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芣苢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现存305篇,此外还有6篇有目无诗,共311篇。《诗经》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先秦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芣苢——车前草
写作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 · 国风 · 周南》中总计十一篇: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
芣 苢(fú yǐ)
采采芣苢,薄(bó)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朗诵
朗读时,四言诗一般二二断。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取得,获得
采摘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拾取,摘取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提起衣襟兜东西
字 甲骨文、小篆写法 含义 综观这六个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采 采摘
有 取得,获得
掇
捋
袺
襭
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主题归纳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小组合作做探究: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赏诗歌之美 ---- 赏析诗歌手法之巧
1.《芣苢》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并分析诗歌采用这一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重章叠句
插秧歌
诗人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著名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写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兜(dōu)鍪(móu) 胛(jiǎ)
朝(zhāo)餐 半霎(shà)
莳(shì)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家中老人)喊他们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都低头弯腰,努力抢农时,半天不回答。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插秧歌 南宋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秧田
稻田
拔秧
抛秧
插秧
接秧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动作——画面:插秧繁忙紧张
修辞——氛围:冒雨插秧
细节——精神:专注劳作
语言——心理:抢抓农时,唤食不歇,珍惜劳动成果的心理。
插秧歌
从《插秧歌》中你体会到劳动的什么特点?(用一个词概括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 繁忙。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家人抛、接、拔、插,都在劳动。
2. 紧张。“笠是兜鍪蓑是甲”,运用比喻,把农夫比作战士,把雨中插秧比作一场战斗,与老天抢界间。“雨从头上湿到胛”,可见雨中插秧也非常辛苦。
3. 辛苦。“唤渠朝餐歇半霎”,顾不上吃饭,而且是“朝餐”,想见为了抢时间,一大早就起来干活,一直没吃饭,劳动了老半天了,仍不肯歇,一小会儿也不肯歇。
4.担心。一方面担心来不及插完秧,一方面又担心鹅儿与雏鸭来糟蹋秧田,更添忙碌。
5. 和谐。一家人齐心协力劳作,很有秩序,很和谐。
劳动的特点?
《插秧歌》是杨万里写给农民的赞歌:赞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春种,秋收,这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责任,也是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
紧张 繁忙 艰辛 劳心 吃苦 耐劳
《插秧歌》——劳动者的赞歌
劳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