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6.3《女娲造人》部编版语文课件【课件研究所】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6.3《女娲造人》部编版语文课件【课件研究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15:46:32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七年级上册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
作者:袁珂
女娲的形象特点
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感知女娲的形象,探究其特点
写作手法探究
体会并学习文章中联想手法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热爱和弘扬传统文化
积极探求未知领域,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目录
常识积累
文章浅析
深层理解
拓展延伸
常识积累
作者的介绍,相关作品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袁珂(1916年7月12日~2001年7月14日)
袁珂,本名袁圣时,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1941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中文系
曾任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专业作家,中国神话学会主席等。
《中国古代神话》
《山海经校注》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神话论文集》
《古神话选释》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本文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
作者根据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对女娲造人的过程进行了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
女娲


澄澈
chè

气概
gài

幽光
yōu

荒凉
huānɡ

开辟


蓬勃
pénɡ

掺和
chān

莽莽榛榛
zhēn

疲倦不堪
kān

绵延
mián

荒凉:
人烟稀少;冷清。
澄澈:
清澈透明。
气概:
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莽莽榛榛:
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掺和:
掺杂混合在一起。
生气勃勃:
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兴高采烈:
兴致高,情绪热烈。
神通广大:
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
眉开眼笑:
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疲倦不堪:
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非凡:
形容超过一般;不寻常。
绵延:
延续不断。
文章浅析
课文朗读、文章疑难字词读音和解释等
13:57
11月17日 周二 下午
女娲造人
——袁珂
听课文朗读,了解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
思考一下,人到底是不是女娲造出来的?
第1-2自然段
交代女娲造人的动机——排除荒凉寂寞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3-16自然段
写女娲造人的过程、方法
第17-18自然段
写女娲想出人类繁衍生息的办法
女娲造人
造人的原因
世间荒凉寂寞,需要增添生气
造人过程、方法
揉泥成团、挥藤洒泥
绵延办法
男女配合、创造后代
勤劳
智慧
伟大
深层理解
文章细节、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开头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人类产生的背景和环境,为下文女娲造人做铺垫
【涉及考点:开头段落的作用】
文章第2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女娲造人一事。同时以问句的形式呈现,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涉及考点:独立成段的作用】
独立成段的作用
强调作用:点明文章主旨,表明观点态度,以引起读者注意,收到突出强调的效果。
显示文章脉络:让读者把握文章线索,了解各个层次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理解文意,包括过渡标志、前后照应、线索贯串等。
3记录人物对话,使叙述语言简洁。
读文章第4段,说说本段对女娲进行了哪些描写?表现出女娲的什么特点?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涉及考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表现了女娲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特点。
文章第6段中“说也奇怪”为神话、童话作品中常用的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说也奇怪”就是说作者对于这件事也是很诧异的。在这里作者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陈述者来陈述“小东西”被放到地面上后的神奇变化,这样既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又能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丰富的意蕴?
第一句话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
读文章第二部分,说说女娲是怎样造人的?作者为什么强调用“黄泥”造人?
女娲先是用黄泥掺水揉团的方法造人,但这种方法比较慢,使女娲疲倦不堪。后来她改用挥藤洒泥的方法造人,简单省事,造出了更多的人。
女娲造人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而中国人的肤色是黄色,强调用“黄泥”更符合中华民族的肤色特征。
女娲是一个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虽神通广大,却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和人的生活体验。
读完文章,说说你觉得文中的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涉及考点:分析人物形象】
拓展延伸
写作手法、文章的写作目的
神话
神话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
其人物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远古人民根据自身形象、当时的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以及提高自身能力的愿望想象出来的
1)联想、想象丰富,合情合理。
作者在原有简单故事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与大胆新奇的想象,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使文章情节更具体,故事血肉丰满,人物形象鲜明,同时这些联想与想象,符合人的特点,合乎现实生活情理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在叙述多件事情时,区分详略,对能突出中心的地方详写,对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地方则略写。人来到世间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所以作者对女娲造人的方法详写,对造人之前的世间的景象则略写。写造人的方法,作者详写了第一种,略写其他,这是因为第一种最能体现女娲造人的精神,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
3)语言流畅,清新质朴。
作者用流畅的语言叙述了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她“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这些语言没有雕琢的痕迹,全是作者娓娓叙来,“笑”“生气”“灵机一动”“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语把女娲的性格、情感刻画得惟妙惟肖,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天真、亲切的气息。
快速阅读训练:搜集阅读神话《女娲补天》并概括其大意。
了解现代科学对于人类起源的认识,写一篇简短介绍,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