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广安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5 07:2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安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 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殷商统治者认为其权力来自于至上的神“帝”,因而受到“帝”的庇佑,这种“受命”是“恒常”“不易”的,为此商王尊鬼神而重祭祀。周公提出“天命不常”的思想,认为商因“不敬厥德”而亡,至上的神“天”应是有“德”的,“天佑有德”,因而主张“明德”“慎罚”。这种变化反映出西周
A.以德治国观念深入人心 B.民本思想取代天命观
C.王权与神权趋向于背离 D.治国理念更注重人事
“周王给予地方诸侯的恩惠和优待明显高于在中央朝廷服务的王室官员,除了一些关系到王室利益的诸侯继位等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材料表明西周
A.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 B.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C.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
“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 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右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说:“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该现象折射出东汉以后
民族交融趋势凸显 B.选官制度发生改变 C.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D.地方大族逐步兴起5.右图所示是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掌握地方人事),《集簿》记录了
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该文物 A.可作为墓主官职升降的主要依据
是研究汉朝中央官制的重要资料C.体现了朝廷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D.反映了秦汉时期监察体制的情况
迁都之前,围绕礼制问题,北魏的汉人士族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孝文帝遣使江南,通过引入儒家典籍 并阐释,解决了该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重心南移进程完成 B.儒家主流思想的地位动摇
C.社会变革加剧民族矛盾 D.社会审美意趣出现新风尚
宋代科举出身寒门的人较之前的朝代大有增长,与传统世家与世袭皇族相比,他们流动性大,显得卑微,于 是不得不推崇皇帝,以获得长足发展。这说明了
A.社会流动加速有利于君权加强 B.寒门崛起推动基层治理
C.选官和用人制度实现公平公正 D.科举制实施强化了等级观念8.下表是部分朝代寒门子弟入仕人数所占的比例。下表反映出
朝代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15% 4% 17.2% 24.5% 46.1%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C.社会阶层日益固化 D.察举制推动了民族交融
改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中国历代的变法与改革,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废世卿世禄制②孝文帝改革推行三长制③范仲淹改革变军事体制 ④张居正改革行一条鞭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材料意在强调
A.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 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D.古代中国不可能实行民主政治11.下表所示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度创新汇总(部分)。表格信息反映了
朝代 制度 特点
西汉 中外朝制 尚书、常侍等组成中枢权力的“决策班子”
隋唐 三省六部制、设置政事堂 中枢机构分工合作;宰相集体负责,相互牵制
宋初 设枢密院管军政、整编禁军 统兵权和指挥权分离
明清 内阁制、军机处 决策权高度集中,执行效率高
A.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不断加强 B.中枢决策机构逐渐完备化
C.行政效率不断提升的趋势 D.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12.下面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朝代 地方行政区划
秦朝 郡→县
汉朝 州→郡(国)→县
唐朝 道→州→县
宋朝 道(路)→府、州、军、监→县
元朝 行省→路、府→州→县
明朝 省→府→州→县
清朝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
A.县的行政地位十分稳定 B.州的行政地位不断提升
C.一级行政单位变化较小 D.划界原则依据山川形便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率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劾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 ”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意在保障民主共和的成果 B.标志着三民主义完全实现
C.成功践行戊戌变法的诉求 D.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
14.1928 年由国民政府审定通过的教科书反复宣传孙中山的军政、训政与宪政三阶段论。教科书强调要“以党治国”,即“以整个的党掌握治权,根据党的主义和政纲,去治理国家”。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
A.塑造政府抗日形象 B.企图构建一党专政 C.严格控制青年思想 D.培育国民宪政理念15.下面是小明同学进行专题研究时整理的纲要。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制度
中华苏维埃时期……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制度抗战时期……参议会制度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渊源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C.无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的变迁 D.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 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 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该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责 ②政协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③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政务院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⑤国家政权组织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A.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⑤
18.1980 年广西宜山县等地的村民自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制定村规民约。1982,年村民委员会被写进宪法。1998 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这表明
A.政府主持基层民主选举工作 B.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C.改革开放导致民主制度完善 D.依法治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19.1983 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 8 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罚的经济责任制,9 个月就盈利 12 万。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对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神权至上 B.民主的虚伪性 C.以法治国 D.自由是相对的
约公元前 500 年,罗马开始成为独立城邦。最初国王拥有帝权,后来君主政体被废除,贵族成为社会统治者。从前由国王掌握的帝权这时转到两名执政官手中;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总是由贵族担任;元老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也是贵族团体。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A.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 B.罗马共和国的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C.罗马经历了从帝国到共和国的演变 D.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 1265 年的英国等级会议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 后来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很大程度是为了恢复议会传统。对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A.中世纪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代议制 B.传统文化影响了英法的民主政治C.近代欧洲议会是等级会议的翻版 D.资产阶级革命旨在恢复等级会议
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但英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民主制度仍遵循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 B.行政权的扩张违背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C.“首相民主”违背“天赋人权”原则 D.“皇帝般的总统”违背三权分立原则
24.1851 年,英国常任文官人数为 4 万人,1901 年达 11.6 万。而到 1968 年,文官人数已高达 76 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战后的增长更为迅速,在环境事务部等部门已占全部文官的 52%—60%。这种变化表明英国
A.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B.冗官问题日益突出 C.君主立宪存在弊端 D.政府社会干预职能扩张25.1917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案》,由联邦政府出资对文官进行职业培训,希望实现官僚体系
的科学管理。美国开展文官培训意在
A.消除两党的利益矛盾 B.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 D.完善现行的联邦体制
二、非选择题(共计 50 分)
26.(22 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 5~前 4 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 356 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 451 年)
②公元前 3 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 221 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 270 年左右)
③公元前 2~公元 2 世 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 202 年~184 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 201 年~公元 192 年)
④公元 3 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 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 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 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 年)
⑤公元 4 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 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 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 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 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 年)
⑥公元 5~6 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 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 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 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共同特征。(10 分)
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 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6 分)
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6 分) 27.(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统治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选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等, 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 竞争等原则。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运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虽然民众无法对国 家权力实现真正控制,但它在提高国家管理的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陈松林《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借鉴与超越》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在抗日敌后根据地实行过较为广泛的民主政治。在农村,村长是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在整个根据地,不只在政治生活中,在经济、教育、文化生活中也充满着民主精神。来自德国的王安娜女士回忆:根据地政府由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组成。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官谢伟思评论:共产党在根据地“以减租减息、改革税收和良好的政制来改进农民的经济状况。农民有了民主的自治、政治意识和权 利观念。
——摘编自王建民《根据地的宪政建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6 分),概括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6 分)
28.(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议会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活动,在西方古已有之。实际上,议会制度的萌芽在古希腊时代就已出现。议会组织及其一系列活动制度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源远流长。古希腊的五百人会议是后来西方国家议会 的雏形。进入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 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生活和社会政治斗争也不断增加着新的内容,从而直接推 动着议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议会制度的发展又反过来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在议会 制度基础上,英、美、法德等国形成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
——摘编自刘春《发达国家议会制度》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广安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案
1---5DBBDA 6----10DABDC 11---15DAABA 16--20BDBDD 21--25DBADB
26【答案】
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10分)
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
发现: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2分)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
不同: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4分)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分)
27【答案】(1)背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工业革命后社会问题的暴露。(6 分)
特点:形成和完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体现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实现了较为有效的社会治理;有健全的民主运行机制;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4 分)
(2)影响: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战的胜利;有利于人民民主意识的养成;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宝贵的借鉴。(6 分)
28.示例:
论题:英国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制度为基础。
阐述:英国议会制度源远流长,早在 13 世纪中后期,英国就多次召开会议,国王一般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可以要求国王改善统治,这时国王还掌握着实权。1640 年, 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随后经过曲折,1689 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此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实权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据此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制度为基础,逐渐发展完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