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赤壁风流 ——“赤壁三绝”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的赤壁风流
——“赤壁三绝”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一、导入
导入素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导入形式:师生齐颂
早在密州任上,苏轼就将自己关于“天上”“人间”的思考写进了词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其实,他的选项不是月宫和尘世这两个容身之所,而是出世与入世这两种人生道路。这时的苏轼是迫于王安石变法的压力自请外放,他因不受重用而心生愤懑,但却不肯放弃“致君尧舜”的理想,所以他说“高处不胜寒”。因此,“何似在人间”。
但后来,朝中矛盾加剧,乌台案发,苏轼遭受到严重的政治打击,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样的逆境中,苏轼的选择会不会变呢?我们借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代表作“赤壁三绝”来一看究竟。
“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
2.结合三篇作品,分析苏轼的文化心理和人格理想。
“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探究—研讨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
“
四、教学过程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之比较
1.《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是描写赤壁景色——追忆三国故事——抒发人生感慨的模式。
(写景——怀古——抒怀)
2.同为写景,同为怀古,同为抒怀,二者有何不同?
(1)写景:《赤壁赋》缥缈平静,表现了寄情山水的洒脱。
《赤壁怀古》雄伟壮阔,反映了豪放激荡的心情。
(2)怀古:《赤壁赋》写一代枭雄曹操的消逝。
《赤壁怀古》写青年周瑜的功业。
(3)抒怀:《赤壁赋》,慨叹自身渺小、生命短暂,但最终决定寄情山水风月,在佛、道式的生命感悟中超脱于人生苦短的现实。
《赤壁怀古》感叹年华易老,功业未就,有壮心不已的执著,也有生命短暂的感慨。
3.经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这两篇作品的内容以及其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显然不同,再读课文,思考:其间是否存在某些微妙的联系。
(1)写景:
写战争中的赤壁,都声势浩大;写“我”所见之赤壁,都重归平静。《赤壁赋》追忆孟德往事的部分也有写景的句子,如“东望夏口,西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其气势不输“乱石穿空”等句。而《赤壁怀古》结句为“一尊还酹江月”,其寂然缥缈之感颇有“遗世独立”的意味。
(2)怀古:
《赤壁怀古》怀古的内容并不是对历史的再现,在苏轼的笔下,大敌当前之时,小乔初嫁,红袖添香,周瑜羽扇纶巾,谈笑自如,这都能体现出名士的“风流”气质,苏轼未泯的理想不是纯粹的儒家式的修齐治平,而是体现出近玄而似道的意味。
(3)抒怀:
《赤壁怀古》最后的抒情与《赤壁赋》关于瞬间与永恒的思考是相通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就连赤壁之战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都随着时间远去了,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又算得了什么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在永恒的“江”与“月”面前,周郎赤壁和苏东坡都是一样的渺小。
二、《后赤壁赋》与《赤壁赋》之比较:
1.《后赤壁赋》中,道士问道:赤壁之游乐乎?阅读前后《赤壁赋》,分析苏轼在两次赤壁之游中的情感变化,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1)《赤壁赋》:
由乐转悲后转喜。文中表达了人生苦短的悲观思绪,但作者最终从哲学的高度辨明了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并最终决定寄情山水风月,在佛、道式的生命感悟中超脱于人生苦短的现实。
(2)《后赤壁赋》:
情感较为复杂,有与客同游的欢快,有随景而生的悲恐,有乍见孤鹤的惊讶,有孤鹤入梦的喜悦,最后以“不见其处”的失落收篇。
2.《赤壁赋》说理与抒怀的部分体现了苏轼佛、道式的生命感悟,《后赤壁赋》的内容与此有何异同?
(1)相关:
在《后赤壁赋》中,苏轼通过孤鹤与道士寄托了自己“遗世独立”的遁世思想。苏轼在《放鹤亭记》中写到,“《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鹤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鸟,是道家文化的代表,因此孤鹤化作道士入梦。
此外,此处鹤与道士的关系恰恰也是蝴蝶与庄周的关系,苏轼的梦实际上是“庄生晓梦”的梦,这个梦的内容是道家的,梦本身也是道家的。苏轼对道家理想人格的追求在前后《赤壁赋》中是一致的。
(2)差异:
《赤壁赋》最后是“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说明他真正做到了在“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之中享受人生,而《后赤壁赋》的“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却是追寻道家理想而不得的失落。
不过这也仅仅是些许的失落而已。他没有入道,但这并不妨碍他从道家思想中寻觅精神上的慰藉,在这样的自我开导下,我们看到,苏轼不再战战兢兢,他从“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心理状态中走了出来。在《后赤壁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尽享游玩之乐、尽得自然之趣的东坡先生。
“
五、总结
通过对“赤壁三绝”的综合分析,我们能更为宏观、更为整体地理解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理状态。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严重受挫后,他尝试从佛道中寻求精神的解脱,虽然他做不到彻底的“乘风归去”,但在儒佛道思想的调和中,他走出了政治打击的阴影。
儒家文化是苏轼认知体系中固有的一部分,这决定了他对政治追求的执著,但佛道思想同样对他影响甚深,因此他不至于在政治打击中一蹶不振。一面是“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一面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才是完整的苏东坡。
“
六、作业
1.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2.参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的相关内容,结合教材第65页和第119页的《赤壁图》,展开联想和想象,以“神游东坡赤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