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情分析考试
地理试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D A C B C D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B D D D C D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D A A C B A C B
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1) ① 7/8
(2) 6 日出 47
(3)西
(4) 小 南北温带 南回归线(23.5°S)
(5)B (每空1分)
32. (1) B 断层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为山岭。
(2) 消亡 海沟 亚欧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3) 甲 甲 甲处是背斜构造,岩层向上弯曲呈拱形,地质稳定(符合力学原理),不易坍塌;背斜不易储水(不易积存地下水),安全性能好(有利于施工)。
(4) 乙丙甲 2 (每空1分)
33.(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纬度地带性 热量(每空1分)
(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水分 中(每空1分)
(3)该岛地处热带;东南信风带来海洋水汽,受山地阻挡并抬升,在迎风坡形成降水;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加湿的作用,因而形成热带雨林带。(每点2分)响水县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学情分析考试
地理试题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中国首都北京是世界首座“双奧之城”。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22年2月4日在北京开幕,2月20日闭幕。下图示意地球公转轨道位置,读图完成1-3题。
1.本次奥运会比赛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在图中的( )
A.①②之间 B.①④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2.开幕式于当地时间晚20:00在国家体育馆举行,此时远在美国纽约(西五区)的华人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直播时,纽约的区时是( )
A.2月4日8:00 B.2月5日9:00
C.2月4日7:00 D.2月5日7:00
3.冬奥会第一个项目为跳台滑雪,河北张家口承办,比赛时间为2月5日。该日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和比赛地昼夜长短状况为( )
A.北半球 昼短夜长 B.南半球 昼长夜短
C.北半球 昼长夜短 D.南半球 昼短夜长
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一块花岗岩巨石,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图左为“鼓浪石景观图”,图右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 形成“鼓浪石”的岩石类型的地质作用序号为图右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图7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 )
A. 岩浆喷出—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作用
B. 岩浆喷出—地壳抬升—风化作用—海水侵蚀
C.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作用—海水侵蚀
D. 岩浆侵入—风化作用—地壳抬升—海水侵蚀
卡帕多西亚位于土耳其中部,地质历史时期火山大规模爆发,厚厚的火山灰散落在地表,层层堆积固结形成凝灰岩。凝灰岩内部存在岩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塔状的“精灵烟囱”地貌景观。下图为“精灵烟囱”地貌演变过程图。读图完成6-8题。
6.凝灰岩属于(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喷出岩 D.侵入岩
7.根据③阶段“精灵烟囱”的形态判断( )
A.b岩层岩性坚硬,对a岩层起支撑作用
B.a岩层岩性松软,外力侵蚀速度快
C.a岩层岩性坚硬,对b岩层起保护作用
D.b岩层岩性松软,内力断裂成塔状
8.阶段④侵蚀速度急剧加快的主导因素是( )
A.人为破坏 B.河水流速
C.重力崩塌 D.岩性差异
下图中甲、乙、丙、丁为四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
9.我国下列天气现象,与甲天气系统有关的是( )
A.黄梅时节家家雨 B.贵州天无三日晴
C.寒风萧萧马蹄急 D.一场春雨一场暖
10.乙天气系统过境期间( )
A.常出现雷暴天气 B.锋后出现大范围降水
C.常出现晴朗天气 D.锋前出现雨、雾天气
11.台风和寒潮共同的天气特点有( )
A.低温 B.大风
C.暴雪 D.风和日丽
小明研究了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北京和海口的气候特点。下图为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北京和海口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12-15题。
12.与海口相比,北京( )
冬季更为寒冷 B.夏季气温更高
C.雨季开始较早 D.年降水量较大
13.北京、海口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地势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14.暑假期间,海口最有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是( )
A.地震 B.泥石流
C.寒潮 D.台风
15.小明研究发现,我国( )
①气候类型较单一②季风气候显著③旱涝灾害较少④气候利于发展多种农业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黄水沟发源于中天山的天格尔山南坡,自北向南流入焉耆盆地西北部,黄水沟出山口以上河长110km,为产流区,盆地内河长52km,山前形成流域冲(洪)积扇。河流发育以后,在山前形成一条东西向隆起带,进而影响了区域水文水系与山前冲(洪)积扇的演化。黄水沟径流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都很大,汛期6—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6.7%。下图中左图为黄水沟区域分布图,右图为演化后的山前冲(洪)积扇分布图。读图完成16-18题。
16.黄水沟流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
A.湖泊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地下水
C.冰川积雪融水和地下水 D.山地降水和冰川积雪融水
17.图示四地中地下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8.黄水沟流域发育多级冲(洪)积扇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
①风力沉积 ②流水侵蚀 ③地壳抬升 ④地壳下沉
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在横断山区,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峡谷大多干旱少雨,一条条河谷就像在湿润的横断山区中镶嵌的“干旱带”,它们被称作“干热河谷”。下图为横断山区的水系图。读图完成19-21题。
19.图中三条大江的共同水文特征是( )
A.无枯水期 B.有凌汛
C.流速快 D.结冰期长
20.推测该区域“干热河谷”谷底的植被可能是( )
①高山草甸②仙人掌③稀树灌丛④常绿栎林⑤松栎混交林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1.该区域“干热河谷”的形成是因为( )
A.焚风效应 B.植被破坏
C.热岛效应 D.狭管效应
下图为中国东部部分海域示意图。读图完成22-24题。
22.乙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比甲海域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位置
C.洋流 D.海水深度
23.据图推测甲海域盐度( )
①大于乙海域②小于乙海域③夏季大于冬季④夏季小于冬季
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4.图中更易形成渔场的海域及其原因是( )
A.甲位于河口,径流带来营养盐 B.甲地处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
C.乙位于沿海大陆架,光照充足 D.乙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
2021年10月25日,国家气象中心确认,10月份已进入拉尼娜状态,导致2021年冬季我国中东部将偏冷。沃克环流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温存在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其强弱变化是评判气候异变的重要依据。如图示意沃克环流及典型拉尼娜年的海温距平分布,读图完成25-26题。
25.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 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印尼降水增多,热带经济作物增产
B. 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减弱,秘鲁沿海海域水温升高,渔业减产
C. 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增强,太平洋东岸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多
D 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减弱,对大西洋没影响
26. 拉尼娜导致今冬我国中东部偏冷的原因是( )
A 东北信风增强,日本暖流减弱 B. 东北信风减弱,日本暖流减弱
C. 甲处低压增强,对冬季风吸引增强 D. 甲处低压减弱,对冬季风吸引增强
左图为“安第斯山脉某段植被垂直带示意图”,右图为“南美洲气候类型示意图”。读图完成27-28题。
27. 该段安第斯山脉最有可能位于右图中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8. 影响该段安第斯山脉东、西坡雪线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降水 B. 热量
C. 坡度 D. 光照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读图完成29-30题。
29.方框中Ⅰ、Ⅱ、Ⅲ、Ⅳ相应内容排序正确的是( )
①水土流失②粮食产量下降③土壤盐渍化④洪涝灾害增多
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②④①③
30.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持续性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1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此时对应地球公转在图2中的____位置。此时,新的一天范围占全球的比例为____。
(2)图1中D点的地方时为____时,此时该地正值____(日出/日落),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度。
(3)某导弹部队若由C点向正南方向发射一枚炮弹,射程为300KM,其落点在C点所在经线的____侧。(东侧/西侧)
(4)如果黄赤交角变为25°时,北极圈所在纬度度数将会变____(大/小),地球上的五带中范围变小的是____(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地球公转至图2中③位置时,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自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5)单选题:当地球由位置③向位置②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黄赤交角逐步加大 B.南半球白昼范围逐步减小
C.太阳直射点往南移 D.热带范围逐步减小
32.下图为两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左图所示区域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向斜的是____(填字母)处;图中A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B处地形形成的原因是____。
(2)左图中的虚线圈F处属于板块的____边界,该地带往往形成____。若F处一侧为太平洋板块,则E处应处在____板块中;E处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
(3)在左图所示区域,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____(甲或乙)处;若在两处中选择一地打隧道应选择在____(甲或乙)处,因为____。
(4)写出右图中甲、乙、丙发生的先后顺序____,并判断右图中发生了____次褶皱。
33.读“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和“中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①到④对应的自然带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其变化主要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____。(6分)
(2)⑤到⑦对应的自然带依次为_____、____、_____,其变化主要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___,表现明显的地区是____纬度地区。(6分)
(3)左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自然带与①对应的自然带相同,这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请结合所学知识,从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该现象的成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