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4 08:0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白居易的美学观点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之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礼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歌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选自《中国美学史大纲》,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白居易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美学思相
B.白居易的美学思想合理因素多,但也有偏激之处。
C.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D.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2.下列文学作品的内容符合白居易美学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经·硕鼠》
B.《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C.《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D.《声声慢》(李清照)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创作不应该脱离社会生活。
B.在白居易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唐代的统治者都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从而有力地巩固了统治。
C.白居易认为诗歌最重要的本质是“诗言志”,但他也没有忽略诗歌的另一特性:抒情。
D.梁、陈时期的诗歌创作多是抒发个人的情感,没有体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4.从第一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出两点。(4分)
5.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林英从袋子里掏出一个纸卷。郑重地放进靠窗台子的抽屉里,又郑重地把抽屉推好。于是才靠了台子,微微地仰起头来,用右手掠她的头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我有信没有 ”她轻轻地问她表妹。
“有的,”她表妹把拿书的手垂下一边,“在这抽屉里。”林英拿出了信,是岑写的。岑,她知道,是她叫作弟弟的那个同志。这时,一个幻影便袭上她的视境:这是一个青年, (1)在眉底的眼中,射出苦闷的光。他的唇颤抖着,仿佛有种尖锐的东西,在磨砺着他的心,他的皮肉,以至他的每个细胞。
她能在什么时候,都想起他们初见的一次,这时是夏天,他穿着他灰色的布衫,局促地,怯懦地看她,于是她便想:
“他是一个最受压迫的阶层里出来的吧 ……”
以后她和他熟了。“他是一个诚恳的青年。”她是这样印象着。他现在作为一个幻影出现在林英眼前的,是多么可怜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他思求似的眼光,是在追求什么呢 他颤抖的嘴唇,是要讲什么可怕的字句呢 ……
“妙坤,我说过,我是缺乏一种发动的力,我的生命是愈趋愈下的一支病苇,我的理性,其实何尝有什么决口,只是我在情感上,是狂风暴雨的辆牲。我夜不能睡,我白日坐着时,却梦着不可知的幻境,我走在马路上,仿佛是一个吃醉了酒的人,柏油的路面,像棉絮似的蠕动着。
“我昨晚独自在D公园里徘徊,我突然感觉到死的诱惑,高耸的大树,鬼怪一般地伸上天空去,铁青的天空,只点缀了嘲弄似的几点星光,我面对着栏外的江面,无尽的水波,倒映着凌乱的灯影……
“以前我不是有句诗叫‘灯影乱水惹人哭’的吗 那是真的。我最怕见这景象,见了一定是悲伤,是追忆,是哭泣,是死的憧憬。
“我那时觉得,我为什么没有一个来扶持一下的人呢 为什么没有一个握着我生命之缰的人呢 再想,如果我放弃了我生命的占有,而勇敢地跃入无尽的碧波中去,一切会怎样呢 一切要依旧的,公园依旧是那么静美的,上海的夜依然是那么呻吟的,乱水灯影依然是那么凄凉的,一切都不会改变……
“但我终于是想起了你,我想你怕是我最后阶段中生命的握有者吧!”沉重又在她的心头了。
但是学生们的喧声叫醒了她,她看看她们,呀,她们的脸,她们的脸!疲劳,兴奋,混在一起。她们都表现着一种向上的蓄意,她们仿佛是一列疾驰着的火车……
理性支配了她,她于是对自己说:
“我要回他一封信,我要打破他的幻灭!”她坚决地握一握拳头。
(节选自殷夫《小母亲》[注],有删改)
文本二: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2)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怛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度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有删改)
[注]《小母亲》,发表于1930年。小说塑造了一个走向成熟的女共产党员林英的形象.她出身于相当富有的家庭,本来可以“在华美的环境中,做她女性的春梦”,但她仍愿抛弃“好的享受,好的生活”,为了正义和真理,“准备迎接一切的苦难和不幸”。作者截取生活中的一天,描写她从清晨到夜晚的繁忙的革命活动,展示了她成长的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中,岑的形象是作为林英形象的对照者而出现的,他是一个革命征程中苦闷的彷徨者。
B.读了岑的信之后,林英心情沉重,但看到学生们昂扬向上的精神,她决心写信打破岑的幻灭。
C.“破洞”的出现,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也写出了新媳妇和“我”万分痛惜的心情。
D.《小母亲》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者奋勇前行的青春,与《百合花》中的故事发生在
同一时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中,作者在岑给林英写的信里多次运用句问,极力表现了岑在现实面前的一种迷乱的心境和内心的感伤、颓废。
B.文本一中,描写林英与岑的第一次见面时使用了补叙的手法,林英当时感觉岑是一个从最受压迫的阶层里出来的青年。
C.“她坚决地握一握拳头”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林英对继续走正确的革命道路的坚定信念及对打破岑的幻灭的信心。
D.文本二中,“缝破洞”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愧疚、关爱以及敬重的复杂情感。
8.请简要分析两则文本画线处有关人物的描写。(6分)
(1)在眉底的眼中,射出苦闷的光。他的唇颤抖着,仿佛有种尖锐的东西,在磨砺着他的心,他的皮肉,以至他的每个细胞。
(2)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9.文本一中,岑给林英写了封信。请简要分析这封信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15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鹧鸪天[ 宋 ]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贫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攀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晴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 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1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葉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6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用“ , ”两句表达自己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 , ”这两句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3)《短歌行》中,曹操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运用比喻展现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阅读《红楼梦》的过程,除了阅读故事之外,通过形形色色的刻画人物,我们可以看到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通过看别人的故事,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自己。别人悲欢离合的生活让我们联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由此可以得到人生的感悟,受到启发。这也是我们阅读《红楼梦》很重要的一个理由。
现在红学已经成为一门学问。毫无疑问,众多的专家学者及业余爱好者,在这部小说上花费大量的心血,花费大量的时间,花费大量的笔墨,写出许多研究论著。其论著之丰富,真可谓①_。其实《红楼梦》是值得的。因为它是一部凝结着天才作家毕生心血的杰作,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乃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所以这部小说当得起如此密集的关注和如此精深的研究。这不是某个人的② ,它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
我们知道作者没有写完,这部作品又经过很多次改编,所以就留下很多难以弥补的缺憾,在作品里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真乃至于有错的现象,在情节和字句上尽管有不少破绽,但是③_ ,这无损于《红楼梦》卓越的艺术成就。
1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14.请从修辞的角度谈谈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六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今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一新生,读了上述材料产生哪些感悟与思考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