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说
目录
01
背景知识
02
文本详解
03
文本概括
背景知识
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文体介绍
走进作者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韩愈三岁而孤,随兄嫂生活。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于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官途波折,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病逝后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 ,开古文运动之滥觞。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时代背景
文本详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①学者:求学的人。
文本解读一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②“……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③所以:1、表示“‥‥‥的原因”。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表示“用来 ‥‥‥的”。例: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④受:通“授”,传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①孰:谁,疑问代词。
文本解读一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②惑:有疑惑。
③从:动词,跟随,追随。
④其为惑也:它们作为疑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①乎:介词,在;
文本解读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②也:语气助词,不译。
③固:本来。
④乎:介词,比。
⑤师:意动,“以……为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①师:动词,学习。
文本解读一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②夫:语气词;
③庸:副词,表疑问,岂,哪里。
④乎:语气词,表疑问,呢。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①是故:所以,因此。
文本解读一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②无:不论,不分,动词。
③所存:所字结构,所存在的(地方)。
④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为什么要从师?
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自然段小结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及择师的必要性和标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①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文本解读二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
②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也:语气助词,不译。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①出:动词,超出。 犹且:还,副词。
文本解读二
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②焉:代词,他。 众人:普通人。
③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耻:意动,“以……为耻”。
④于:向。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①圣:前一个“圣”,名词,圣明的人;后一个“圣”,动词,圣明。(愚同理)
文本解读二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②其:语气词,表猜测,大概。
③此:这;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①其:代词,他的;代词,自己的。
文本解读二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
②耻:意动,以……为耻;
③惑:糊涂,形容词。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彼:代词,那。
文本解读二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②书:文字。
③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读,通“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①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本解读二
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智。
②或:有的。
③不:通“否”。
④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①之:代词,这些。
文本解读二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
②耻:意动,以……为耻。
③族:类。
④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①彼:代词,那个人(指学生)。
文本解读二
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那个人和那个人年龄相似,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师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
②相若:差不多。
③谀:阿谀,奉承。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①不齿:不与同列,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文本解读二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屑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这不值得奇怪吗!
②乃:竟。
③其: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④可:值得。
分论点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再读第二自然段,填写以下表格。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1.古圣人与今众人 (纵比)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2.对其子与对其身 (自比) 于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 (横比)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讽刺)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 —— 自身耻师
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第二自然段小结
通过三组对比论证批判了“士大夫之族”的“耻于学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①常师:固定的老师。
文本解读三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②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徒:类,辈。
④贤:道德才能。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①不必:古义:不一定。
文本解读三
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术业:学问和技艺。
③攻:学习,研究。
④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第三自然段小结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述“圣人无常师”的?
孔子的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孔子的行: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三自然段小结
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①古文:唐之前的文章,特指先秦文。
文本解读四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
②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③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④通:普遍。
四书、五经、六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本文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张衡传》中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经、传、注、疏
经: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如《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
传:解释经书的文字。
注:对传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疏:对注的解释。解注并解原文。《十三经注疏》
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①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从。
文本解读四
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1]》送给他。
②嘉:赞许。
③古道:古人从师的风尚。
④贻:赠送。
第四自然段小结
说明写作缘起,激励后学。
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文本小结
全文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从两个角度阐释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对比
论证二:择师教之与自身耻师对比;
论证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 夫之族耻师对比;
论证四: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4):交代写作缘由,赞许李蟠。
对比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举例论证圣人无常师
破
立
立
正确态度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