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女娲造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女娲造人》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17:46: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1* 女娲造人
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传统神话,依托于道教,反映了早期华夏儿女淳朴的思想以及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神话通过以神为主人公,它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神话故事有《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等。
1.语言运用:积累“澄澈、神通广大、眉开眼笑”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思维发展: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3.审美鉴赏: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4.文化传承:激发想象力和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
复述女娲造人的经过,理解女娲的形象。
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课文神话的写法和风格。
提问法、分组讨论法。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补天》的传说吧,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女娲造人的传说,相信大家也曾有所耳闻。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1950年,他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文体知识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通过想象进行解释的集体口头创作。
2.生难字词
(1)字音
开辟(pì)   女娲(wā)   莽莽榛榛(zhēn)   揉(róu)
掘起(jué) 掺和(chān) 澄澈(chénɡ chè) 绵延(yán)
蓬勃(pénɡ) 气概(ɡài) 灵敏(mǐn)
(2)词义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力不暇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
【疲倦不堪】形容疲乏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堪,忍受。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灵机一动】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思考问题。
1.请你用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点拨:讲故事应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2.梳理出故事的情节。
点拨:女娲造人的缘由——女娲造人的过程——女娲想出人类繁衍的方法
3.主题思想。
课文以大胆新奇的想象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人民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同时赞颂了女娲这位伟大的人类母亲的勤劳与智慧。
4.文章结构。
女娲造人——勤劳 智慧 伟大
造人原因——孤独寂寞
造人方法——揉泥成团 挥藤洒泥
繁衍生息——男女配合
5.技巧分析。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中先后写了女娲造人的三种方法:一是用手捏黄泥;二是挥藤洒泥;三是分出男女,让他们自己繁衍后代。这三种方法中,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了第一种方法,后两种方法则一笔带过,十分简略。这是因为第一种方法最能体现女娲造人的创新精神,是其他两种方法的基础,且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2)语言流畅,清新质朴。作者运用流畅的语言叙述了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生了造人的念头。她“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这些语言没有雕琢的痕迹,显得清新质朴,“笑”“假装生气”“灵机一动”“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语把女娲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天真、质朴。
四、理解内容 把握情节
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点拨:女娲觉得这世间有些荒凉寂寞,感到非常孤独,她忽然灵机一动,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2.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点拨: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成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放到地面上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娲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绵延下来了。
3.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点拨: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4.科学家告诉我们,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现在又有其他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女娲造人的事是不存在的,“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神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它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与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与客观世界神化的结果。
五、分析形象 探究写法
1.课文中提到女娲是神,你认为女娲是一个怎样的神呢?作者为什么把女娲塑造得更像一个“人”?
点拨: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她人的心理、情感、生活体验等,使她更像是一个勤劳、聪明、具有情感的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作者把女娲塑造得更像一个“人”,正是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广阔的天地,莽莽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喜”或“怒”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象巧妙而富有趣味;“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真情以及快乐。“人”的产生,使女娲有了做母亲的自豪感和欣慰感;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与疲倦,正显现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其塑造的形象充满真实感,女娲身上也充满人性的光辉。
2.找出文中用到夸张的修辞手法的句子,试着说出它的作用。
点拨:课文第十五段,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女娲的神通广大。
3.品读课文,感受想象的魅力。
(1)仔细品味课后练习《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中丰富和补充了哪几个情节。
点拨:丰富了以下几个情节:①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补充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确定人的形象,第一个人被造出来后的情形以及女娲怎样想办法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2)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点拨:我更喜欢课文。因为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而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3)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点拨: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释这个问题了,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会有神话故事存在吗?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探索,以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2.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并阅读《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
(2)搜集其他有关描写“女娲造人”故事的文章,对比课文,看看有什么不同。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练习。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力求让学生既学得好,又学得愉快。因此一开课,便以一个有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并由这个话题自然地过渡到对神话的了解,过渡到课文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感悟、提问、合作探究。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我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想象的丰富与优美之后,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但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还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后续通过学习,能有所改进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