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写于他被贬谪到扬州之后,与白居易相遇并共同饮酒时。诗歌表达了刘禹锡对自己被贬谪的遭遇的感慨和对白居易的酬谢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朗读、翻译、赏析等方式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二、核心素养
-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能够理解刘禹锡的遭遇和情感,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能够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刘禹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诗歌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翻译法:通过翻译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赏析法:通过赏析诗歌,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讨论法:通过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理解刘禹锡的遭遇和情感,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播放《送别》歌曲,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 介绍唐代文化背景和刘禹锡的生平,为学生理解本诗奠定基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其文化背景丰富多彩。在唐代,诗歌创作达到了巅峰,众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在这一时期出现。这些诗人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不衰。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生于公元772年,去世于公元842年。他是唐朝时期的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因此他从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他聪明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贞元九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后来,他因为参与了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而被贬为朗州司马。在被贬期间,刘禹锡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贫苦生活的心情和对修道求真的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二、朗读诗歌
-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三、翻译诗歌
- 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翻译诗歌。
- 小组内交流,讨论翻译中的问题。
- 指名学生翻译,教师点评和纠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朝刘禹锡的诗作。
全文如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如下: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本诗显示刘禹锡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四、赏析诗歌
- 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赏析诗歌。
- 小组内交流,讨论赏析中的问题。
- 指名学生赏析,教师点评和补充。
-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赏析诗歌中的比喻、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佳作。在诗歌中,刘禹锡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用典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首先,诗歌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刘禹锡将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被贬谪后的无助和失落。同时,他也将新的事物比作“千帆”和“万木”,突出了新事物的生机和活力。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表达了刘禹锡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其次,诗歌中还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刘禹锡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与“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与“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与“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这些对仗不仅使诗歌更加工整美观,而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诗歌更加易于诵读和记忆。
此外,诗歌中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刘禹锡在诗歌中运用了多个典故,如“闻笛赋”、“烂柯人”、“长精神”等。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而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诗歌更加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情感表达方面,刘禹锡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被贬谪后的失落和无助,以及对新事物的敬畏和赞美。他通过比喻和对仗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
在主题方面,刘禹锡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以及对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的认识。他认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他鼓励人们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这是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和文化价值的诗歌。刘禹锡通过比喻、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主题融入到诗歌中,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五、讨论诗歌
- 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 小组内交流,讨论理解中的问题。
- 指名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和补充。
-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刘禹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六、课堂小结
-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 学生自主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 教师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赏析本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七、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本诗。
- 尝试自己创作一首送别诗或表达乐观向上精神的诗歌。
【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朗读、翻译、赏析和讨论四个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听讲,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主要从背景介绍、朗读、翻译、赏析和讨论五个方面展开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我采用了朗读法、翻译法、赏析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方法,旨在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在本堂课中,学生表现积极,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朗读环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翻译环节,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在赏析环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在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理解刘禹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在本堂课中,虽然学生表现积极,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朗读环节,部分学生读音不够准确,需要加强朗读训练;其次,在翻译环节,部分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相关训练;最后,在赏析和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思考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和启发。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加强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加强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思考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我也将注重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