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拓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拓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4 09:4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拓展卷(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
1.
航空母舰的“家”
①我国首艘航空母舰(简称“航母”)﹣﹣辽宁舰在大海上航行的雄姿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动万分,看着它在海上劈波斩浪,也有人担心起来:航母要是“累”了,能回“家”休息一下吗?航母的“家”到底是什么样呢?
②航母的“家”叫航母军港,它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大。军港总面积达500万平方米以上,水深超过25米,航道宽度在400米以上,军港的防波堤很长,如同母亲的手臂。航母在这巨大的军港里,如同一个婴儿,安静地停泊在母亲的臂弯里。尽管军港外台风怒号,波涛汹涌,军港内依旧平静,波澜未起。巨大的航母军港有着良好的抗风避浪性能,可以为航母提供风平浪静的驻泊条件,据说它能抵御百年一遇的台风。
③航母军港有许多智能化设备,比如航母军港内设有“防袭击预警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提前预知敌方的各种袭击,给港内航母躲避袭击赢得宝贵时间,减少伤亡与损失。再比如航母军港作为航母重要的后勤补给港,配备了智能化的“后勤补给计算机系统”。有了这个系统,航母军港就如同有了一个“大管家”,能毫无差错地完成复杂的补给工作。
④航母军港的功能也很完善,它是个能容纳各种军舰的“大肚汉”。航母在执行任务时,其他类型的各种军舰“跟随”其左右。航母军港不仅能接纳航母这位“大哥”前来“休息”,还能接纳其他各类军舰“小弟”前来停泊。航母军港也是个“吃不垮”的“大财主”。进港的航母,还有其他各类型的军舰可都是“大胃口”,燃料要喝饱,弹药要装足,谁“饿”了都发挥不出战斗力,航母军港以其充足的“粮草”,让各类军舰“吃饱喝足”。航母军港还是个“妙手回春”的“好医生”。航母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了“病情”,就要回“家”“治疗”。航母军港以其高超的“医术”保障航母随时处于健康状态。
⑤航母军港,真是航空母舰温暖的“家”啊!
(选自《学与玩》,有删改)
(1)题目中的“家”指的是    。
A.辽宁舰
B.航空母舰
C.航母军港
D.各类军舰
(2)“尽管军港外台风怒号,波涛汹涌,军港内依旧平静,波澜未起。”这句话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航母军港的什么性能?   
A.面积大
B.港口深
C.防波堤长
D.抗风避浪
(3)本文除了介绍航母军港的“规模大”“功能完善”这两方面内容以外,还介绍了它哪方面的内容?   
A.“大管家”
B.防袭击预警系统
C.智能化设备
D.后勤补给计算机系统
(4)本文在介绍说明对象时,多处出现如“大肚汉”“大哥”等这类词语,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
A.简洁明了
B.形象生动
C.科学准确
D.具体明确
(5)文中第④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航母军港完善的功能?请分点简要概括。
   
(6)文中第①自然段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你觉得这样写好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谈一谈。(至少两点)
   
2.阅读。
悲哀的玩具
①父亲老是那么阴沉,那么严峻,仿佛历来就不曾看见过他有笑脸。母亲虽然爱我——我心里这样想——但她从未背着父亲给我买过糖果,只说:“见人家买糖果就得走开。”虽然幼小,但我也颇知道母亲的用心了。见人家大人孩子围敲糖锣的担子时,我便咽唾沫,幽手幽脚地走开,后来,只要听到外面有糖锣声,便不再出门去了。
②实际上说来,那时候也就只有祖母一个人是爱我的,她尽可能地安慰我,如用破纸糊了小风筝,用草叶制作了小笛,用秫秸扎了车马之类,我都很喜欢。某日,我刚从外边回家,她老远地用手招我,低声说:“来。”
③我跑去了:“什么呀,奶奶?”我急喘地问。
④“玩意儿,孩子。”奶奶一边说,一边从针线筐里取出一包棉花,伸开看时,里面却是包了一只小麻雀。我简直喜得雀跃了。
⑤“哪儿来的麻雀呀,奶奶?”
⑥“从檐下拾的。或许是它妈妈从窝里带出来的。”
⑦我半信半疑地,心里有点黯然了,原来是只不幸的小麻雀呀,然而我有了好玩具,立刻取出了小竹筐,里面铺了棉花,上面蒙了布片,这就是我的鸟笼了。饿了便喂它,我吻它那黄嘴角;不饿也喂它,它却不开口了。携了竹筐在院里走来走去,母亲见了说:“你可有好玩物了。”
⑧这时,我心里暗暗地想道:那些野孩子,要远离就远离了吧,今后我就不再出门了,反正家里有祖母,又有了这玩物。
⑨晌午,父亲从野外归来,照例,一见他便觉得不快,但,我又怎晓得养麻雀是不应当呢!
⑩“什么?”父亲厉声问。
“麻——雀——”我的头垂下了。
“拿过来!”话犹未了,小竹筐已被抓去了;不等我抬起头来,只听呼的一声,小竹筐已经飞上了屋顶。
(1)请为下列句子中破折号选择相应的作用。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递进、跳跃
C.表示转折
D.表示语音延长
①母亲虽然爱我——我心里这样想——但她从未背着父亲给我买过糖果。    、   
②“麻——雀——”我的头垂下了。    
(2)短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父亲的    描写,表现了    。
(3)对短文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岁月,家里贫穷,连买糖果的钱都没有。
B.母亲知道“我”有龋齿,不让“我”吃糖果。
C.因为没钱买糖果,母亲怕“我”看到别人买糖果眼馋。
(4)祖母爱“我”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旅行,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增长了很多见闻。有一次,我去云南游玩,那儿一年四季都盛开着各种鲜花。瞧,鲜艳的花朵给宁静的房间增添了几分生机。为什么这儿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呢?原来昆明的温差不大,很适宜植物的生长,因此,昆明又被称为“春城”。
旅行让我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刚开始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时,我不太理解。直到有一天我攀登了泰山,才恍然大悟。是啊,站在泰山顶上,往远处望,那远处的山似乎都变小了。
旅行也能让我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在泰山上见到了许多挑山工,他们挑着很多货物,不慌不忙地前进,令我佩服不已。看着汗流浃背的我,父亲笑着说:“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这样不管多么远大的目标也能实现。”“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激动地说。
旅行让我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让我的生活变得如诗如画!我爱你一旅行!
(1)小作者认为    让生活更美好。
(2)为了说明观点,小作者在第一自然段陈述的理由是    ,在第二自然段陈述的理由是    ,在第三自然段陈述的理由是    。
(3)选文运用了     的结构。
A.分——总
B.总——分
C.总——分——总
(4)选文的结尾有哪些作用呢?请至少写出两点。
(1)   
(2)   
4.阅读理解。
一面(节选)
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把它蹦出来。
他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来不会错了,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道:“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1)用“ ”画出文中外貌描写的句子。
(2)鲁迅先生在外貌上的突出特点是    ,作者依次描写了鲁迅先生的    、   、   、   、   。
(3)对“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献给母亲的歌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我想飞身上天把这洁白的云(悄悄 轻轻)    摘下献给妈妈,做她的围巾。雪梅峰上雪梅开,我不畏路险风萧萧,也要把雪梅摘下献给我伟大的妈妈。
小鸟啾啾细柳枝,春花遍地开。妈妈每在新春之前,总是要为自己定下一个计划,今年要在那亩地开辟一片瓜地;或者在田埂上种些高粱、玉米,好让儿女们过节吃上甜甜的高粱饴、香喷喷的玉米棒。妈妈总是想着让我们能吃上可口美味的东西,从不说她要吃什么。
全家团圆,妈妈忙前忙后,总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女们叫妈妈休息一下,妈妈却倔强而喜悦。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亮。每每茶余饭后,把我们集中在一起,(查问 询问)    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我们进步时,妈妈就满脸微笑,温柔地表扬我们;当我们沮丧失落时,妈妈就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犹如春天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孩子将要远行,昏暗的灯光下,妈妈手拿针线,(密密 细细)    缝补着孩子的衣服。妈妈眼睛不好,总是缝一针,落两针。她那(悄悄 轻轻)    的叹息声,飘至我的心中,我总是泪湿枕巾。
离家几千里,每每眺望远方,我似乎看见我的妈妈站在小山坡上,手搭凉棚,在寻找着,凝视着,(希望 盼望)    儿女们归来。我时时在梦中望见妈妈展开双臂,呼唤着我,向我走来,我跳床而起,向妈妈扑去……
妈妈给了我们(坚定 坚强)    的性格,上进的精神,我的妈妈是世上最好的妈妈。
(1)选择短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画“√”。
(2)短文写妈妈为“我们”操劳一生,一共讲了三件事,这三件事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①    ②    ③   
(3)文章第3自然段说“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亮”,第四自然段又说“妈妈眼睛不好”,这两处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4)就像文中的“我”想“摘白云”“摘雪梅”送给妈妈一样,请你也写一件你想为妈妈做的事。
   
(5)“我们”夸夸妈妈可以用成语    。
A.心灵手巧
B.善解人意
C.温柔善良
D.勤劳朴实
E.无微不至
(6)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是    。
A.总起全文
B.承上启下
C.层层递进
D.总结全文
6.阅读理解。
飞飞转
“飞飞转”是一种用金属(丝、片)制成的小玩具。由于取材方便,制作简易,所以下面我们自己动手做个“飞飞转”。
工具:钳子、剪刀、铁钉、锤子、直尺、铅笔。
材料:饮料罐铝片1张,60厘米长的铁丝一段。
步骤:
①将铁丝折弯成双股。
②将铅笔插入弯头捏紧。
③用钳子夹紧另一端,将双股铁丝绞在一起
④剪取15cm×1cm、1cm×1cm废弃饮料罐铝片各1片。
⑤将长方形铝片弯成圆环状。
⑥在圆环形铝片上用铁钉穿出两个相对的小孔。
⑦在正方形铝片的中心穿一小孔。
⑧将绞好的铁丝穿过圆环和小方铝片上的小孔。
⑨小方铝片在中间。
⑩将圆环铝片稍稍压扁,“飞飞转”便完成了。
将小圆环推向铁丝的顶端,松手后,它就会旋转着飞速下滑。
(1)下面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飞飞转”是一种用金属制成的小玩具。    
②制作过程中需要一个大正方形、一个小长方形铝片。    
③制作“飞飞转”需要穿两个孔。    
④“飞飞转”这个名称的由来是松手后,小圆环会旋转着飞速下滑。    
(2)在制作“飞飞转”时,铅笔有什么作用?如果没有铅笔,可用什么物品代替?
   
(3)你觉得“将圆环铝片稍稍压扁,‘飞飞转’便完成了”中的“稍稍”两个字能删去吗?为什么?
   
(4)铁丝尖端及铝片边缘坚硬锐利,你觉得应该怎样提醒制作者注意安全?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拓展卷(含答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
1.【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通过阅读可知,航母的“家”叫航母军港。
(2)考查了说明方法的作用。联系上下文理解,从“尽管军港外台风怒号,波涛汹涌,军港内依旧平静,波澜未起”“巨大的航母军港有着良好的抗风避浪性能”可知,这句话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航母军港抗风避浪性能强的特点。
(3)考查了内容的理解及概括。抓住关键句理解,通过阅读可知,②③④分别介绍航母军港的“规模大”“智能化设备”“功能完善”。因此文章除了介绍航母军港的“规模大”“功能完善”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以外,还介绍了“智能化设备”这方面的内容。
(4)考查了文章的写作特点。结合内容理解,文章在介绍说明对象时,多处出现如“大肚汉““大哥”这类词语,运用写人的词语写“航母军港”“航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表达的好处是把“航母军港”“航母”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感情,更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
(5)考查了内容的理解及概括。阅读第④段可知,从能容纳各种军舰的“大肚汉”,是个“吃不垮”的“大财主”,是个“妙手回春”的“好医生”三个方面来介绍航母军港完善的功能。
(6)考查了文章的写作方法。结合内容理解,好。①以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航母军港。
故答案为:
(1)C;
(2)D;
(3)C;
(4)B;
(5)能容纳各种军舰的“大肚汉”,是个“吃不垮”的“大财主”,是个“妙手回春”的“好医生”。
(6)好。①以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航母军港。
2.【解答】(1)考查了破折号相应的作用。①“母亲虽然爱我——我心里这样想”,“——“用来解释“母亲虽然爱我“是我内心的想法;“我心里这样想——但他从未背着父亲给我买过糖果“,母亲虽然爱我,但她从未背着父亲给我买过糖果,这里“——”表示转折。所以答案是:A C。②“麻雀”是本来是一个词,“麻——雀——”用“——”是为了表示声音的延长,体现出“我”面对父亲斥喝的害怕。所以答案是:D。
(2)考查了描写方法。画线句子“父亲老是那么阴沉,那么严峻,仿佛历来就不曾看见过他有笑脸”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描写了父亲的面部表情,表现出父亲在“我”心中是让人害怕的。
(3)考查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A选项,母亲说“见人家买糖果就得走开“是因为家里并不富裕买不起糖果,A正确;“虽然幼小,但我也颇知道母亲的用心了“说明“我”懂得母亲的意思,母亲并不是因为知道“我”有龋齿不让“我”吃糖果,而是因为家里不富裕,B错误;C选项,母亲说“见人家买糖果就得走开“除了是因为家里不富裕之外还是因为怕“我”看着嘴馋难过。C正确。所以答案是:B。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筛选。”实际上说来,那时候也就只有祖母一个人是爱我的,她尽可能地安慰我,如用破纸糊了小风筝,用草叶制作了小笛,用秫秸扎了车马之类,我都很喜欢”写了祖母尽可能地安慰“我”,如用破纸糊了小风筝,用草叶制作了小笛,用秫秸扎了车马之类。“‘玩意儿,孩子。'奶奶一边说,一边从针线筐里取出一包棉花。伸开看时,里面却是包了一只小麻雀。我简直喜得雀跃了“写了祖母还捡小麻雀哄我。
故答案为:
(1)①A C;
②D。
(2)神态 父亲在“我”心目中的印象;
(3)B;
(4)她尽可能地安慰“我”,如用破纸糊了小风筝,用草叶制作了小笛,用秋秸扎了车马之类,还捡到小麻雀哄“我”。
3.【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整段阅读材料都围绕着“旅行”来展开,写了很多旅行带给我的收获,所以作者认为旅行让生活更美好;
(2)本题考查捕捉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文章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为了说明观点,小作者在第一自然段陈述的理由是:旅行,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增长了很多见闻;在第二自然段陈述的理由是:旅行让“我”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在第三自然段陈述的理由是:旅行让“我”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在每段第一句话就能找到;
(3)本题考查文章结构。选文先是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旅行的好,在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旅行让我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让我的生活变得如诗如画!所以选文是分——总的结构;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选文的结尾也就是最后一段话,可以分两部分来看:前一句“旅行让我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让我的生活变得如诗如画!”总结全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后一句“我爱你一旅行!”是抒发情感,表达对旅行的喜爱。
故答案为:
(1)旅行;
(2)旅行,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增长了很多见闻;旅行让“我”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旅行让“我”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
(3)A;
(4)总结全文,表明观点;抒发情感,表达对旅行的喜爱。
4.【解答】(1)考查学生对描写手法的理解。阅读句子“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可知,这是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
(2)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可知,鲁迅先生在外貌上的突出特点是瘦,作者依次描写了鲁迅先生的脸、头发、长衫、胡须、烟嘴。
(3)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给了“我”极大鼓舞,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这“一面”给了“我”巨大的力量。
故答案为:
(1)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2)瘦 脸 头发 长衫 胡须 烟嘴;
(3)“我”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给了“我”极大鼓舞,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这“一面”给了“我”巨大的力量。
5.【解答】(1)考查了对字词的理解。悄悄:没有声音或声音很小; (行动) 不让人知道。轻轻:用很少力量或压力地。密密:密闭的样子;严密。细细:仔细的意思。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盼望:殷切地期望。坚定:(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坚强: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
(2)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文中“妈妈每在新春之前,总是要为自己定下一个计划……好让儿女们过节吃上甜甜的高粱饴、香喷喷的玉米棒”“每每茶余饭后,把我们集中在一起……当我们沮丧失落时,妈妈就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孩子将要远行,昏暗的灯光……妈妈眼睛不好,总是缝一针,落两针”来概括即可。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心明眼亮”强调的是母亲善于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眼睛不好”强调的是视力差。据此分析。
(4)考查了思维拓展。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写任何想为妈妈做的事情即可,可仿照文中的句式来写。
(5)考查了对成语的理解。
A.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灵巧,形容人聪明能干。
B.善解人意:善于理解他人的意思,想法。
C.温柔善良:温和柔顺,心地纯洁,没有恶意。
D.勤劳朴实:努力劳动,不怕辛苦,且朴素。
E.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周到、细致。以上成语夸妈妈时都可以用到,故选:ABCDE。
(6)考查了对结尾作用的掌握。最后一段概括了上文,表达对妈妈的赞美,所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故选:D。
故答案为:
(1)轻轻,询问,密密,轻轻,盼望,坚强;
(2)①妈妈给“我们”做好吃的。
②妈妈询问“我们”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
③妈妈给远行的孩子缝补衣服。
(3)不矛盾。前面讲“妈妈心明眼亮”指妈妈对我们观察很仔细,很了解我们;后面讲“妈妈眼睛不好”指妈妈年事已高,视力不好,看东西模糊。
(4)我想带妈妈飞上云端,让妈妈看看山山水水。
(5)ABCDE;
(6)D。
6.【解答】(1)考查了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①④正确。②有误,从“剪取15cm×1cm、1cm×1cm废弃饮料罐铝片各1片”可知,制作过程中需要一个大长方形、一个小正方形铝片。③有误,需要穿三个孔。
(2)考查了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可根据原文“将铁丝折弯成双股”“将铅笔插 入弯头捏紧”“用钳子夹紧另一端,将双股铁丝绞在一起”来解析。找出与铅笔相似的事物即可。
(3)考查了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稍稍”两个字不能删,它表示压扁的程度较轻,删去的话,表达就不准确了。
(4)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生活实际提醒制作者注意安全即可。
故答案为:
(1)①√;
②×;
③×;
④√;
(2)铅笔的作用是固定双股铁丝的一端,使双股铁丝可以用钳子绞在一起。也可用筷子、小木棍等替换。
(3)“稍稍”两个字不能删,它表示压扁的程度较轻,删去的话,表达就不准确了。
(4)铁丝尖端及铝片边缘坚硬锐利,制作时需要注意安全,以免划手。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