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10 *老人与海(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及其风格。
2.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色。
3.了解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4.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环境中进行抗争的精神。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乡村医生家庭,排行老二。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主要作品除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外,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又名《战地钟声》)等。
写作背景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曾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这条鱼太大,在海上被拖行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航途中又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当时这件事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赢得了诸多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相关知识
冰山理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弄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这种创作理论就是所谓的“冰山理论”,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蕴藏在形象中,使情感充沛而又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构成“冰山理论”的四大要素: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字音识记
shì
hái
qí
duò
qīng
qiào
wéi
nián
bì
zhuài
攥
篡
纂
粹
淬
悴
崇
祟祟
桩
赃
词语积累
(1)残缺不全:因残破短缺而不完整。
(2)赤手空拳:两手空空,比喻没有什么依靠。
(3)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4)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
(5)手无寸铁:形容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选词填空】
(1)________的群众硬是将气焰嚣张的歹徒抓住了。
(2)听见洞里传来了声音,他________地放慢了脚步。
(3)人应该有所畏惧,不能为了自己的需求,放纵自己,________。
(4)这本药典的最后十二页被火烧得________了。
手无寸铁
不由自主
为所欲为
残缺不全
词语辨析
(1)坚韧·坚忍
相同点 都有“坚持”的意思。
不同点 “坚韧”,坚固有韧性。既可指人,也可指物。“坚忍”,(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重在不动摇。多用来指人(意志)。
情境 运用 ①芦苇的茎和叶很________,是造纸的好原料。
②他具有________不拔的意志。
坚韧
坚忍
(2)猖狂·猖獗
相同点 都有“放肆”的意思,都是贬义词。
不同点 “猖狂”,狂妄而放肆。常用来形容敌人的进攻、反扑、反对、破坏等行动。“猖獗”,凶猛而放肆。强调“凶猛”,有“横行霸道”或“蔓延、泛滥”的意思。常用来形容黑暗势力、投机倒把、不正之风等的放肆横行。
情境 运用 ①我军打退了敌人的________进攻。
②________一时的敌人终于被我们打败了。
猖狂
猖獗
(3)仓皇·仓促
相同点 都有“匆忙”的意思。
不同点 “仓皇”,匆忙而慌张。既指动作的匆忙,又包含心理状态上的惊慌,如“仓皇失措”“神色仓皇”。“仓促”,匆忙。侧重于动作,如“仓促应战”。
情境 运用 ①我想知道这些________南飞的大雁带走了谁的思念。
②这次考试,因为没有时间系统复习,我只好________应战了。
仓皇
仓促
结构图解
整体感知
主旨探微
小说通过描写圣地亚哥百折不挠地智斗鲨鱼、勇斗鲨鱼的过程,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歌颂了圣地亚哥英勇顽强的精神,表达了要顽强斗争,夺取胜利,并勇敢地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告诉人们:人可以暂时被打败,但人的精神是永远也打不垮的。
1.第1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这里的环境描写用云的聚散预示气候的变化,暗示着圣地亚哥的处境将变得很严峻,“风会刮上整整一夜”,则说明老人航海经验十分丰富。②一个经验丰富的渔夫知道自己将面临严峻的处境,这为下文老人遭遇鲨鱼,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硬汉精神”一次次击败鲨鱼的侵犯做了铺垫。
文本探究
2.第3段运用什么手法描写鲨鱼?有何作用?
[提示]这段文字主要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鲨鱼游速之快,体型之庞大,牙齿之锋利,着力渲染它的敏捷异常、凶猛异常,为下文描写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做铺垫。作者笔下的老人面对有着强大战斗力的鲨鱼,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和紧张,反而异乎寻常地对鲨鱼充满了欣赏和赞美之情。这里也从侧面暗示,老人身经百战,技艺高超。
3.老渔夫把大鲭鲨弄死,为什么觉得是一种“罪过”?
[提示]在老渔夫看来,大鲭鲨跟自己一样靠着吃活鱼过日子。它不是一个吃腐烂东西的动物,也不像有些鲨鱼似的,只知道游来游去满足食欲。它是美丽的、崇高的,什么也不害怕,也是一条“硬汉子”。把强大的对手打败,是很幸福的,也是可惜的,所以把大鲭鲨弄死,他觉得是一种罪过。
4.老人为什么说“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提示]这句话是圣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圣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5.本文选取的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文章的结尾是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回到了家,那么你认为老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提示](观点一)圣地亚哥最后遭遇了无可挽回的失败。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惊心动魄的搏斗中,圣地亚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他一无所有,“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
(观点二)圣地亚哥成功了。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他不屈服于命运,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力量,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观点三)老人是行动上的巨人,无论结果是怎样的令人悲哀,他都没有屈服和退缩。所以当他千辛万苦、耗尽心力却只能拖回一副鱼骨架的时候,这只是消灭掉了他的收获和欢愉,但老人并未被打败。在与鲨鱼争夺大马林鱼的搏斗中,老人一直都很自信。为什么“打不败他”?因为一个真正的人,在逆境中也是一名顽强的硬汉。
课内素材
《老人与海》描述了一个发生在茫茫大海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圣地亚哥,在职业自豪感的支持下,他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连续84天在海上打鱼而一无所获,第85天仍然继续去捕鱼,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在返航的途中,又遇到了大群鲨鱼的围攻,老人圣地亚哥奋不顾身,与鲨鱼进行了一夜的搏斗,结果当老人返回岸上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
素材采撷
圣地亚哥,一个弱小孤独的老人,面对浩瀚无限的大海和凶猛无比的巨大的鲨鱼,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与之进行不懈的抗争,他胜了,胜得坦荡!他像一面旗帜,立在海岸上,面对着浩瀚的大海与汹涌的波涛,无语,只是挺着胸膛,以撼人的气魄迎着猎猎作响的海风!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强而有力的音符从圣地亚哥的嘴里说出,更是从他的心里涌出。老人的身体是弱小的,但是他坚强的性格是伟大的。老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苦难时的乐观向上和永不服输的人生态度永远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适用话题]“信念”“不畏困难”“坚持”“乐观的心态”等。
课外素材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
[美]海明威
我不善辞令,缺乏演说的才能,只想感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委员们慷慨授予我这个奖。没有一个作家,当他知道在他以前不少伟大的作家并没有获得这个奖的时候,能够心安理得地领奖而不感到受之有愧。这里无须一一列举这些作家的名字。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他的学识和良心提出自己的名单来。
要求我国的大使在这儿宣读一篇演说,把一个作家心中所感受到的一切都说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作品中的一些东西可能不会马上被人理解,在这点上,他有时是幸运的;但是它们终究会十分清晰起来,根据它们以及作家所具有的点石成金本领的大小,他将青史留名或被人遗忘。
很多时候,写作是一种孤寂的生活。作家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是否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孤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如果他确实不同凡响,那他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涉及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他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这样他就有幸会获得成功。
如果仅仅是将已经写好的作品换一种方式来重新诠释,那么文学创作就显得太轻而易举了。我们的前辈大师们留下了伟大的业绩,正因为如此,一个普通作家常被他们逼人的光辉驱赶到远离他可能到达的地方,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作为一个作家,我讲的已经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说出来。再次感谢大家。
(有改动)
[适用话题]“探索”“孤独”“谦虚”“创作”“永恒”“厚积薄发”等。
导读:海明威的作品塑造了斗牛士、猎人、拳击家和渔夫等令人喜爱的人物形象,他们都表现出了临危不惧、与厄运斗争到底的“硬汉”精神。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也不乏类似形象。这些形象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群文阅读
海明威的战争和硬汉情结
吴少明
纵观海明威的全部小说作品,会发现战争是海明威创作的一大题材,《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分别描写了两次世界大战。海明威说过:“我这一辈子见过不少战争,我对它深恶痛绝。但是还有比战争更坏的事情;而且都没有好结果。你越恨战争,你就越明白:一旦被迫卷入战争,不论可能出于何种原因,你只得打赢。”
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海明威始终站在反法西斯主义的一边,坚决支持年轻的共和政府。《丧钟为谁而鸣》充分肯定了这场战争的意义。在作品中妥善处理了个人与全局、爱情与责任之间的矛盾,赞扬了为正义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海明威在创作中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并一再肯定其内在的精神力量。海明威喜爱的斗牛士、猎人、拳击家和渔夫都是这种人物形象。他们或者为了保持个人的荣誉、职业的尊严,或者为了生计,表现出临危不惧、与厄运斗争到底的“硬汉”精神。
这“硬汉”第一次出现是在短篇小说里,他是《五万元》中的拳击家杰克。在拳击比赛中,他忍住剧痛,以牙还牙,犯规击倒了对手,达到了打输的目的,从而破坏了一个双重骗局。《没有被斗败的人》中的曼努埃尔是个老斗牛士,身上又有伤,但他被打败了仍旧不肯认输。在《弗朗西斯·麦康勃短促的快乐生活》中,英籍狩猎向导威尔逊把打猎的标准教给他的雇主,使他在死前获得了一个短促的快乐生活。卡叶塔诺是《赌徒、修女和收音机》里的赌徒,两颗子弹打进他肚子里,却看不出他有痛苦的神色。
当然,最好、最出名的“硬汉”是圣地亚哥,他是《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老人是失败了,但是他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取得了胜利。他那句名言:“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已经成了海明威式硬汉的一种精神标志。
(摘编自《从海明威的性格看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赏析】主题突出,内容充实。层次清晰,前两段叙写了海明威的战争经历;后面的内容指出海明威在创作中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并一再肯定其内在精神力量。思维严密,选材得当。
《老人与海》——海明威“硬汉精神”的经典之作
《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瑞典文学院院士 霍尔斯陶穆
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在写作上主张“冰山理论”,也就是力求用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为丰富复杂的内涵,他的很多作品都在传达着一种英雄主义,因此海明威也被认为是当时美国精神的化身。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曾为美国记者、作家,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也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形象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1953年,海明威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作家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杰作莫过于《老人与海》,小说讲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一个古巴老渔夫在大西洋中同庞大的旗鱼和鲨鱼搏斗。在这个以冒险故事为形式的小说中,人的命运徐徐铺开,它赞颂了即使一无所获也绝不屈服的斗争精神,一种虽败犹荣的高尚。故事一点点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扎实的细节不断积累,最终汇成宏大的时刻。
书中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的作品,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很多人在谈到文学时,总是不忘文学产生的本意应该是为了所在时代和社会发言呐喊,就连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就是作为作家和诗人,写作的文章和诗词要对社会起到改善的功能作用,作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年,海明威的作品仍然被人们奉为经典最主要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作品传递出来的精神值得肯定。海明威的作品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较,更为简短、明快,叙述上具体而直接,我们可以形容为平铺直叙、质朴感人。
有时海明威笔下的文体则完全由对话构成,这也使得他的作品的辨识度非常高,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作品倡导的勇敢、直率以及坚定的独立精神。
《老人与海》中的主要人物性格与形象的分析
1.圣地亚哥
圣地亚哥,《老人与海》的主人公,题目中的“老人”,本应该是风烛残年的老渔夫,可是他真正留给读者的印象并不是老态龙钟,而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他一直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出海、一个人捕鱼,然后一个人回家。
虽然中间有一个小男孩陪伴了他一段时间,但是后来因为他有很长一段时间打不上来鱼,那个孩子还是被自己的父母给带回到了家中,安排跟随别人的船出海。享受过陪伴的圣地亚哥,还是又恢复到了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圣地亚哥孤独吗?其实他就是一个孤独的人,但是貌似他也享受着这份孤独,他不是因为没有人陪伴,而是因为他骨子里就是一个享受着这份孤独感觉的人。
圣地亚哥执着、坚定,他的执着表现在他就算是长时间一无所获,也不放弃继续出海打鱼。他出海打鱼了84天,但是一直都没有捕到哪怕一条鱼。他数着日子,没有收获的时候他也诅咒大海,诅咒天气,但是他一如既往,每天按时按点地出海去。
一个人可以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这是一种坚毅的表现。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85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大鱼体格巨大,力量惊人,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只有一个人,没有丝毫畏惧,依然死拉着大鱼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其他人帮助、没有武器,左手抽筋了,他说:“你愿意抽筋就抽筋吧。对你没什么好处的。”尽管困难重重,他也丝毫不灰心。在海上漂泊了三天两夜之后,他终于凭借一己之力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开始返航。
但是海里许多鲨鱼闻到了血腥气,立刻赶上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这条难得的大鱼。圣地亚哥继续坚持着,对付着鲨鱼们,将它们一一杀死,到最后,自己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
可想而知,他的大鱼最终难逃被鲨鱼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返航,也只是拖回一副巨大的鱼骨头架子。他精疲力竭却仍硬撑着透支了体力的身体回到家,躺在床上,心满意足地进入梦乡。
小说文本里说圣地亚哥的眼睛像海水一样蓝,充满着欢乐。这是圣地亚哥的精神面貌的体现。可以说,圣地亚哥就是作者海明威推崇的富有战斗精神、硬汉精神的代表人物。
这个和大海相伴了许久的老人,一直孤独生活的老人,不仅拥有坚强无比的意志,也有着对真善美渴望向往的内心世界。那个曾经陪伴了老人一阵子,给老人充当助手的小男孩马诺林,是老人很喜欢的孩子。老人对小男孩的离开,在内心里是依依不舍的,但是还是要求马诺林听从他父母的安排,跟着别的船去出海。
他没有说自己已经习惯了小男孩的陪伴,但是在海上,一个人战胜那条巨大的马林鱼的过程中,圣地亚哥不止一次地叫出了马诺林的名字,似乎能在这叫的过程中给自己带来力量,也带来战胜这条大鱼的信心。
老人和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也习惯了每天漂在海上,似乎这大海才是他真正的家。他和大海说话,在他眼里,复杂多变的大海好像是个仁慈的朋友,还有那些海鸟和海鱼,在圣地亚哥心里都是习惯了的存在。
当然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老人捕到大鱼的前前后后,他在海上84天一无所获,忽然间有这么一条大鱼,作为战利品既可以一雪前耻,让人们为他震惊,也可以赚回不少钱,老人一下子兴奋起来。
大鱼当然不肯束手就擒,跟老人斗智斗勇、殊死搏斗,都让他越来越欣赏自己的这个对手,他开始从兴奋转为对这条大鱼的欣赏,欣赏它的智慧和毅力。两方的这种对峙,也让老人越来越感到大鱼的聪慧,不知不觉间,似乎这条大鱼已成为一个拥有智慧和生命的伟大的对手了。他对大鱼说:“鱼呀,我喜欢你,也很敬佩你,但今晚天黑之前,我要宰了你。”
还有一个精彩的地方就是和大鱼的搏击已经结束了之后,老人和蜂拥而来的鲨鱼的对抗。黑格尔曾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对立面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
圣地亚哥和鲨鱼群的搏斗,历尽了艰辛,他拿叉子、拿刀、拿船桨,拿一切可以给予鲨鱼以打击的物品去和鲨鱼争夺自己的战利品。但是鲨鱼源源不断地涌来,血腥的味道在大海中传播开去,鲨鱼们层出不穷,圣地亚哥依然坚持着,他在心里说:“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就一定能揍死你们。”
最后,圣地亚哥的大鱼还是被鲨鱼群给吃光了,鲨鱼也疲于应对,不是负伤逃窜就是死于和他的搏斗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和品质跃然纸上。
海明威用他精练的语言、简短的篇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在异常严峻的逆境中,不屈不挠、想方设法战胜困难这样的具有伟大品格的老人。
2.马诺林
已经陪伴了老人一段时间的那个孩子马诺林,也值得我们来探究他的形象和意义。马诺林大概从五岁起跟老人上船学习捕鱼的,孩子的个性特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老人的性格,似乎对老人的“硬汉性格”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说明。
马诺林从老人那里学到了捕鱼的本领,也学到了做人的精神。他曾经在“走路还打瞌睡”时说“这算什么,男子汉就得这样”。这和老人一个人面对着海里的鲨鱼搏斗时,精气神不是一样的吗?
“家里人说起来,我才不管呢”。孩子要求回来帮老人时,老人拒绝了,他是不想让马诺林面对家人而为难。
可是对于一个习惯了孤单的老人来说,虽然他没有家人,但是他希望孩子好,也希望孩子和家人在一起,不希望他像自己这样孤苦伶仃,所以他说你就跟着他(马诺林的家人为孩子安排的新的船主)吧,最近他的船运气很好。
孩子心里觉得老人是个英雄,与众不同,还是希望回到他的船上来。这一老一小,彼此之间互相依恋、互相欣赏、互相思念,马诺林对于圣地亚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他处于困境时,总是在叫小男孩的名字。
马诺林在这个故事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故事的点缀,而是带有象征意义的依存,与老人在精神上互为传承。圣地亚哥后来意识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这一点不承认可不行。”在与命运的搏斗中,他几次想到马诺林,叫着马诺林的名字:“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
马诺林可以看作这部作品中“硬汉精神”传承的寄托和象征。
【赏析】本文是对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的解读,文章围绕着《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内核——硬汉精神,对作品进行了分析。文章重点分析了圣地亚哥和马诺林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与形象,突出了“硬汉性格”和“硬汉精神”,这些分析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老人与海》的思想内涵。
推荐阅读
《丧钟为谁而鸣》 海明威
《没有被斗败的人》 海明威
《赌徒、修女和收音机》 海明威
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古文今译]孔子说:“军队的将领可以被改变,但男子汉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知行启迪]“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给我们揭示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论身份地位高低,都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这里的“志”是“志气,志向”。人首先应当立志,才能知道努力的方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即使我们是普通人,也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不可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且人活于世,难免会遇到很多的坎坷,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迎难而上,敢于面对挑战。其次应当坚定自己的理想,面对质疑和挫折时,排除万难,朝着自己的理想勇往直前。能够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人,往往是伟大的人。
[先贤语录]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楚辞·九歌·国殇》
[古文今译]战士们确实是既勇敢又武艺超凡,始终刚强不容侵犯。虽已死亡但精神不灭,战士们的灵魂也成为鬼中英雄。
[知行启迪]屈原的这两句话为我们揭示的是人的一种内在精神,一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内在志向。每个人都有内在支撑,有了这种支撑,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不再简单地以成功或失败来衡量我们的付出,而是心甘情愿地为心中的信仰全力拼搏,比起成败,我们更在乎拼搏的过程。对我们青少年而言,只要我们有理想有抱负,并为此奋斗,就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