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专练-------《屈原列传》
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
B.平伐其功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疏:疏远。
D.明道德之广崇明:光明。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A.①治乱之条贯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B.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D.①为楚怀王左徒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起初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心生怨恨,写下了《离骚》。
D.面对渔夫的劝说,屈原宁可投入大江,也不愿让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项襄王,项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7.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熟悉。
B.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另
D.屈平属草稿未定。属:写作。
8.下列各项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屈原品行高洁,忠君爱国。屈原是楚王的同姓,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为楚国竭忠尽智,其高尚节操可与日月争光。
B.屈原才干突出,而被奸臣嫉妒。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进谗言并疏远了屈原。
C.屈原抒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内心充满怨恨而赋诗抒情。
D.屈原品行高洁,至死不渝。他被流放后,渔父在江边劝他与世俗相合,但他宁死坚守节操,最后抱石投江。
9.下列各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其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B.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D.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春秋、战国时期有时指权势贵族豢养的门客,有时指他国使者。
B.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最高官衔,执掌一国国柄,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C.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贬后任此职。
D.赋,古代文体。文中指以屈原为代表的“骚赋”,如班固的《两都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因为才高被小人陷害。他担任左徒职务,才华横溢,很受怀王信任,因遭到上官大夫的嫉妒和陷害,被疏远。
B.屈原具有前瞻的眼光。在怀王将赴秦约之前,他预见到怀王此行危机四伏,劝说怀王不要出行,但不被采纳。
C.屈原高洁而不同流俗。他被降职,遇到渔父,劝说他要随波逐流,但他追求高洁品格,宁可选择怀石投江而死。
D.屈原是楚国辞赋鼻祖。他死之后,因爱好文学擅长辞赋而著称的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以他为学习效仿榜样。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5.通读选文,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
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乎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①将去此而沉吟。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②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③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逝:发语词②九关:九重天门③黾勉:努力,竭力
文段二: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冀:希望
B.贤者畏讥而改度兮度:准则
C.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区区:微小
D.“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不知老之将至
B.举类迩而见义远淈其泥而扬其波
C.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赋《怀沙》以自伤兮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8.下列对两篇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庙赋》采用“骚体赋”的形式,文章风格与屈原的作品风格有暗合之处;大量运用语气词“兮”,使文章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起来荡气回肠。
B.《屈原庙赋》中,文句“徘徊江上……逝将去此而沉吟”,寥寥数笔,将屈原临终前行吟泽畔的孤寂苦闷、对故国的魂萦魂绕和以死殉国的悲壮,刻画得真挚动人。
C.通观《屈原庙赋》,苏轼认为世道越来越偏狭,有人“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有人“又或为之臣佐”,因此,他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违国去俗、死而不顾”。
D.司马迁对《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答案
1.D2.D3.C4.C5.(1)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样毫无生气。
(2)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修改草稿,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见”和“欲夺之”之间是承接关系,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令”是“为”的宾语,而“众”是“莫不知”的主语,二者中间应当断开,排除C。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明道德之广崇”一句中,“明”是谓语,应当翻译成动词“阐明”。整个句子翻译为“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是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代屈原制定的草稿;
B.第一个是连词,表承接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C.均为连词,表目的;
D.第一个是动词,做、担任;第二个是动词,制定。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心生怨恨”错。原文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可见屈原痛恨的是“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是为国家担忧,并非心生怨恨。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被”,通“披”;“颜色”,脸色;“形容”,形体面貌。(2)“举”,全、整个;“是以”,因此;“见”,表被动。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修改草稿,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6.D7.C8.B9.D10.(1)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
(2)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枯萎憔悴。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抓住“入”“出”分析,前后内容应该是对称的,分别为对内,对外的意思。“以”为连词,表目的,“与王图议国事”的目的是“出号令”,“以”前面需要断开,排除C。
“接遇”的宾语为“宾客”,不需要断开;“王”为“任”的主语,不需要断开,排除A和B。
句意: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另”错误。结合“屈平”“王听之不聪也”分析,此处应该为动词,译为痛恨。句意: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上官大夫就进谗言并疏远了屈原”错误。结合“王怒而疏屈平”分析,不是上官大夫疏远了屈原而是楚怀王。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错误,不是国别体,是编年体。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绌”,通“黜”,贬退,罢免或降职;“伐”,讨伐,进攻;“从亲”,释义为合纵相亲、联合。
(2)“至”,到;“被发行吟泽畔”,应该是“被发行吟(于)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句;“颜色”,脸色(古今异义词);“形容”,形体和容貌(古今异义词)。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会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11.D12.D13.C14.(1)楚国人全都责备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怀王)却没有生还。
(2)屈原走到江边,披头散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外貌枯瘦。15.才华横溢、耿直方正、真心为国,不肯和他们同流合污而遭到妒忌,遭受谗言。可见,屈原是一个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爱国志士。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本题中,“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因,趁机,做“留”的状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C;复之秦,复,又,再次,之,动词“到”,“复”做“之”的状语,也不可断开,排除AB。
本句译为: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他回楚的后路。趁机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而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平时复习主要是识记,多多益善;另外便是做题时仔细认真沉着冷静的心性培养。
D.“赋,古代文体。文中指以屈原为代表的‘骚赋’,如班固的《两都赋》”,概念混淆。《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不是“骚赋”。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他被降职,遇到渔父”错误,原文为“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渔父见而问之曰”,可见本题考的是“迁”字的理解,平时复习相关的文段中,该词大多为升官之意,这里根据上下文判断,应该是“被流放”,而不是“降职”。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点:既,尽,全都;咎,责备;以,因为;反,通“返”,返回;
第二句关键点:至于,古今异义,到;被,通“披”,披散;颜色,脸色;形容,身体、容貌;枯槁,干瘦。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中重要信息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端方正直的品格,不同流合污而遭妒忌:“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可见,屈原是一个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爱国志士。
【点睛】京都赋是汉代散体赋的一种体裁,出现在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的一段时间,以歌颂城市的风物建筑为主,常在铺排和夸张中展示城市的繁华富丽。比如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创作的《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以及西晋文学家左思《三都赋》,冷为峰《京都赋》,皆为京都赋中的名篇。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其他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骚体类。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使者,回应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拟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夺走,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诋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会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最终还是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他回楚的后路。趁机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而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都责备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没有生还。令尹子兰听说这些话后,很生气,后来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后大怒,流放了屈原。
屈原走到江边,披头散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体貌枯瘦。一个渔翁看见他后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世界的人都污浊而只有我一个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流放。”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会受事物的拘束,而是能顺应世俗的变化。整个世界的人都污浊,为什么不顺应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致使自己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让清净洁白的身体,去蒙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让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虽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却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屈原死了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最终被秦国灭亡。……
16.C17.A18.C1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0.啊!君子的处世准则,难道一定要这样苛责求全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C.“区区”解释错误,此处“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意思是我赞叹你专心一意,独自走上艰难的道路。其中,区区,感情恳切,一心一意。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自子之逝今千载兮”和“不知老之将至”中“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举类迩而见义远”中“而”,转折连词;“淈其泥而扬其波”中“而”,并列连词。
C.“其志洁,故其称物芳”中“其”,代词,“他的”;“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中“其”,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D.“赋《怀沙》以自伤兮”中“以”,目的连词“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中“以”,连词“因为”。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C.“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分析错误,由原文“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可推测,苏轼对屈原的做法持肯定态度。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句中,“……之中”是固定结构,“之中”后应断开;“以……之外”是固定搭配,前后应断开;“世之滋垢”是“不获”的宾语,在“世之滋垢”后需要断开;三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也”之后需要断开。据此断句即可。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之”结构助词,“的”;“道”,处世准则;“岂”,难道;第一个“全”,求全责备;第二个“全”,保全;“然”,正确。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文段一《屈原庙赋》
乘一叶小船到达楚国故地,经过屈原的桐庙。放眼眺望江边的重重山峰,这就是你魂牵梦萦的故乡。
想当年,你被放逐,渡过滔滔江水而南迁。你离开家乡遥遥千里,活着无可归依,死后也没有坟墓。悲哀啊!人都有一死,但如何对待死,却是很为难的事。你独自在江边徘徊,想要离开人世而还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俯望着面前千仞高的惊涛急湍。你作了《怀沙》来抒发自己的悲伤,让人感叹你与众不同的是怎样的心情。诗的结尾的辞情多么悲凉而壮烈,将离开人世而去,又在最后一刻犹豫不决。我怎不能高昂着头远游四方 又怎不能隐退沉默、隐居不出 独自抒发自己的怨恨和敬慕之情,担心君臣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活着既然不能奋力争辩竭力进忠言,仍期望死后君王受到感动,从而改变他的(错误)行为。如果国家灭亡,那我怎能愿意独自长久地活下去 拜托江神代自己陈述冤屈,水神冯夷教自己(向天帝)申诉。经过九重天门而见到天帝,天帝也为你悲伤,而无法挽救。你有像美玉、兰花一样高洁的品质却无处客身(不被重用),只能忧伤孤独地在江边行走。
江边的山峰高耸而险峻,你的故居荒废了,行人为之叹。你的子孙后代都流散在哪里呢 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的高台。自你仙逝到今天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臣仆。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如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国家,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吗 啊!君子的处世准则,难道一定要这样苛责求全吗?保全性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赞叹你专心一意,独自走上艰难的道路。即使你的做法有些激烈,不够适中,但要紧的是,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 屈子,你的灵魂安息吧!
文段二《屈原列传(节选)》
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的物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