中后期开始海禁政策
课堂练习
1.从汉朝至明朝,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对相权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从总体上看,这些调整都 ( )
A.立足于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B.以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为基本出发点
C.服从和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要
D.使中央机构的功能越来越健全
2.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明朝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朝中后期( )
A.中枢决策的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的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的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C
A
3.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A
4.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D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