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本 次 说 课 的 基 本 程 序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4321说学情课标要求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34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1首先:说教材首先:说教材1、课程标准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
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
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
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教材的地位与
本课是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课,本单元通过两课,概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和创新的主要线索。与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共同构建了世界现代史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道路。地位非常重要。处 3、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内容,说明其目的;
说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探讨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阐释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并做出客观评价。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处 二、说教学目标 情感价值态度观: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处 4、说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
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难点: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索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
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故采取“创设历史
情境—角色扮演—激发兴趣—师生交流—合作探究—重难点突”的
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
动贯穿其中
2、说学法:
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我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
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语言去表达,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其
被动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播放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片段,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困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能否经受严峻考验,由此导入新课导入新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 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推进新课:课本结构梳理1.迫于形势2.理想实验4.实验起火3.挺过危机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追随“理想”的实验背景内容作用问题1.迫于形势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
强制劳动公有制计划经济 无私奉献
按劳分配共产制 追 随 “理 想” 的 实 验 1919-1920年,苏俄粉碎了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3.挺过危机 追随“理想”的实验为什么会起火?起火的后果有多严重?4.实验起火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起火后列宁的反思 1.一个勇敢的调整2.付出就有回报二.新经济政策
——面对现实的实验粮食税国有为主,私有并存恢复自由贸易取消实物配给制 国进民退 国退民进 一 个 勇 敢 的 调 整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西方经济学家预测,苏俄要恢复经济需要15-20年,而结果1926年就恢复了,只用了短短5年。有人说俄国曾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现在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行走了! 新经济政策带来了怎样的“回报”?2.付出就有回报讨论分析 人民叫好的新经济政策为何没能实行更久一些? 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了这么美妙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有替我们做到的。看那灯光闪烁起来,照亮我们的农舍。心里是如此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声喊叫: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斯大林的想法可取吗?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
材料二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材料三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1.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2.一条独特的道路3.一份骄人的答卷4.一个冰冷的回应内容特点成就问题三.“斯大林模式”
——回归“理想”的实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斯大林模式是通过哪几个主要途径建立的?1.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斯大林
为把我国从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总共用了约13年的时间。
——斯大林
计划就是法律。
——沃兹涅辛斯基史料分析: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斯大林模式“独特”在哪里?2.一条独特的道路3.一份骄人的答卷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发展表图表解读: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跃为强大的工业国用了多久?说明了什么?4.一个冰冷的回应 美国学者大卫·科兹 1991年6月在莫斯科的调查结果:
(1)支持改革前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约9.6%;
(2)拥护改革,并希望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主化的约12.3%;
(3)应当实行资本主义的约79.7%。
——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31.4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16页 1991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轰然倒塌 1991克里姆林宫的红旗黯然降落 作为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大国,苏联在20世纪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
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它的经验和教训,都将成为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结语 从苏联在探究中不断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在我国的改革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①从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
②调整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③农业、重工业、轻工业要协调发展;
④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