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第一单元
2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学习目标:
1.厘清全文的线索、情节,了解聂荣臻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分析人物及叙事场景、片段,探究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
3.体会文中作者对于长征胜利所产生的自豪、喜悦之情。
4.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
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杨成武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1月参加了闽西古城地方武装暴动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3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纵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起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战役战斗。
1934年10月随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多次率部担任前卫,在强渡乌江、抢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攻破天险腊子口等重要战斗中屡立战功。此后转战祖国大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2004年,在北京逝世。著有《杨成武回忆录》《杨成武军事文选》等。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聂荣臻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写作背景
《长征胜利万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大战中的插曲》:1940年8月,八路军打响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1940年8月20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声令下,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陉车站,8月21日黎明,矿区的日军全部被消灭。在这次战斗中,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夫妇去世,留下了一对女儿,被八路军从硝烟中救了出来。
相关知识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回忆录
回忆录是一种文体,主要记叙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回忆录不像历史记录那样拘于形式,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关注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道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字音识记
bá
xíng
fān
líng dīng
xī rǎnɡ
dèng
lóu
jìn
bó
qiǎng bǎo
暄
宣
喧
渲
禁
噤
襟
殒
陨
损
戎
戊
戌
戍
词语积累
(1)秋高气爽: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
(2)千钧雷霆(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
(3)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4)运筹帷幄:指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
(5)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6)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7)兵荒马乱: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8)至仁至义:最仁爱,最正义。至,最。
(9)化干戈为玉帛:指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
(10)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
(11)横征暴敛:强征捐税,搜刮百姓财富。
选词填空
(1)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具有____________、决胜千里的伟大胆略和英雄气概。
(2)节日期间,公园里____________,人们笑逐颜开,真热闹啊!
(3)九月,____________的季节;九月,硕果累累的季节。
(4)为了躲避官府的____________,1929年我们全家在深山老林里安了家。
运筹帷幄
熙熙攘攘
秋高气爽
横征暴敛
(5)两国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后只得____________了。
(6)商场如战场,市场经济始终潜藏着____________,这是由优胜劣汰的经济规律决定的。
兵戎相见
刀光剑影
词语辨析
(1)障碍·阻碍
相同点 都含有“阻挡着事物发展、进行”的意思。
不同点 “阻碍”侧重于“阻”,即拦住,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障碍”侧重于“障”,即屏障,指阻挡前进、发展的东西。“阻碍”是贬义词,“障碍”是中性词。
情境运用 ①如何消除互联网沟通中的语言________,将是搞好网络跨国沟通的一道技术难题。
②对于任何________疫情防控的违法行为,一律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上限予以处罚。
障碍
阻碍
(2)惦念·惦记
相同点 都有“思念”的意思。
不同点 “惦念”更倾向于思念,记挂,多用作惦念某人;而“惦记”是心里想着这件事,多用在某件事上。
情境运用 ①中国留学生身在异国他乡,心却时时________着祖国。
②只要我们心里________着那些需要帮扶的群众,办法总是有的。
惦念
惦记
(3)消瘦·瘦削
相同点 都可以用来指人瘦。
不同点 “消瘦”侧重于瘦的过程,一般指在短时间内体重下降;“瘦削”表示状态,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情境运用 ①他这几天正在为工作的事情发愁,整个人变得有些________。
②他的脸盘不大,________而有雀斑,下巴尖尖的,像松鼠一样。
消瘦
瘦削
(4)安置·安顿
相同点 都有“安排,使人或事物有着落”的意思。
不同点 “安置”侧重于“置”,强调使人或事物得到合适的位置或得到合理的安排。“安顿”侧重于“顿”,强调使人或事物有着落、稳定下来。
情境运用 ①找个地方________下来,今后的生活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②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多想办法,积极拓展再就业之路,使下岗工人得到合理的________。
安顿
安置
长征胜利万岁
结构图解
主旨探微
《长征胜利万岁》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还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央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自豪与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大战中的插曲
结构图解
主旨探微
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荣臻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长征胜利万岁
1.梳理文章思路,思考文章具体描绘了哪几个场景来记录长征胜利这一伟大历史时刻。
[提示]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先后详细描绘了红军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场景,表达了对长征取得胜利的欣喜和激动之情。
文本探究
2.文中多处出现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多处出现了环境描写,尤其注重对于天气的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一方面展现了时间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环境与人物的对比,衬托人物心情的变化。
3.从本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邓小平?文章是如何展现其特点的?
[提示]文中的邓小平同志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4.这篇文章展现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提示]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民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③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④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5.如何理解“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话?
[提示]这句话是毛主席对长征胜利的重大意义的生动概括。
(1)长征是“宣言书”。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精华。长征以其体现出的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向中国和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
(2)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长征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红军的影响,把革命真理传播到沿途广大地区,起到了“宣传队”的作用。
(3)红军在长征途中,不仅宣传革命真理,还撒播下革命的种子,在沿途的许多地方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政权,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6.有同学认为如今社会安定,物质生活富裕,我们不必再忆苦思甜、回顾艰辛的长征历程了。请思考并讨论,学习长征精神在当下的意义。
[提示](1)树立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能够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指明前进的方向,提供前进的动力。
(2)不畏艰险,坚持奋斗。红军战士正是凭借着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在敌军的围追堵截下取得长征的胜利。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应戒骄戒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3)团结一心,顾全大局。在红军长征途中,曾发生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不论是行进路上的彼此搀扶,还是把最后的食物留给战友,正是团结一心、顾全大局的精神,带领红军走向了最终的胜利。独木不成林,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成功。这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4)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是长征胜利的关键因素。虽然山高水险、饥寒交迫,但红军战士们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他们脸上始终充满阳光的笑容,眼中始终流露出坚毅的光芒,正是这样的乐观精神,让他们成为不可战胜的队伍。这启示我们在遭遇挫折时,不要轻言放弃,要坚信希望就在前方。
大战中的插曲
1.百团大战作为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值得人们记录的内容有很多,作者为什么着重讲述这个战争中的“小小的插曲”呢?
[提示]这个“小小的插曲”,虽不像激烈的战斗那样惊心动魄,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战火中抢救日本人的孩子,这一举动以小见大,折射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广的胸怀,反映出中国军民在残酷战争中依然坚守人道主义精神,意义深远,影响深刻。它既见证了中日友谊,也见证了军国主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回忆这件特殊的战争往事,是呼吁和号召中日两国人民爱好和平、珍视和平。因此,作者着重讲述了这个“小小的插曲”。
2.本文的标题为“大战中的插曲”,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
[提示]文章第一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大战中聂荣臻拯救两个日本女孩并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3.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提示]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4.在事件的叙述中,典型的细节描写往往最能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也最能打动人心。作为纪实性传记文学,本文也不乏典型的细节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提示]如“我嘱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用水把梨冲洗了”“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担心孩子在路上哭,在筐里堆了许多梨子”等,这些细节具体展现了聂荣臻对年幼的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心,如此救助敌方子女,更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广的胸怀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道主义精神,令人动容。
再如“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等,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被救助的日本小姑娘对聂荣臻的亲近与信任,从侧面展现出了聂荣臻对日本小姑娘真切的关爱。
5.聂荣臻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军官?
[提示]聂荣臻写这封信是为了交代事件的原委并表明自己的立场。聂荣臻送回两个日本女孩是为了让她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她们的亲人身边,这么做是出于对孩子的照顾,为孩子的安全和将来考虑。
信件不加封是为了让更多的日本下层人员看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聂荣臻的信义正词严、不卑不亢,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其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战火中的信件体现了我们八路军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应给予同情;对于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和平,我们要抗战到底。
课内素材
80多年前,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无与伦比的伟大远征,从湘江血战的九死一生到遵义会议的峰回路转,从飞夺泸定桥的奋不顾身到六盘山下的红旗漫卷。长征的锻造者——中国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书写了中华民族的不朽传奇。
素材采撷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军事上的长征路,从瑞金走到延安,连接起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两大革命浪潮,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精神上的长征路,从救亡走向复兴,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不朽伟业,激荡起永葆初心、奋勇前行的伟大力量。奋斗中的长征路,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我们持续接力,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适用话题]“革命传统”“长征精神”“民族复兴”“团结一致”等。
课外素材
长征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便是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疫情当前,政府集结各方力量,合力作为,牢牢掌握疫情防控主动权,做实做细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各项工作。
广州自2021年5月21日发生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市11个区全面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在广州,随处都能看到志愿者们的忙碌身影:有的坚守在核酸检测点、疫苗接种点维持秩序,有的在现场耐心为群众讲解疫情防控工作事项,还有的为封闭小区居民送菜、送药、送温暖……他们无惧烈日风雨、不分昼夜,始终奋战在抗疫最前线。
疫情防控有赖全民参与。截至6月10日24时,广东新冠病毒疫苗累计接种8 121.36万剂次,全民接种依然是建立国内群体免疫屏障的有效途径。一些瞒报谎报、散播谣言等行为被公安机关依法查处。一轮轮核酸筛查让城市“守护者”通宵达旦,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屏幕前的肃然起敬不止于点赞,线下的配合和理解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
[适用话题]“团结一致”“人民至上”“甘于奉献”“集体主义”等。
导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回想已过去了八十多年的七七事变,让我们重温中华民族的抗战历史,致敬那永不妥协的抗争,在历史中追寻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用心感悟革命先烈用生命传承下来的红色精神,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一往无前的奋斗力量!
群文阅读
铭记“七七事变” 砥砺初心使命
乐 兵
“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83年前的今天,在卢沟桥畔静谧的夜色中,划过一声尖锐的枪鸣。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硝烟弥漫中,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历史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记。时间过去了83年,如今抗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历史的风雨不能湮没宛平的战火,不能湮没“七七事变”的枪声。“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洗刷百年耻辱的号角,更是震撼我们心头的长久警钟,成为我们永远需要铭记的历史。
抗战精神须铭记。历史无言,精神不朽。83年前,卢沟桥的惊天炮声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惊醒了一个沉睡的民族,掀开了古老中国浴火重生的澎湃篇章。
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终于在8年后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成为鼓舞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惨痛的教训须铭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七七事变”后,日军铁骑长驱直入,攻上海、占南京、掠徐州、进武汉,使大半个锦绣中国陷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在上海,淞沪会战造成我军民死伤数十万人;在南京,日军屠杀了30万战俘和无辜平民;在河北、山西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以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进行大面积扫荡,制造了无数惨绝人寰的惨案。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死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屠刀之下的中国军民有3 500多万。日军侵华恶行,罄竹难书。惨痛的历史教训警示国人: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人民才能幸福,祖国才有尊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抗战英烈须铭记。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八年抗战中,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用血与肉铸就的钢铁长城,与天地同久,与日月同辉。杨靖宇以草根、棉絮充饥,只身与上百名敌军周旋、激战5昼夜;赵一曼负伤被俘,经受了老虎凳、辣椒水、电刑等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临刑前写下一首气贯长虹的就义诗……缅怀英烈,就是不忘中华民族的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设立烈士纪念日,到不断提高烈属抚恤标准,再到红色旅游的蓬勃兴旺,守护民族的根与魂,成为全民的共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纪念“七七事变”,不忘卢沟桥的枪声,在铭记抗战精神、惨痛的教训和英雄先烈中,砥砺初心使命,坚定信心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时代和人民的新业绩。
(选自红网,2020年7月7日)
【赏析】文章选材严格,挖掘深刻,有条不紊,情文并茂,文质兼美。主体部分内容丰富,既有回溯,又有展望。层次分明,结构条理清晰。经典性的论据,说服力强。字里行间,蕴含哲理,振聋发聩,极具催人奋进之力量。
铭记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陈 长
“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2020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83周年。83年前,卢沟桥畔呼啸的枪声掀开了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日序幕,无数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壮丽篇章。铭记历史,是为了珍爱和平;纪念胜利,是为了不忘教训。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必须铭记历史,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团结一心、吾辈自强、砥砺奋进,决不允许历史的悲剧重演。
铭记历史,时刻警钟长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望这场战争,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回响起历史的声音:落后就会挨打,软弱必招欺凌。光有和平的愿望是不够的,拥有和平的力量才是根本,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安宁,团结起来才能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时刻自我警醒,吾辈当自强!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有备无患、居安思危,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奔跑的精神、追梦的情怀、拼搏的意志、奋进的力量,克服新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任何侵略者知难而退,让任何痴心妄想者不能得逞,让任何自以为是的骄横者付出应有代价。
铭记历史,砥砺初心使命。以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为代表的众多优秀共产党人,以八路军的“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的“刘老庄连”、东北抗联的八位女战士等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群体,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伟大贡献,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和追随。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英雄先烈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换来的。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年也是历史性的一年,中华民族多年来的贫困问题就要在2020年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但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辛努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不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忘“我是谁、为了谁”,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克服艰难险阻,如期完成既定目标任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铭记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在敌我强弱悬殊的局面下,全国各族人民不分党派,不分阶层,纷纷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滚滚洪流中,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筑起钢铁长城,凝聚起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洗雪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的民族耻辱。
记忆永不磨灭,伟大精神永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作为新时代的主人翁和建设者,我们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营养,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走在前列,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奋勇前进,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驶向胜利的彼岸。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铭记历史、赓续精神、锐意进取、共同圆梦,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也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选自人民网,2020年7月7日)
【赏析】文章立意精准,视野高远,鞭辟入里。对历史有准确的认知,分析深入,有理有据。语言激情澎湃,无论抒情还是议论,抑或是文末的呼吁都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推荐阅读
《勿忘危亡岁月,缅怀革命英雄》(贵州网)
《缅怀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