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4.3《走一步,再走一步》部编版语文课件【课件研究所】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4.3《走一步,再走一步》部编版语文课件【课件研究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15:46:32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七年级上册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
——莫顿·亨特
掌握记叙文写法
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习写作手法
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把握人心理成长过程
拓展现实意义
领悟人生道理和其在现实中的意义和哲理
目录
深层理解
常识积累
文章浅析
拓展延伸
常识积累
包括作者的介绍,相关作品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曾在空军服役,二战时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代表作品:
《可怜的动物》、《痛击》、《心理学的故事》等
写作背景
课文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田文慧译。
这篇文章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
后来,这一经历成为他人生的宝贵财富和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字词正音
灼人
zhuó

寻觅


突兀


耸立
sǒng

哭泣


口吻
wěn

滑稽


呻吟
yín

恍惚
huǎng hū
恍惚
参差不齐
cēn cī
参差
突兀:
高耸的样子,突然,出乎意料。
参差不齐: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哄堂大笑:
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呻吟:
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小心翼翼: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抽噎:
一吸一顿地哭泣。
文章浅析
课文朗读、文章疑难字词读音和解释、文章层次
14:23
11月4日 周三 下午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听课文朗读,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
思考一下,文章中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1-15自然段
爬上悬崖遇险,小伙伴们嘲笑离开
第一部分
点击翻牌
第16-28自然段
在爸爸帮助爬下悬崖,脱离险境
第二部分
点击翻牌
第29自然段
由爬悬崖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第三部分
点击翻牌
走一步,
再走一步
遇险
脱险
启示
去爬悬崖,进退两难
父亲指导,顺利脱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分解困难
赢得胜利
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
深层理解
了解文章细节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第1段交代了记叙文的哪几个要素?
“费城”故事发生的地点;
“七月天”故事发生的时间;
“和我一起的五个男孩子”故事的主要任务;
“厌倦了玩……的游戏”“寻觅其他好玩的事”故事的起因;
【涉及考点:记叙文的要素】
简单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
“我”的犹豫,与上下文他们“一路小跑”形成鲜明对比,引出下文对自己状况的介绍;
也为下文埋下伏笔:“我”犹豫的性格导致下文“我”困在悬崖上,上不去也下不来的窘况。
“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父亲没有教育和责备“我”,反而用正常的口吻和“我”说话,是因为他清楚“我”所面临的困难的危险性。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分散“我”的注意力,减轻“我”的恐惧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鼓励。
“时间在慢慢的过去。影子在慢慢的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
此处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带有推动叙事的功能;
同时也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时间本来是匀速地走过,因为“我”的焦急,似乎放慢了脚步,太阳的影子也是慢慢地拉长,更突出了“我”等待时的难熬和“我”心理上的无助感。
文章第9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
“我”和其他孩子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明了“我”的体质的确很弱,又凸显了“我”非常害怕的心理。
课文详细描写了一起的男孩们对“我”的嘲笑,对于孩子们的嘲“嘲笑”你怎么看?如果你在场,你会怎么做?
他们不应该嘲笑“我”,这是不友好的表现,但也符合孩子的心理,他们还小,没有意识到“我”面临的危险。
如果我在,我会留下来鼓励、帮助小伙伴脱险或者第一时间找大人帮忙
想一想,爸爸为什么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
如果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就容易产生畏惧、退缩的想法。只关注眼前的一小步,,就会相对轻松地完成,而所有的一小步完成了,也就达到了目标。
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段在叙事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抒发了“我”的人生感悟: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的解决,就终将战胜大的困难,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主题。
【涉及考点:语段的作用】
拓展延伸
写作手法、文章的内涵及其延伸,蕴含的人生哲理
伏笔照应,结构严谨。
关于悬崖,说明其险,是伏笔;文中多次提到“我”体弱,是伏笔;杰里对“我”的担心,也是伏笔。文章伏笔照应。因悬崖险才出现险情,因“我”体弱才遇险,因杰里担心“我”的安全才把“我”父亲领来。结构上,开头和结尾也相互照应。这样前面埋下伏笔,后面进行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语言平实,精练传神。
本文语言平实,却精练传神,极具表现力。如伙伴们叫“我”去爬悬崖的时候,“我犹豫了”,这恰当地表现了“我”当时想和伙伴们一起去爬悬崖,但是又因为妈妈的警告而犹豫的心理。平实、口语化的语言,也符合故事主人公的年龄特征。
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
比如,先是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接下来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进退两难的艰难境地,也写出了“我”在长久的恐惧和疲劳中神经逐渐麻木的境况,甚至自己哭了都不知道,大脑停止了思考
在深入预读课文之后,换个角度读课文,我们会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角度一:父亲目睹“我”伏在悬崖上,为什么不用长梯把“我”抱下来,而是引导“我”一步步爬下来?由此引申出西方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
角度二:当“我”遇到危险时,同行的还有5个孩子,他们对待“我”的语言行为各有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做人的问题,或者说如何对待朋友的问题。
角度三: “我”体弱多病,母亲早就训诫不要冒险,结果在小伙伴的怂恿下涉险,出现“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的两难境地。可以看出如何对待父母老师的谆谆教诲。
熟读课文,说说文章中还包含了哪些人生的道理或哲理;
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的克服的?
下节再见!
下节再见!
See you soon!
Tel:
19119191919
是老师,更是朋友!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塞涅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