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20题,每小题3分)
1.C
2.C
3.D
4.①遵循教育规律,纳人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劳动教育地位)。②多方联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每处2分,意思
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他热爱劳动。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努力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②他辛勤劳动。他每天对
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顾客热情周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考生从“崇尚劳动、诚实劳动”等方面作答,
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B
7.C
8.①象征着过去的传统事物,蕴含着作者对留住传统的呼唤。②象征着母亲对过去的生活以及对父亲的思念。
③象征着故乡,古老的家园。(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母慈子孝。冯淮海母子之间,母亲惦记、体凉孩子,孩子努力实现母亲心愿。②重情轻利。母亲告减冯淮海
与工友玩牌时,不要来钱,否则人情就淡了。③善良友爱。碓窑子虽属于冯淮海家私有,但他们慷慨大方,允许
邻居们随便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从“民风淳朴、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等方面作答,合理亦可
酌情给分)
10.BC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C
12.A
13.(1)富人们都出了城,百姓都会内心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关键词“皆”及“吾谁与守”句式的翻译各
1分,大意2分)
(2)只是他被小人忌恨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稳地在朝廷中任职。(关键词“为”“安”的翻译各1分,大意
2分)
14.①不能搜刮民财,使百姓出现钱荒。②不能使百姓常为官服役,荒废农事。③国内的人民手握天下存亡的关
键,应该敬畏百姓。(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
这篇文章,又惊又喜,就想在众多贤士中评他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门客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
第二名:但是苏轼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考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
修对梅圣俞说:“我的文采应当让贤于这个人,(因为他的文采比我)高出一截。”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
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提,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
断上派如果不及时排泄,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富人们都出了城,百姓都
会内心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人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毁城墙,事情很紧迫了,你们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
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镭出营,修筑
东南方向的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绝密★启用前
只有诚实劳动,懂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兢兢业业是合格劳动者的本色、底色和根本准
则,人们才能“实干”。劳动的光荣源自诚实的付出。我们要从劳动中汲取道德营养,锻造劳
动品德。既大力宣传诚实劳动先进事迹和杰出人物,增强舆论正面引导,又对不劳而获、偷奸
耍滑、投机取巧的不诚实劳动进行惩处,形成对不诚实劳动的咸慑,净化诚实劳动的环境。唯
高一语文
有如此,才能厚植诚实劳动的土壤,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劳动的良好风尚。
(摘编自邓泽球、陈美丽《弘扬劳动精神的意蕴》)
材料二: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要教育
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另一方面,要创
考生注意:
造机会和条件、创新内容和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以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念。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在青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少年不同年龄阶段,劳动教育的内容、任务要依照规律各有侧重。特别是要根据不同学段、不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同类型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教育。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紧紧围绕培养什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把握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全面彰显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
强体、以劳育美。坚持改革创新,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之中,贯穿教学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计和教法改革之中,以更加切实的举措全面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体现时代特征,创新内容形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人类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动的组织方式和实践形态,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使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
材料一:
的生产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必须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新产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伟
业、新技术,不断更新和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要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让学生充分利用新
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
的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
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
②
。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要加强家庭劳动救育,倡导崇尚
只有崇尚劳动,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社会,人们才渴望劳动。无论时代如何变
劳动的优良家风,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学校是实施劳动教
化,都要崇尚劳动之风、推崇劳动之美。劳动不分贵贱,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无论从事体力
育的主体力量,要开好劳动教育课程,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实际切实规划好劳动教育课
还是脑力劳动、简单还是复杂劳动、生产性还是服务性劳动,只要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
程内容,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力,提高教育效果。积极
献,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通过思想宣传、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等,让崇尚劳动成为
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利用各类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搭建多
全社会的价值共识,营造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文化氛围,才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千”
样化劳动实践平台,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只有热爱劳动,懂得劳动创造美好、劳动创造幸福,人们才喜欢劳动、愿意劳动。正是基
(摘编自杨晓慧《大力加强劳动教育》)》
于对劳动的热爱,劳动者才能实现由“要我劳动”到“我要劳动”的转变。如今,热爱劳动的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子已在全体中国人民心中播撒。《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
A.劳动能创造价值,任何时代都要崇尚劳动,新时代要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崇尚劳动成为全
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让
社会的价值共识。
青少年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坚守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需要加强对
B.要在社会上形成诚实劳动的良好风气,可从宣传先进人物事迹和惩处不良行为两方面
劳动者的帮扶和支持,让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人获得更多的回报,从而提升劳动者幸福感。
人手。
如果对劳动不能形成由内而外的热爱,劳动就会异化为外在的束缚和枷锁,人在劳动中就感
C.要发挥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就需要把握“五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提高学
觉不到幸福。唯有保持劳动的热情和奋斗的激情,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生的多方面素质。
程中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D.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劳动教育必须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提
只有辛勤劳动,懂得人间万事出艰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们才愿意努力刻苦、付出牺
高学生劳动能力。
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过程:体力劳动要付出辛劳和汗水,脑力劳动也要付出心血和智慧。只有勤于奋斗、乐于奉
A.人们无论干什么,都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所以劳动没有高下之分。
献,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锤炼本领、淬炼能力,才能开创辉煌事业,彰显精彩人生。
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要付出艰苦努力,这使得人们勤于奋斗、乐于贡献。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高一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20题,每小题3分)
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思路点拨C项“就需要把握“五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错误,由原文“深刻把握劳动教育与德育、智
育、体育、美育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全面彰显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
体、以劳育美”可知,原文强调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选项曲解文意。
2.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拔A,“人们无论干什么,都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错误,由原文“只要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
献,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可知,选项缺失条件:且选项因果关系不当。B.“这使得人们勤于奋斗、乐
于贡献”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可知,人们认识到成功要付出努力,因此恩意勤于奋斗、乐于贡献,选项表述不
当。D.“家庭才是主体力量”表述错误,原文是“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力量”。
3.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思路点拔A、B、C三项可以分别做材料一第二段、第三段、第五段的论据。D项的意思是“对于衣服的半根丝
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这句话中虽然提到了劳动的艰难,但是重点在于提醒
人们珍惜劳动果实,注意节约,不要浪费。因此D项不能做材料一的论据。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答案①遵循教有规律,纳入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劳动教育地位)。②多方联合,形成协同有人格局。(每处
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答案①他热爱劳动。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努力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②他辛勤劳动。他
每天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顾客热情周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考生从“崇尚劳动、诚实劳动”等方
面作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拔“可见故土难离抵不住金钱的诱惑”理解错误,母亲是出于对下一代前途的考虑才答应搬迁,并非
被金钱诱惑。
7.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幸重要句子的能力。
思路点拨“主要表达出母亲对往事的怀念和留恋”理解错误,应是传达出饥荒年代给母亲造成的印象之深。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幸重要意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