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2022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生 物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每题2分,共50分)
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细胞膜将内环境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只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关
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受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影响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图中甲为红细胞,A、B、C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图中A代表组织液,可为甲提供氧气和养料
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
A、B、C的pH稳态与内环境中的某些离子有关
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要通过内环境
3.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生长激素、O2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5.根据如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 程b和c更为重要
②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含量稳定不变
④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第 1 页 共 8 页
A.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6.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2.5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能通过肺泡进入
血液,进入人体神经组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 2.5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发咳嗽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内时并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C.PM 2.5进入内环境后会对人体神经组织产生危害
D.PM 2.5中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会导致血浆pH明显下降
7.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元是神经细胞
B.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功能
C.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D.神经元的细胞体上的树突就是神经末梢
8.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
B.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外周神经系统
C.脑和它所发出的神经构成中枢神经系统
D.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9.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实验过程中,“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属于假说内容
B.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型,且比例接近1:1”
C.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中,F1的表型否定了融合遗传
D.大豆、果蝇、大肠杆菌的遗传可遵循分离定律
10.下列不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的是( )
A.心跳加快 B.消化液分泌加强 C.心跳减慢 D.胃肠蠕动加强
1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包括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B.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C.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D.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1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 B.刺激 C.反射弧 D.条件反射
13.下列反射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第 2 页 共 8 页
A.下落的灰尘引起的眨眼 B.看见酸杏引起唾液分泌
C.婴儿吃奶时的动作 D.针刺上肢引起的缩手
14.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损,而其他部分正常,感受器受到刺
激后将表现为( )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能力
C.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D.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15.弗吉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受损的外周神经系统能够自我修复,神经系统是由神经
细胞组成的。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D.一个神经细胞只能有一个树突
16.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接
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
刺激 E点,在 D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17.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ATP的合成和水解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18.下图所示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与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 c 的局部放大图像
第 3 页 共 8 页
C.图乙中 b 受损的情况下,刺激 a 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D.图乙中的 X 所示神经纤维属于传入神经
19.肉毒杆菌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一种细菌毒素蛋白,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美容医疗中通过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素以达到除皱效果。肉毒杆菌毒
素除皱的机理最可能是( )
A.抑制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
B.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C.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
D.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肌肉收缩
20.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
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B.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
C.若图2中C为兴奋性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
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为负
D.图2中C物质的释放必须依赖于图1中的物质A
21.5-羟色胺是一种与睡眠调控有关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还与人的多种情绪状态有关。如
果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数量不足,将会引起抑郁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B.5-羟色胺是小分子有机物,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C.氯西汀可以减缓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清除,故可用于治疗抑郁症
D.麦角酸二乙酰胺特异性阻断5-羟色胺与其受体结合,故会加重抑郁症
22.下列关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头面部代表区的位置在中央前回的下部
B.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C.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中部引起下肢的运动
D.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23. 排尿是人和高等动物具有的一种反射,在幼儿时
期不能随意控制,而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下列关于排尿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A.排尿反射是经后天学习建立的条件反射
B.成年人和婴幼儿产生排尿意识的场所不同
C.成年人控制排尿和憋尿的神经递质种类全部相同
D.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的低级中枢
第 4 页 共 8 页
24.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5.下列关于高中生物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科学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C.遗传定律的发现、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究历程、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D.细胞学说是由罗伯特·胡克、施莱登、施旺等科学家建立的,主要运用观察法分别对植物、动物的细胞进行独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全归纳法建立了细胞学说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50分)
26.(18分)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
环境是[ ] 和
[ ] 。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
式是 ,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
吸的第 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之间
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 、HPO4 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内环境 的稳定有
重要意义。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
血液pH ,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 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
稳定。
(5)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的
调节下进行。
第 5 页 共 8 页
27.(6分)下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脑啡肽,脑啡肽具有镇痛
作用。请回答问题:
(1)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神经冲动)以 形
式沿着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引起突触小体内的
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乙酰胆碱。
(2)乙酰胆碱与b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膜上
的 结合,产生的兴奋最终传导到 ,
产生痛觉。
(3)请你根据上图,尝试阐释脑啡肽的镇痛机理:
。
28.(14 分)图1 是某反射相关结构示意图,图2、3 是图1 中某些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图1中,①结构的名称是______,作用是______。能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 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____]______。
(2)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两大类。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
为______,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在反射弧中兴奋的
传导是______(单/双)向传导的。
(3)图中能构成内环境的是______(填序号);⑦与⑥相比,成分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是______。C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填序号)。
(4)图3表示的结构称为______,兴奋在其中的传递方向可表示为______(用箭头和图
中字母表示),原因是 。
29.(6分)某雌雄同株的二倍体植物的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和粉红色,受A/a、B/b基因控制,其花色控制途径如图所示。植株茎的高度由 C/c 基因控制。如表是某小组用 8
株植株所做的4组杂交实验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 6 页 共 8 页
组别 亲本组合 F1的表型及比例
甲 红花×红花 紫花 红花 粉红花 白花
3/16 6/16 3/16 4/16
乙 高茎×高茎 高茎 矮茎
3/4 1/4
丙 紫花高茎×白花矮茎 全为红花高茎
丁 粉红花高茎×紫花高茎 全为红花高茎
(1)针对花色基因的遗传而言,该植物种群中,开粉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甲组红花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2)若只考虑植株茎的高度,让乙组杂交子代中的全部高茎植株自交产生F2,F2中的全 部高茎植株自交产生F3,则 F3高茎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3)为了探究C、c基因与A、a和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该小组进行了假设, 其提出的假说之一是:A、a基因与C、c基因可能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b基因在另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小组最多还能提出__________种合理的假说。
从表中选择植株做亲本,设计一组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假说的正确性(不考虑互换及突变)。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 ,则假说一正确;否则,假说一错误。
30.(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1896年,Sherrington C.S.把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机能接点命名为突触。在20世纪30 年代,对于突触之间是电学传递还是化学传递曾发生过争论。Loewi Otto等科学家用实
验证明突触之间存在化学传递。Furshpan和Potter在 1959年首先指出在螯虾的可兴奋
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使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鳌虾腹神经节内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如 图 1),他们发现了神经元之间介导动物逃避反射的电突触。
图1
第 7 页 共 8 页
电突触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中,在动物的逃避反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哺乳
动物的神经系统和视网膜中,电突触主要分布于需要高度同步化的神经元群内的细胞之间。 形成电突触的两个相邻细胞间的距离特别小,两侧的神经元膜上都存在一些贯穿质膜的蛋
白,称为连接子。突触前膜和后膜上的连接子相对形成缝隙连接(如图2)。连接子中间
形成一个通道,允许小的水溶性分子通过。通过连接子,许多带电离子可以从一个细胞直
接流入另一个细胞,形成局部电流和突触后电位。在化学性突触,从冲动到达突触前膜至
突触后细胞出现电位变化,有接近1ms的延迟(即突触延迟)。电突触没有延迟,电流瞬
间从一个细胞传递到下一个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电突触的传递是双向的。
图2
(1)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释放 (如乙酰胆碱等),经扩散通
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从而在化学突触间传递信息。
(2)填表比较电突触与化学突触传递兴奋的差异。
(3)在图1所示实验中,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发现 ,研究者据此提出“在螯
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的假设。
第 8 页 共 8 页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2022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生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5 DABAC 6-10 D D C DA 11-15 C A BDA 16-20 B DC BC
21-25 B C DB 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8分)(每空2分)
(1)②血浆 ③组织液 (2)自由扩散 三
(3)②中蛋白质含量高于③ (4) pH 降低 NaHCO3 (5)神经--体液--免疫
27.(6分)
(1)电信号 突触小泡 (2)受体 大脑皮层
(3)脑啡肽被c神经元释放后,作用于a神经元,会引起a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的量下 降,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28.(14分)
(1)感受器 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③神经中枢
(2)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 内正外负 单
(3)⑥⑦⑨ 蛋白质 ⑦
(4)突触 E→F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
膜(2分)
29.(6分)(1)AABB 、 AaBB(或A_BB,不写全不得分) AaBb
(2)7/9
(3)2 用丙组 F1自交,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F2表现型比例为 紫花高茎:红花高
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3:6:3:4
30.(6分)
(1)神经递质 受体
(2)①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通过缝隙连接而连接起来 ②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或
单方向的) ③快
(3)没有突触延迟
第 9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