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5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复活(节选)》课件(共5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15:0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9 复活(节选)
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的情节,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生理想。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后来进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847年,他退学回到故乡,进行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年参军,1856年退役。多年的军旅生活,为他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
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等。他以自己漫长的一生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写作背景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巨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相关知识
《复活》的内容简介
《复活》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年轻时爱上了姑妈家的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玛丝洛娃沦落为妓女,妓女的生活使她的身心遭受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痹自己,因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
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他为她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唤醒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她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个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松结合,从而走向“新生”。聂赫留朵夫也放弃了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地信奉宗教。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等的腐败和黑暗,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景。
字音识记
yān 
nì 
luō suo 
xǐng 
quán
piǎo 
chà 
xiè
臊 
燥 
躁 
藻 
赎 
渎 
黩 
椟 
栅 
珊 
姗姗 
词语积累
(1)嫣然一笑:形容女子优美动人的笑容。嫣然,美好的样子。
(2)夺眶而出:眼泪猛然从眼里涌出。
(3)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4)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
选词填空
(1)中年人眸子里满是________,态度十分强横,声音大到震得整个包间都嗡嗡作响。
(2)突然进来一个________的青年,彬彬有礼地向每一个人问好。
(3)祥林嫂说着说着,眼泪禁不住________。
(4)看到我后,她只是________,算是打过招呼,转身又忙自己的事去了。
鄙夷不屑 
衣冠楚楚 
夺眶而出 
嫣然一笑 
词语辨析
(1)驱除·祛除
相同点 二者都含有“消除”的意思。
不同点 驱除:赶走;除掉。祛除: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驱除”一般用于具体的对象,如“驱除蚊蝇”。“祛除”多用于抽象的对象,如“祛除风寒”。
情境运用 ①妈妈喜欢在客厅里点上一支线香________蚊虫。
②考试前需要________紧张心理。
驱除 
祛除 
(2)径自·径直·竟自
相同点 三者都是副词。
不同点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竟自:竟然。“径自”,强调不与别人商量便自作主张去做某事,多含贬义。“径直”,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不间断。“竟自”,多用于表现人们对某人做事的结果感到意外。
情境 运用 ①公司在无专家评估影响的情况下________修改标准,暴露出无专业的低水平。
②刚结束女子接力比赛的小丽来不及休息和调整,________跑向下一个比赛场地。
③没有人教他,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________学会了画画。
径自 
径直 
竟自 
结构图解
整体感知
主旨探微
《复活(节选)》一文,通过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探讨了人的精神的“复活”之路,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1.在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交谈中,为什么他一开始称玛丝洛娃为“您”,后来变成了“你”?
[提示]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给玛丝洛娃带来的伤害,为了表示对多年未见的心爱姑娘的尊敬和忏悔, 所以用“您”。当聂赫留朵夫意识到心灵深处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时,他觉得要与玛丝洛娃拉近距离,使她能够重回善良的本性,所以改称“你”。
文本探究
2.概述本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
[提示]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
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3.分析选文中玛丝洛娃的形象。
[提示]①出身卑微。玛丝洛娃在和聂赫留朵夫交谈时说:“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由此可知玛丝洛娃其实是聂赫留朵夫姑姑家的女仆,出身卑微。②麻木不仁。玛丝洛娃本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少女,后来却沦为妓女并因卷入一起谋财害命案而进入监狱。然而,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妓女身份满不在乎。刚开始,她并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妓女的职业习惯使她见了有钱的男人,便会笑脸相迎。她认出聂赫留朵夫以后,虽然怨恨,但是很快便考虑着怎样利用聂赫留朵夫弄点好处。单纯善良的少女玛丝洛娃被侮辱、被侵害后,变成了麻木不仁、自暴自弃的妓女。
4.结合文本,分析《复活》的思想意义。
[提示](1)聂赫留朵夫在第一次去监狱看望玛丝洛娃时,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行,祈求宽恕。聂赫留朵夫的忏悔是发自内心的,“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虽然在玛丝洛娃向他要钱的时候,他曾想过和她一刀两断,但是,最终人性战胜了兽性,他决定拯救玛丝洛娃,以此赎罪。节选部分中,聂赫留朵夫的忏悔,是他在“复活”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2)聂赫留朵夫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也是独一无二的地主贵族阶级的叛逆形象。他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叛逆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小说通过写他诱骗玛丝洛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忏悔以至到流放地为玛丝洛娃的冤案奔走的过程,表现了这一形象的复杂性。聂赫留朵夫对自己和自己的阶级,乃至整个国家、社会制度给予了彻底的否定。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既概括了19世纪末期俄国一些进步贵族和知识分子的某些思想特征,也表达了人性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寻求出路的说教。
5.有的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复活”主要是指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有的人认为,“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的“复活”。对此,你怎么看?
[提示](观点一)聂赫留朵夫的蜕变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他经历人性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的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物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种爱是纯洁美好的
二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阶段。踏入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认为女人不过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其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于是造成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三是从忏悔走向复活的阶段。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极为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作品在描述他的忏悔的过程中,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因此,小说的标题“复活”主要是指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观点二)作者通过玛丝洛娃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及其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玛丝洛娃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按捺不住的愤怒。
正是这种种情感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最后使她觉醒。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忆,“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获得她的宽恕,并使她重新“爱”上他。
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提出的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
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新生。
因此,小说的标题“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的“复活”。
课内素材
《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身上有着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子,聂赫留朵夫的某些经历、性格特征都暗合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历与内心体验。我们虽然不能简单地把聂赫留朵夫看作列夫·托尔斯泰的化身,但是《复活》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中的聂赫留朵夫不断地进行着道德的自我完善,不贪财,不纵欲,与人亲善。这种爱的宗教,正是晚年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投射。
素材采撷
但是聂赫留朵夫的形象并非单一化的,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年少时,聂赫留朵夫是正直、纯洁、善良的,他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己,改善社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这种美好的品质与那个虚荣腐朽的贵族圈子是格格不入的。聂赫留朵夫的善良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和奚落,甚至被认为是荒唐和可笑的。而当他随波逐流的时候,他却受到了人们的称赞。聂赫留朵夫身上的腐朽性与邪恶性是能够在每一个平凡人身上找到影子的。列夫·托尔斯泰不仅刻画了聂赫留朵夫的复杂人格,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对人性的戕害,而且深刻地挖掘了人自身具有的人性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危害。
[适用话题]“人性的复杂性”“环境的影响”“勇于改变”等。
课外素材
伟大而孤独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1847年,列夫·托尔斯泰退学回家,在自己的庄园尝试改革,设计了一个庄园改造计划。他去了庄园附近五个村子中最穷苦的一个,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修房子。然而,这位年轻伯爵的梦想在俄国社会的现实面前很快成了泡影。不服输的列夫·托尔斯泰在1859年到1862年之间几乎中断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附近的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20多所学校。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同孩子们自由交谈。1861年,列夫·托尔斯泰还承担起调解地主与农民之间纠纷的职责。他维护农民的权益,因而受到贵族地主的敌视并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这一期间同农民的频繁接触,为他后来世界观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868年,列夫·托尔斯泰受到德国叔本华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他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在《忏悔录》中,他谈到了当时的情况:“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了……”他开始转向宗教,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列夫·托尔斯泰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方式,他不时地参加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砌炉子。为了实现平民化的夙愿,孤独的他曾三次离家出走。
[适用话题]“执着追求”“人生真谛”“人道主义”“改革”“民为本”等。
导读: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为我们成功塑造了聂赫留朵夫这样一个通过反省自身错误,身体力行进行改变,使灵魂得到救赎的男主人公的形象。中国古代的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们要勇于直视自己的内心,时刻反省自己。反省首先是对自身的所作所为进行思考和总结。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刻的收获。反省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要想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我们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
群文阅读
周恩来倡导的“反省功夫”是什么
殷月兰
1942年9月16日,《新华日报》的副刊《团结》创刊,周恩来专门撰写了创刊词《“团结”的旨趣》,开头便引用了《论语·学而》中孔子的弟子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并将之视为“个人修养的最好规范”,强调这种“反省功夫”对个人和政党的益处。
在创刊词中,针对个人“反省功夫”,周恩来指出:“一个人的反省功夫,能时时这样,而且做错了就改,不足的就加,那这个人的修养一定成功。”针对一个政党如何做好反省功夫,他还引用了列宁的话:“一个政党对于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就是最重要和最可靠的尺度之一,以考察这个党是否认真和是否在事实上执行自己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担的义务。公开承认错误,揭露错误的原因,分析那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就是一个认真的党的标志,这就是一个党履行自己义务的方法,这就是教育和训练阶级以至于群众的方法。”
“迄今以前,一切革命党之所以陷于灭亡,就是由于他们自傲和不善于看出自己力量之所在,并害怕说出自己的弱点。而我们是不会灭亡的,因为我们不怕说出自己的弱点,而且学会克服弱点。”周恩来鲜明地指出:“一个合乎时代要求的政党或团体的反省功夫,如果能认真到这样,那这个政党或团体就一定成功。”
周恩来的这篇创刊词,不仅反映了这个刊物的出版意义,更彰显了这位世纪伟人虚怀若谷的胸怀。历史也正如他所写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正是不断地做“反省功夫”,使这个政党合乎时代的要求,领导其国家和人民走向兴盛。
而周恩来本人不仅用光辉的一生践行了“个人修养的最好规范”,也用其毕生的精力为中国共产党的“反省功夫”做出了不遗余力的贡献。
1943年3月18日,这一天,周恩来结合整风精神,写出了《我的修养要则》:“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七、健全自己的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我们可以从周恩来的革命生涯里去找寻他履行这些修养要则的足迹,并透过那些对周恩来深切回忆的故事,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对党和国家建设发展所付出的一切。
(选自2020年4月30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有删改)
【赏析】题目耐人寻味,引起读者的兴趣。文章由周恩来撰写的创刊词引出反省话题,强调这种“反省功夫”对个人和政党的益处。经典语录,名言名句点缀其中,语言流畅,内容充实。
真正有修养的人,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生活中,人不是完美的,也难免会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总会遇到很多遗憾和失落。当无处宣泄时,我们就会本能地开始“怨天尤人”。
怨上天为什么不公平,怨他人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却不能冷静下来反省自己。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成功,超越自我。
自省,是内心的修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还是反省自己?比如和人吵架,不管是何原因,我们都会非常不开心地吐槽甚至辱骂那个人,一味地指责对方的不对。从来没有想过,能和别人吵起来,是不是自己也有问题呢?
常思己过,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教养。活在世上,应吾日三省吾身,多一些扪心自问,少一些针锋相对;多一些问心自省,少一些挑剔苛责。一个有素养的人,都会先从自身出发去找问题。
自省,才能不断超越自己。《礼记·乐记》有云:“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思己过,自省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夏朝时候,一个反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被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主动投降了。
能够成功的人,他们从不苛责他人。他们不怨天,不尤人,躬身自省,不断改正自己。
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不会犯错误,而是因为他懂得时刻反省自己。
(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赏析】观点明确,结构完整。文章开头名言开篇,引人入胜。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自省,是内心的修养。”“常思己过,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教养。”“思己过,自省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事例典型,选材恰当。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推荐阅读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
技法攻略
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类题目的答题关键
小说要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或展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或呈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或完整地展现出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类题目的答题关键有以下三点:
1.定点精读。要对描写人物的句子进行精细阅读。①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②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把握描述对象的特点,进而确定赏析的重点。③延展阅读,因为有些手法需借助上下文才能判断出来。
2.找准、找全手法。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两种。正面描写有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的特征、身份等)、动作描写(透露人物的心理)、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等。侧面描写有环境烘托、次要人物陪衬、物象衬托等。
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考虑,看作者这样写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这样全盘考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对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加以分析,并注意联系所用的修辞手法、作品主题等。
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经》
[古文今译]那些常常做好事的人家一定会福泽深厚,那些常常做坏事的人家一定会遭到祸殃。
[知行启迪]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好的家风。而好的家风,做人第一就是“德”,行事第一就是“善”。大凡善良积德之家,家长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用仁、义、礼、智、信的言行,耳闻目染教育着子孙后代,这些良好的做人品德,才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福泽。一个家庭的好坏习惯是具有传染性的,为人父母者为子女计,必须深思、警惕、谨慎。以此作为我们这一生做人的准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 自然就能够收敛,就能够约束。知道趋吉避凶,知道断恶修善,这是圣贤人的教化,这叫作教育。所以古人常以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以礼教于子孙,催其上进,使其向善,这是真正地为后世着想。
[先贤语录]帝喾曰:“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
——《贾子新书·修政语上》
[古文今译]帝喾说:“没有比博爱人民更高尚的品德,也没有比广泛有利于百姓更高明的为政之道。”
[知行启迪]“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贾谊借帝喾(kù)之口告诉我们:没有比爱护人民更高尚的品德,也没有比让百姓获益更仁厚的行为。现代社会亦是如此。为政者要想得到人民的信任,就必须先把情感融汇于人民,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先对人民百姓爱得真挚彻底,将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将广博的爱投入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人民才会给予理解与拥护。不论哪一项工作,要想能够深入人心、深得人心,就必须充满热爱、满怀激情,始终将对人民的感情内记于心、外践于行。只有将心比心,以情换情,将对人民的关爱真切地落实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