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外阅读拓展卷(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
1.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练习。
一进敬老院,爷爷奶奶们就迎了上来,他们个个满面笑容,拉着我们的手,一个劲儿地表示欢迎。我代表全班同学向爷爷奶奶们送上了美好的祝福:“爷爷,奶奶,你们好!今天是你们的节日,祝你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我话音刚落,一位老奶奶就连忙说:“好,好,乖孩子,谢谢你们!”随后,我们纷纷拿出用自己零花钱买来的小礼物,送给爷爷奶奶们。他们捧着精美的小礼物,不停地说:“谢谢,谢谢!”
接着,我们帮助爷爷奶奶们打扫房间,叠衣服,剪指甲……瞧,李华拿着扫帚从后面往前面扫,扫沙发的下面时,她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沙发底下的果壳扣出来。张爷爷看着这一切,脸上笑眯眯的,似乎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李奶奶不住地向李华竖起大拇指。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大半个上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看着被我们收拾得干净、整齐的房间,我们别提有多高兴啦!
(1)小作者写的多彩活动是 ,人物是 ,地点是 。
(2)选文第二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点”是 ,“面”是 。
(3)选文第二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 。
(4)选文注重人物的动作描写,请用“〇”圈出描写李华扫地时的动作的词语,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2.延伸阅读。
父亲是名老战士。五十年代初,他参加了进军大西南的伟大战役。
在一次剿匪中,父亲和战友们走散了。黄昏,父亲从一块巨岩背后拐出来,迎面撞上了一个残匪。父亲和匪徒几乎同时端起步枪指向了对方。双方对峙着,目光对着目光,枪口对着枪口,意志对着意志,一直对峙着。
当时,父亲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加上连日的疲惫奔波,他明白自己已渐渐力不可支。但是,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必须有一方投降,而投降的决不能是自己。
看上去匪徒的精神显然并不比父亲强多少:破烂的黄皮军装快要辨认不出颜色了,双目无光,惊恐的面部蜡黄蜡黄的,十足的“惊弓之鸟”。父亲端着枪,山一般的身躯矗立着,威严而坚毅的目光直逼匪徒。
半小时慢慢过去,匪徒渐渐支撑不住了,端着的枪在颤抖,手在颤抖,双腿也在颤抖。突然,匪徒摔掉步枪,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向父亲连连求饶。
(1)认真读文章,给文段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 。
(2)用“ ”画出具体描写文中父亲和匪徒“对持”的语句。
(3)“惊弓之鸟”在文中是指 ,用“ ”画出最能反映他神态特征的语句。
(4)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父亲的形象。
3.课外畅游。
飞夺泸定桥(节选)
泸定桥一共十三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稍高的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可是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①心里十分害怕。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在几十丈深的河谷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②大得都快把耳朵震聋了。桥的对岸就是靠山的泸定城,城的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 着冲锋枪、短枪, 着马刀, 着手榴弹, 着敌人密集的枪弹, 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号召,更加③不考虑个人安危奋勇向前,箭一般地穿过熊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后续的红军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④声势浩大地继续前进。
(1)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到短文的括号里。
攀 冒 带 拿 背
(2)将文中画“ ”的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
①
②
③
④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短文从夺桥的 和夺桥的 两个方面突出“飞夺”。
②夺桥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 、 、 的精神。
(4)读读短文画“ ”的句子回答问题。
“凭着”是 的意思。“凭着天险”是说 。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 ,另一方面也突出了 ,全句表现了 。
(5)从短文题目中的“飞夺”二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国旗,和太阳一起升起
①两分零七秒,是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从地面升到杆顶的时间。你可知道,为了这两分零七秒,国旗班的战士付出了什么样的劳动!
②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必须和太阳一起升起。但是每天太阳出来的时间不一样,怎样掌握升旗时间?国旗班从天文台要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阳升、落时间表,为每月上、中、下旬各定一个升旗时间。即便如此,还要根据气候变化,时时修订。战士们的生活秩序全被打乱了。盛夏酷暑,前半夜很难入睡,后半夜刚刚有些朦胧,就得起身整装,因为四点三十三分太阳在地平线出现,国旗也得同时升上二十二米高的旗杆顶。风狂雨猛,雪飘雹打,太阳也悄悄躲起来了,但是五星红旗却依然按日出时间高高地升起。你可以想象,国旗班的战士是多么辛苦。
③每年,都有一些新战士被选到国旗班。他们进班后都要接受严格检查,稍有不符合的地方,就得进行艰苦的矫形:脖子向前探的,睡觉不能用枕头;腿并不拢的,要躺在床上用绳子把腿捆住;两肩不平的,要将肩和画在墙上的水平线平行,贴墙站着;胯凸的,在腰里扎一根木棍……战士们自觉自愿地磨炼自己,直到练出标准的军姿。
④冬天,天安门广场寒风凛冽,国旗班的战士们觉得穿着厚厚的棉衣升旗与庄严的国旗不太相称,升旗时有损祖国形象。于是,他们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升旗时轻装上阵。即使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他们升旗时军装里面也只穿绒衣裤,戴单军帽、白线手套,腰扎皮带。
⑤你看,升旗电钮按动了,三名升旗战士昂首并踵,挺胸收腹,向冉冉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他们威武雄壮的形象给庄严的时刻增添了光彩。
(1)用“ ”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2)第③段中的省略号表示 。
A.话未说完
B.列举的省略
C.说话断断续续
(3)“轻装上阵”在文中指 。
(4)为了让国旗和太阳一起升起,战士们是怎样做的?(请写出要点)
(5)在扑救四川凉山发生的森林火灾时,30名消防员不幸殉职。联系国旗班战士、狼牙山五壮士和副营长的事迹,思考一下他们身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6)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国旗班战士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那庄严的场面。
5.课外阅读。
左权一腔热血洒太行
①1942年5月25日凌晨,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展开,3万日军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辽县麻田以东的南艾铺一带。
②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八路军总部领导当机立断,分兵突围。几经搏杀,八路军总部安全突围。但是,年仅37岁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率领部分机关干部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放弃了一切个人突围的机会,舍生取义,尽忠职守,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太行山脉。
③敌人退去后,总部警卫连战士登上十字岭,买了附近老乡的棺材,找到了左权的遗体并就地掩埋。但左权的英灵并没有得到安息,日军截获我方“左权失踪”的电报又杀了回来,在十字岭挖出了左权的棺材,打开后给遗体照了相,登在了敌伪报纸上。敌人的暴行一时间让山河失色,大地举悲,复仇的呼声响彻华北。
④1942年10月10日,八路军总部在河北涉县莲花山下挑选了一块风景秀丽之处为左权举行公葬仪式,参加公葬的除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总部的全体同志外,还有五千多位军民。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在墓前说:“给烈士们行礼并没有完事,今后还要做3件事情,第一件是报仇,第二件是报仇,第三件还是报仇。”一时间“为左权报仇,誓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的呼声响彻天地。
(1)短文第①自然段交代了 (多选)。
A.地点
B.时间
C.经过
D.人物
E.起因
F.结果
(2)在第②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左权品质的词语: 、 。
(3)“敌人的暴行一时间让山河失色,大地举悲,复仇的呼声响彻华北。”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敌人太残忍了,他们的做法引起了人民的愤慨,也说明了人民对左权的爱戴。
B.敌人的暴行激起了民愤,人们都要为左权报仇。
C.敌人的暴行惊动了山河,使山河失去了颜色。
(4)下面是对文本内容的赏析,对的画“√”,错的画“×”。
①第4自然段运用的是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②从对罗瑞卿的语言描写中,可以感受到八路军指战员对左权的深切怀念和对日寇的刻骨仇恨。
③“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放弃了一切个人突围的机会。”这体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
6.
“这儿是中国的土地!”
管桦
雨来心想,跑是跑不掉了,不是带路吗?我把他们带到地雷阵里,对,就这么办!
雨来又想,我要是顺顺当当地带路,鬼子会生疑心。他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日本军官抽出洋刀架在雨来的脖子上:“赶快带路!”
鬼子推搡着雨来,雨来愤怒地说道:“这么推搡我,还不把我推到地雷上!”鬼子松了手。到了村东大道上,鬼子看到那些红纸、绿纸说:“这儿真的有地雷?”
雨来说:“不信拉倒,你踩踩试试!”可鬼子没一人敢踩。
雨来领着200多鬼子在假地雷阵里转了半天。雨来故意吓唬鬼子:“小心地雷!”一个鬼子踩到一处松软的土地,以为踩上了地雷,吓得赶紧趴在地上,好几个鬼子也跟着趴在地上,叽哩哇啦乱叫。
转来转去,终于要到地雷区了。雨来琢磨得想个办法逃走。
雨来领着鬼子走上了河堤,前边堤上,大路上都埋有地雷。距离第一个地雷不远了,可雨来却大声嚷着:“前面,地雷地没有!”
离第一个地雷两丈远了,一丈远了,再往前走就踩着地雷了。这时候,雨来故意一脚迈空栽到河里去了。他在水里扑腾着,故意从水里伸出脑袋喊道:“救命啊!”不一会儿,雨来好像被水冲走了,不见人影了。
鬼子军官以为真的到了无雷区,迈着大步往前走。没走几步,地雷响了。轰!轰!轰!一个地雷响了,像连环炮似的,一个个地雷接连不断地响了起来,这里是地雷区啊!没有多长时间,200多鬼子死的死,伤的伤,还有不少做了我们的俘虏,只逃走了30多个。
(选自《小英雄雨来》)
(1)找出文中的拟声词写在横线上,再写两个。
(2)文中画线句子是对雨来的 描写,表现了雨来的 。
(3)“一个地雷响了,像连环炮似的,一个个地雷接连不断地响了起来。”这是一个 句,请你仿写一句: 。
(4)雨来想到了什么好主意逃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外阅读拓展卷(含答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
1.【解答】(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读文段,可知小作者写的多彩活动是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人物是“我”、同学们、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地点是敬老院。
(2)考查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结合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本文的“点”是李华扫地,“面”是“我们”帮助爷爷奶奶们打扫房间,叠衣服,剪指甲……
(3)考查对省略号的理解。“接着,我们帮助爷爷奶奶们打扫房间,叠衣服,剪指甲……”此处的省略号省略了“我们”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做的其他事情。
(4)考查对动词的提取及对作用的把握。“李华拿着扫帚从后面往前面扫,扫沙发的下面时,她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沙发底下的果壳扣出来”此句的动词有:拿、扫、弯、扣。这样写体现了李华认真、专注和不辞劳苦的美好品质。
故答案为:
(1)去敬老院慰问老人“我”、同学们、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 敬老院;
(2)李华扫地“我们”帮助爷爷奶奶们打扫房间,叠衣服,剪指甲……;
(3)“我们”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做的其他事情。
(4)拿、扫、弯、扣。这样写体现了李华认真、专注和不辞劳苦的美好品质。
2.【解答】(1)考查了学生加标题的能力。文章主要写了写了父亲在五十年代初,进军大西南的战役中,一次在与匪徒的长达半个小时的对峙中,最终匪徒投降了。说明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投降的决不能是自己。故可拟题为“投降的决不能是自己”。
(2)考查了筛选句子的能力。结合句子“双方对峙着,目光对着目光,枪口对着枪口,意志对着意志,一直对峙着”可知答案。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筛选句子的能力。结合句子“看上去匪徒的精神显然并不比父亲强多少:破烂的黄皮军装快要辨认不出颜色了,双目无光,惊恐的面部蜡黄蜡黄的,十足的‘惊弓之鸟’”可知,“惊弓之鸟”在文中是指匪徒,从句子“双目无光,惊恐的面部蜡黄蜡黄的”最能反映他的神态特征。
(4)考查了人物形象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写了父亲在五十年代初,进军大西南的战役中,一次在与匪徒的长达半个小时的对峙中,最终匪徒投降了。由此可知,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的人。
故答案为:
(1)投降的绝不能是自己;
(2)双方对峙着,目光对着目光,枪口对着枪口,意志对着意志,一直对峙着。
(3)匪徒 双目无光,惊恐的面部蜡黄蜡黄的;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的人。
3.【解答】(1)考查补充短文内容。通过阅读课文,结合题目中给出的动词,本段文中可以次选填动词“背”“拿”“带”“冒”“攀”。
(2)考查根据意思写词语。①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②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③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考虑自己的安危。④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3)考查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结合短文内容可知,①第一自然段写出了夺桥的困难,第二、三自然段写出了夺桥的经过。因此,短文是从夺桥的困难和夺桥的经过两个方面突出“飞夺”。②从第二自然段内容和第三自然段中的“‘同志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号召,更加奋不顾身地箭一般地穿过熊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可看出夺桥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4)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对文中的画波浪线句子“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句话写的是敌人对我军的轻视。敌人认为我军不可能凭人力渡过长江天堑,除非是长了翅膀才能飞过去。所以他们嚣张地对我军喊:看你们飞过来吧。全句表现了泸定桥的险要地势和易守难攻的特点,敌人的气焰非常嚣张,所以他们才会疯狂地叫嚣。
(5)考查对重点词的理解。从题目中的“飞夺”二字,我体会到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惊险和惊险和神速。“飞夺”既突出了红军在危急情势之下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决心,又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故答案为:
(1)背 拿 带 冒 攀;
(2)①心惊胆战;
②震耳欲聋;
③奋不顾身;
④浩浩荡荡;
(3)①困难 经过;
②英勇无畏 勇往直前 不怕牺牲;
(4)依靠;倚仗 敌人把天险泸定桥作为坚实的后盾 敌人的嚣张气焰 泸定桥是险要之地 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5)从题目中的“飞夺”二字,我体会到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惊险和神速。“飞夺”既突出了红军在危急情势之下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决心,又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解答】(1)考查了找出文中的拟人句。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故文中的拟人句为:风狂雨猛,雪飘雹打,太阳也悄悄躲起来了,但是五星红旗却依然按日出时间高高地升起。
(2)考查了对省略号的理解。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很多矫形的方法,所以是列举的省略,故选B。
(3)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从“于是,他们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升旗时轻装上阵。即使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他们升旗时军装里面也只穿绒衣裤,戴单军帽、白线手套,腰扎皮带”可知答案。
(4)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从“国旗班从天文台要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阳升、落时间表,为每月上、中、下旬各定一个升旗时间。即便如此,还要根据气候变化,时时修订”可知答案。
(5)考查了对内容的拓展。联系本文内容和列举的战士们的英雄事迹可知,他们都有不怕吃苦,有为了祖国牺牲自我的爱国精神。
(6)考查了对内容的拓展。能描述国旗班战土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那庄严的场面即可。
故答案为:
(1)风狂雨猛,雪飘雹打,太阳也悄悄躲起来了,但是五星红旗却依然按日出时间高高地升起。
(2)B;
(3)即使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他们升旗时军装里面也只穿绒衣裤,戴单军帽、白线手套,腰扎皮带。
(4)①从天文台要来太阳升、落时间表。 ②根据气候变化制定和修订升旗时间表。
(5)不怕吃苦,有为了祖国牺牲自我的爱国精神。
(6)黎明时分,英勇、矫健的国旗班战土迈着整齐的步伐来到天安门广场进行升旗仪式。围观群众安静地等待着这一庄严时刻的到来,随着嘹亮的国歌响起,大家一起行注目礼,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5.【解答】(1)本题考查了对记叙文六要素的掌握情况。记叙文的六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42年5月25日凌晨,地点是山西辽县,事情发生的起因是3万日军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辽县麻田以东的南艾铺一带。故选:A、B、E。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结合第二自然段“左权放弃了一切个人突围的机会,舍生取义,尽忠职守,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太行山脉。”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C项错误,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并不是真的惊动了山河。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①错误,第四自然段是语言描写,从对罗瑞卿的语言描写中,可以感受到八路军指战员对左权的深切怀念和对日寇的刻骨仇恨。
②正确。
③正确。
故答案为:
(1)A B E;
(2)舍生取义 尽忠职守;
(3)C;
(4)①×;
②√;
③√。
6.【解答】(1)考查找出文中的拟声词,再仿写两个。通过阅读段文可知,文中的“叽哩哇啦”“轰”是拟声词,我们学过的拟声词还有:稀里哗啦、咚等。
(2)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文中的“雨来又想,我要是顺顺当当地带路,鬼子会生疑心”是对雨来的心理描写。表现了雨来的聪明机智。
(3)考查对修辞的理解运用。文中的“一个地雷响了,像连环炮似的,一个个地雷接连不断地响了起来”是一个比喻句,作者在句子中把“地雷响”比作了“连环炮”。按照这句话可仿写为:断了线的珍珠,像止不住的泪珠一样,噼里啪啦地滚落在了地上。
(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短文内容可知,小雨来非常的聪明,他把鬼子带到雷区后,雷区正好在河边上,雨来为了脱身,他故意一脚迈空栽到河里去了,边游泳边喊救命,这时鬼子也踩上了地雷,小雨来趁机逃走了。可从文中“离第一个地雷两丈远了,一丈远了,再往前走就踩着地雷了。这时候,雨来故意一脚迈空栽到河里去了。他在水里扑腾着,故意从水里伸出脑袋喊道:‘救命啊!’不一会儿,雨来好像被水冲走了,不见人影了”这段内容表现出来。
故答案为:
(1)叽哩哇啦 轰 稀里哗啦 咚;
(2)心理 聪明机智;
(3)比喻 断了线的珍珠,像止不住的泪珠一样,噼里啪啦地滚落在了地上;
(4)小雨来非常聪明,他把鬼子带到河边上的雷区后,雨来为了脱身,他故意一脚迈空栽到河里去了,边游泳边喊救命,这时鬼子也踩上了地雷,小雨来趁机逃走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