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进行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 便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及特点?
早期农业传播示意图
特点:彼此临近地区和各大洲内部;也有跨洲际交流;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欧洲之间;交流内容丰富。
二、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
1、原因(推动因素)
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
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 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
(一)独特奇异的新世界——新世界的新物种
材料:不见绵羊,也不见山羊,更不见其它任何野兽,不过我(哥伦布)才登岸不久,半天而已;可是如果真有任何这类动物,不该一只也没遇上才是……
这里有狗,可是一声都不吠。
这里的树木,和我们那里完全不同,就像白昼、黑夜之别,水果、草木、石头,所有东西,通通不一样。
——《哥伦布大交换》P2
问题:哥伦布等在新大陆发现了哪些新物种?
玉米、马铃薯、甘薯、辣椒等
下图是来自美洲食物物种,把下图中的作物进行分类,说说它们在欧洲和中国是怎样传播的?
请结合教材P8第二段内容,绘制玉米、马铃薯、甘薯在欧洲传播的时空路线图。
2、美洲物种外传概况
玉米:16世纪作为观赏植物传入——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17世纪传遍欧洲各国。
马铃薯:16世纪作为观赏植物传入——16世纪末作为食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在欧洲传播缓慢。
(1)粮食作物在欧洲传播
(2)粮食作物传入中国
①明朝时,玉米传入中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种植已遍布全国。
②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材料二 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摘编自[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摘编自[清]《汉中府志)
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摘编自[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教材P8第三段内容,比较从明代到清代玉米在我国的种植情况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原因。
由很少种植到遍布全国。
原因:产量丰富,经济价值较高,有利于解决食品供给问题,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对气候环境较强的适应性。
材料三 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能想象,若没有成堆的辣椒,今天的川菜会是什么样子?
——据《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依据材料三分析这种食物交换在中国起了什么作用?
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使中国物种急剧增多;使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3)蔬菜传入欧洲
①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
②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3)蔬菜的对外传播——“狼桃变美味”的故事
1521 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特诺赫蒂兰(今新墨西哥城)残忍杀害了 25 万阿兹特克人,彻底灭亡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他们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据刘小方《可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4)蔬菜传入中国
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思考辣椒传入中国在西南和中南地区流行的原因,又是如何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中国西南和中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气候潮湿,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湿气侵人。辣椒有驱风寒、祛风湿的功效,吃辣椒可祛湿抗潮。且当地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适宜种植。
辣椒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辣椒融入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辣椒象征中国革命与文学艺术的巧妙联系。
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2、禽畜在美洲的传播
欧洲移民把鸡、牛、羊、马、猪、驴等禽畜传入了美洲,极大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小麦水稻在美洲的传播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品种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2、禽畜在美洲的传播
欧洲移民把鸡、牛、羊、马、猪、驴等禽畜传入了美洲,极大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美国不仅是工业大国,还是畜牧业生产的超级大国,各种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居前列。2003年肉类总产量为3910吨,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15.6%。肉牛存栏9610万头,居世界首位,牛肉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首位。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禽肉产量超过整个欧洲产量,鸡蛋产量列世界第二位。人均占有禽肉和禽蛋居世界前列。
结合材料和教材第三子目,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
四、一体”的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以日本为例,虽然地理位置过北不利于树薯生长,日本人民也从未喜欢上玉米,可是美洲马铃薯,不论甘薯,白薯却都已多年成为该国重要营养内容。17世纪晚期甘薯经琉球群岛,从中国传到日本……甘薯也向众人证明,有了它铁定不会断粮:四个不同的年月里——1832年、1844年、1872年、1896年大量日本人发现,自己是靠甘薯方才活了下来。
——摘自《哥伦布大交换》第165页
1.物种交流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世界人口激增。
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
材料三 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饮食生活发生变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
——摘编自朱基福《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四
推动世界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材料五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材料六 包谷: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
——宣统元年湖南《永绥直隶厅志》
(2018年3月22日)美国大豆协会会长约翰(John Heisdorffer)说:“我是来自爱荷华州的一个农民,有人妨碍了我最大的市场,那真是令人沮丧。我们每年需要向中国出口1460亿美元的大豆,中国是我们最大的客户。……我们当地的谷仓(运营商)一下午都在接电话,农民都希望今天就出售他们的粮食。”
——https://new./omn/20180324/20180324A0MMAQ.html
大豆太难了!
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材料七 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八
图片来源: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物种多样性减少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的重要原因。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防治一样,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学习聚焦
外来物种的交流传播给丰富了人类生活的同时,但也出现了生物入侵现象,参看图片,阅读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物种的传播?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特点: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就有双向互补性;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美洲物种外传
粮食作物:玉米、甘薯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传入欧洲
传入亚洲
传入欧洲
传入亚洲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粮食作物: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黄瓜、豌豆
禽畜:鸡、牛、驴、马、猪
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粮食产量增加;世界人口激增
饮食习惯、日常生活改变;经济贸易发展
生态环境遭破坏
课堂小结
1.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1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新作物”最有可能是( )
A.玉米和马铃薯 B.小麦和水稻
C.马铃薯和小麦 D.水稻和玉米
【答案】选A。【解析】1790年已是新航路开辟近300年,有利人口猛增的食物物种主要是来自美洲的玉米等。
A
课堂巩固训练
2.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
地区 四川 云南 广西 湖北 陕西 山东 河北
时间(年) 1733 1735 1736 1740 1749 1752 1758
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A。【解析】 [从最早种植甘薯的地区看出,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A
3.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使得各大洲之间的物种实现了多向交流,并没有哪个洲的物种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故A项错误;题干叙述的是物种交流,并未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实现的是物种交流,并未出现世界交往的理性化,故C项错误;欧洲、美洲、中国的横向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故D项正确
D
4.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但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却增加了近3倍。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交融
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C.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D.政府推行以土地为主的赋税政策
【答案】C。【解析】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不是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仍是传统的铁器牛耕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技术并未出现革命性变化,故B项错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传入我国,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故C项正确;政府推行的赋税制度的改革,只是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D项错误。
C
5.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答案】C。【解析】 [材料“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选C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A项;工业革命的开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亚洲人口的膨胀并不会导致农作物的种类增加和向世界范围内扩散,排除D项。]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