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1.桃花源记》学习方案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黑沟学校 乔德生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收集有关“陶渊明”或“桃花”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作者简介: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www.21-cn-jy.com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 ( http: / / www.21cnjy.com )、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桃花源诗》的序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www-2-1-cnjy-com
二、认定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章大意。
2.了解文章线索。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夯实基础:
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
夹岸 舍船 俨然 阡陌
衣着 垂髫 怡然 要还家
邑人 遂 郡下 诣
刘子骥
四、整体感知:
1.熟读全文:
(1)朗读指导:点拨节奏和语气。
(2)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疏通文意:
看注释讲解大意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质疑
全班交流(分段进行)
3.词句小测:
1)解词(加线):
落英: 缤纷: 仿佛: 才通人: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阡陌交通: 阡陌: 相闻:
外人: 黄发垂髫: 黄发: 垂髫:
要: 绝境: 无论: 具言:
叹惋: 便扶向路: 扶: 向:
及郡下: 诣: 寻向所志: 遂:
规: 未果: 寻病终: 问津:
津:
2)释句:
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再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2.课文第一部分用哪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的?
3.第一部分的“忘”字写出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4.“忽逢”与“甚异”两个词语有什么特点?写出了什么?
5.第一部分中写出桃花林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堪称写景妙笔的两句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课文第一部分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课文第二部分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一句,点明了什么?
8.“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一句,暗示了什么?映带出渔人怎样的表现?
9.进入桃源仙境之后,作者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0.桃花源中的人见到渔人,为什么会“大惊”?
11.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什么?
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要叹惋?
13.课文第三部分中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了什么?
14.“诣太守,说如此”写出了什么?
15.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作者意在明写什么?就本文内容看,作者又在暗示着什么?21教育网
16.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再去寻找桃花源,却“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21cnjy.com
17.本文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二、把握主旨: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2·1·c·n·j·y
三、拓展延伸:
1.积累本课至今还在流传的成语。
2.积累与桃花有关的诗篇。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走进陶渊明的精神家园。课后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代表作。
教学反思:
《21.桃花源记》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示例: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二、认定目标:略
三、夯实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②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4.再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一部分(1):溪行捕鱼。
第二部分(2—3):桃源仙境。
第三部分(4—5):重寻迷路。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2.课文第一部分用哪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的?
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3.第一部分的“忘”字写出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忘”字写出了渔人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也暗示了他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21·世纪*教育网
4.“忽逢”与“甚异”两个词语有什么特点?写出了什么?
二词相互照应。写出了渔人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也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5.第一部分中写出桃花林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堪称写景妙笔的两句是什么?2-1-c-n-j-y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课文第一部分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后文描写桃花源的景色作了铺垫。
( http: / / www.21cnjy.com )
14.“诣太守,说如此”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渔人违背了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
15.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作者意在明写什么?就本文内容看,作者又在暗示着什么?21·cn·jy·com
意在明写仙境难寻;暗示着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16.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再去寻找桃花源,却“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1*cnjy*com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理想的社会,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
17.本文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
二、把握主旨:略
三、拓展延伸:
1.积累本课至今还在流传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2.积累与桃花有关的诗篇。
示例:
江畔独步寻花七言绝句(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东园探桃李(杨万里)
有花无叶也孤寒,有叶无花草一般。
最是桃花饶态度,醉花娇绿恼人看。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溪(唐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大理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霏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桃花诗(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 http: / / www.21cnjy.com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63张PPT)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展示收集到的有关“陶渊明”或“桃花”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示例: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二、认定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章大意。
2.了解文章线索。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夯实基础:
给加色字注音:
夹岸 舍船
俨然 阡陌
衣着 垂髫
怡然 要还家
邑人 遂
郡下 诣
刘子骥
jiā
shě
yǎn
qiān
mò
zhuó
tiáo
yí
yāo
yì
suì
jùn
yì
jì
四、整体感知:
1.熟读全文:
(1)朗读指导:点拨节奏和语气。
(2)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疏通文意:
★看注释讲解大意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质疑
★全班交流(分段进行)
3.词句小测:
1)解词(加线) :
落英: 缤纷: 仿佛:
才通人: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阡陌交通: 阡陌:
相闻: 外人: 黄发垂髫:
黄发: 垂髫: 要:
绝境: 无论: 具言:
叹惋: 便扶向路: 扶:
向: 及郡下: 诣:
寻向所志: 遂: 规:
未果: 寻病终: 问津:
津:
参考答案: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要:通“邀”,邀请。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具言:详细地说出。 叹惋:感叹,惋惜。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及郡下:到了郡城。 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遂:终于。 规: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寻病终:随即,不久。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
2)释句:
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渔人非常诧异,又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4.再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一部分(1):溪行捕鱼。
第二部分(2—3):桃源仙境。
第三部分(4—5):重寻迷路。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
问题探讨: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2.课文第一部分用哪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的?
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3.第一部分的“忘”字写出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忘”字写出了渔人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也暗示了他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
4.“忽逢”与“甚异”两个词语有什么特点?写出了什么?
二词相互照应。写出了渔人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也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5.第一部分中写出桃花林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堪称写景妙笔的两句是什么?
6.课文第一部分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后文描写桃花源的景色作了铺垫。
7.课文第二部分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一句,点明了什么?
点明了渔人已至幽迥之地。
8.“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一句,暗示了什么?映带出渔人怎样的表现?
暗示了桃花源定非寻常去处。映带出渔人搜寻的目光和急切的心情。
9.进入桃源仙境之后,作者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作者先一一写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了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状态,勾画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10.桃花源中的人见到渔人,为什么会“大惊”?
因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源中人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
11.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什么?
“避秦时乱”。
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要叹惋?
为桃花源以外的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13.课文第三部分中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了什么?
暗示其有意重来。
14.“诣太守,说如此”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渔人违背了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
15.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作者意在明写什么?就本文内容看,作者又在暗示着什么?
意在明写仙境难寻;暗示着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16.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再去寻找桃花源,却“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理想的社会,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
17.本文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
二、把握主旨: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三、拓展延伸:
1.积累本课至今还在流传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2.积累与桃花有关的诗篇。
示例:
江畔独步寻花七言绝句(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东园探桃李(杨万里)
有花无叶也孤寒,有叶无花草一般。
最是桃花饶态度,醉花娇绿恼人看。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溪(唐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大理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霏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桃花诗(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走进陶渊明的精神家园。课后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代表作。
示例:
代表作品一:
代表作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