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统编版—语文—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1.梳理烛之武退秦师前后发生之事,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历史事件;
2.能分析郑文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人物的形象;
3.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国以礼”的理念,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
学习活动一 重回历史现场
(一)郑伯为什么会招致重兵围城?
(二)当时的局势如何?
(一)郑伯为什么会招致重兵围城?
“无礼于晋”
“贰于楚”
公子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之:用前训,礼兄弟,天所福也。晋、郑兄弟也,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平王劳而德之,而赐之盟质,曰:‘世相起也。’……文侯之功,武公之业,可谓前训。晋、郑之亲,王之遗命,可谓兄弟。弃此,以徼天祸,无乃不可乎?君其图之。”弗听。(《左传》)
城濮之战。
“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史记·郑世家》)
“郑伯如楚至其师”。“致其师者,致其郑国之师,许以佐楚也。战时虽无郑师,要心本佐楚”。(《左传正义》)
“且贰于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教材
(一)郑伯为什么会招致重兵围城?
“无礼于晋”
公子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之:用前训,礼兄弟,天所福也。晋、郑兄弟也,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平王劳而德之,而赐之盟质,曰:‘世相起也。’……文侯之功,武公之业,可谓前训。晋、郑之亲,王之遗命,可谓兄弟。弃此,以徼天祸,无乃不可乎?君其图之。”弗听。(《左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鼠两端
罔顾亲情
背晋助楚
背弃世盟
(一)郑伯为什么会招致重兵围城?
(二)当时的局势如何?
晋侯、秦伯围郑。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夜缒而出。
春秋列国形势简图
图片来源于教材
重耳主晋
穆公曰:“知之欲急反国矣。”
重耳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惠时雨。”
(《史记·晋世家》)
(二)当时的局势如何?
晋侯、秦伯围郑。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夜缒而出。
春秋列国形势简图
图片来源于教材
(二)当时的局势如何?
学习活动二 品议春秋君王
(一)面对强大的秦晋联军,郑文公怎么办?
(二)秦穆公为什么决定与“郑人盟”,并且在撤兵前“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三)如何理解晋文公所说的“仁”“知”“武”?
鼠目寸光
(一)郑文公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首鼠两端
善用人才
以礼待臣
成效显著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亦去之。
秦晋破盟
秦郑结盟
喜获强援
晋军退兵
烛之武是如何成功劝说的?
思辨之言——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智慧之言——处处为对方着想
①亡郑有险无益。 对比 以退为进
②舍郑有益无害。 以利相诱
③晋君忘恩不仁。 举例 以史为鉴
④晋国无度无厌。 假设
以害相劝
烛之武的说辞无懈可击吗?
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计较利害处,实开战国游说门户。
——林云铭《古文析义》
烛之武的说辞,紧紧抓住亡郑有利晋国而不利于秦国,离间秦晋的关系,使秦穆公改变了主意。他雄辩的逻辑和气势,已经和战国策士游说之辞相类似。
——沈玉成《左传选》
烛之武的说辞无懈可击吗?
①亡郑有险无益。 以退为进
②舍郑有益无害。 以利相诱
③晋君忘恩不仁。 以史为鉴
④晋国无度无厌。 以害相劝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晋惠公 = 晋文公 ?
烛之武的说辞无懈可击吗?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春秋列国形势简图
图片来源于教材
烛之武的说辞无懈可击吗?
秦穆公在想什么?
秦
晋
郑
结盟
联盟
毁盟
(二)秦穆公
以利为先
深具韬略
处事果断
背信弃义
(三)晋文公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春秋列国形势简图
图片来源于教材
(三)晋文公
仁义当头
利益为本
雄才大略
讲究礼仪
学习活动二 品议春秋君王
学习活动三 解码文化基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提出“为国以礼”的理念,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春秋君王
求眼前小利
谋称霸大利
图永霸远利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总结
重回历史现场,评议春秋君王,解码文化基因
1.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历史事件;
2.分析郑文公、晋文公、秦穆公等人物的形象;
3.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国以礼”的理念,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
《烛之武退秦师》能给我们的写作以怎样的启示?
组织严密,前后照应。
起伏跌宕,生动活泼。
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如何理解“谦和好礼”的传统美德?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五年》)
“不学礼,无以立。”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礼义之邦
治国安邦的根本
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礼节
礼貌
礼让
谦
谦虚
谦让
和
和气
和眭
和谐
中和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