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船的鸟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我”对翠鸟、小狗的细致观察,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提炼观察方法;
3.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初试身手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所得。
【教学重点】
聚焦对翠鸟、小狗的细致观察,提炼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观察小妙招,调动多感官进行观察,运用到初试身手小练笔中。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回顾美文,明确目标
导语: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专注积累了不少有新鲜感的句子,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一起合作读句子。
(一)师生合作共读,感受秋韵
1.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黏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听听,秋的声音……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3.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二)发现作者笔下秋天的特点
师:作家笔下的秋天可真( )?
预设:美丽 .好看.五彩缤纷……
(三) 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从罗丹的名言引出单元的主题
出示: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设疑激趣,解读名言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预设:想要发现美,需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去发现。
师:发现美必须先学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发现“观察”的秘诀。
3.出示课题,疏通“搭”字
【设计意图:用本单元的导语“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导入本课,让学生明白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故作神秘:“我们就来发现“观察”的秘诀”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跃跃欲试中进入阅读。】图片
板块二:制作名片——提取基本信息
导语: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瞧一瞧,边阅读边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观察这只鸟。
(一)初读课文,疏通大意
师:喜欢它吗?让我们给它设计一张名片!
1.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出名片对应信息。找到后与同桌对比交流,谁找的更准确。(课件出示名片信息)
名称:( )
外貌特点:( )
特长:( )
遇见地点:( )
2.学生自主学习后汇报提取信息:
名称:翠鸟
外貌特点:颜色美丽/鲜艳
特长:捕食迅猛
遇见地点:船上
(二)借助名片,概括全文
1.学生自主概括。
2.老师带学生一起梳理概括。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对抓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提供一个设计名片的载体,引导学生能快速概括出课文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板块三:制作名片头像 学会观察
导语:名片基本信息有了,现在还需要一张头像,让我们给它找一张合适的头像吧!
1.自读课文,那一段可以帮我们为翠鸟设计出微信头像。(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2.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对翠鸟外形都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观察?都观察了什么?
(作者的观察是先整体后部分,先整体看到是一只彩色的美丽的鸟,又分别观察了翠鸟的羽毛.翅膀和嘴巴。)
(作者主要抓住翠鸟身上的颜色进行细致观察。)
(作者还把翠鸟和鹦鹉进行了对比,突出翠鸟更美丽。)
3.师小结提炼观察要点——观察要有序.要细致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认识“细致观察”的第一篇文章,要通过阅读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这份细致所在及其表达效果,初步了解观察要有顺序要细致观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的意识,提升观察和描写的能力,既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和方法提升。】
板块四
学方法、记方法。
(1)运用了听觉。
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 板书:听 我们在这沙啦沙啦的雨声中一起来朗读。
(2)动用了视觉。
师提问:作者还用了哪些感官呢 作者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翠鸟,请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板书:看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作者观察了翠鸟哪些不同部位的颜色 用“ ”画出来。(彩色、翠绿、 蓝色 、红色)
作者第一次看到翠鸟时,就发现翠鸟身上的颜色很鲜艳。颜色鲜艳翠鸟的什么,特点。这是作者送给我们的第一个观察小妙招——找特点。板书:找特点
(3)师:再来看,请问作者写翠鸟的外形一共写了几句话 生:三句
师:我发现后两句交换后,也能读。请你读。
将“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与“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交换。师:你觉得这两个句子可以交换吗 生交流
师:哦,现在我才发现,原来,作者的观察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先看的是整体,再到细小的局部。从整体到局部,这是作者送给我们的第二个观察小妙招——按照一定的顺序。搭船的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填写名片资本资料,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动作的语句,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通过体会作者对雨声的观察,联系之前学到的其他感官观察方法,体会作多感官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读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动作的语句,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难点
品读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动作的语句,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过程
第五单元用了这句话,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很平常,平常的才是真理。这个单元让小朋友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的。又是体会作者,作者就是作家,作者怎样留心观察,就是去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第一板块:基础能力:文章里有什么?
文章写了什么?孩子们一定要知道课文里面有什么。
1 一件事。作者和他的妈妈,他们两个搭船回家。(第一段)
2 写了一种天气。雨天。(第一段)
3 一只鸟停在船头,这就是搭船的鸟。(第二段)
4 作者的思考(第三段)
5 一只鸟,捕鱼。(第四段)
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有一种基础能力,至少要知道文章中有什么。
第二板块:探索,你读完这篇文章,探索作者为什么要去写这篇文章?我们这个单元说的是要注意观察,这是作者在回家路上的观察结果。退回到最本真的状态,作者他为什么要去写回家的时候遇到这只小鸟呢。作为当时的孩子,是为了告诉你,看,我观察的很厉害吗?他到底是为什么?
1 发现他自己很喜爱的东西。
2 这只鸟太漂亮了,带来了一些惊奇感。
3 好奇。鸟非常的特别,以至于妈妈告诉他这是一只翠鸟。
这是我们的第二步,我们一定要去明白,作者到底为什么要跟我们分享这么一回事。
文中共讲了5个内容,作者主要和我们讲一个很惊奇,很有意思的发现。我们会发现(回到第一板块),作者和妈妈搭船回家不是那么重要,有一个天气下雨,不是那么重要。这只鸟停止船头,这个很重要。因为作者要跟你分享他的喜爱,惊奇,他一定要把鸟写的很具体。他一定要告诉你,我当时也是吓了一跳,百思不得其解,4号也重要。你们都不懂,这只鸟特别酷,他会捉鱼,所以3、4、5(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特别重要。
如果教这一课的老师,看见一个教一个,看见一处教一处,你就是不懂得选取教学点。当我们的老师,一读到第一段就美美地读一读第一段,就鸡皮疙瘩。第一段就是一个朴素的叙事,不用读得美美的。郭风就是一个老艺术家,文字的精炼,深邃,不是美美地读可以搞定的。他就是告诉你回去了,下雨了,就行了。这不是重点。这一路没有鸟的话,这一路就是很闷的一条路。我会告诉孩子,我们把这件事读顺就行了。沙拉沙拉地响,没什么好讲的。在不需要用力的地方就不要用力。
探索到底为什么要写。不是见到一个比喻教一个,见到一个沙拉沙拉拟声词教一个,不要问学生什么是蓑衣啊。
第三板块:探索,作者是怎么做到的。(第一步,基础能力。第二步,读完后要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要和我们分享什么。前两步都是总的理解和把握。第三步,就是转折。这样教学符合起承转合。第一步,有什么。第二步,你感受到什么,找到一个教学点。接着我们要探索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这只鸟很惊奇很可爱的呢。)于是我们要回到文章中去思考了。他重点突出了鸟的样子,写了自己的迷茫思考,又写了自己的惊喜发现。最后妈妈说这是翠鸟,也没多讲,就结束了。作者重点写了鸟的样子,自己见到鸟的时候想法。自己看到鸟捕鱼,这三个部分让我们感受到,这只翠鸟真的好神奇啊。于是,接下来我们就要在神奇处好好琢磨。我们所有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神奇处好好琢磨。
怎么琢磨呢?当孩子初读完全文后,我们可以问他,你觉得这里最神奇的是什么呢?翠鸟。那我们先来看看翠鸟是什么样的。于是重点读第二段。我们会问问孩子,你看他写的时候,用了非常精准的词语。而且用精准的词语写出了翠鸟的色彩。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翠鸟和我们熟悉的鹦鹉的差异。他还补充了一个细节,让我们的理解更加的完整。就这三步,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有了一个图像,这就是翠鸟的模样。
我们要重点多琢磨这个部分。这个部分不是说:老师我知道了,翠鸟是翠绿色的;老师我知道了翠鸟有蓝色的翅膀;老师我知道了,翠鸟有红色的嘴。这些翠绿色、蓝色、红色的嘴都是信息,不需要你发现什么。什么叫发现?关键处要发现。我们要带孩子感受精准的词语。你注意,翠鸟是什么颜色的,翠绿色吗?不是。是翠绿色翅膀带着蓝色。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有很多词语是很精准的,例如带着。什么是带着呢?对比为什么用鹦鹉来对比啊,因为在作者那个时代大家都是养鹦鹉的。为什么用鹦鹉来对比,因为鹦鹉是大家都认为的人世间我们能看到的最美的鸟。所以他就用鹦鹉对比。第三,为什么要补充说一句啊?你为了让人家加深印象,你缺什么补什么就完了。这就是流水账,这叫高级流水账。大作家写着写着,就是我发现翠鸟有一只红色的长嘴,他才补充说了一句。这才把握了这一段的教学点,三个教学点。第一:精准的词语。第二,对比的方法。第三,补充的细节。
(我们刚才的教学:第一步,读完之后有什么,先梳理一下。第二步,探索为什么要写这个,作者告诉你有一个惊奇的发现,我回家路上看到翠鸟啦。第三步,你看到翠鸟,翠鸟什么样。这段话你读完之后是怎么知道翠鸟的)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段,他为什么突然写一段自己的想法呢?(很多老师都这么问:第三段写的什么呢?对,作者的心理活动。他心里想写什么呢?第一,想翠鸟是什么时候飞来的。第二,想他站在这里多久了。第三,想他在做什么。第四,想他是否跟我们一起去外祖父家呢?作者一共想了四件事,所以作者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但是作者这篇文章就是告诉他的惊喜的,我不在乎这一段是不是写心里,而是会问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莫名其妙要加入一段心理描写。我全部问在写法上了。这段明摆着写心理,你就不要问这段写了什么。我会问:同学们,为什么这里写的好好的,要加入一段心理描写呢?要一问再问,不停地追问,问四个问题呢?这种问题问出来,小朋友才在真正动脑筋。为什么要加入心理描写,如果我是作者,我会告诉你,我在回家路上看到一只翠鸟,然后我告诉你,我当时看到这只翠鸟,我感到非常惊讶。于是我就和你说了一大段我当时的心情,我要告诉你我有多惊讶。所以我当时心理满满的都是问题,因此我不能忘记的是我当时我心理冒出的所有问题,所以我就写写写,我要和你分享我的喜爱,我的惊奇,我发现的特别。这个问题的答案出来了。你一定要记住,我们为什么要去写他,为什么要去讲他。而且从哪个角度去讲,相当重要。作者生怕读者感到很意外,生怕读者错过了,生怕读者只注重表象,而没有跟着我一起感受惊喜。所以用一大段写了四个疑问,这就是作家,作家就是为了目的去写的。
什么叫形散神不散,神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体意识。学生会不会回答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会思考。我问的问题学生会回答就不是问题了,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提出这个问题,学生有各种猜测。这就是当时作者真正的心理,作者生怕这种心理没有跟你分享,不能让你知道他当时看到翠鸟有多么惊奇,多么开心,多么惊讶,所以他把当时一连串的问题写在这。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出好奇。
我们再梳理一遍。第一,读文章,这篇文章有什么。小孩能够说出有什么就是基础能力,是总的理解课文。第二,除了有什么,还可以问感受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并不是没事干。为什么作家去外公家的路上要写这篇文章。作家很可能经常和妈妈一起会外祖父家,或者不至于是这一次,坐着船,也淋过雨,但是这一次不同,他惊奇地发现翠鸟。他非常喜爱,少年想要跟你分享,这是我们说的第二环节,探索为什么要写。于是,少年要跟你分享惊奇喜爱,我们的教学点就出来了。
第四板块:观察动态捕鱼 体会细致观察
导语:想不想让名片更吸引人?有一种创新叫做动感,要是让它动起来就更棒了——一起来制作翠鸟捕鱼动态图!
(一)齐读段落,划分捕鱼阶段
预设:第一阶段:冲进水里,第二阶段:衔鱼出水面,第三阶段:船头吞鱼。
(二)对比文字,体会“迅猛”
1.出示原文和修稿后的句子,师生共读,感受差别
(1)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
它飞进水里,不见了。
(2)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
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含着一条小鱼
(3)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它站在船头,把小鱼吃了下去。
2.小组活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原文和改过的句子那个更好?并说出理由。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原文中的句子描述更准确,作者之所以描写的这么准确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描写的生动准确。)
3.以填空的形式朗读背诵,再次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它( )( )进水里,不见了。可是,( ),它( )起来了,红色的长嘴( )着一条小鱼。它()在船头,( )把小鱼( )了下去。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聚焦文中的动词和表示时间的词,边读边想象画面,在对比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刻感受细致观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