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学习目标 1min
1.了解自发过程和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2.知道化学反应是有方向的,知道化学反应的方向与反应的焓变和熵变有关。
自学指导 6min
阅读课本第41-43页,完成课堂新坐标第33页
自学检测 3min
不是。如H2和O2反应需要点燃。
C
C
C
放热
教师点拨 20min
假设你是一名化工厂工程师,需要把一个化学反应投入生产,针对化学反应而言,你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生产的可行性问题
生产的效率问题
产率问题
------反应进行的方向
------化学反应的速率
------化学平衡(限度)
在一定条件下不需外力作用就能自发进行的过程。相反,不会自然发生的(需持续借助外力作用才能进行)过程,叫做非自发过程。
自发过程——
自发过程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
外力指通电、光照等为体系提供能量。不是此过程发生条件。
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热茶变凉
T2 > T1 P2 > P1 h2 > h1 墨滴
Q 气体 液体 扩散
高温处 到 低温处 温度相同为止
高压处 到 低压处 压力相等为止
高水位 到 低水位 水位相等为止
高浓度 到 低浓度 渗透平衡为止
电流方向 高电位 到 低电位
……
这些过程都是自发的,其逆过程就是非自发的.
热量传导
气体扩散
水流方向
渗透作用
(1) (2) (3) (4)
自然界中的自发过程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温度、压强)下不需外界(光、电能等)帮助,就能自发进行的反应。
与自然界中的许多变化一样,化学反应也具有方向性。
如: 化学反应中酸碱中和、铁器暴露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甲烷和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就燃烧、锌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Cu和ZnSO4等。
这些过程都是自发的,其逆过程就是非自发的.
高
水
低
流
思考:
1.从能量角度分析这些自发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2.在一定的温度、压强条件下,有的化学反应也是自发进行的,如何判断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
热茶变凉
对外做功或释放热量
高能状态
低能状态
下列反应能够自发进行。请大家观察焓变(ΔH)与反应自发进行的关系。
ΔH < 0
ΔH= -285.8 kJ·mol-1
ΔH= -216.8 kJ·mol-1
ΔH= -57.3 kJ·mol-1
一、焓 判 据(能量判据)
H2(g) + 1/2O2(g) = H2O(l)
Zn(s) + CuSO4 (aq) = ZnSO4(aq)+ Cu(s)
NaOH(aq) + HCl(aq) = NaCl(aq) + H2O(l)
思考: 所有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
2NH4Cl(s)+Ba(OH)2 8H2O(s)=BaCl2(s)+2NH3(g)+10H2O(l) ΔH>0
结论: 大多数自发反应是放热反应。焓变是决定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小结:自然之法如此神奇,正是很多燃烧反应会遇到“活化能”的壁垒。才使得富含有机物的生命体在富含氧气的大气中没有“自燃”。
思考:对反应条件需要点燃或加热的反应,有同学提出这个过程不能自发,因为需要提供能量,你怎么看?
因为燃烧反应存在“障碍”——活化能,“点燃”的目的是克服反应的活化能,“启动”反应,使之发生。因为反应放出的热量|ΔH|>Ea。使得放出的热量足以满足后续反应的活化能,因此在反应引发后,不用持续加热,也能自发进行下去。
思考:为什么有些放热反应需要持续加热呢?
例如:H2(g)+CuO(s) = Cu(s)+H2O(1) ΔH=-128.5KJ/mol
因为此反应所需活化能很大,而反应放出的热量太少,即|ΔH|Δ
有序
混乱
墨水扩散
固体的溶解
即反应向越混乱的方向自发进行
二、熵 判 据(混乱度判据)
思考:从混乱度分析这些自发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越是有序的状态,越是难以维持
气体扩散
熵:用来衡量体系混乱(无序)程度的物理量,用S表示。
体系越混乱(无序),熵值越大,单位是J mol-1 K-1。
熵变(ΔS):
①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熵值不同,一般规律是:S(g)>S(l)>S(s);S(高温)> S(低温);S(低压)>S(高压)
ΔS = S(产物) - S(反应物)
ΔS>0,熵增反应
ΔS<0,熵减反应
②在化学反应中,气态物质的系数增大,则熵增大。反之,则熵减小
三、熵 判 据(混乱度判据)
① NH4NO3(s) = NH4+ (aq) +NO3- (aq)
② CaCO3(s) = CaO (s) +CO2 (g)
③ N2O4(g) = 2NO2(g)
④ CuSO4·5H2O(s) = CuSO4(l) +5H2O(l)
⑤ Ba(OH)2·8H2O(s)+2NH4Cl(s) = BaCl2(l)+2NH3(g)+10H2O(l)
下列过程均为吸热过程,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自发进行,请分析其共同特点,找出原因。
固体变液体
固体变固体和气体
气体体积增大
固体变液体
固体变液体和气体
生成物微粒的活动范围变大,从有序到无序。即体系的混乱度增大。
结论:密闭条件下,大多数自发反应有趋向于体系熵增的倾向。熵变是决定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另一个因素。
思考: 所有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都是熵增的?
NH3(g)+HCl(g)= NH4Cl(s) ΔS<0
二、熵 判 据(混乱度判据)
三、复合判据(焓与熵复合判据)
室温 冰融化
0 ℃ 水结冰
H2O(l) = H2O (s) ΔH <0 ΔS<0
H2O(s) = H2O (l) ΔH >0 ΔS>0
寻找全面的判据
复合判据:研究表明自由能ΔG=ΔH-TΔS ,化学反应总是向着自由能减小的方向进行,直到达到平衡。
当ΔG<0, 反应能自发进行;
当ΔG=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当ΔG>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思考: 所有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都能在常温下进行?
CaCO3(s) == CaO(s)+CO2(g) ΔH= +178.2kJ·mol-1
高温
三、复合判据(焓与熵复合判据)
ΔG=ΔH—TΔS, 当ΔG<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
必须综合考虑反应的焓变ΔH和熵变ΔS
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一定能自发进行
低温下能自发进行
不一定
不一定
ΔH <0 ΔS >0
ΔH >0 ΔS <0
ΔH <0 ΔS <0
ΔH >0 ΔS >0
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ΔG=ΔH—TΔS, 当ΔG<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
2KClO3(s)= 2KCl(s)+3O2(g)
ΔH=-78.3kJ mol-1 ΔS=+494.4 J mol-1 K-1
CO(g)=C(s,石墨)+1/2O2(g)
ΔH=+110.5kJ mol-1 ΔS=-89.4 J mol-1 K-1
4Fe(OH)2(s)+2H2O(l)+O2 (g)= 4Fe(OH)3(s)
ΔH=-444.3kJ mol-1 ΔS=-280.1 J mol-1 K-1
NH4HCO3 (s)+CH3COOH(aq)=CO2 (g)+CH3COONH4(aq)+H2O(l)
ΔH=+37.30kJ mol-1 ΔS=+184.0 J mol-1 K-1
放热反应的ΔH<0,熵增加反应的ΔS>0,都对ΔH-TΔS<0有所贡献,因此放热反应和熵增加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ΔH<0、ΔS>0
一定能自发反应
ΔH>0、ΔS<0
一定不能自发反应
ΔH<0、ΔS<0
低温下能自发反应
ΔH>0、ΔS>0
高温下能自发反应
利用ΔH-TΔS判据,只能用于判断在等温、等压的封闭体系条件下反应正向自发进行的趋势,即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但它并不能说明在该条件下可能正向自发进行的反应能否实际发生,这个反应到底能不能反应,那还要看反应进行的条件、限度和速率。
例如:金刚石有向石墨转化的倾向。但是这种转化能否发生,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的快慢程度,反应的程度如何,就不是焓判据和熵判据能解决的问题了。
注意
(2) 粗硅的制备:SiO2(s)+2C(s)=Si(s)+2CO(g)。C的还原性是弱于Si的,此反应为什么能够发生呢?
同样是因为熵增原理
(1) 金属钾的制备:Na(l)+KCI(l)=K(g)+NaCI(l)。Na的活泼性是弱于K的,此反应为什么能够发生呢?
拓展2:对几个特殊反应的再认识
主要是因为Na的沸点高于K的沸点。我们可以控制反应温度,使K沸腾为气体,Na保持液体。从而使反应熵值增大,即 S>0,以利于反应自发。
工业冶钛:
①TiO2(s)+2Cl2(g)=TiCl4(l)+O2(g)
ΔH = +161.9KJ/mol ΔS=-38.4 J·mol-1·K-1
②Mg+ TiCl4=Ti+ MgCl2
拓展3: 工业上“改造”反应
2C(s,石墨)+ O2(g) = 2CO(g)
ΔH = -110.5KJ/mol ΔS=+89.7 J·mol-1·K-1
TiO2(s)+2Cl2(g)+2C(s,石墨) = TiCl4(l)+2CO(g)
ΔH = -59.2KJ/mol ΔS=+141.0 J·mol-1·K-1
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
可以利用反应的焓变和熵变来综合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室温时,ΔG=ΔH-TΔS ≈-687.9 kJ·mol-1<0,能自发进行。
加快反应速率。
A
该反应的ΔH-TΔS ≈-69.7 kJ·mol-1<0,可自发进行,能用于消除汽车尾气中的NO
能
随堂评估自测
D
A
A
B
不能
能
1111.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