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点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中国成语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实力传媒又一力作的大型文化节目,一经播出广受好评,更引发学成语狂潮。很多成语中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
A.浪里淘沙 B.聚沙成塔
C.百炼成钢 D.铁杵成针
【答案】C
【解析】浪里淘沙、聚沙成塔、铁杵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百炼成钢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川航3U8633”的成功迫降,挽救了128条生命。迫降过程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玻璃破裂 B.轮胎变瘪
C.燃油燃烧 D.座椅摇晃
【答案】C
【解析】玻璃破裂、轮胎变瘪和座椅摇晃的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燃油燃烧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以下一定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炸 B.白炽灯泡通电发光、放热
C.植物光合作用 D.酒精燃烧
【答案】B
【解析】有些爆炸如火药爆炸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有些爆炸比如锅炉爆炸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植物的光合作用酒精燃烧等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白炽灯泡通电发光、放热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知识点2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4.下列各选项中,属于考试用纸所具有的化学性质的是( )
A.白色 B.柔软
C.可燃 D.易撕碎
【答案】C
【解析】纸张的颜色、柔软程度、易撕碎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5.下列对甲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极难溶于水 B.具有可燃性
C.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 D.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答案】B
【解析】溶解性、密度、颜色、气味等都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知识点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B.若变化前后的物质为同一种状态,则该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C.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是铁的物理性质
D.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答案】D
【解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A选项说法不正确;变化前后的物质为同一种状态,不一定是物理变化,如红磷是固体,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也是固体,B选项说法不正确;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是铁的化学性质,C选项说法不正确;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D选项说法正确。
7.下列是关于水的一些描述:①常温时,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②在101 kPa下,水在0℃时结冰;③在100℃时沸腾,4℃时水的密度为1 g/cm3;④水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⑤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⑥水能溶解食盐、糖等多种物质;⑦把少量的水泼到炽热的炭火上,产生可以燃烧的气体(氢气、一氧化碳);⑧把水加热到1000℃以上,水同样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根据上述描述,用序号回答:
(1)描述水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水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述水的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述水的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③⑥(2)⑤⑧(3)⑦(4)④
知识点4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8.下列气体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气割气焊
B.氢气用于火箭高能燃料
C.氩气用于填充霓虹灯
D.二氧化碳用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答案】C
【解析】氧气用于气割气焊是利用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氢气用于火箭高能燃料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氩气用于填充霓虹灯是因为氩气充入灯管通电时能够发出紫蓝色的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植物的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二氧化碳用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9.下列用途中,主要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铜做导线 B.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竹炭除冰箱中的异味
【答案】B
【解析】铜做导线利用了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能防止食物变质,利用了氮气不活泼的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于物理性质;竹炭除冰箱中的异味利用了竹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10.酒精: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酚酞等物质;⑥易燃烧;⑦常做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⑧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化学性质有__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
(4)发生的化学变化是________;
(5)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③④⑤(2)⑥(3)⑧(4)⑨(5)⑦
【解析】(1)酒精的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能溶解碘、酚酞等物质。(2)酒精的化学性质:易燃烧。(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酒精的用途:常做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
1.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雕琢玉石 B.丝线织锦 C.葡萄制酒 D.瓷盘破碎
【答案】C
【解析】雕琢玉石、丝线织锦及瓷盘破碎的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葡萄制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
C.天然气用作燃料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答案】A
【解析】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了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天然气用作燃料,利用了天然气能燃烧的化学性质;氧气用于医疗急救,利用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化学性质。
3.下列选项中关于性质或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 化学性质
B 酒精挥发 化学变化
C 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物理性质
D 木材燃烧 物理变化
【答案】A
【解析】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是通过铁生锈这一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酒精挥发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氧气用于急救病人,利用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化学性质;木材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下列典故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司马光砸缸 B.匡衡凿壁借光
C.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D.元景皓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答案】C
【解析】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涉及物质的燃烧,主要体现化学变化;其他典故都涉及物质形状的变化,体现的是物理变化。
5.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地球(飞船在降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飞船上用到了一种与智能手机屏幕相同的材料——硅酸铝玻璃,以便于观察飞船外的情况。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耐高温 B.见光易分解
C.不易与氧气反应 D.透光性好
【答案】B
【解析】飞船在降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因此硅酸铝玻璃要具有耐高温、不易与氧气反应的性质;便于观察飞船外的情况,说明硅酸铝玻璃透光性好;结合用途可知,硅酸铝玻璃见光不易分解。
6.《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诗句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B
【解析】“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过程中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其他变化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7.碘化银是当前中国实施人工增雨的主要催化剂,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功效高出百倍。①碘化银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毒性低;③熔点558℃,沸点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⑤可用于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⑥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
根据上述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根据储存注意事项,推测碘化银的另一性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③④②⑤(2)见光、受热易分解
【解析】
(1)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及溶解性都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毒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可用于制造照相感光乳剂,属于碘化银的用途。
(2)由碘化银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可推测碘化银见光、受热易分解。
8.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熔点-163.6℃,沸点-151℃,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一氧化氮不稳定,易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被发现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各组织中。1992年被美国Science杂志评选为“明星分子”。一氧化氮在心脑血管调节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是心脑血管的保护神。
依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填序号)。
A.密度略大于空气 B.不易溶于水 C.易与氧气反应
(2)一氧化氮不稳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氧化氮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B(2)易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3)调节心脑血管
【解析】
(1)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易与氧气反应属于化学性质。
(2)一氧化氮不稳定是因为其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
1.探究液化气燃烧的变化。
小刚同学在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液化气燃烧的现象,他认为液化气燃烧应属于化学变化。小刚在妈妈的帮助下对此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他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吗?
【查阅资料】液化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猜想与假设】假设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的一种能被检验的假设性结论,其表述方式为如果…,那么…。
(1)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你做出的假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证据】小刚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打开液化气,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
①玻璃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手摸玻璃杯壁有____________________感觉;
③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液化气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结论】
(4)液化气燃烧为________变化。
【反思与交流】
(5)液化气燃烧过程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小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你认为小刚的观点是否正确?________,试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果液化气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那么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2)①水雾 ②发烫 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水和二氧化碳
(4)化学
(5)正确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但属于物理变化
【解析】(1)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要确定燃烧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提出的假设是如果液化气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那么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2)①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液化气火焰上,如果观察到玻璃杯内壁出现水雾,则说明燃烧生成了水;②手摸玻璃杯壁有发烫感觉,说明产生了热量;③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3)由实验现象可知,液化气燃烧时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4)由于液化气燃烧时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可判断发生了化学变化。
(5)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小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是正确的,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但属于物理变化。
【核心素养解读】本题借助探究液化气燃烧的变化,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素养。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其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在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这些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比如白炽灯在通电时发光、放热,但属于物理变化。
1.(2022·湖北恩施)下列事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食物腐败 C.酒精挥发 D.胆矾研碎
【答案】B
【解析】
A.冰雪融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食物腐败,有微生物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酒精挥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胆矾研碎,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2022·四川眉山)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涉及至到许多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研钵内研碎胆矾 B.点燃鉴别羊毛和涤纶面料
C.木炭还原氧化铜 D.口中咀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
【答案】A
【解析】
A.研钵内研碎胆矾,使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物质的燃烧由于有氧气参与,一定属于化学变化,故点燃鉴别羊毛和涤纶面料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口中咀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是因为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所以咀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该变化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2022·湖北黄石)冰雪埋忠骨,历史有温度。青山犹在,致敬先辈!电影《长津湖》场景中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长津湖湖水结冰 B.棉衣裁制成单衣
C.战场上战火熊熊 D.铅笔书写绝笔信
【答案】C
【解析】
A.湖水结冰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B.棉衣裁制成单衣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C.战火熊熊涉及燃烧,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
D.铅笔书写绝笔信,没有生成新物质,物理变化。
故选C。
4.(2022·湖北宜昌)下列活动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放鞭炮 B.剪窗花
C.堆雪人 D.放风筝
【答案】A
【解析】
A.燃放鞭炮,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符合题意;
B.剪窗花时,纸张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新物质,不符合题意;
C.堆雪人时,雪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不符合题意;
D.放风筝时,风筝运动但没有生成新物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2022·湖北随州)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指定的实验或应用是化学变化的是( )
A.水油分离 B.氢气燃烧 C.干冰升华 D.风力发电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水油分离是把水和油分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氢气燃烧生成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由固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风力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2022·湖北武汉)笔、墨、纸、砚并称文房四宝,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熔点高 B.可燃性 C.难溶于水 D.常温下呈固态
【答案】B
【解析】
A.熔点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B.物质表现可燃性时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选项正确;
C.难溶于水描述的是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D.常温下呈固态,描述的是物质的状态,状态不需要化学变化就浓度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选项错误,故选B。
7.(2022·云南)“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云南建水人早在3500多年前就攀握了制陶技术。下列陶瓷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
C.高温烧制 D.磨光上釉
【答案】C
【解析】
A.镇浆制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拉坯造型,只是物质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高温烧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磨光上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8.(2022·四川成都)智能手表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描述中相关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玻璃透光性好作表镜
B.钛合金耐腐蚀作表框
C.不锈钢硬度大作表扣
D.橡胶弹性良好作表带
【答案】B
【解析】
A.玻璃透光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B.钛合金耐腐蚀是说钛合金不易与氧气、酸、碱等反应,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是化学性质;
C.不锈钢硬度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是物理性质;
D.橡胶弹性良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是物理性质。
综上所述:选择B。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点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中国成语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实力传媒又一力作的大型文化节目,一经播出广受好评,更引发学成语狂潮。很多成语中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
A.浪里淘沙 B.聚沙成塔
C.百炼成钢 D.铁杵成针
2.“川航3U8633”的成功迫降,挽救了128条生命。迫降过程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玻璃破裂 B.轮胎变瘪
C.燃油燃烧 D.座椅摇晃
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以下一定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炸 B.白炽灯泡通电发光、放热
C.植物光合作用 D.酒精燃烧
知识点2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4.下列各选项中,属于考试用纸所具有的化学性质的是( )
A.白色 B.柔软
C.可燃 D.易撕碎
5.下列对甲烷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极难溶于水 B.具有可燃性
C.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 D.通常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知识点3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B.若变化前后的物质为同一种状态,则该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C.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是铁的物理性质
D.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7.下列是关于水的一些描述:①常温时,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②在101 kPa下,水在0℃时结冰;③在100℃时沸腾,4℃时水的密度为1 g/cm3;④水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⑤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⑥水能溶解食盐、糖等多种物质;⑦把少量的水泼到炽热的炭火上,产生可以燃烧的气体(氢气、一氧化碳);⑧把水加热到1000℃以上,水同样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根据上述描述,用序号回答:
(1)描述水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水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述水的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述水的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4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8.下列气体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气割气焊 B.氢气用于火箭高能燃料
C.氩气用于填充霓虹灯 D.二氧化碳用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9.下列用途中,主要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铜做导线 B.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竹炭除冰箱中的异味
10.酒精: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酚酞等物质;⑥易燃烧;⑦常做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⑧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化学性质有__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
(4)发生的化学变化是________;
(5)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
1.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雕琢玉石 B.丝线织锦 C.葡萄制酒 D.瓷盘破碎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
A.铜用于制作导线 B.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
C.天然气用作燃料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3.下列选项中关于性质或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 化学性质
B 酒精挥发 化学变化
C 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物理性质
D 木材燃烧 物理变化
4.下列典故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司马光砸缸 B.匡衡凿壁借光
C.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D.元景皓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5.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地球(飞船在降落过程中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飞船上用到了一种与智能手机屏幕相同的材料——硅酸铝玻璃,以便于观察飞船外的情况。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耐高温 B.见光易分解
C.不易与氧气反应 D.透光性好
6.《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诗句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碘化银是当前中国实施人工增雨的主要催化剂,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功效高出百倍。①碘化银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毒性低;③熔点558℃,沸点1506℃;④几乎不溶于水;⑤可用于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⑥应该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储存于阴凉、干燥、避光处。
根据上述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根据储存注意事项,推测碘化银的另一性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熔点-163.6℃,沸点-151℃,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一氧化氮不稳定,易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被发现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各组织中。1992年被美国Science杂志评选为“明星分子”。一氧化氮在心脑血管调节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是心脑血管的保护神。
依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填序号)。
A.密度略大于空气 B.不易溶于水 C.易与氧气反应
(2)一氧化氮不稳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氧化氮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探究液化气燃烧的变化。
小刚同学在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液化气燃烧的现象,他认为液化气燃烧应属于化学变化。小刚在妈妈的帮助下对此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他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吗?
【查阅资料】液化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猜想与假设】假设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的一种能被检验的假设性结论,其表述方式为如果…,那么…。
(1)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你做出的假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证据】小刚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打开液化气,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
①玻璃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手摸玻璃杯壁有____________________感觉;
③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液化气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结论】
(5)液化气燃烧过程伴随发光、放热的
(4)液化气燃烧为________变化。
【反思与交流】现象,小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你认为小刚的观点是否正确?________,试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2·湖北恩施)下列事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食物腐败 C.酒精挥发 D.胆矾研碎
2.(2022·四川眉山)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涉及至到许多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研钵内研碎胆矾 B.点燃鉴别羊毛和涤纶面料
C.木炭还原氧化铜 D.口中咀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
3.(2022·湖北黄石)冰雪埋忠骨,历史有温度。青山犹在,致敬先辈!电影《长津湖》场景中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长津湖湖水结冰 B.棉衣裁制成单衣
C.战场上战火熊熊 D.铅笔书写绝笔信
4.(2022·湖北宜昌)下列活动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放鞭炮 B.剪窗花
C.堆雪人 D.放风筝
5.(2022·湖北随州)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指定的实验或应用是化学变化的是( )
A.水油分离 B.氢气燃烧 C.干冰升华 D.风力发电
A.A B.B C.C D.D
6.(2022·湖北武汉)笔、墨、纸、砚并称文房四宝,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熔点高 B.可燃性 C.难溶于水 D.常温下呈固态
7.(2022·云南)“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云南建水人早在3500多年前就攀握了制陶技术。下列陶瓷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
C.高温烧制 D.磨光上釉
8.(2022·四川成都)智能手表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描述中相关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玻璃透光性好作表镜
B.钛合金耐腐蚀作表框
C.不锈钢硬度大作表扣
D.橡胶弹性良好作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