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2
朗诵
4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颓废( )鲈鱼( )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 shuài
sī
lǐn
zè
tuó
pì
tuí
lú
积累字词
整体感知
2.北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
3、文章共写了哪几幅秋景图?
6
1、作者郁达夫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秋的?能否用一个词概括?
秋味
清、静、悲凉(文眼)
一
秋院清晨
二
秋槐落蕊
三
秋蝉残鸣
四
秋雨话凉
五
秋果奇景
故都秋景图
7
秋院清晨
品读秋味
“泡一碗浓茶”有何意味?
醇厚的苦味(品味有点苦味的人生)
两个“破”字有何意味?
北京古城历史感的象征:沧桑、陈旧、颓败。
“蓝白”颜色的意味?
冷色调(忧郁的心境)
“细数”“静对”的意味?
悠闲惬意
从寻常甚至破败景象中体味秋之美:清、静、悲凉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
8
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
符合全文的基调:清淡 ;与高旷的蓝天形成和谐的秋景,给人清凉、舒朗的感觉。
郁达夫的审美情趣?
颜色:
画面:
浓茶、破:
淡雅
简单质朴
厚重感
9
秋槐落蕊
从哪些感觉来写?表现了秋的什么特点?
视觉、触觉。
清、静、悲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既是环境的寂静,也是心的宁静)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郁达夫有一颗敏感文人的纤细之心
仿《天净沙 秋思》,写一首诗。
10
天净沙
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青天。秋草蓝花残垣,落蕊铺地,断肠人在故都。
11
秋蝉残鸣
厚重而丰富的“蝉声情结”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非自远,非是藉秋风 。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咏物诗。 “居高食洁”的蝉性成了品质高洁怀才不遇的文人的情感寄托和心理归依。
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
品质高洁,才华绝伦的慨叹
怀才不遇,才无所用的无奈
虽高洁而无人信,
既困厄而无人怜的悲惨遭际
残声衰弱,但声声关情:
悲凉
12
都市闲人的叹天凉正好与作者心境的清、静、悲凉相契合,没有名姓的都市闲人是故都一道特有的风景线。而郁达夫先生在茫茫人海中能够听得到他们的微叹,听得到他们对时间流逝的惋惜,这充分反映出他极高的文人趣味。从小受到古诗词熏陶的作者,认为这平平仄仄的歧韵“来得正好”,正说明他是极喜欢这种清、静、悲凉的氛围和意境的。
“一阵秋雨一阵凉”与“一层秋雨一层凉”两句哪句好?
“层”字是平声,显得平和,更符合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带有京腔京味,而“阵”字则显得急促。
秋雨话凉
北方的秋雨有何特点?
奇、有味、像样
写两位都市闲人有何意味?
“清”的体现,无忧无虑的生活。
郁达夫: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后归于平淡、淡泊。
平民意识、人文精神的体现。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
14
(1)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2)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老舍《济南的秋天》
(3)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 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 色或 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郁达夫《故都的秋》
思考:这两段所选取的色彩有什么特点?你能从中读出郁达夫的什么性格?
对比阅读
蓝
蓝
白
淡色 冷色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失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
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所以他的文章总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有一种悲凉美。
个性使然
秋果奇景
描写的特点?
细腻
“淡绿微黄”的颜色?
清
小结:北国的秋味?
清、静、悲凉
17
探究
郁达夫为什么独钟情于“清、静、悲凉”的秋味呢?
与作者生活背景有关
与个人情趣有关
18
情感
走近郁达夫
性格:抑郁善感(早年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
创作风格:“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感伤情怀、主观色彩
浪漫主义倾向
代表作品:《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简介:(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
19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眷念、热爱、痴迷
文中多次写到“北国的秋”,为什么标题却是“故都的秋”?
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饱含深切的眷恋之情。
20
探究
对比:北国与南方(1、2、6、14段)
艺术手法
北国:清、静、悲凉 南方:慢、润、淡
半开半醉的状态?
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与白干
稀饭与馍馍
鲈鱼与大蟹
黄犬与骆驼
(味润与味烈)
(味浅与味深)
(味淡与味浓)
(味短与味久)
比喻
喻体
(比较)
衬托(以动衬静)3-5段
缘景抒情
情景交融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21
探究
第12段的议论能否删去?
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理清层次内容:
赞秋悲秋,永恒主题;
秋感秋思,人之常情;
文人悲秋,中国尤甚;
北国之秋,别有风味。
中国文人与秋:
欧阳修的《秋声赋》苏东坡的《赤壁赋》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 严厉、萧瑟的感触。
悲秋文化之根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一曲悲凉的颂歌
22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味
秋院清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清
静
悲凉
生命之秋
热爱 眷念
缘景抒情、对比、衬托
一曲悲凉的颂歌
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
23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外;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24
课外作业:
1.收集整理有关秋的诗句。
2.体会你眼中的秋并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声、色、形等方面)。
25
26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故都的秋
总写(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3~12段)
记叙
议论
人皆感秋
品秋非到北方不可
中国文人尤甚
总写(13~14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五幅秋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