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3.1课《迷娘(之一)》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3.1课《迷娘(之一)》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4 00:1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这是一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
这是一首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这是被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上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的诗歌……
1、了解歌德,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体会诗歌的意象的内涵。
3、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
4、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学习目标
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
【资料拓展】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指十八世纪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阶段。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了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作家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歌颂“天才”,主张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
《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 迷娘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沦为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这首诗音韵优美,感情深挚,是歌德抒情诗中最著名,也流传最广的一首。从小说发表至今感动了无数读者,是被贝多芬、舒伯特等多位著名作曲家,谱曲达上百次的诗歌;是被海涅称为“—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二、作品简介
小说一共分为八卷。第一卷讲述的是出身市民阶层商人家庭的青年威廉·迈斯特与玛利亚娜的爱情。
第二卷威廉离开了原生家庭,踏人社会,视角由私人领域转入公共空间。威廉遇到露天戏台和流动戏班,偶遇雷提斯剧团的金发女演员菲莉涅,为神秘的异国女孩迷娘赎身,又邂逅了有着不可言说之秘密的竖琴老人。他出资买舞台道具赞助雷提斯的剧团,并答应迷娘永远把她留在身旁。威廉渐渐脱离了商人的身份,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交往。
二、作品简介
第三卷以迷娘的意大利之歌作为开头,接下来则叙述了威廉与贵族的第一次接触。他一方面爱慕着伯爵夫人,一方面又在市民家庭生活与贵族城堡生活的冲突和落差之间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第四卷与第五卷集中叙述了威廉排演莎士比亚戏剧的经过。剧团在路上被盗寇侵袭,威廉在昏迷中见到了英姿飒爽、仪容秀丽的丛林女骑士,产生朦胧的恋慕之情。伤愈后,威廉投奔拥有固定剧场的好友赛罗,并在赛罗的剧团实现了演出《哈姆雷特》的愿望。此后,赛罗的剧团内部产生了分歧,赛罗与妹妹奥蕾莉的矛盾更是将冲突推向了更高级别。感情偏执热烈的奥蕾莉最终身心都被疾病纠缠,临终前托付威廉一封信,嘱咐交给昔日恋人罗塔里奥。
二、作品简介
在第七卷与第八卷中,威廉见到贵族罗塔里奥,受到厚待并住在了庄园,结识了塔社的成员,此时威廉已经意识到旧的贵族等级界限的松弛和新时代变革的迫切需求。在此期间,威廉认识了富有管理才能且精明能干的女子特蕾萨,并重新遇见了丛林女骑士娜塔莉,与娜塔莉相爱,而已经长大成人的迷娘也对威廉产生了愈发强烈的爱意,但因为无法得到而忧郁致死。最终威廉与娜塔莉结成佳偶。
二、作品简介
从整体来看,《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一部覆盖了德国18世纪70年代社会各阶层,囊括艺术、政治、宗教各种领域的小说,其内容之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在这部小说中,歌德塑造了形形色色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迷娘这一人物形象尤其引人关注,她以象征和喻义的形式反映了歌德对艺术本质的解读和对意大利民族性格的感受。她来自意大利却流落到德国,终生都渴望回到祖国,却因为对威廉的爱和对故乡的渴望双方都无法实现,最终郁郁而亡。
二、作品简介
歌德通过迷娘的高贵出身反映了他从德国视角感受到的意大利的文化优越;通过迷娘的虔诚表现了德国人对意大利宗教基调的感知;通过在诗歌中描写迷娘儿时的成长环境体现了意大利人文与自然环境的相得益彰。她是小说主人公威廉·迈斯特在艺术成长过程中的指示剂,她的身上寄托了歌德对意大利的渴望、想象与现实感受。歌德用温柔的笔触和饱满的激情刻画了迷娘这个悲剧人物,同时也反映了歌德对“意大利”这一跨越地域、文化、宗教的概念在情感上的赞叹和文学上的升华。
三、迷娘其人
迷娘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小说中,迷娘的姓名不详,只因第一次自我介绍时说“人们叫我迷娘”,故而大家都以“迷娘”一词称呼她。她是意大利边境总督的侄女,父母是一对相爱的贵族兄妹。迷娘的母亲目不识丁,但性格却如百合般纯洁无瑕,她与同父同母的兄弟相爱,生下了迷娘,被神父和周围亲友视为罪孽。
背景知识
三、迷娘其人
迷娘自小不善言谈,但动作灵敏、歌声动人,她喜欢蹦蹦跳跳,模仿钢索艺人的表演,喜欢坐在邻居家的门柱下,跑进厅堂去看大理石像。后来她被拐走,离开故土,在马戏团里备受折磨和虐待,经常被无情地用鞭子抽打。直到后来威廉把她赎买出来才结束了被虐待的日子。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 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背景知识
三、迷娘其人
迷娘第一次在小说中出场,就因为身份不明、性别模糊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她说着混杂着意大利语和法语的德语,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也不知道自己的姓名,只说“他们叫我迷娘”。“Mignon”一词本为法文,含有“宠儿、心爱的人”之意。小说对迷娘的外貌特征描写也因为她身量不足、形容尚小而没有形成鲜明的性别特征。此外,迷娘一直要求威廉为其买男装,总是避免让人对她有一个直观的性别判断。这种“雌雄同体般的特质”让迷娘的身份更显得玄妙和隐秘,使人不禁感到,她不仅是一个单薄的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种奇妙而神秘的异域风情和异域性情,具有超越个体的更为深刻的象征意义。
这首诗出现在小说第三卷第一章,当时威廉已经决定要离开那个令他迷惘的戏班团体,可也舍不得迷娘,决定以父亲之责带她上路。在确定能否继续跟随威廉同行的前后,“迷娘”表现出了极大的反差,前是痛楚难忍、四肢痉挛、全身瘫痪,可想而知威廉的离去对她来说是巨大打击;后是满脸欣喜,心神安定。平日沉默的“迷娘”在颠沛流离之后形成了隐秘的性格,在此之前她对自己心事绝口不提,这是“迷娘”第一次对威廉吐露心声,在歌中她描绘了记忆中曾经生活的故乡意大利。
这首诗写于1782年11月至1783年之间,亦即歌德前往意大利之前,因此可将其看作歌德对素未游历过的南方国度的想象。其中虚构与想象的成分胜过了作者对意大利的真实了解,比如对第三节艰险路途的描写则主要借鉴了他1775年和 1779 年的两次瑞士之旅。1775年,歌德在日记中曾经这样描绘瑞士的山区(阿尔卑斯山)景象∶
“雪、光秃秃的悬崖、沼泽、飓风、乌云,瀑布声深寂萧索,驽马奔啸,荒芜如临死亡之渊,其上白骨横陈。雾气氤氲的湖面……那里大抵被称作龙潭。”
活动一 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1.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把握节奏、做到抑扬顿挫
2. 齐读,谈谈诗歌可能表达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迷娘(之一)
歌德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自由读,谈谈诗歌情感
活动二 品读意象,探究诗情
1、勾画意象,赏析意境,分析情感。(诗歌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内容 意象 意境 情感 技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内容 意象 意境 情感 技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宁静美好
思念故国
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
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
明亮宏伟
高远险峻
眷念故国
坚定返乡
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反复
2、诗歌第一、三节全选用的自然风光,而第二节却全是人文景观。那么,这一节描写的人文景观有怎样的特点?诗人写这样的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① “圆柱成行,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这些对建筑的描写,不仅展示了意大利这个崇尚艺术的国度自然美之外的文化美,还示了它历史的悠久、厚重和辉煌。
②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诗中将大理石立像拟人化,它们“凝望”迷娘,怜爱迷娘,关心迷娘。传达出深沉的情意。连大理石立像都对迷娘表示哀怜,从侧面表现出迷娘在异国受了委屈,需要向条人倾诉。
③通过写迷娘对熟悉的建筑和雕塑的怀念和遐想,抒发了她强烈的思乡之情。
3、如果诗歌主人公情感的倾诉对象是一个人,怎样理解“爱人”“恩人”“父亲”这种人物称呼的转换在抒情中的作用?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这种称呼的转换实则表现出迷娘内心情感的无比深挚热烈和复杂哀婉。
“爱人”出现在第一节,毫无疑问迷娘深爱着他;转而称呼他为“恩人”“父亲”则意味着迷娘对他深深的爱恋无法实现或难以有结果。
“父亲”和思乡之情高度融合为一体,使爱情、恩情、亲情和思乡之情在融合中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从而收到深沉含蓄、哀婉动人的审美效果。
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内心对倾诉对象的情感复杂、真挚,既美好又哀婉。同时,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具有多重内涵的情感。
这首诗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这种特点有什么好处?
活动三:探究诗歌手法。
①在表现手法上,三节诗都采用了反复手法。每一节诗的末尾用祈使句“随你前往!”赞美祖国,显得亲切自然而真实。全诗三节出现了六次“那……”,强调了迷娘渴望返回家乡的迫切心情。
②从结构上看,三节诗采用了同一结构形式,每小节末尾三行反复出现,不但增强了诗意,且构成优美的旋律。
③从语言上看,善于汲取民歌的营养,用语朴实且富于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回乡路途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对恩人的复杂情思,寄托了作者歌德对意大利的向往。
归纳主旨
米丽容歌
马君武
君识此,是何乡?园亭暗黑橙黄。
碧天无翳风微凉,没药沉静丛桂香,
君其识此乡?归欤归欤,愿与君归此乡。
君识此,是何家?下撑楹柱上檐牙。
石像识人如欲语,楼阁交错光影斜,
君其识此家。归欤归欤,愿与君归此家。
君识此,是何山?归马识途雾迷漫。
空穴中有毒龙蟠,岩石奔摧水飞还,
君其识此山。归欤归欤,愿与君归此山。
比较杨武能的译文《迷娘(之一)》与马君武的译文《米丽容歌》的异同。
注:
杨武能出生于1938年,1960年开始发表译作,《迷娘曲——歌德抒情诗精粹》杨武能译本于1991年首次出版。
马君武译文约译于1904年,发表于1914年。
比较鉴赏
相同之处:整严的结构、复沓的手法、和谐的韵律、思乡的情感等。
不同之处:①语言风格不同:《迷娘》是现代诗歌,而《米丽容歌》约译于 1904 年,语言是古雅的。
②所选意象差异很大。《迷娘》中,“柠檬花、桃金娘、月桂”,相对于“没药、丛桂”,前者是意大利特有的景物,而后者是中国人所熟悉的景物。“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相对于“楹柱、檐牙”,前者是意大利典型的建筑风格,而后者是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驴儿”相对于“归马”, “马”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抒写离别之情,“归马”很符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思想主题。
③个别词语选用也有差别。例如,在“前往前往”与“归欤归欤”,后者带有明显的中国元素,让人立刻想起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游子归乡”。
④前者人物称呼的内涵更丰富。马君武的译文中都称“君”,带有明显的“五四”白话诗歌前的时代特色,而在杨武能的译文中,则出现“爱人、恩人、父亲”,甚至还有抒情主人公“我”。杨武能译文中人物称呼的内涵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丰富。
比较杨武能的译文《迷娘》与马君武的译文《米丽容歌》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