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14:3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七年级《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设计意图
这是七年级的第一本名著,推荐标题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此书之前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读标题是“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做这样的调整,能看出编者的用心良苦。
经典与当下有隔膜,我们要消除隔膜,咀嚼经典的味道。《朝花夕拾》正是这样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它有隔膜,隔膜后面掩藏着趣味,趣味里蕴含着理性的思考。
隔膜,是存在的,消除是首要的。这隔膜犹如一扇虚掩的门,有的人,看见门就绕道;有的人,怀揣好奇,想推开,便走进去瞧瞧。好奇,是消除隔膜的一把钥匙;兴趣,是走近名著的第一步。名著第一课,就是激趣和示范。
设计特色
1.重在激趣。《朝花夕拾》不是浅显易懂的现代文,不是扣人心弦的小说,它语言难懂、时代特殊、情节零碎,读懂不容易,读出趣味更不容易。为了让学生读下去,必须激趣,消除隔膜。基于这点,本学案三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消除隔膜、激发兴趣,设计了“抢答游戏一组团寻宝一雷达破案一访谈鲁迅一我和鲁迅比童年一·专题探究"这样一组递进式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重在“激趣",第二个活动重在 “解读",第三个活动重在“品读"。由点到面,由散到整,由浅人深,带领学生一步一步消除隔膜,深人文本,细嚼慢咽,读到本书的趣味,读到本书的思想。
2 ·重在示范。怎样读书?很多学生很茫然。本设计有很强的“示范"性,示范如何跳读、选读、精读,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做批注,如何鉴赏。教案里时时提醒落实,目的是希望初一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设计使用建议
1.课时安排: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本设计可安排一课时,也可安排二课时或三课时,具体情况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对于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的班级,建议每一个教学活动上一课时;如果是阅读水平较好的班级,可将本设计的教学活动任务提前分发,供学生自主阅读完成,课堂上只做交流和总结。示范和习惯很重要,基于笔者所在学校学情,笔者选用三个课时。
2 ·课堂节奏:许多环节都是激趣,教师激趣后,要预留相对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让学生尝到自主阅读的成功感和合作阅读的愉悦感。教师需激情地启发、耐心地等待,学生要认真地发现,交流时互相补充,并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目标
1·激趣,把书打开。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激发阅读兴趣,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走近作家作品。
2·阅读,把书读厚。掌握默读、跳读、猜读、选读、精读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圈画、批注的读书方法。
3·专题,把书读薄。融会贯通全书,整合相关内容,归纳共性,借鉴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为每个活动设计若干个有趣问题,做成任务单,课上分发给学习小组,激趣阅读。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鲁迅的基本情况;访谈童年鲁迅,把想了解的问题罗列出来。
教学活动
活动一:开游戏·悦读
任务与意图
通过“抢答" “寻宝”的游戏活动,激发兴趣,消除畏难心理,绕过语言障碍,开卷略读,初步了解童年的鲁迅。这些篇目包括《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这也是本书最有趣味的篇目,在游戏过程中指导学生读目录,学习跳读,正确认识本书的语言障碍,寻找扫除障碍的方法,消除隔膜,初步体验本书之趣。
过程与方法、趣味抢答,了解鲁迅
1 ·教师出示抢答题,学生举手抢答。
(1)童年鲁迅的宠物是什么?(小隐鼠)〈2)童年鲁迅最不喜欢的动物是什么?(猫)(3)童年鲁迅的乐园在哪里?玩什么游戏?(百草园;捕鸟、挖何首乌等)〈4)童年鲁迅的私塾,相当于现在的私立学校,这私塾的名字叫什么?(三味书屋)(5)童年鲁迅喜欢上学吗?长大后呢?(不喜欢;主动求学)(6)童年鲁迅上课开小差时做什么?(绘画)〈7)童年鲁迅有一个很好的伙伴,他的名字叫什么?(闰土)(8)童年鲁迅有一个保姆,她的名字叫什么?(阿长)(9)童年鲁迅眼中的父亲是慈父还是严父?(严父)(10)本书写了鲁迅的两个老师,他们分别是谁?(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
2请以“我来介绍鲁迅”为题,交流发言,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1)学生自主发言(2)教师小结,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组团寻宝,了解本书
1 ·教师将设计好的10组问题,抽签分派给10 个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完成问题。
(这些问题仅供参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要简单有趣,能激发兴趣。学生找到准确答案即可,后面第二环节,会在此基础上深入提问。)·.
〈1)《狗猫鼠》:“我"的宠物是怎么得来的?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谁?《山海经》还是《三哼经》,谁错了?为什么?
(3)《二十四孝图》:谁活埋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什么要埋?
(4)《五猖会》:本来约好一早就出发去看五猖会的,后来因为什么事被耽误了?
(5)《无常》:“无常"是什么?试用简笔画画出 “无常”的装扮。
〈6)《父亲的病》:父亲得了什么病?哪些医生医治他?
(7)《琐记》:衍太太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我"离开家乡后,去哪儿上学了?
(8)《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哪国人?教什么学科?
(9)《范爱农》:初次见面,鲁迅发现范爱农的皮箱里带了什么?
2交流寻宝心得,寻宝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交流阅读障碍及解决办法。
(1 )分享答案,并做好批注。
(2)交流阅读障碍:根本看不懂怎么办?(读书方法一:结合导读,课下注释)遇到很多看不懂的字、句怎么办?(读书方法二:跳读、猜读、批注)
(3)一起解读鲁迅的常用语:“倘若、譬如、倘使、倘是、莫非、罢了· “活动=:惫爨激趣·选读任务与意图教师为每一篇选文精心设计一个疑点,学生根据“疑点"快速跳读,寻找“破案"的蛛丝马迹。鼓励学生学会默读、跳读、批注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本书的内容。
本次活动,命名为“雷达破案”,哪个小组最快最好地将案件疑点破除,即为优胜组。
过程与方法、寻章摘句齐破案教师准备好“案件”,供学生抽签或自动请缨。
合作阅读,寻找答案,培养批注和圈画的读书习惯。
1.童年悬疑案《狗猫鼠》:害死隐鼠的嫌疑犯有哪些?真凶是谁?请圈画、批注。
《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真的是阿长买的吗?求证据《五猖会》:当时“我"为什么非得听父亲的话,不听,行吗?求证据。
2·求学悬疑案《藤野先生》:谁诽谤鲁迅作弊?藤野先生究竟有没有“漏题"给鲁迅?求证据。(圈点对鲁迅有利的证据)《二十四孝图》:看了这书,“我"不敢做孝子,为什么?
《琐记》:鲁迅是小偷吗?证据?《天演论》是好书吗?证据?
3·生活悬疑案《父亲的病》:父亲不是病死的,是医死的,这是一场医疗事故,请从父亲的药方开始寻找证据。
(圈点勾画相关语句)
《无常》:“无常"究竟是好鬼还是坏鬼?证据?请代表发言,其余同学倾听,并做读笔书记。
我设疑点你破案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篇选文,按照以上操作设计“疑点",供其他小组“破案"2·教师总结,根据“悬疑破案"的成果,梳理全书内容及特色。
(后记:以学生个人能力,恐怕很难快速有效地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通过合作“破案",合作“质疑”,跞激发了学生激情,又能使其共享阅读成果,这个环节重点在于倾听和做笔记。至此,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已在趣味中获得。)
活动三·专研究·籀读任务与意图在之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了解全书内容。本环节旨在指导学生融会贯通地阅读这十篇”以“童年”为主题,开展“访谈童年 “我与鲁迅比童年”的学习活动,深人了解鲁迅的青少年学习生活,读懂他笔下的人物,领悟他写本文时的感情。
以此观照自我,懂得阅读名著的真正意义所在。
以“写法”为专题,赏析鲁迅高超的写作艺术,采用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写作技巧。本课推荐学习“白描"和“反讽"两种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一、贯通内容,访谈童年(融会贯通全书内容,以“访谈"为活动,回顾总结鲁迅童年的点点滴滴。此环节既是总结巩固又是.深度阅读,可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
1 ·闲聊鲁迅的童年
还想知道童年鲁迅的哪些事?请学生交流访谈话题(预习已布置),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学生扮演鲁迅,其他学生扮演访问者。结合文本,合理推理,挖掘鲁迅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分析人物形象。
你童年时家境如何?你的保姆长妈妈·,你的父亲· “ 你的朋友范爱农· · 你的老师,启蒙老师、日本老师(以上话题仅供参考)教师总结:通过访谈,我们再次走访了鲁迅笔下的那些人,那些事。有可爱的人,有可恶的人,有可怜的人·.“ “有有趣的事,有伤心的事,有烦恼的事,有痛苦的事“一·你的童年呢?不妨一起和鲁迅比童年吧。
2 · “我"和鲁迅比童年(在阅读与访谈后,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读名著的意义一它能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促使我们思考人生问题。)“ '我'和鲁迅比童年",如比伙伴、比游戏、比家人、比教育、比烦恼、比乐园,从比较中加深对鲁迅童年的理性认识,触发对自己学习生活的认知。
学生发言时,注意指导发言的条理性,如先说他人,再说自己,最后说明白的道理;再如,事和事相对比,人和人相对比,避免语无伦次,空洞无物。
参考示例:鲁迅的童年有“ “ “我也有· “ “ ·相同的·一· ·不同的“ · · “使我明白· “鲁迅的童年有· “ · “我没有· “ · · ·不同的· · · ·相同的· “ · “使我感悟· ·鲁迅的童年没有·一“我有·一“不同的· · · ·不同的· “ ·,使我懂得·、摘选片段,借鉴写法1 ·学习白描(1 )请欣赏一组人物描写的句子,猜猜写的是谁?这种写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长妈妈)“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寿镜吾老先生).“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藤野先生)@“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范爱农)
(2)自主探究,交流发现,教师归纳。
〈3)即兴运用,请运用白描手法口头描述一位同学,请其他同学猜测这是谁?
2·学习反讽请揣摩下列句子中双引号的用法,用在此处是褒义还是贬义?有什么妙处?
o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 之流,可就危险已极。(《狗猫鼠》)@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 “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狗猫鼠》) 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狗猫鼠》)o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 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反讽:又称反语,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的相反意涵。)
3 ·寻找.镢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4·寻找其他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指导学生采用用批注、摘抄、感言等形式,在阅读中留下笔墨,看见自己和作者的对话,留下阅读的感悟,这是精读的可取做法。)
〖教者思考〗
基于陌生化理论的“名著导读”有效课堂活动,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何落实“兴趣"和“方法"呢?十年前教《朝花夕拾》,现在还教《朝花夕拾》,同样的一部名著,召唤着不一样的教学思路。唯有改变、创新、探索,才能跟上.新教材的步伐。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陌生化理论大胆运用到“名著导读"的课堂活动设计中,探究 “名著导读"的课堂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