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本草纲目》书影 《农政全书》书影 《天工开物》书影
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康熙皇舆全览图》
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
《永乐大典》(局部)书影
《四库全书》(局部)书影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目 录
课标要求: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了解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陷入停滞的增长——经济发展的新怪象
三、人性解放的渴望——文艺科技的新呈现
二、回归本心的追求——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材料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思考:据教材与材料,描述明清时期农业的新变化。
“苏湖熟,天下足”(宋)
“湖广熟,天下足”(明清)
(1)农业
①引进高产作物,粮食产量提高;
②发展经济作物;
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一、陷入停滞的增长——经济发展的新怪象
明清美洲作物传入
玉米、马铃薯、甘薯
①明朝: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
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
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清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③清乾隆、嘉庆:得到大规模推广
④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番茄①明万历:引入中国,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光绪: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明朝: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2)南方农业多种经营盛行,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提高;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一、陷入停滞的增长——经济发展的新怪象
2、手工业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朝时期“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新的经营方式和生产关系: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逐步取消匠户制度
重要概念——匠户制度
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宋代雇匠实行薪酬制。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袭。明代匠户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匠户对于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日趋松弛。清顺治二年(1645年)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
一、陷入停滞的增长——经济发展的新怪象
时间:明朝中后期的江南手工工场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实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特点:①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②发展缓慢
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②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自给自足;
③传统价值观念影响资本积累,不利于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④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
⑤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
【【知识拓展】“资本主义萌芽”
一、陷入停滞的增长——经济发展的新怪象
3、商业新变化
材料一: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
——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材料二:据统计,明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316个市镇,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1)商人:商业资本的聚集,出现商帮;
(2)贸易:海外、长途、大额贸易的发展
(3)货币: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4)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5)信贷:资本性借贷发展,票号、钱庄、庄票盛行。
商帮特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缘、业缘为纽带;以会馆为活动场所;活动地域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创新生产经营方式;资本雄厚;拥有政府的特许经营权;受儒家义利观影响。
一、陷入停滞的增长——经济发展的新怪象
(二 )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1)心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
(2)求理之法:“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发明”:“发而明之”,意为启发、开扩。
“本心”:即“仁义之心”。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
王阳明(明朝):心学集大成者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禅宗):心即理也
(2)方法论:“致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天理”,就是本心,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名守仁,号阳明先生
王阳明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3)评价:
二、回归本心的追求——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明清儒学的新发展——批判继承
代表人物——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家李贽
李贽,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75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著作被列为禁书。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
(1)主张:
①蔑视权威和教条,反对盲目崇拜孔子,否定儒学权威。
(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强调个性发展。
③强调人正当的私欲,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他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④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李贽以童心论为基础,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2)评价: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纲常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带有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二、回归本心的追求——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明清儒学的新发展——批判继承
代表人物——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浙江宁波余姚人。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明夷:是指有智慧的人处于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学校》
(1)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法治”代替“人治”)限制君权,君臣平等
(4) 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5)提出“工商皆本”
二、回归本心的追求——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明清儒学的新发展——批判继承
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各地,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入的研究,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
材料一: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材料三: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倡导经世致用
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经世致用”指做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的学风,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即实践求真知;力求解决现实问题。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代表人物——顾炎武
二、回归本心的追求——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二)明清儒学的新发展——批判继承
王夫之
材料一:“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材料二:气者,理之依也;天下惟气。
材料三: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1)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2)唯物思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了超越前人的见解,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顶峰。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代表人物——王夫之
二、回归本心的追求——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知识拓展】明末清初思想领域变化的特点、实质
①反传统、反教条。如李贽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提倡男女平等。
②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民主色彩。如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主张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当时思想家提出的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③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等时代需求。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超出儒学范围
1、背景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结合课本85页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时间 作者 著作 地位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曹雪芹
戏曲 明 汤显祖
清 孔尚任
明清
道光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红楼梦》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享誉世界
《牡丹亭》
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桃花扇》
昆曲
长期流行
京剧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三、人性解放的渴望——文艺科技的新呈现
思考:明清时期小说等世俗文艺繁荣发展的原因?
①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体现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
②传统的宋元话本的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③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
④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
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思考:明清小说与戏曲的特点
①数量繁多,题材广泛; ②通俗化、平民化明显;
③反礼教、追求个性、批判现实。④重视教化作用
⑥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文人只得借小说抒发个人情感。
三、人性解放的渴望——文艺科技的新呈现
领域 成就
国内:总结性 医药学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农学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工艺学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地理和地质学 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
大型典籍编纂 明成祖《永乐大典》、乾隆《四库全书》
西学东渐 ①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来华,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几何原本》,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
(3)科技
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三、人性解放的渴望——文艺科技的新呈现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①全面性:全面繁荣,领域广泛,领先世界;
②实用性:偏重实用,服务于农业、手工业;
③经验性:重视经验总结,缺少实验、理论研究。
[释概念]“西学东渐”
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这段时期,以来华洋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为重要窗口,西方文明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人性解放的渴望——文艺科技的新呈现
探究——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1、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发展,科技发展缺乏动力
2、政治:腐朽的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服务农业)、闭关锁国(阻碍科技交流)等政策
3、文化:文化专制(理学僵化、八股取士)、儒学重人伦,轻科技
4、科技:科技结构本身的缺陷,没有建立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归根到底是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走向衰落
1.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D
2.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B
课堂练习
3.王守仁说:“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该主张 ( )A.否定了先秦的孔孟儒学 B.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特点C.顺应了专制时代的需要 D.肯定了个人的主体意识
D
4.明代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这一思想( )A.否定儒家传统伦理观 B.体现儒学的世俗化倾向C.继承程朱理学的精髓 D.代表新兴市民思想崛起
B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