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城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形成性练习
语文答案
1. C 2. D 3.C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①“依靠”指可以作为依托或指望得到其帮助的人或物;“倚仗”指依靠别人或事而不能自立或自给, 偏向贬义。语境指国家是个人的依托, 应选“依靠”;
②“庄重”多形容言行或举止不轻浮、 不随便; “隆重”则多指仪式、 宴会特别盛大。 语境修饰“表彰”, 应选“隆重”;
③“优渥”多指环境、 条件、 待遇非常好; “优秀”则多用于人的品行、 成绩等。 语境是说今天的生活环境比较好, 应选“优渥”;
④“渠道”指门路、途径;“通道”则指来往通畅的道路。语境是说搭建一个国家和年轻人交流的途径, 应选“渠道”;故选 C。
4. 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视线改为 视角
主语残缺,“找到精神的信仰和未来的方向”主语应该是年轻人,没有主语就与前句共主语,但“为晚辈解答疑惑、指点迷津”主语是前文提到的优秀榜样,所以应在“进而”后面加上“助其”。
语序不当, “希望为晚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应放在“用他们鸟瞰时代的超然视角,用他们积累一生的宝贵经验”的后面。 故选C。
5.C
A现代诗歌 B短篇,从小事入手 D 作者是郭沫若
课内诗歌
6.【答案】D
D项, “以及对革命前途的担忧”错。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7.【答案】B
B. “借代”错,应是比喻。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两句中, 诗人把蜡比作躯体, 把火比做灵魂。诗人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 自相冲突,不可理解。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 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 下一节说“不误, 不误”, 用了反复手法, 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 相形之下, 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 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 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 只有自我燃烧, 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故选B。
8. B恐惧
文言文
9.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微:暗中。句意:几天后,王暗中告诉妻子。故选B。
10.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介词, 在 B.都是副词, 只。 C.用; 因为 D.都是连词, 表修饰。 故选 C。
11. 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走到书斋, 门拴着, 不得进去,就翻墙而入, 悄悄走到窗下偷看, 果见一恶鬼,脸碧绿色,牙齿象锯。
“门内杜”与“不得入”是两个表意完整, 结构独立的句子, 中间断开,排除 D;“不得”是修饰“入”的,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窗”是动词, 走到窗下, “蹑迹”是修饰“窗”, 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B。 故选C。
12.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是说所遇女子美丽,与暗示无关;⑥说明王生已经发现此女的异常,不属于暗示。排除①⑥。故选C。
13.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道士一开始并未打算救王生”错,道士让王生把蝇拂挂在书斋门口,就是想震慑女鬼,是在救王生。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道士就把手中拂尘交给王生,要他悬挂在卧室门上。
(2)看见一个正在路上唱歌的乞丐,鼻涕有尺多长,满身污秽,简直不能接近。
(1)关键词: 乃:于是,就 以:把;授, 交给;令挂寝门, 省略句, 令(之)挂(于)寝门。
(2)关键词:乞人之颠歌道上者,定语后置句;秽,污秽;近,亲近。
参考译文:
太原王生, 一日早行, 遇一女郎, 见她才十五六岁, 很美, 不觉艳羡。 于是, 王代她提包袱, 领她至家。 女子说: 这里很好,如果你同情我, 让我生活下去须保守秘密。几天后, 王暗中告诉妻子, 妻姓陈, 怀疑女子是阔人家的小老婆, 劝丈夫送她走, 王不理会。
有一次, 王生在赶集的途中遇见一位道士。那道士打量王生时显出惊愕的神态。道士说: “你身上有邪气萦绕,怎么还说没遇到什么 ”王生竭力为自己辩解,道士见他不说真话就走开了,嘴里却说:"真叫人不可理解。世上还真有死到临头却不醒悟的人!"听了道士这番不平常的话,王生对所遇到的那个女孩产生了怀疑。
走到书斋, 门拴着, 不得进去, 就翻墙而入, 悄悄走到窗下偷看, 果见一恶鬼, 脸碧绿色, 牙齿象锯。人皮铺在床上, 手里拿着笔正在人皮人描画。 不久,把笔抛去,将人皮披上身, 顷刻化成女郎。 王吓得要命,象狗样爬到外面, 急急忙忙地追赶道士。王跪在地上哀求救命。道士就把手中拂尘交给王, 要他悬挂卧室门上。
半夜只见女子来了,望着拂尘不进屋,站了许久,咬牙切齿地恨恨而去。 片时又来,骂道: “道士吓我,我总不能把吞进口的东西吐出来。把拂尘取下毁了,踹开房门进来, 闯到床边, 剖开王的肚子,抓起心脏就走。 丫头点烛一照,王已死,满腔鲜血。
第二天,让王的弟弟二郎赶去告诉道士。道士发怒说: “我本来可怜这鬼,谁知他敢这样做。 ”随即同二郎来到王家。女子已不知去向,道士抬头四望,说: “南院是谁家 ”二郎说: “是我家。 ”道士说: “那鬼在你家。”二郎大惊。道士问: “有生人来过吗?”答说: “清早来一老妇人, 想在我家做仆人。”道士说: “正是那家伙。”
于是同去, 道士手执木剑,站在庭院中间,叫说: “孽鬼, 快还我拂尘来! ”老妇人在室内吓得脸色大变, 出门想逃。 逃士追击。 妇人往地下一倒, 人皮哗地一声脱下, 立刻化为厉鬼, 躺着作猪叫。 道士用木剑砍下它的头,顷刻头化为烟,道士取出葫芦,放在烟中,转瞬间已把烟全吸进。看那张人皮时,眼眉手足,无不齐全。道士象卷画般把人皮卷好,纳入口袋。就要告别离去。
王妻陈氏跪求在门口, 哭着请把王生救活。道士说我无此能力, 陈哭得更伤心, 伏地不起。道士想了想, 说:“我的道法不深,确实无边起死回生。我指给你一个人,也许他能求。市上有个疯子, 常常睡在粪土中。试去哀求他, 他如果侮辱你, 千万别生气。 ”
二郎陪着嫂子进城,看见一正在路上唱歌的乞丐,鼻涕有尺多长,满身污秽,简直不能接近。陈氏跪行走过去,陈告诉了恳求他的目的, 乞丐说: “”太奇怪了! 人死了却求我救活, 我难道是阎王吗?”说着就生气的用赶狗棍打她, 她忍痛承受受。 乞丐咳痰唾涕成把,举到陈氏口边,说: “吃下去! ”陈氏想起道士所说的话,咬一咬牙,吞食下去了。觉得喉咙里有象棉絮一样的东西格格而下,停在胸部不动。 乞丐大笑着, 说: “美人真的爱我啊! ”说完, 起身就走,终不回头。
陈氏怀着羞愧回到家里。想到丈夫惨死, 自己当着众人,吞食痰液,真是奇耻大辱,伤心至极。陈氏一边抱尸拾肠,一边号啕大哭,声也哑了,突然要作呕,胸膈中停结的东西直往上冲,哇的一声涌出, 来不及看,就跌进丈夫的胸腔,原来是一颗人心,在胸腔不住地跳动, 热气蓬蓬。陈氏心中非常奇怪,赶紧用手把胸腔合抱。于是随手把缯布撕成带子, 紧紧 捆住。天亮时, 尸体竟然活了过来。王生说: “真像做梦!只觉得肚子隐隐作痛! ”再看, 划破的地方已结痂, 不久全愈。
15. A
A.“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错误。春花秋风最美,诗人竟问“何时了”,心理很反常。联系李煜当时的生活, 可知他回忆越多,就越痛苦, 故而有此心理。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事,但时过境迁, 词人已不是那个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 现在是阶下囚, 那些美景只会激起作者悲痛的回忆, 因此, 词人希望它结束。而不是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故选A。
16. 最后两句运用了设问、比喻(2)的修辞手法, 自问自答,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化抽象的为形象可感(1),抒发了作者无休无尽、难以挣脱的亡国愁思(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词句的意思: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运用比喻的修辞, 本体为“愁思”, 喻体为“一江春水”,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写出了愁思涨溢恣肆,绵绵不绝,表达了词人心中无尽的哀思。这句词还运用了设问的手法, 自问自答,抒发了作者无休无尽、难以挣脱的亡国愁思。
小说阅读
18. BE(4分)
B.“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错。从原文“‘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可知,开始并没有看出他的真实身份。
E.“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错,文中最后一处省略号, “彭恩双手合十, 央求道: ‘亲爱的先生, 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再结合结尾“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 彭恩”内容看,这里的省略号并非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应该是认出对方的身份后与文亚明智斗的思考,是语音停顿,心情应该是镇定的。
故选BE。
19.(4分)(1)塑造了彭恩尖刻辛辣的剧评作者的形象。
(2)开门见山, 营造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并推动情节发展。
(3)此时的盛气凌人与在枪口下懦弱胆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4)首尾呼应, 以剧评开始, 以剧评结束。
20. 人物形象 (6分)
彭恩:①忠于职守;②批评中肯, 言辞尖锐;③机智敏锐。
文亚明:①演技拙劣;②性格偏执;③自卑而又自负。
21.(4分)(每点2分)
启示:①要有敬业精神。②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提升专业水平。③敢于说真话,坚持真理。
④坦然面对批评并勇于自我反省, 不可自以为是。⑤舞台就是人生, 人生就是舞台。
语言表达
22.(5分)
①“拜读”改为“阅读”“垂阅”; ③“大作”改为“作品”“拙作”;④“我是文艺天才”改为“我具有一定的文艺天赋”或“我有文艺特长”;⑥“非常符合我的标准”改为“我非常符合贵公司的选拔标准”;⑦“请您一定不要拒绝我”改为“请您认真地考虑我”; ⑧“鼎力相助”改为“竭尽全力”。 (五处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的能力。
①“拜读”是敬辞,用于读别人的作品; ③“大作”是敬辞,称别人的作品;
④“我是文艺天才”说法不够谦虚; ⑥“非常符合我的标准”主客颠倒;
⑦“请您一定不要拒绝我”说法不礼貌; ⑧“鼎力相助”是敬辞, 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作文
略(
天和城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形成性练习
语文
试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
Ⅰ 卷(每小题
2
分,共
26
分)
一、(10 分)
)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
憎
.
恶(zèng)
慰藉
.
(jí)
罅
.
隙(xià)
颤
.
动(zhàn)
) (
遏
.
止(è)
怒涌
.
(yǒng)
嚣
.
鸣(xiāo)
D.
摈
.
弃(bìng)
) (
百舸
.
(kě)
捣
.
破
(dǎo)
锈蚀
.
(shí)
包扎
.
(zhā)
) (
遒
.
劲(qiú)
脂
.
膏(zhǐ)
迸
.
涌(bèng)
执拗
.
(niù)
) (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
) (
A.
躯体
B.
掂量
C.皎洁
D.忸怩
) (
耕耘踌躇
安祥
虔诚
) (
楔入担搁
撕裂
惆怅
) (
万户候
笑咪咪
莫明其妙
书生意气
)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3-4 题。
“家”是什么?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国”是什么?是个体最大的( )。“家国”是什么? 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强调修身、齐家、心怀天下的深厚情怀。家给我温暖,国给我力量——无数华夏儿女带着 “家国同构”的使命意识,撑起家,建设国,在人生的漫漫奋斗中,不负韶华、
不负时代。
) (
近年来,党和国家(
) (
)表彰了一大批时代楷模和卓越功勋,例如“两弹一星”功勋人物、
) (
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
栾恩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乐黛云等。
) (
“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相对
(
) (
)的环境里,他们中的不少人,对要不要奋斗、奋斗有价值
) (
吗、该如何去奋斗等人生议题充满了困惑”,在记者王宁看来,没有谁比老人更适合谈人生。立
) (
足新起点,走好新征程,《吾家吾国》积极搭建国之大家和年轻人们交流的(
) (
),希望用他
) (
们鸟瞰时代的超然视线,用他们沉淀一生的宝贵经验,为晚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进而找到精
神的信仰和未来的方向。
) (
3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
隆重
庄重
) (
A
.依靠
C
.依靠
) (
庄重
隆重
) (
优秀
优渥
) (
通道
渠道
) (
B
.倚仗
D
.倚仗
) (
优秀
优渥
)
) (
渠道
通道
) (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希望为晚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用他们鸟瞰时代的超然视线,用他们沉淀一生的宝贵经验,进而找到精神的信仰和未来的方向。
)
希望用他们鸟瞰时代的超然视线,用他们积累一生的宝贵经验,为晚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进而找到精神的信仰和未来的方向。
希望用他们鸟瞰时代的超然视角,用他们积累一生的宝贵经验,为晚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进而助其找到精神的信仰和未来的方向。
希望为晚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用他们鸟瞰时代的超然视角,用他们沉淀一生的宝贵经
验,进而助其找到精神的信仰和未来的方向。
5.结合所学第一单元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运动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沿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词。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长篇小说,从大事入手,反映时代本质。
《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作者昌耀的诗歌以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沧桑感,以浓烈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情结,显示了西北独特的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作者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
二、(6 分)
6.对下面文字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节选
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看到了红叶绿水、船只、蓝天、雄鹰、游鱼,为我们 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
在“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 “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渲染了浓艳鲜明的色彩,表现出山红水绿的静态美。
“争”“击”“翔”等词的运用,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息,生动地刻画 出了百舸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以及万里长空中飞鹰的矫健和清澈见底的江水中游鱼的欢 愉自在,体现了事物的动态美。
选文描写湘江边美丽壮观的秋景与诗人面对大好河山时的感受,并在感慨中以设问提出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襟、气魄以及对革命前途的担忧。
7.对下面文字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矛盾!冲突!
——《红烛》节选
A.诗歌用设问句式,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讴歌了红烛自我牺牲的精神。
B.“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两句采用借代修辞手法,以蜡代躯体,以火代灵魂。
C.“一误再误”“矛盾!冲突!”和“不误,不误!”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 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D.诗人对红烛奉献精神的思考、理解与赞美,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8.对下面文字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首诗取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而不是“之顶”“之巅”,是因为诗人描写的景象不是 自上而下,而是从山壁的一侧看过去。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旨在表明作者面对俄日多雪峰的恐惧之感。
作者描绘了远处的太阳和无穷的山海,写出了太阳照耀下的迷幻之景,也展现了山海的浩 瀚无垠。
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登上了高山。它与诗人渴望的雄鹰和雪豹形成鲜明对比,更展现 了蜘蛛的谦卑与坚韧。
三、(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 9-13 小题。
画皮
太原王生,遇一女郎,乃二八姝丽,心相爱乐。生导之与同归书斋。女曰:“此所良佳。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过数日生微.告妻。妻陈氏,疑为大家媵妾,劝遣之,生不听。 偶适.市,遇一道士,顾生而愕,曰:“君身邪气萦绕,何所遇?”生力白。道士乃去,曰:“惑
哉!世固有死将临而不悟者!”生以其言异,颇疑女。
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逾垝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采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大惧,兽伏而出。急追道士, 长跪乞救。道士乃以蝇拂授生,令挂寝门。
夜半但见女子来,望拂子不敢进,立而切齿,良久乃去。少时,复来,骂曰:“道士吓我。宁入口而吐之耶!”取拂碎之,坏寝门而入,径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婢入烛之,生已 死,腔血狼藉。
明日,使弟二郎奔告道士。道士怒曰:“我固怜之,鬼子乃敢尔!”即从生弟来。女子已失所在。既而仰首四望,问:“南院谁家?”二郎曰:“小生所舍.也。”道士曰:“现在君所。”二郎愕然。 道士问曰:“曾否有不识者来?”答曰:“晨间一妪来,欲佣为仆家操作。”道士曰:“即是物矣。”
遂与俱往。仗木剑,立庭心,呼曰:“孽魅!偿我拂子来!”妪在室,惶遽无色出门欲遁。道 士逐击之。妪仆,人皮划然而脱;化为厉鬼,卧嗥如猪。道士以.木剑枭其首,身变浓烟,道士出 一葫芦置烟中,飗飗然如口吸气,瞬息烟尽。共视人皮,眉目手足,无不备具。道士囊之,乃别 欲去。
陈氏拜迎于门,哭求回生之法。道士谢不能。陈益悲,伏地不起。道士沉思曰:“我术浅, 诚不能起死。我指一人,或能之。市上有疯者,时卧粪土中,试叩而哀之。倘狂辱夫人,夫人勿 怒也。”
二郎与之俱往,见乞人之颠歌道上者,鼻涕三尺,秽不可近。陈膝行而.前,陈告之故。乃曰:
“异哉!人死而乞活于我,我阎摩耶?”怒以杖击陈,陈忍痛受之。乞人咯痰唾盈把,举向陈吻.曰: “食之!”陈既思道士之嘱,遂强啖焉,觉入喉中,硬如团絮,停结胸间。乞人大笑起行曰:“佳人爱我!”遂起行,终不顾。
陈惭恨而归。既悼夫亡之惨,又悔食唾之羞,抱尸收肠,且理且哭。哭极声嘶,顿欲呕,觉鬲中结物,突奔而出,恰落腔中,惊而视之,乃人心也,在腔中突突犹跃,热气腾蒸如烟然。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裂缯帛急束之。天明,竟活。为言:“恍惚若梦,但.觉腹隐痛耳。”视破处, 痂结如钱,寻愈。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偶适市 到……去 B.过数日生微告妻 无,没有
C.举向陈吻曰 嘴 D.小生所舍 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振衣状,披于身 至于负者歌于途
B.但觉腹隐痛耳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
C.道士以木剑枭其首 以物喜,不以己悲
D.陈膝行而.前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逾垝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
B.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逾垝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
C.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逾垝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
D.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逾垝/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
12.下列内容中都能暗.示.王生遇到的并非普通人的一项是( )
①遇一女郎,乃二八姝丽 ②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
③劝遣之,生不听 ④君身邪气萦绕
⑤门内杜不得入 ⑥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王生嘴上不肯承认道士所说的话,但是还是对自己书斋中所藏的女子起了疑心。
B.道士一开始并未打算救王生,所以只将一把蝇拂挂在书斋门口,想借此吓唬鬼物。
C.鬼可以通过在人皮上画画的方式随意变换自己的模样,然后借机靠近猎物,伺机吃掉他们。
D.道士推荐的乞丐的确法术高强,真的救活了王生。
第 Ⅱ 卷 (共 94 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道士乃以蝇拂授生,令挂寝门。(4 分)
见乞人之颠歌道上者,鼻涕三尺,秽不可近。(3 分)
四、(14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 15-16 小题。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 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本词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请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5 分)
默写。(6 分)
_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_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_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人生如梦,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_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_ _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 18-20 小题。
报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拨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 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 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 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 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 分钟就是午夜。12 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 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 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 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 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 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 “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 12 点的时候,杀了 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 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 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 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 15 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 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有删改)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 分)
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
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评论家的身份。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 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4 分)
请分别概括彭恩和文亚明两人的人物形象。(6 分)
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至少写出 2 条。(4 分) 六、(5 分)
以下是某高校应届毕业生李明参加招聘会时写给某知名企业的自荐信,文中画线的地方至少 有五处语言使用不得体,请你指出并进行修改。(5 分)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①拜读我的自荐信。我是李明,来自××大学,学习成绩②优秀。我曾担 任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爱好写作,我的③大作曾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我认为
④我是文艺天才,将来一定会在文艺方面有所成就。看到⑤贵公司的招聘条件时,我感觉⑥非常 符合我的标准,⑦请您一定不要拒绝我,我会为公司的发展⑧鼎力相助。
此致
敬礼!
××大学 李明
×年×月×日
七、(5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新时代领路人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 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不断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中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结合上述名言和自己的生活,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